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杭州市未來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者、社會學家和科幻作家們早就在規劃和描繪著陸地、海上甚至太空中的未來城市藍圖。那么你知道2017杭州市未來城市規劃嗎?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17杭州市未來城市規劃的有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2017杭州市未來城市規劃
一、規劃期限與城市規劃區范圍
1、規劃期限
遠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
2、城市規劃區范圍
(1)城鎮體系規劃范圍:為杭州市域行政管轄范圍,包括杭州市區和富陽、臨安、桐廬、建德、淳安等五個縣(市),總面積16596平方千米。
(2)城市規劃區范圍:包括杭州市區行政管轄范圍和水源保護區,其中市區含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濱江、蕭山、余杭等八個城區,面積為3068平方千米;水源保護區涉及富陽市的部分臨江地區,面積為54平方千米;總面積為3122平方千米。
二、城市性質與發展目標
1、城市性質
浙江省省會和經濟、文化、科教中心,長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風景旅游城市。
2、城市發展目標
經過20年的努力,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水平。進一步發揮杭州在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和在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中心作用,強化科技創新和中心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逐步把杭州建成經濟繁榮、社會和諧、設施完善、生態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三、市域城鎮體系
1、戰略目標:以市域中心城市為核心、縣(市)城為依托,中心鎮為骨干,一般鎮為基礎,開放、高效、有序、協調,富有持續競爭力的市域城鎮體系。
2、人口及城鎮化水平:市域戶籍人口現狀(2005年,下同)為660.45萬人,近期和遠期分別達到715萬人和820萬人左右;常住人口現狀為750.7萬人,近期和遠期分別達到815萬人和930萬人。城鎮化水平現狀為62.1%,近期和遠期分別達到70%和84%左右。
3、城鎮等級職能結構:市域內形成市域中心城市(1個)--縣(市)域中心城鎮(5個)--地方中心城鎮或城市組團(18個)--一般建制鎮(60個)四個等級。
4、城鎮空間布局結構:市域形成“一心二圈、三軸二連、一環多點”的城鎮布局結構。
5、基礎設施、社會設施、生態環境保護:加強交通、給水、排污、電力、電信等市域基礎設施建設與布局協調,形成布局合理,設施完善的基礎設施網絡;適應城鎮布局規劃要求,建立布局合理、使用充分、服務高效的城鄉社會設施體系;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自然風景資源保護。
四、城市規模與布局結構
1、城市規模
(1)人口規模:市區常住人口現狀530萬人,近期和遠期分別控制在570萬人和650萬人;市區戶籍人口現狀409.52萬人,近期和遠期分別控制在450萬人和530萬人;市區城市人口現狀313萬人,近期和遠期分別控制在362萬人和445萬人,其中中心城區現狀293萬人,近期和遠期分別控制在336萬人和405萬人。
(2)用地規模:中心城區現狀256.53平方千米,近期和遠期分別控制在305平方千米和370平方千米以內;六大組團近期和遠期分別控制在22.98平方千米和30.98平方千米以內。
2、城市布局結構
(1)城市發展方向:城市東擴,旅游西進,沿江開發,跨江發展,實施“南拓、北調、東擴、西優”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形成“東動、西靜、南新、北秀、中興”的格局。
(2)城市布局形態:從以舊城為核心的團塊狀布局,轉變為以錢塘江為軸線的跨江、沿江,網絡化組團式布局。采用點軸結合的拓展方式,組團之間保留必要的綠色生態開敞空間,形成“一主三副、雙心雙軸、六大組團、六條生態帶”開放式空間結構模式。
(3)組團職能與用地功能組織
● 中心城區:即一主三副,由主城、江南城、臨平城和下沙城組成。承擔生活居住、行政辦公、商業金融、旅游服務、科技教育、文化娛樂、都市型和高新技術產業功能。逐步形成體現杭州城市形象的主體區域。
① 主城:由上城區、下城區、西湖區、拱墅區及江干區西部組成,是全省的政治、經濟、科教、信息、文化中心和旅游中心。中部、南部為商貿、居住生活區,北部以工業、倉儲物流區為主,東部為交通、市政設施區,西部為教育科研、居住區。湖濱地區為旅游商業區,江濱地區為城市新中心(商務中心)。規劃城市人口185萬人,城市建設用地167平方千米。
② 江南城:由濱江區、蕭山城區和江南臨江地區組成,是以高科技工業園區為骨干,產、學、研協調發展的現代化科技城和城市遠景商務中心。沿江地區為居住生活區、公建區和遠景城市商務中心,南部為商貿、居住生活區,東、西部為工業區和文教科研區。規劃城市人口11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102平方千米。
③ 臨平城:由臨平城區、運河鎮等組成,是以城市現代加工制造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城。北部為工業區和配套生活服務區,中部為公建區和居住生活區,南部為物流區。規劃城市人口5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46平方千米。
④ 下沙城:由下沙、九堡、喬司組成,是以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教園區為骨干的綜合性新城。北部為教育科研區,南部、西部為工業區,中部及東部臨江地區為居住生活區。規劃城市人口6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54平方千米。
● 六大組團:分成北片和南片,北片由塘棲、良渚和余杭組團組成,南片由義蓬、瓜瀝和臨浦組團組成。吸納中心城區人口及產業等功能的擴散,形成相對獨立、各具特色、功能齊全、職住平衡、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組合城鎮。
① 塘棲組團:是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城市北部的休閑旅游觀光基地和余杭經濟開發區(臨平工業區)、錢江經濟開發區的配套服務基地。東部為居住生活區,西部為工業區。規劃城市人口4萬人。
② 良渚組團:是城市西北部以良渚文化和生態農業為主題的文化休閑旅游基地。嚴格保護良渚文化遺址群,合理控制人口和建設用地規模。北部為良渚遺址保護區,西部、東南部為居住生活區,西南為生態農業旅游區。規劃城市人口4萬人。
③ 余杭組團:是城市西部的近郊住宅區和高教科研基地。西部為居住生活區,南部為休閑度假區,東部為教育科研區。規劃城市人口7萬人。
④ 義蓬組團:是城市東部大型綜合性工業發展基地。東部和東南部為工業區,西部和西南部為居住生活區,北部和東部臨江地區為生態旅游區。規劃城市人口16萬人。
⑤ 瓜瀝組團:是城市東南部以臨港工業、輕紡工業、服裝加工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區和區域性物流中心。北部為工業、物流區,南部為居住生活區。規劃城市人口5萬人。
⑥ 臨浦組團:是城市南部未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要基地。北部為居住生活區,南部為高新科技園區。規劃城市人口4萬人。
● 六條生態帶:在各組團之間、組團與中心城區之間,利用自然山體、水體、綠地(農田)等形成綠色開敞空間,劃定生態敏感區,避免城市連片發展而影響生態、景觀和城市整體環境水平。規劃建設六片綠色生態開敞空間:
① 靈山、龍塢、午潮山風景區--西湖風景名勝區;
② 徑山風景區--北、南湖滯洪區--閑林、西溪濕地風景區;
③ 超山風景區--半山、皋亭山、黃鶴山風景區--彭埠交通生態走廊;
④ 石牛山風景區--湘湖旅游度假區;
⑤ 青化山風景區--航塢山--新街綠化產業區(大型苗木基地);
⑥ 東部錢塘江濱海濕地保護區--生態農業區。
● 雙心雙軸:雙心即湖濱、武林廣場地區--旅游商業文化服務中心;臨江地區--由北岸的錢江新城和南岸的錢江世紀城共同組成的城市新中心。
雙軸即東西向以錢塘江為軸線的城市生態軸;南北向以主城--江南城為軸線的城市發展軸。
五、城市主要建設用地布局
1、居住用地布局與住宅建設
按照“居者有其屋”的目標,堅持以人為本,營造宜人的居住環境,創“住在杭州”品牌。新區建設堅持成片開發,舊城更新注重結構完善和設施配套,提高生活居住質量,以發展適應廣大市民需求的住宅為主,重點建設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宅,建立以商品房、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多種形式的住宅供應保障體系。重視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建設,加快“城中村”改造。
主城:設置城中、城東、城南、城西、城北五個居住片區,共設置53個居住區改造老城區內低標準住宅區,重點發展城東、城北居住片區。
江南城:重點形成城廂、城北、濱江三個居住片區,共設置12個居住區。
臨平城:主要形成臨平、運河、星橋三個居住片區,共設置10個居住區。
下沙城:主要安排為工業區和高教園區配套的居住區,形成東、西二個居住片區,共設置10個居住區。
外圍組團:按照新區建設與舊城更新并舉的方針,在塘棲、良渚、余杭、義蓬、瓜瀝、臨浦等組團建設與人口規模相適應的居住區。
2、公共設施用地
(1)公共中心:構建以二個市級中心為主體,三個城市副中心、十四個地區級(城市組團)中心為骨干,居住區級中心為基礎,小區網點為補充的多層次、多中心、多元化、網絡型城市公共中心體系。
① 市級公共中心:
● 改造延安路及近湖地區--旅游、商業中心區:中河路以西、環城北路以南、河坊街以北、西湖以東地區,承擔商業、旅游服務、文化休閑等功能。
● 新辟城市新中心(錢江新城、錢江世紀城)--中央商務區:西興大橋與錢江二橋之間兩岸臨江地區,承擔行政辦公、金融貿易、會議展示、文化娛樂、旅游服務等功能,是區域性商務中心。在錢塘江南岸預留城市遠景商務中心用地,近期以控制為主。
② 市級副中心:疏解市級公共中心容量,延伸其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蕭山市心路地區、臨平城中心區,建設下沙城中心區等城市副中心。
③ 地區級和城市組團中心:重點建設城站地區、鐵路東站地區、江濱五號區塊、賣魚橋-大關-拱宸橋、濱盛路中段、慶春路東段、文三路西段和三墩等地區級中心,以及塘棲、良渚、余杭、臨浦、瓜瀝、義蓬組團中心。
④ 居住區級中心:結合新區開發和舊城更新,完善居住區級中心配套,充分保證公共服務設施的覆蓋面,以最大限度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2)文教衛體:優化結構、均衡布局、突出重點、分級配置,建立市(省)、區、街道(社區)三級文化、體育設施網絡。合理安排教育設施,調整結構,優化配置,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結構合理的高等教育體系。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層次分明、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體系。加強體育設施建設,建設一批標志性體育場館設施,完善區級體育中心。
(3)特色商業街區:與旅游發展形成互動,建設集購物、旅游、休閑、文化為一體的特色商業街。規劃建設湖濱旅游商貿特色街區、清河坊歷史文化街區、南山路休閑特色街區、絲綢特色街區、信義坊運河文化街區、四季青服裝街區、武林路時尚女裝街區、文三路電子信息街、梅家塢茶文化村落等。
3、工業用地
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提高環境質量,發揮土地效益,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工業用地布局。
(1)主城:石祥路以南,逐步外遷有污染、影響主城功能的傳統工業企業,適當發展無污染的高技術產業和都市工業。
(2)江南城:依托濱江高新科技園區和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橋南區塊),發展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電子、信息產業和軟件產業;依托現有重點骨干企業,適當發展輕工、機械工業;遠期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市北區塊)內的工業用地逐步調整;位于蕭山城區內有污染的、影響江南城功能發揮的工業企業應逐步調整;浦沿化工區加強污染治理,逐步搬遷至規劃化工區。
(3)臨平城:依托余杭經濟開發區(臨平工業區)、杭州錢江經濟開發區,形成大型綜合性工業基地,主要發展能耗低、水耗小、技術先進的產業,如紡織、服裝、輕工、機電一體化、食品工業等,并接受主城工業企業的轉移;對位于臨平城區內有污染的、影響臨平城功能發揮的工業企業應逐步調整。
(4)下沙城:依托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九堡、喬司現有工業用地,形成大型綜合性工業基地,主要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汽車零部件、食品飲料、精細化工、家用電器等高新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產業。
(5)義蓬組團:依托杭州江東工業園區、杭州蕭山臨江工業園區等,發展以現代加工制造業、精細化工為主的現代化綜合性工業基地。
(6)瓜瀝組團:以瓜瀝鎮為中心,依托機場、高速公路和紹興柯橋“中國輕紡城”,發展以臨港工業、輕紡工業、服裝加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區。
(7)臨浦組團:以臨浦鎮為中心,作為城市未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空間。
(8)塘棲、良渚、余杭組團:主要安排解決組團職住平衡的配套工業用地。
(9)鄉鎮工業:對明確撤銷的鄉鎮、區級工業區進行整合撤并,統一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促使其向特色工業區、重點培育開發區、工業功能區塊集聚。
4、倉儲物流用地
社會性倉儲設施向物流中心方向發展,其用地結合對外交通設施,如鐵路貨場、高速公路、國道、省道、港口碼頭和工業區設置。
(1)物流中心:水陸樞紐型物流中心依托運河、鐵路、高速公路,設置在勾莊、康橋、臨平城北部地區;陸路樞紐型物流中心依托滬杭高速公路、鐵路站場、繞城公路、320國道、09省道,設置在臨平城南部;空港型物流中心依托杭州蕭山國際機場、杭甬高速公路、104國道、繞城公路,設置在瓜瀝組團西部;其他物流中心依托繞城公路主要出入口,設置在九堡、臨浦、轉塘、喬司等城區邊緣地區。
(2)倉儲用地:中轉性倉庫主要安排在艮山門站西、白田畈站西、謝村、鐵路北站周圍、蕭山火車站東、臨平火車站北;航運危險品倉庫區設在繞城公路以北、運河東側;江南城的危險品倉庫區設在浙贛鐵路東側,蕭甬鐵路北側。在規劃各工業區內配置相應的倉儲用地。
5、地下空間開發利用
重視集約和節約利用建設用地,加強城市地下空間的綜合開發利用,提高城市中心區的土地使用效益,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增加環境容量,使城市上下空間協調發展。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以湖濱及武林廣場地區為中心區域,東西和南北兩條主要交通線為軸線,與城市其它副中心相連接,形成“兩個中心,兩條軸線,十二個重點開發利用地區”的地下空間網絡。
六、城市綠地系統
1、生態景觀綠地:結合杭州的自然生態環境,建立“山、湖、城、江、田、海、河”的城市生態基礎網架,重點建設 “四園(四個近郊森林公園)、多區(水源保護區、濕地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多廊(濱水綠廊、交通綠廊)”,形成“兩圈(內外圈)、兩軸(錢塘江、運河)、六條生態帶”的生態景觀綠地體系。
2、城市綠地:以創建國際風景旅游城市和生態城市為目標,高度重視城區綠化建設,積極實施沿江、沿河、沿路綠帶,合理均衡配置各級公園綠地,建設好居住區、工廠、學校內附屬綠地,大力發展垂直綠化和屋頂綠化,重視樹木種植,體現植物多樣性原則,注重植物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發揮城市綠地在避災、減災中的作用。努力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形成融山、水、林、園、城為一體,點、線、面相結合的城市綠地系統。
(1)主城:重點建設城北體育公園、城西公園、城市新中心公園、運河公園、西塘河公園、太廟遺址公園等市級公園,每個行政區建設兩個以上面積3~5萬平方米的區級公園,完善居住區配套綠地的建設,結合舊城更新和歷史文化遺存建設公園綠地,逐步達到半徑500米范圍能見到不小于2000平方米的綠地。
(2)江南城:蕭山城區以擴大北干山、西山公園兩個市級公園為重點,道路、濱水綠地為構架,結合文物古跡的保護建設江寺公園、祗園寺公園等;臨江地區以沿江開放式綠地、廣場為重點,建設錢塘江濱江公園、西興大橋橋頭公園兩個大型市級公園,在遠景城市商務中心設置江南中心公園、世紀公園等市級公園。濱江區以沿江100米綠化帶及城市主干路兩側綠帶為主要綠色構架,建設市級公園-濱江中心公園;結合區中心的建設,辟建綠化廣場,建設區級中心公園;結合居住區規劃建設,合理配置各級公園綠地。
(3)臨平城:以臨平山公園、臨平城北公園和運河帶狀公園三個市級公園為重點,沿路、沿河綠帶為構架,結合城市中心廣場、居住區、工業區的建設,均衡配置各級公園綠地。
(4)下沙城:繞城公路兩側保留總寬300米綠化帶,設置城市綠地,作為二、三類工業的隔離帶和城市公園。開辟沿江寬100米綠帶,建設下沙橋頭公園、九堡中心公園兩個市級公園,結合廣場建設區級公園,結合居住區、高教園區的建設,合理配置各級公園綠地。
(5)外圍組團:每個組團建設一個面積5~10萬平方米以上的公園,各組團根據不同的環境特色,合理組織綠地系統。其中塘棲以運河兩岸的綠帶為重點;良渚以良渚國家遺址公園為重點;余杭充分利用自然山體及歷史文化遺存;義蓬以沿江、道路綠地為構架,重點建設中心公園和廣場;瓜瀝以航塢山為中心建設公園;臨浦以浦陽江及自然山體為重點。
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優先,全面、科學、系統保護”和“保護自然山水與歷史文化遺產有機結合的整體環境,保護和搶救文物古跡、歷史街區和地下遺址,保護宗教文化與民族文化,突出南宋都城文化、吳越文化、良渚文化的發掘與展示,保存歷史風貌和改善環境并舉,保護和利用相結合”的原則,全面、系統地保護古城歷史環境風貌和所有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形成一個分層次、多方位、完善的保護體系。
嚴格保護名城整體環境,重點保護好十個歷史文化街區和十六個歷史地段;加強對市區160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39處文物保護點及歷史建筑的保護;啟動京杭運河申遺工作,實施京杭運河綜合整治和保護開發工程;嚴格控制八個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內的建設,加強文物發掘工作;保持西湖風景名勝區內的五個特色文化保護區的文化特色;加強對余杭塘棲鎮、蕭山進化鎮、衙前鎮三個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名鎮)的保護;對古樹名木實行分級保護,建立各類博物館系列,加強對傳統文化、民間藝術、傳統工商企業和“老字號”、傳統地名的保護。
八、西湖風景名勝區保護
西湖風景名勝區范圍為59.04平方千米,外圍保護區范圍約39.65平方千米。風景名勝區內嚴格按《西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的規定進行各項建設。外圍保護區內應保護自然資源,改善生態環境,逐步搬遷有污染的工廠或其它不適宜的建設項目。保護西湖周圍景市相融、精致和諧的景觀特色。嚴格控制近風景區的建筑高度,建筑體量、造型、色彩要與風景區相協調。
九、城市景觀
保持“三面云山一面城、半景半城、景市結合”的城市格局,創造沿錢塘江兩岸發展氣勢雄偉的新城景觀。以江、湖、山、城為基盤,以綠色為基調,以主要河、路為骨架,重點建設五個景觀面(西湖、錢塘江、運河、城市綠地、特殊地貌),若干條景觀帶(延安路、慶春路、解放路、市心路、西湖大道、之江路、中興路、聞濤路;運河、上塘河、中河、東河、貼沙河、余杭塘河、西塘河、五里塘河、北塘河、永久河、蕭紹運河、建設河、南門江;歷史街區),五種景觀點(城市廣場、城市公園、重要文物古跡、標志性建筑和城市雕塑、小品),形成完整的城市景觀體系,充分表現杭州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游城市的風貌特色。加強城市形象設計,提升城市品位。
十、風景旅游
以“三江四湖一山一河一溪三址”(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西湖、千島湖、南湖、湘湖,天目山,京杭運河,西溪,良渚文化遺址、南宋皇城遺址、跨湖橋遺址)為軸心,精心打造“三個景區”(核心景區、近郊景區、遠郊景區),全面建設西湖、良渚、錢塘江、千島湖、之江國家旅游度假區五大旅游區。
十一、城市綜合交通
1、城市公共交通:突出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優先地位,形成以軌道交通和地面快速公共交通為主導,高效方便的換乘系統為依托,常規公共汽(電)車為基礎,其它公共交通工具為輔的現代化公共交通系統。
2050年軌道交通線網8條線路總長約284千米,2020年建成總長約171千米的5條軌道交通線路。
2、城市道路交通:加快道路交通建設,完善城市道路網,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合理引導小汽車發展,加強城市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推行智能化交通。形成路網完善、功能明確、結構合理、管理先進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以快速路為主骨架,結合主次干路,組成以方格網為基礎,環路加放射線,功能明確、級配合理的城市道路網系統。
由一環三縱五橫組成聯系城市各組團的城市快速路。一環即繞城公路,全長123千米,采用高速公路標準,主要疏解過境車流并對入城交通起分配作用;三縱由南北向的上塘路-中河路-時代大道、石橋路-秋濤路-風情大道、東湖路-通惠路組成三縱;五橫由東西向的石祥路及延伸線、德勝路及延伸線、天目山路-環城北路-艮山路、江南大道、彩虹大道組成五橫。
2017杭州市未來城市規劃





上一篇:2017杭州城市規劃
下一篇:2017河北城市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