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德育論文(2)
中學教育德育論文篇2
淺談中學德育教育策略
摘要:中學德育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家庭、教育工作者、學生自己從各個方面加以完善。針對中學德育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其歸因分析,本文從營造良好的中學德育教育氛圍、中學德育教育內容結合社會發展、改革創新德育教育形式等策略,進一步推進中學德育教育工作。
關鍵詞:德育教育;教育策略;中學教育
引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道德風氣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一種逐步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道德體系正在醞釀之中。時代的發展以及社會道德體系的變化也為中學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
1 營造良好的中學德育教育氛圍
學生個體情感的培養,心理素質的鍛煉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乃至知識才能的增長,總是受到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氛圍的熏陶,家庭小環境,乃至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學校要特別重視優化育人環境,營造育人氛圍。要樹立鮮明的學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蘊的濃厚的校園文化氣氛,從辦學觀念、學校歷史、師生規范、校園標識等方面綜合考慮,制定校訓、校風、校歌、校規,形成有鮮明特色、統一和諧的校園形象。加大對德育教育軟硬件設施的投入,加大德育教育宣傳的途徑。設置德育教育專欄,名人名言等,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加大投入綠化校園,校內綠草茵茵、樹木蔥蘢,環境優美的校園環境。我國的教育目的明確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作位是不容置疑的,我們一定要樹立德育教育首位的戰略觀念。在新形勢下,我們必須從應試教育的漩渦中沖出來,這些都有賴于教育觀念的轉變,我們要明確“德育教育無小事,事事都育人”、“德育教育無閑人,人人都育人”的道理,真正把德育教育首位放在戰略的高度去思考,通過學校這個主陣地,向社會輸送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
2中學德育教育內容結合社會發展
中學德育教育內容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聯系。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學校德育觀念和內容要向現代型轉變。廣大德育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提高素質,將學校德育目標納入素質教育的整體目標,德育教育要著眼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思想道德。德育教育要依綱靠本,不斷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凡超越中學生接受能力的德育教育內容要堅決壓縮,凡已過時的道德觀念要大膽更新。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分層要求,加強德育教育的層次性、針對性,使其更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中學德育教育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相聯系。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并不只是去構建一種道德理論,而是要表現為一定的道德行為,這是評價德育教育是否成功的基本要件。因此,中學德育教育內容需要與學生的實際相聯系,尤其是與學生的實際需要相聯系。倘若我們希望了解人們的某種道德行為,那么就必須去分析促成這一行為產生的動機背后的動力――人的需要。這里的需要既包括學生個體內在需要又包括社會需要。
德育教育在本質是個體人格和品德的建構過程,也是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的對話過程。因此,首先要關注中學生的個人需要,分析這些內在需要的心理源泉,掌握他們的心理特點,幫助他們樹立積極向上的思想。同時,也要引導他們了解社會需要,并能自覺地以之約束自己的育行。所以說,中學德育教育的內容要與學生的實際相聯系,否則,必將與現實脫節,使得中學德育教育陷入內容知識化、程序化的境地,缺少與時俱進性。中學德育教育內容與生活相聯系,關于德育教育內容的更新我們應注重“課堂知識和課外實踐活動的結合”,引導學生撰寫各種社會調查小報告和總結等,還要對學生進行鄉土教育,把鄉土情、校情等引入課本中,還應增加對家鄉的典范人物,和家鄉時代的變化人民生活的改觀等的內容,這對家鄉文化的宣傳方面有很好的作用,還可以從不同方面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懷。這些內容的增加大大豐富了德育教育的內容,使其具有生活化。
3 改革創新德育教育形式
德育教學方法和手段要隨時代的發展做調整和創新,傳統的德育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忽視了德育教育的特殊性,大多停留在書本、課堂和口頭上,灌輸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導致德育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在中學德育教育實踐中,要善于將理論教育與德育實踐有機結合起來,老師可以利用情景教學法有目的地設計模擬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的場景,如: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自主體驗、現身說法等情景教學,引入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可通過錄像幻燈、語言描繪、實況播音、辨析討論、價值判斷、道德評價等互動式教學模式,將傳統的家長式,命令式改為朋友式,將自上而下的注入式改為雙向交流互動式,將包辦替代改為自理、自教式,以多樣化、現代化的方法促進德育效果的達成。在德育實踐中,教師還可進行引導,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性學習或活動,如: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或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開展社會調查研究,進行社會標準價值判斷和行為修正。只有這樣,德育教學才能變得更加生動活潑,教學效果才能真正體現。
此外,還應創新多元教育形式,豐富德育教育方法。學校要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的組織和開展多途徑的教育方式,使得學生容易接受德育教育。具體的講,中學德育教育通過以下幾種形式豐富教育。一是情景陶冶法。學校努力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人際環境,在“無言、無求、無形”的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感染。如升旗禮、校園文化周、校運會、文藝匯演、校慶紀念日、校史教育、文明禮貌月、教師節尊師月等。二是榜樣示范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中學德育教育中,學校可以通過宣傳中學生喜聞樂見的或是身邊熟悉的先進模范人物的光輝形象,使抽象的倫理道德、人生價值、道德規范形象化、具體化、人格化,以個性培養個性,進而可以通過具體的案例教育培養學生德育觀念。
結論
中學德育教育作為培養合格接班人的一項重要工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需要全社會齊抓共管的一項系統工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營造良好的中學德育教育氛圍,堅持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尊重中學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氛圍,提高其待遇和素質,完善考核標準和培訓機制。中學德育教育的具體內容不僅要結合中學生和生活的實際,而且要隨著時代的需要進行不斷的調整,要將多元化的社會需要滲透到德育教育的內容中去。
參考文獻
[1]磨麗萍.探索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
[2]桑昭惠.淺議德育教育中的美學應用[J]
[3]黃燕紅.重才豈能輕德[J]
[4]吳建偉.體育教學中德育教育的幾種方法[J]
[5]王子平.在德育教育中滲透儒家思想精華[J]
中學教育德育論文(2)





上一篇:中學創新教育方面的論文
下一篇:中學教育德育論文參考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