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農村經濟發展的毛概論文(2)
有關農村經濟發展的毛概論文篇二
《農村經濟發展研究》
【摘要】20世紀80年代初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揭開了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序幕,21世紀的新農村建設又全面揭開了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篇章,而在當前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形勢如何?又怎樣實現新的發展?本文就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基本原則、策略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和思考。
【關鍵詞】農村經濟;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F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2)05-0103-1.5
一、當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進入了工業促進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發展階段,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能力正在逐漸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也全面展開。雖然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有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一些對外生產經營的中小企業的萎靡,而對我國農村經濟影響可以說是積極的,也可以說是一種激勵。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我們更加清楚的認識到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繁榮不能單純倚重于外向經濟,如果是那樣,就是純粹的泡沫經濟。抵消金融危機的沖擊,就必須大力拉動內需,刺激消費,努力發展繁榮國內市場,將發展健康有序的內向經濟作為國民經濟持續平穩發展的砝碼,。強化內向經濟的發展,最關鍵的是提高國民的購買力,尤其是繁榮農村市場,發展農村經濟,因為我國的農民有著潛在的生產能力和消費能力。如何挖掘農民的潛力,把農民的購買力轉化為現實,就得靠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真正使農民富裕。我國政府也積極采取了諸多措施推動農村經濟邁出了新的一步,但當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仍然面臨著很多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農業基礎薄弱,國家保障農產品供給平衡的能力不足。雖然現在老百姓吃飽沒有任何問題了,但是還應該清醒地看到,中國的糧食安全,糧食供求的平衡不是絕對的。首先,隨著工業化建設的發展,我國耕地逐漸減少,其他資源特別是水資源的短缺,導致我國農產品的有效供給面臨資源壓力。其次,種糧的效益低,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不高,地方抓糧的積極性不高,也降低了國家保障農產品供給平衡的能力。
農業發展面臨諸多不利因素,效益不高。農民收入不高,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導致農業生產投入不足,直接影響農業效益。2009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5000元,但是從未來農民收入增長的潛力看,我國農民收入增長面臨很多困難,如果要想在2020年前再翻一番,意味著今后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增長幅度不能低于6%。但我國農民絕大部分的收入應來自于進城農民工的打工收入,不是搞農業生產而來的。從2009年8月到2010年春節前后的“招工難”足以說明了農民工的就業難,農民的工資收入是沒有保障的。其次,農業發展還面臨資源、技術、經濟、環境等農業生產的不利因素,也嚴重制約了農業的效益。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依然存在,城鄉二元矛盾還非常突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還很低,農村教育、醫療、社保水平與城市存在很大差距。此外,農村體制改革還需要不斷推進,尤其是如何解決當前工業生產擴大占用耕地的問題,如何保障農民使用土地權益,如何極大地調動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都是非常棘手的問題。
二、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
首先,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作為13億人口的大國,糧食安全問題是怎么強調也不為過的。中國強調糧食自給,更多的是強調口糧要自給。我國最重要的口糧就是稻谷,如果我國不對稻田進行保護,把稻田拿來搞開發,轉變成城市用地,將來是不能買到需要的數量的。所以說“只要存在市場,中國人的糧食就是安全的”,這個觀點在稻谷上根本不適用中國。如果我國的稻谷自給率降到了80%以下,作為一人口大國,我們把全世界可以出口的大米全買過來都不夠。中國就會成為全世界糧價上漲的推手,會受到全世界的指責。所以說我國確保糧食自給也是對世界負責。我們強調糧食安全并不是回到自給自足的老路上。我國只有18.26億畝的耕地,隨著工業化的推進,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的改善,食物的消費水平還要進一步提升。尤其是農村地區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農民會消費更多的動物性產品。要滿足全面小康社會人民對食物的要求,保證中國人能夠吃飽又吃好,靠目前的資源是不夠的。必須積極利用好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一方面,積極鼓勵進口短缺的農產品,如棉花、油料;另一方面,積極鼓勵農業走出去。其次,堅持以家庭為基礎的農業經營體制。中國過去30年的土地改革,農民最滿意就是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即土地是集體的,交給農民使用,以家庭為基礎。而后保護農民家庭使用土地的權利,1983年中央說土地使用權是15年,1993年中央明確15年到期之后再延長30年。2009年中央明確,農民以承包方式獲得的土地使用權長久不變。以家庭為基礎的農業體制,是農業現代化的堅實基礎。時下很多經濟學家提出要讓公司成為農業的經營主體,進行科學方式經營,實現規模效益。但放眼世界找不出一個國家的農業經營主體是公司的。也有人說美國都是大公司經營農業,實際上美國的農場85%以上是以家族為基礎建立的。農業經濟學家的共識——家庭經營是農業生產最適合的經營方式。中國農業改革的成功,就是因為實行了以家庭為基礎的農業經營體制。因為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講,家庭經營內部監督成本是零。隨著我國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農民素質的提高,以家庭為基礎的生產照樣會探索出一系列適合中國農村、農民的現代化生產方式,如滄州青縣農民自發的合作社生產不就是一個典型嗎?
三、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策略
“好風憑借力,惠農正當時。”在當前我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國家有條件拿出更多的財力支持農村的發展。我們必須抓住有利時機,在實踐中摸索恰當的策略。理論上講,繁榮的農村經濟就是文明舒適的農村環境,掌握科學文化素質的現代農民從事現代化農業生產。所以實踐中最終要改變小農生產模式,這必須實現“兩條腿”走路,其中一條就是把“人”轉出去,這里的人就是農村剩余的農村勞動力。另一條就是把資金引進來。第一,轉移農村勞動力,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刺激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根本上說要提高農民的購買力,這就必然要千方百計的增加農民的收入。2005-2009年,農民增加的收入里46.7%是來自工資性收入的增長。可以說沒有工資性收入的增長做支撐,農民收入就不可能保持一個比較正常的增長速度。2009年農民享受的各種政府補貼收入是人均160元,占農民收入的3%多一點。農民收入僅僅靠政府的補貼是不能實現迅速持續增長的,從根本上來講,增加農民收入首先靠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如何促進農民轉移就業?“民工荒”給我們了一個啟示,普及農村職業教育及高中,建立農民工培訓體系,提高農民的就業技能及全面素質,是轉移農村勞動力的良策。“民工荒”不是城市里沒有了進城的農民,主要的是農民工缺乏技能,同企業崗位的要求對不上。而且當前活躍在勞動力市場上的20世紀80、90年代出生的新生農民工群體生長雖在農村,卻不迷戀故土,對農業生產不熟悉,他們工作在城市,渴望融入城市,但由于知識、技術素質不高難以扎根城市,而且目前他們的數量約有1億。所以中國的“農工潮”還遠遠沒有結束。一方面,通過普及農村職業教育及高中,建立農民工培訓體系,提高農民的就業技能及全面素質,才能使農民工穩定就業,使農民享有工資收入保障;另一方面,擴大城市建設規模,建立和完善農民工的住房、醫療、教育等社會保障,促進農民工向產業工人的轉化,最終實現農民角色向市民角色的轉化,這樣就實現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徹底轉移,縮小了農村人口基數,降低了農業生產的人力成本,有利于提高農村的經濟效益。只有通過普及農村職業教育及高中,使農村農業生產勞動者掌握生產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收入。第二,引進資金,加快發展農村的社會事業。當前發展中國農村經濟:一方面,除了把“人”轉移出去之外;另一方面,就是資金進來。國家政府加快建立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的激勵機制、引導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要素向農村聚集。2010年中央財政將安排“三農”投入8183億元,比2009年增加930億元,地方各級財政也相應增加了投入。積極發揮農村金融的作用,綜合運用財稅杠桿和貨幣政策工具,引導更多的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業農村。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工作,動員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各方面人才下鄉進村,直接為“三農”服務。同時進一步加強農村社會事業、社會保障、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的建設,真正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農村,讓公共財政的雨露滋潤億萬農民,促使農民全心全意投身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中國農村經濟的全面繁榮。
【參考文獻】
[1]韓俊.中國三農問題政策走向[N].經濟參考報,2010(8).
[2]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七個怎么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夏清春:齊齊哈爾市委組織部干部調配處,東北農業大學經管學院農村與區域經濟發展專業,二年級。
有關農村經濟發展的毛概論文相關文章:
有關農村經濟發展的毛概論文(2)





上一篇:淺議中國土地改革的毛概論文
下一篇:淺析抗日戰爭的毛概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