2017嘉興未來城市規劃
嘉興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美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中國雙擁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首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這些城市建設是與其城市規劃有關的,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17嘉興未來城市規劃的有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2017嘉興未來城市規劃
第一章 總則
1、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突出田園水鄉的生態優勢和城鄉統籌特色,協調城鄉空間布局。重視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強化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彰顯嘉興在長三角地區人文、生態、宜居、宜業的城市特色,實現嘉興市經濟、社會、生態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規劃期限:至2020年。
3、規劃范圍和空間層次:
(1)嘉興市域:指嘉興市所轄五縣(市)兩區的行政區域,包括嘉善縣、平湖市、海鹽縣、海寧市、桐鄉市、南湖區、秀洲區,面積為4223.46平方公里。
(2)城市規劃區:包括南湖區、秀洲區兩區所轄行政區域,面積為986.70平方公里。
(3)中心城區:包括南湖區的建設街道、南湖街道、新興街道、新嘉街道、解放街道、東柵街道、城南街道(部分)、七星街道、余新鎮(部分)、大橋鎮(部分)。秀洲區的嘉北街道、塘匯街道、新城街道、高照街道、王店鎮(部分)、王江涇鎮(部分),面積為257.29平方公里。
第二章 城市發展戰略
1、城市發展目標:以現代化網絡型田園城市為總目標,緊緊抓住國家推進“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上海自貿試驗區等重大戰略機遇,深度融入長三角城市分工體系,加快建設浙江省全面接軌上海示范區、長三角高科技成果轉化重要基地和江南水鄉典范城市。
2、發展戰略: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順應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對接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國家戰略,以眾多中小企業為創新創業主體,全面構建創新環境,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把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把發展新興產業作為第一方略,以產業的制高點來培育和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著力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與滬杭同城戰略:抓住上海都市經濟圈及杭州都市經濟圈建設等機遇,以基礎設施對接互聯、產業融合互動發展、區域要素自由流通、基本公共服務互通共享、生態環境共治共保為導向,主動融入滬杭,爭取規劃共編、機制共建、改革共推,實現區域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關聯發展,切實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
區域統籌發展戰略:以市縣域統籌、城鄉統籌和陸海統籌為導向,按照縣域經濟轉向都市區經濟發展模式,促進市域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城鄉資源、陸海資源的高效流動,各主體利益和諧統一,形成市縣聯動、以城帶鄉、陸海互濟的良好格局。
美麗新江南戰略:按照現代化網絡型田園城市的建設要求,合理布局城鎮、生態、農業空間,重點推進水、大氣、土壤環境治理和綠化美化建設,積極構建結構合理的生態經濟體系、舒適優美的生態環境體系、文明健康的生態文化體系、可持續利用的資源保障體系和穩定可靠的生態安全體系。
3、城市性質: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三角區域商貿物流樞紐,浙江省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生態宜居城市。
4、城市職能:
科技創新:促進產學研結合,營造適合企業成長的創新創業環境,成為浙江省重要的科技創新城市。
商貿物流:建設空、鐵、海、河多式聯運體系,構建便捷的交通樞紐,建設長三角商貿物流基地。
先進制造:積極融入區域產業體系,構建與上海大都市圈功能互補的產業功能,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
休閑旅游:挖掘歷史文化底蘊,提升城市品質,突出江南水鄉特色,成為長三角重要的休閑旅游目的地。
5、城市規模
(1)人口規模:規劃2020年中心城區服務人口規模130萬人。
(2)用地規模:規劃2020年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為154.27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面積118平方米。
(3)城市開發邊界:劃定中心城區城市開發邊界范圍187平方公里。濱海新區、其他縣城、各鎮開發邊界按照上位規劃要求,在各自總體規劃中劃定。
第三章 市域城鎮體系規劃
1、區域協調
(1)嘉興-上海協調發展
l 加強產業協調:在產業分工上實現與上海錯位發展,逐步形成垂直分工為主、兼有水平分工的產業配套格局;完善產業導向,重點圍繞上海六大支柱產業的發展方向,促進產業鏈優化,開發新的產業領域;加強產業協作,提高產業配套水平,形成區域性行業聚集優勢。
l 加強城鎮發展協調:強化滬嘉邊界地區以及重要交通樞紐的空間開發,構建嘉興市域融滬發展的核心集群區。
l 加強基礎設施協調:規劃嘉興機場作為長三角機場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滬乍杭鐵路、滬杭城際鐵路、滬乍嘉湖城際鐵路。預留城際軌道“嘉興-嘉善-楓涇-松江樞紐”線、“上海南站-金山-平湖”線。
(2)嘉興-杭州協調發展
l 加強產業協調:加強桐鄉臨杭經濟區與錢江經濟開發區、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產業協作,加強海寧連杭經濟區與下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大江東新城的產業協作。
l 加強城鎮發展協調:強化海寧、桐鄉臨杭邊界地區以及嘉杭重要交通軸沿線地區空間開發,積極融入杭州都市區整體發展,構建嘉興與杭州都市區聯動發展核心區。
l 加強基礎設施協調:加強與杭州的交通聯系,規劃滬乍杭鐵路、滬杭城際鐵路、杭州-海寧城際鐵路。
l 加強文化、旅游協調:在嘉興臨杭地區與杭州東部地區組織“烏鎮-鹽官(海寧潮)-超山-丁山湖-塘棲古鎮-京杭大運河”旅游環線,打造區域旅游品牌。
(3)嘉興-蘇州協調發展
l 加強環境保護協調:加強嘉興北部濕地的生態保護,促進與蘇州的區域協調,控制濕地區周邊城鎮用地規模,提高產業準入門檻。保護嘉善太浦河-長白蕩飲用水源地水質。
l 加強基礎設施協調:強化524國道嘉興段與227省道蘇州段銜接。規劃通蘇嘉甬城際鐵路線形利用通嘉甬高速廊道向南,并入滬杭高鐵廊道進入嘉興南站。
l 加強文化、旅游協調:結合江南水鄉特色的古鎮資源,打造區域古鎮旅游品牌。
2、市域生態功能區劃:全市劃分3類生態功能區:自然生態空間功能區、農業生態功能區、城鎮生態功能區。
(1)自然生態功能區:保障生態本底,主要承擔生態服務和生態系統維護功能的地域。面積799平方公里。對該空間要逐步轉移超載人口,禁止有城鎮功能的用地開發以及一切有損生態的工程和建設項目,控制生態空間的平均人口容量。加強生態空間保護修護,禁止新建、改擴建二三類工業,最大限度保護自然環境。
(2)農業生態功能區:保障糧食安全,主要承擔農產品生產和農村生活功能的地域。面積2310平方公里。對該空間應進一步優化村鎮布局,引導農村人口集中居住。強化農地保護,促進農業規模化、專業化,適當發展城郊農業、都市農業、特色農業。
(3)城鎮生態功能區:包括市域內主要城鎮發展地區,面積1114平方公里。加強城市人工生態與自然生態的協調發展,合理配置公共綠地,完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3、市域空間管制要素
(1)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永久基本農田1810.47平方公里,其中永久基本農田示范區總面積約894平方公里,嚴格按《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進行保護。
(2)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按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2008),確保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和管控。
(3)歷史文化街區:按照《嘉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海寧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西安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內容,確保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內嚴格進行保護。
(4)風景名勝區:保護1處風景名勝區:南北湖省級風景名勝區。
(5)生態敏感區:主要包括九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山林生態敏感區;以及海寧長水塘濕地、嘉興湘家蕩濕地、嘉興北部(王江涇、油車港)濕地、嘉善北部濕地、平湖濕地保護區5處。依據《森林公園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嚴格保護。
(6)水源地保護區:石臼漾、南郊河貫涇港、長山河長水塘、鹽官河、運河、白漾蕩、廣陳塘、千畝蕩、天仙河、太浦河--長白蕩等10處水源地的一級保護區。
(7)大運河遺產保護帶:按照《大運河(嘉興段)遺產保護規劃》,確定大運河的保護空間為大運河遺產保護帶,分為運河水利工程遺產、運河聚落、其他運河物質文化遺產、運河生態與景觀環境、大運河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5類。
(8)交通及市政工程走廊:市域500千伏電力走廊、天然氣長輸管線、灌溉干渠控制走廊、高鐵-城際軌道交通防護綠帶、高速公路交通防護綠帶。
4、基本生態控制線:構建“一片、一帶、七區、十二點、三十八廊”的嘉興市域基本生態控制線。主要包含市域內重要濕地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生態敏感區、市域38條重要生態廊道(31條一、二類河道及兩岸50米,7條高速公路及兩側50米)、高鐵-城際軌道交通防護綠帶、一般河網路網生態廊道區及其它類型生態功能保障區,規劃基本生態控制線范圍面積799平方公里,占嘉興市陸域面積的18.9%。具體按照相關專項規劃和市域空間管制的要求實施控制。
5、市域總人口和城鎮化水平:到2020年,全市服務人口為620萬人,其中城鎮服務人口為460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74%。
6、市域空間結構:規劃形成“一主六副,三帶三區”的市域城鎮空間結構。
一主:嘉興中心城區。發展科技創新、旅游休閑、物流商貿、先進制造等區域性中心職能。
六副:嘉善縣城、平湖市區、海鹽縣城、海寧市區、桐鄉市區、濱海新區。
三帶:即北部生態濕地發展帶、中部核心集聚帶、南部濱江濱海保護開發帶。
三區:三個市域城鎮功能區。即融滬集聚區、聯杭聯動區、濱江濱海提升區。
7、市域城鎮結構:規劃形成“市域中心城市-市域副中心城市-中心鎮-一般鎮”四級城鎮等級結構體系,包括:1座市域中心城市(嘉興中心城區)、6座市域副中心城市、16座中心鎮、18座一般鎮。
市域城鎮規模分為四級,1座100萬人以上一級城鎮(嘉興中心城區),6座20-100萬人二級城鎮,16座7-20萬人三級城鎮,18座1-7萬人四級城鎮。
市域城鎮職能分為四類,包括:7座綜合型城鎮,18座工貿型城鎮,9座旅游型城鎮、4座商貿型城鎮、3座農貿型城鎮。
8、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按照市域中心城市-市域副中心城市-中心鎮-一般鎮-農村新型社區-鄉村社區6個層次,分別按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會福利、行政管理、商貿金融郵政等設施類型進行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構建覆蓋全市域的社會服務設施網絡體系。合理確定建制鎮、農村新型社區的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標準。
9、市域綜合交通
(1)綜合交通發展目標:進一步鞏固嘉興長三角區域交通樞紐地位,增強與長三角區域城市的交通聯系,保障重大基礎設施融滬聯杭,建立以公路為主、水鐵并重、遠景航空為補充的區域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系統。
(2)區域客貨運樞紐:客運樞紐包括鐵路客運樞紐、公路客運樞紐、機場客運樞紐三類;貨運樞紐包括6個綜合性物流園區、10個物流中心、多個配送中心和貨運站構成的貨運樞紐體系。
(3)公路:規劃形成“三橫三縱三連”的高速公路骨架網絡,“兩橫兩縱”國道干線公路網,“兩橫五縱”省道網絡。其他干線公路包括嘉興至桐鄉公路、乍浦至新埭公路、海鹽至洲泉公路、東湖快速路延伸線等市域重要干線公路。
(4)鐵路:規劃形成“1+2+3”的鐵路網絡結構,“1”為1條高速鐵路,即滬杭高鐵;“2”為2條普通鐵路,即滬杭鐵路、滬乍杭鐵路;“3”為3條城際鐵路,即預留通蘇嘉甬城際鐵路、滬杭城際鐵路、滬乍嘉湖城際鐵路線路。
(5)市域軌道:規劃5條市域軌道,分別為桐鄉至臨平(銜接杭州軌道交通3號線),海寧至臨平(銜接杭州軌道交通9號線),同時建議建設嘉興經嘉善至松江(銜接上海松江樞紐),乍浦至金山(銜接上海軌道交通22號線)都市區軌道。
(6)民用航空:規劃嘉興機場等級為4C級,兼顧D類飛機,軍民合用,定位為貨運為主,客貨兼顧,作為上海航空樞紐的配套功能機場,是長三角機場群的有機組成部分。
(7)港口和內河航運:規劃著重加強沿海三大港區建設,形成“三橫五縱一聯網”的內河航道網絡及“一港六區多重點作業區”內河港口體系。
第四章 城市規劃區多規合一引導
1、空間結構:規劃形成“一心五區三楔八廊”的空間結構。
一心:包括中心城區主要區域,構建以商業、文化、行政、現代服務、居住等功能為主的綜合服務中心;五區:科技創新片區、旅游休閑片區、先進制造片區、市場物流片區、高鐵宜居片區;三楔:即保護原有的東部、南部和西北部楔形綠地并優化提升外圍楔形綠地;八廊:即通過蘇州塘、長纖塘、嘉善塘、平湖塘、海鹽塘、長水塘、杭州塘、新塍塘八條主要水系優化藍綠廊道。
2、三區劃定
(1)禁建區:城市規劃區內禁建區面積為36.3平方公里。禁建區范圍內應禁止城鎮建設行為,現有違法建設應限時拆除。
(2)限建區:城市規劃區內限建區面積663.4平方公里。限建區范圍內應以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前提,制定相應的建設標準,嚴格控制建設規模和開發強度。
(3)適建區:城市規劃區內適建區面積為287平方公里。適建區內城市建設應嚴格按照規劃要求進行開發,優先滿足基礎設施用地和社會公益性設施用地需求。
3、綜合交通
(1)繞城高速:利用蘇嘉紹高速,滬杭高速,通蘇嘉甬高速,申嘉湖(杭)高速,形成中心城區繞城高速環路,分流快速過境交通流。
(2)路網結構:采用“環形+放射”的路網結構,以快速路環和三環為中心,放射向外聯系的結構性干道。保障市域公路網與中心城區骨架路網有效銜接。
第五章 中心城區規劃
1、發展方向:東南部依托高鐵嘉興南站、國際商務區、科技城等為主要發展動力,向東南方向發展擴展。
西部以秀洲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發展動力,依托秀湖周邊開發,沿中山西路主要發展軸線,向西延伸。
西南部以空港、現代物流園、姚家蕩為主要發展動力,依托姚家蕩周邊形成重要片區中心,依托空港沿城南路發展軸線向西南方向延伸。
北部是城市的水源和濕地保護區,將北郊河作為中心城區發展的自然界限,適當控制城鎮發展規模,嚴控有污染的工業布置與建設。
2、空間結構:以構建田園城市為總目標,建構“一主三副兩廊道、三片三楔五板塊”的城市空間結構。
一主:中環以內,包括商業金融核心和行政文化核心。
三副:指南湖副中心區、秀洲副中心區、國際商務區副中心區。
兩廊道:即東西向沿中山西路、中環南路的城市景觀橫軸和南北向沿蘇州塘、海鹽塘的生態景觀縱軸。
三片三楔:即城市東南片、西南片和北片,以及楔入這三大片區的三塊楔形綠地。
五板塊:即先進制造板塊、空港物流板塊、高鐵宜居板塊、科技創新板塊、休閑旅游板塊。
3、功能布局
城市中心區:中環以內。城市商務、行政、文化、休閑設施的集中區域。環城河以內是商業金融核心,主要功能為商務、金融、休閑等;南湖以南是行政文化核心,主要功能為行政、文化、居住、休閑等。其余為居住用地,南湖與西南湖構成城市的綠心。
東南片:以南湖新區與國際商務區為重點,主要布局公共服務、商業商務和居住。其中,沿南湖大道西側以及國際商務區核心區布局商業商務功能,形成國際商務區副中心,中環南路東延伸段兩側集中區級公共服務設施,作為南湖副中心區。三環路以東依托科技城,形成科技創新平臺,海鹽塘沿岸作為城市的生態景觀廊道,是城市綠心與南片楔形綠地之間的過渡和延續。
西南片:以西部秀洲新區與西南姚家蕩為重點,主要布局居住、教育科研、文化設施、商業商務等用地。其中秀洲新區集中區級公共服務設施,形成城市西部的副中心,琴湖周邊布置創智園區,城南路延伸串聯公共服務及商業商務,形成姚家蕩片區中心。
北片:以居住、工業為主,居住主要位于禾興北路兩側及中環北路以南,中環路以外集中布置嘉興經濟開發區的工業用地,長纖塘與滬杭鐵路之間利用鐵水中轉港建設物流基地。穆湖溪一帶及蘇州塘通過環城河與海鹽塘構成貫穿中心城區南北的生態景觀廊道。
科技創新板塊:三環東路以東,老07省道以南,滬杭高鐵以北,以科技城為重點,科技創新板塊主要由科技研發,中試區,城市配套,產業區等功能區構成。通過創新孵化,促進嘉興工業園轉型升級。
先進制造板塊:三環西路以西、杭州塘兩側,以先進制造、綜合服務為主。由嘉興秀洲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開發區西部先進制造業功能區、秀湖周邊的新區綜合服務及配套生活服務區構成。
空港物流板塊:三環西路以西、滬杭高鐵以北,以市場物流、臨空制造功能為主,由綜合物流園、現代物流園、臨空現代服務中心與臨空產業園構成。
高鐵宜居板塊:滬杭鐵路以南,以科教文化、高端居住、商務服務功能為主,由科教文化區高鐵南廣場服務區和生活配套區構成。
休閑旅游板塊:外環河以東,結合湘家蕩景區生態環境優勢,聯動北部國家濕地公園,打造以會議會展、休閑旅游、商業商務為特色功能的板塊,主要由湘家蕩景區、生活配套區構成。
4、居住用地規劃
居住用地組織采用居住區(街道)—街坊(基本社區)二級結構。集中新建與分散改造相結合,差異化發展居住用地。
5、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規劃形成市級中心、市級副中心、片區級中心3級公共服務中心體系。
6、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布局
商業設施按市級、片區級和居住區級三級配置。詳見圖集
7、工業用地布局
規劃禁止在城市中心區布置工業用地,散布在中環路以內的工業逐步搬遷至外圍重大產業平臺。城市規劃區工業整合為科技創新板塊、空港物流板塊、先進制造平臺。
8、物流倉儲用地布局
主要分5處集中設置:北片結合鐵水中轉港,布置倉庫區。七星街道布置集中的倉儲用地,建設內河港物流園。三環路與乍嘉蘇交叉口的嘉興綜合物流園。嘉興機場南側設置嘉興現代物流園,結合高鐵南站在南廣場設置嘉興高鐵物流園。(見圖集40)
9、綠地布局
嘉興市城市綠地系統分成大型生態區塊(楔形綠地)、公園綠地、綠色廊道三大類,形成“一心、三環、八園、三楔、八帶”的網絡化綠地系統。
10、河網水系
以匯集環城河向外放射的八大水系(杭州塘、新塍塘、蘇州塘、長纖塘、平湖塘、海鹽塘、長水塘、嘉善塘)、三大湖泊(包括南湖和西南湖、湘家蕩、穆湖溪)以及環城河、外環河為基礎,結合城市三片楔形綠地建設,拓寬部分魚塘、河道形成三片濕地,即西片濕地、東片濕地和南片濕地。在中環路與環城河之間,拓寬改造現有河道,形成城市中環河。上述湖泊、濕地、河道及其它眾多河道、湖蕩,共同構成嘉興獨特的“三環、三湖、三片、八放射”的水網結構。
11、城市交通
構建與城市用地布局相協調,以公共交通為主體、多方式順暢銜接、現代化、一體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中心城區預留2條軌道交通通道,規劃4條BRT線路,規劃樞紐站16處,停保場12處,公交修理廠2處。
12、城市道路
中心城區城市道路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級構成,其中快速路和交通性主干路構成骨架路網,生活性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組成一般路網。規劃延續“環+放射線”的路網結構。構建“一環七放射”快速路系統、“兩環四射兩橫兩縱”的交通性主干路系統。預留快速路環線與射線相交處設置7處全互通立交用地。
13、慢行交通
重點打造“一核兩環八射”慢行骨架網絡。“一核”即老城區,面積約為2.5平方公里;“兩環”即圍繞環城河綠帶打造濱水觀光慢行環,以昌盛路、由拳路、雙溪路、鳴羊路非機動車道為基礎打造都市風情慢行環;“八射”即沿嘉興八條向外放射的主干水系建設慢行系統。
14、城市特色和整體城市設計
充分利用其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通過現代城市設計,創造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城市形象。
15、海綿城市建設
規劃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75%,對應設計降雨量為20毫米。
通過源頭總量控制、常規排水系統(雨水管網系統)提標改造與蓄排結合、超常規雨水蓄排系統建設實現綜合控制目標,實現嘉興市中心城區范圍內雨水收集利用率不低于35%,新建城區硬化地面中可滲透性面積不小于40%,低影響開發模式建設區塊內年均雨水徑流外排量和峰值流量較現行開發模式削減比例不低于50%,低影響開發模式區域初期雨水徑流污染負荷較現行開發模式初期雨水徑流污染負荷削減比例不低于40%。海綿城市重點建設區域為:北至環城河,南至槜李路,西至長水塘、西板橋港,東至菜花涇、紡工路、富潤路,總用地面積約18.44平方公里。示范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78%,對應設計降雨量22毫米。
第六章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1、保護目標
充分發掘嘉興市的歷史文化資源,整體保護好各歷史文化遺產及其歷史環境,突出并發揚歷史文化名城的價值與特色。尤其是嘉興獨具特色的城址環境、城市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歷史文化街區和文物古跡,繼承和弘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處理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提升城市的文化內涵和品質,促進嘉興市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保護對象
(1)市域各級文物保護單位441處,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3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78處,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347處。城市規劃區范圍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77處、文物保護點148處,登記不可移動文物487處。
(2)城市規劃區已公布的第一批歷史建筑69處,建議新增的歷史建筑9處。
(3)城市規劃區工業遺產16處。
(4)歷史文化街區6處。即月河歷史文化街區、梅灣歷史文化街區、蘆席匯歷史文化街區、新塍歷史文化街區、王店梅溪歷史文化街區和王江涇一里街歷史文化街區。
(5)歷史地段2處。即子城歷史地段和東門歷史地段。
(6)歷史城區的城址環境、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
(7)市域線性文化遺產3處。即大運河(嘉興段),老滬杭鐵路-蘇嘉鐵路(嘉興段),明清魚鱗海塘(嘉興段)。
(8)市域歷史文化名城2處、歷史文化名鎮6處,以及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且現狀保留了完整的傳統格局和大量傳統建筑的歷史古城3處、古鎮9處、古村2處。
(9)市域歷史景觀環境、風景名勝區、古樹名木和其他各類歷史文化要素。
(10)非物質文化遺產141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5項。老字號、老地名、歷史名人文化、人文精神等優秀傳統文化。
3、保護重點
(1)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筑。
(2)體現嘉興城市典型格局風貌的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地段。
(3)體現嘉興城市格局和發展特色的歷史城區城址環境、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
2017嘉興未來城市規劃





上一篇:2017河北城市規劃
下一篇:2017金華最新未來城市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