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國防教育的作用論文
在高校開展國防教育,增強大學生的國防意識和國防觀念,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建設強大國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論國防教育的作用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論國防教育的作用論文篇一
《論國防教育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培育的作用》
【摘 要】對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是我國全民性國防教育的范圍之一,各省已經制定了相關規定具體落實。在校大學生入伍參軍、畢業生踴躍走向軍營都體現出對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建設的作用,國防教育也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一種載體,通過它來促進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本文從增強愛國主義榮譽感以及培養民族精神、克服大學新生的不適應感、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以及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全面培育大學生人文素養和身體素質,促進全面發展等方面來具體論述國防教育的作用。
【關鍵詞】國防教育;綜合素質;愛國主義;不適應;全面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和《湖北省國防教育相關規定》都明確要求必須對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國防教育的主要內容有:以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和戰爭觀、毛澤東思想為主的理論教育;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為核心的國防精神教育;以國防科技、國防法規、國防歷史為主的國防知識教育;以輕武器射擊、戰術、三防、軍事地形學為主的軍事技能教育;以《內務條令》、《隊列條令》、《紀律條令》為主的紀律養成教育。從內容上看來,國防教育注重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豐富了素質教育的內容;國防教育又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一種載體,通過國防教育有利于全面培育大學生綜合素質。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具體論述國防教育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培育的作用。
一、國防精神教育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榮譽感,培養其民族精神
國防精神是在國防實踐中形成的、與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意識、思維和心理狀態,是適應國防需要的強大的精神力量和銳利的思想武器。從一般意義上講,國防精神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愛國主義精神。表現為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本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和優良文化傳統,堅決保衛祖國的安全、主權和民族尊嚴。二是愛軍尚武精神。表現為關心國防建設,熱愛人民軍隊,對軍事知識和軍事技術有強烈的求知欲;愛軍習武,擁軍優屬,尊重軍人職業,支持部隊建設,自覺強化國防建設意識。三是犧牲精神。其最高表現是為國獻身。四是斗爭精神。主要表現為抵御外敵入侵、救亡圖存的戰斗精神,反對反動統治階級的精神以及同自然災害搏斗的抗爭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形成的井岡山、長征、延安和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兩彈一星精神等這些都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榮譽感。在愛國主義旗幟的感召下,無數中華兒女用他們的優秀品質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民族精神。比如臺灣問題、南海問題這種有關國家和民族的榮辱興衰的大事,最能在大學生中引起思想共鳴,激發他們強烈的愛國熱情,這些都是國防精神教育的主要內容,我校每個學期都會精選專題通過形勢與政策課的形式對大學生進行這類教育。通過國防建設、軍事斗爭的古今對照和中外對比,可以極大的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激情。可以說,國防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載體,通過國防精神教育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榮譽感,培養民族精神。
二、以軍訓為主要內容的國防實踐教育有利于克服大學新生的不適應感
軍訓是高校對大學新生進行國防軍事技能教育的必要手段,我們知道,大多數大學新生剛入校存在著對大學生活環境、學業、人格心理等多種方面不適應感。軍訓同時強調自覺性和強制性。一方面要求端正大學新生的學習動機,強調積極性、自覺性,從而自覺接受教育、搞好訓練;另一方面根據軍事教育的特點,達到訓練的標準,實現訓練的目標還具備強制的因素。軍事教育對教育訓練標準的規定,是以戰爭的客觀要求為依據的。因此,軍事教育就必須靠強制的力量,讓軍人在艱苦復雜的環境條件下磨練,在超強度的訓練中達到實戰規定的標準,在學習訓練生活的各個方面嚴格按條令紀律規范自己的行動。這種強制性,有利于大學生在艱苦的條件下磨練自己、樹立正確的苦樂觀,從而培養百折不撓的意志、堅忍不拔的毅力以及不畏艱難的精神。軍事教育對大學生在這些方面素質的培養,是高質量人才所必須具備的,也有利于提高大學新生的心理適應以及抗壓能力。同時,軍事活動的團體性和軍事斗爭的對抗性是軍事領域的顯著特點。團體性,有利于培養集體意識、協作精神,激發集體榮譽感。大學新生可以把國防教育中的集體主義精神帶到他的學習生活當中,以集體利益為重,善于與人溝通合作。因此,就能克服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的問題,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國防教育發揮了軍事學科特有的優勢,把學校和軍營,大學生和軍人緊密的聯系在一起,解放軍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軍人在大學生中的崇高威望,都會對大學生產生積極影響,激發著他們努力克服生活中存在的困難,盡快適應新的生活,擺正態度,認真學習,為建設祖國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國防教育有利于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
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主要是在實踐中養成,這與國防教育的基本方式相一致。隊列訓練、戰術訓練、行軍野營等訓練,不僅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滲透性,對紀律作風培養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國防教育有利于大學生組織紀律、集體主義觀念等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國防教育實行軍事化的管理環境,一切生活條令化、行動軍事化。從作息時間、內務衛生、軍容軍紀,到請假銷假、禮節禮貌等各個方面,都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全天候、全方位的對大學生實施軍事化管理。內務的整齊劃一,列隊動作的令行禁止、軍容軍紀的嚴整統一,都有利于培育大學生的組織紀律觀念。軍訓中一切活動都是集體活動,所有訓練科目都是通過班、排、連、營、團等集體形式去完成,有序組織的隊列會操、內務評比、歌詠比賽、板報展評、文藝匯演、體育競賽等活動都是在集體中完成的,激勵著大學生奮勇爭先的熱情。行軍野營,特別是野外生存訓練,艱苦的生活環境,超強的體力消耗,不僅強健了體魄,更磨練了意志,有利于英勇頑強、不畏艱難的艱苦奮斗精神的培養。國防教育在突出集體主義和國防精神的教育中,同步注重培養大學生獨立個性,競爭意識,不服輸精神和不斷進取的精神品質,這些都是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國防教育在操場、宿舍、食堂、大學生活動中心等活動場所的日常生活行為方面都按照軍事化進行規范,實行了對大學生行為規范的日常養成教育。課堂內外做到了教育目的一致、教育內容連貫、教育步調協調,使素質教育的課堂得到了延伸和拓展。
四、國防教育完善了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身體素質的培育,促進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國防教育所依托的學科體系是軍事科學,現代軍事科學是一門范圍廣博、內容豐富的綜合性科學。現代軍事斗爭的對抗性、殘酷性和復雜性,孕育了軍事思維的創造性特點。國防教育可以提高大學新生的實踐性、拓寬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打破專業學習的思維定式,拓寬思維空間,進而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綜合思維能力。軍事科學知識也是每一個公民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學習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同時,國防教育對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軍事技能訓練有很強甚至超強度的體能運動技能的鍛煉。特別是集中軍訓期間,每天“摸、爬、滾、打、練”,對大學生鍛煉體魄、增強體質能起到立桿見影的效果。近年來,省內許多高校還開展了定向越野、素質拓展、體能訓練活動,都可以增加大學生鍛煉身體的積極性。
綜上可知,國防教育不僅為大學生走向軍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加強了我國國防后備力量建設、提高全民國防意識的重要途徑,同時是加強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有效措施。充分認識國防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不但可以充分發揮育人的綜合效力,而且可以使學校國防教育具有更長久的生命力和鮮活的影響力。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國防教育辦公室.學校國防教育文獻選編:1949~2004[M].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4
[3]李先德.國防教育學概論[M].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3)
[4]王傳中,黃建軍.國防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活動載體[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93~95
[5]劉志民.國防教育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特殊作用和功能[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4):55~58
論國防教育的作用論文篇二
《論高校國防教育的作用》
【摘 要】在高校開展國防教育,增強大學生的國防意識和國防觀念,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建設強大國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以大學生軍訓和軍事理論課教學為主要內容的高校國防教育,是我國法律賦予高等學校的重要教育內容,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有力保障,在高等學校的教育體系中具有深遠的戰略地位與作用。
【關鍵詞】國防教育;高校;作用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面向未來培養高素質的合格人才。在以知識創新為標志的21世紀,人才已經成為提升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實力的決定性因素,體現在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競爭、科技競爭,而歸根結底就是人才的競爭。高等院校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中華民族未來的希望。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不斷深入,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增強大學生的國防意識,已成為當今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國防教育對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國防教育本身就是愛國主義的有效載體,具有發展德育和體育的功能。就智育方面說,其功效也是非常顯著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決定》深刻地闡明了智育工作的重心,就是“激發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國防教育對于推進這一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國防教育所依托的學科體系是軍事科學。現代軍事科學是一門范圍廣博、內容豐富的綜合性學科。軍事斗爭的殘酷性和復雜性,孕育了軍事思維的創造性特點。而創造性思維正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源泉和動力。學習軍事科學,不僅有利于學生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面,而且有利于學生打破專業學習的思維定勢,拓展思維空間,進一步提高創造力和綜合思維能力,促進智育的發展。
以軍事訓練和軍事理論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國防教育,對于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具有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軍事教育與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點是,前者對受教育者的培養過程,強調自覺性和強制性的辯證統一。它既激發受教育者的學習動機,調動積極性,啟發自覺性,從而自覺接受教育,搞好訓練;又靠強制的力量,達到教育訓練的標準,實現教育訓練的目標。軍事教育要求從難從嚴從實戰要求出發練兵。這種強制性,有利于學生在艱苦條件下磨練自己,樹立正確的苦樂觀,從而有效地培養百折不撓的意志、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艱難的吃苦精神。不難看出,國防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環節。在高校國防教育中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防意識,增強學生的國防知識和技能,更要發揮國防教育學科的特點和優勢,在“綜合育人”上下功夫,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而提高學生在各種場合自覺維護國家利益的能力。
二、高校國防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載體
國防教育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教育。因為國防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育公民的國防意識,增強國防觀念,而國防意識是以愛國主義為精髓,以國家防衛問題為中心的理性意識,是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是國防賴以確立的精神根基。其次,國防教育的內容是愛國主義教育最生動的話題。國防教育的內容是有關國家的安全防衛問題,它與國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相關。這樣事關國家、民族命運的大事,最能在青年學生中引起強烈的共鳴,激發出他們強烈的愛國熱情。
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涵。當代中國,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主要體現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鄧小平指出:“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要讓每一個公民都有愛國的思想、愛國的情感、愛國的精神、愛國的行動,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凝聚智慧和力量,統一思想和行動,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高校國防教育既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載體,也是進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的堅強陣地。
當前,在以知識創新為標志的21世紀初,高校國防教育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實踐證明,高校開展國防教育,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而地方大學生的軍事訓練是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建設的重要戰略舉措。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第13條指出,“學校的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其工作的基本點就是要放在使學生能夠成才的這一中心點上。而對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促進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學校國防教育的內容與方式在促進培養人才文化素質方面是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軍事課教學中的革命傳統教育,開展的一系列文體活動、板報評比、戰地廣播、軍訓之聲、軍訓簡報、國防軍事知識競賽、演講會以及隊列訓練,還有軍事理論課中的古代、近代軍事思想,毛澤東軍事思想、國防法規等人文類軍事理論的學習和軍事高技術、信息化戰爭等軍事科學方面的內容,或多或少都對培養人才科學文化素質起到促進作用。
作為未來世紀的人才,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態度,要有積極更新自身知識結構、掌握高科技的欲望和能力。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突飛猛進,而國防軍事科技的超前發展,是推動全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的巨大動力。在國防教育中,向同學們較為系統的介紹現代高科技在軍事上的應用和國防科技的發展前景,讓同學們了解未來戰爭是高科技的較量。同時,也要讓學生知道我們與發達國家在軍事科技方面的差距,激發他們刻苦鉆研、奮發進取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把愛國熱情變為努力掌握高科技的動力,從“要我學習”轉化到“我要學習”,注重把專業知識同實際應用結合起來,培養專業興趣,鞏固專業知識,提高應用能力,為培養高科技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程鋼等著.姚延進,王傳友主編.論國防科學發展觀[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2]武炳等主編.國防教育學[M].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
[3]徐玉璽.高校國防教育的深層次追求[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1(01).
[4]黃德恩.高校國防教育的地位[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01).
作者簡介:孟凡志(1970-),男,遼寧阜新人,碩士,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軍事教學部講師,研究方向:軍事理論研究。
論國防教育的作用論文相關文章:
論國防教育的作用論文





上一篇:論當代中國教育問題的論文
下一篇:論國防教育的重要性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