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抗日戰爭的毛概論文
中國抗日戰爭,又稱為日本侵華戰爭,是指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由于日本帝國向中國投降非法入侵中華民國引發的戰爭。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淺析抗日戰爭的毛概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淺析抗日戰爭的毛概論文篇一
《抗日戰爭研究綜述》
摘要:抗日戰爭是近百年來中國反抗外侵取得的第一次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樞紐。關于抗戰起點及階段劃分、抗戰勝利的原因、抗戰中的兩個戰場、主要戰役和事件、抗戰勝利的意義等方面的研究觀點較多,需做更為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以期在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和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繼承和發揚抗戰精神,弘揚愛國主義,對復興中華、維護世界和平有極重大意義。
關鍵詞:抗日戰爭;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K2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抗日戰爭是近代中國歷史上僅有的以中華民族的完全勝利而告終的民族解放戰爭,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抗日戰爭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話題。本文試圖從抗日戰爭的起點及階段劃分、抗戰勝利的原因、意義等方面,對近年來學術界關于抗日戰爭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為今后我國抗日戰爭方面的學術研究提供參考。
一、抗日戰爭的起點及階段劃分
(一)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問題
抗日戰爭是近代中國反抗外來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偉大勝利,但是,關于抗日戰爭是從何時開始的問題,學界看法并不一致。
九一八事變既是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奮起抗日的起點。有學者認為,九一八事變以后,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國內階級關系開始發生了重大變化,全國形成了強大的抗日力量,揭開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序幕。[1]毛澤東認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在曲折的道路上發展的,這個戰爭還是在1931年就開始的。[2]1034胡錦濤也曾指出,1931年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3]雖然一般來說,有侵略就有反侵略的自衛戰爭,但是,九一八事變發生時,蔣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中國軍隊并沒有進行有組織的抵抗,日本很快就占領了東北三省。因此,不能將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時間等同于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
西安事變標志十年內戰的結束,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有學者認為,在中國近代史上,抗日戰爭是與十年內戰互相銜接的特殊歷史時期,因此,抗日戰爭的起點問題也是十年內戰的終點問題,而西安事變則是十年內戰結束和抗日戰爭開始的一個歷史性轉變的關鍵。[4]還有學者認為,如果沒有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是不可能由對日妥協走上抗日道路的,也就無法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5]周恩來也曾指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意味著中國的政治生活走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內戰將停止,對外退讓政策將告終結,國內抗日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七七事變的爆發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有學者認為,七七事變以后,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抗日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九一八事變以后,國民黨政府曾公開宣稱全國軍隊對日軍避免沖突,而共產黨則堅持反蔣抗日的政策,反蔣仍是其政策重點。[7]九一八事變以后,國共兩黨仍是敵對的,中國政局仍處于一種分裂與動蕩的狀態下,中國抗日戰爭仍然是局部性的,但是,戰爭在國際法上主要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國家使用武力推行國家政策引起的武裝沖突和由此產生的法律狀態,因此,局部性的抗戰能否納入中日之間的戰爭值得商榷。
(二)抗日戰爭的階段劃分
關于抗日戰爭的階段劃分,我國史學界歷來堅持將其劃分為防御、相持和反攻三個階段,但是,有的學者對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五個階段說。有學者認為,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出現過兩次戰略大撤退,導致抗日戰爭出現兩次戰略防御階段,與此相適應自然出現兩個戰略相持階段,因此中國的抗日戰爭應該劃分為五個階段。[8]
兩個階段說。有學者認為,毛澤東《論持久戰》中的三個階段劃分是科學的,但由于戰爭后期國際形勢驟變,中國戰場未能實現戰略反攻,所以中國的抗日戰爭應該劃分為兩個階段,即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階段;中日兩軍的戰略相持階段。[9]
三期五段說。有學者認為,中國的抗日戰爭應該劃分為三個時期五個階段,分別是:1、局部抗日戰爭時期,包括軍民自發的武裝抗日階段和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階段;2、全面抗戰時期,包括戰略防御階段和戰略相持階段;3、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的中國抗戰時期,包括中國戰區時段。[10]毛澤東曾指出,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一場持久戰,將會出現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11]462但是,毛澤東只是對中國抗日戰爭發展階段進行大致的劃分,客觀實際的發展要比理論預測復雜的多。學術界關于抗日戰爭發展階段的爭論是對毛澤東三個發展階段理論的細化,各有其合理性和不足之處。
二、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促進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有很多,學界關于抗戰勝利的研究成果也不計其數,梳理有關抗日戰爭勝利原因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為我們總結歷史經驗提供幫助。
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最基本的原因。有學者認為,民族團結是實現民族振興的前提和基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12]還有學者認為,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包括各階級、階層人民參加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激發了蘊藏在中國人民中的反侵略的偉大力量,最終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者。[13]毛澤東認為,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建國大業完成與勝利的保證。[14]226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團結和凝聚了全國各族人民,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來臨,為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保證,是中國人民取得抗戰勝利的重要法寶。
人民群眾的支持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有學者認為,人民群眾是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有了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和大力支持,才有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15]還有學者認為,人民群眾是抗日戰爭的力量源泉,在敵強我弱的不利條件下,全國各族人民的廣泛參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而且,中國的抗日戰爭之所以能夠長期堅持,關鍵在于它是一場全民族空前團結、廣泛參與的戰爭。[16]人民群眾是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也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同樣,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和大力支持也是我們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根本保證。
國際社會的廣泛同情和大力支持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最終勝利的重要條件。有學者認為,中國的抗日戰爭,如果沒有國際援助,抗日戰爭的時間可能會更持久一點,損失還會更大一些。[17]還有學者認為,國際進步力量的支持,亞洲各國共同抗擊日本侵略的相互支持以及整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戰斗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條件。[18]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人民群眾的艱苦奮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和發展是抗日戰爭取得最終勝利的內部因素,而國際援助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外部條件。離開了國際援助,中國的抗日戰爭仍然會勝利,但是會付出更大的犧牲。
作為一場民族解放戰爭,促成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很多,總結抗戰勝利的原因和歷史經驗,可以為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國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提供借鑒。但是,學界側重于對社會政治因素和國際援助的分析,缺乏對抗戰期間中國經濟發展狀況的研究,而一定的經濟基礎是抗日戰爭取得最終勝利的基本保障。
三、抗日戰爭中的兩個戰場
根據抗戰過程中中國軍隊的領導者、作戰地域分布、戰略戰術應用等方面,將抗日戰爭劃分為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學界歷來重視對兩個戰場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成果。
(一)抗戰中的正面戰場
中國抗日戰爭中的正面戰場是指以國民黨領導的武裝部隊為主力,以大規模陣地戰為主要作戰方式,對侵華日軍主力部隊進行正面作戰的軍事戰場。學術界關于正面戰場的研究成果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抗戰初期,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中華民族的抗戰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力地支持了敵后戰場的開辟。有學者認為,抗戰初期,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粉碎了敵人“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為抗日戰爭戰略防御起了巨大的積極作用。[19]毛澤東曾給予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高度評價,“友軍的協助是明顯的,沒有正面主力軍的英勇抗戰,便無以順利地開展敵人后方的游擊戰爭。”①“七七事變到武漢失守這一時期內,國民黨對日作戰比較努力,同我黨的關系比較好?!盵2]941盡管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政府是在被迫的情況下放棄“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而轉向抗日,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在抗戰初期吸引了日軍主力,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削弱了日本侵略者的實力,為共產黨領導人民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創造了有利條件,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關于國民黨是否堅持片面抗戰路線的問題,學界存在較大的分歧。有學者認為,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存在的一個明顯不足就是堅持片面抗戰的路線,對人民群眾有所戒備,沒有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參加抗戰,從而導致了正面戰場的“大潰敗”。[20]還有學者認為,蔣介石曾多次發表聲明稱,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只有整合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抗日,才有可能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因此,簡單地將國民黨的抗戰路線定性為片面抗戰路線是不確切的。[21]毛澤東認為,七七事變后,中國的抗戰包含著極大的危險性,主要是由于國民黨還不愿意全國人民參加抗戰,把抗戰只看成是政府的事,主張片面抗戰。[14]96
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點理應得到肯定。對國民黨正面戰場予以客觀的評價,對于增進國共兩黨的關系,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抗戰前期和抗戰中、后期,國民黨對抗日戰爭的態度由積極轉向了消極,從而影響了國民黨正面戰場在抗日戰爭中作用的發揮。學界對國民黨正面戰場的評價缺乏一種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采取簡單地基本否定或者基本肯定的態度,無法真實再現歷史的本來面目,從而無法做出正確的評價。
(二)抗戰中的敵后戰場
中國抗日戰爭的敵后戰場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部隊,以運動戰、游擊戰為主要戰術和作戰方式,深入華北、華中、華南等敵后廣大區域,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對侵華日軍進行攻擊的軍事戰場。隨著抗日戰爭的發展,敵后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戰場。
敵后戰場形成的歷史原因。有學者認為,由于敵強我弱,單靠國民黨的正面戰場無法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必須放手發動群眾開辟廣大的敵后戰場,與日軍進行持久作戰。[22]還有學者認為,敵后戰場的開辟不僅具有必然性,還具有可行性。由于敵小我大,日軍兵力不足無法控制廣大的淪陷區,必然會出現相當大的空虛地帶,為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開辟提供了可能。[23]隨著抗日戰爭的發展,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用發展的眼光,全面科學地分析了中日戰爭形勢以及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適時提出開辟廣大的敵后戰場,配合國民黨正面戰場,形成對日軍雙面夾擊的作戰形勢,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促進了中國抗日戰爭的發展。
敵后戰場的歷史作用。有學者認為,敵后戰場的開辟,迫使敵人陷入兩面作戰的境地,有力地挫敗了敵人“以戰養戰”、“以華制華”的企圖。[20]敵后戰場的開辟不僅擾亂了敵人的陣腳,還給予正面戰場以巨大地配合和支持。還有學者認為,敵后戰場的作戰,極大地牽制了日軍對正面戰場的進攻,如果沒有敵后戰場對日軍的牽制,正面戰場將會遭遇更大的困難。[24]毛澤東曾指出,“如果沒有最廣大的和最堅持的游擊戰爭,而使敵人安穩坐占,毫無后顧之憂,則我正面主力損傷必大,敵人進攻必更猖狂,相持局面難以出現,繼續抗戰可能動搖?!盵11]52共產黨敵后戰場的開辟,一方面牽制了大量日軍,緩解了正面戰場的壓力,為抗日戰爭由戰略防御轉到戰略相持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敵后抗戰還有效地積聚和發展了人民抗日力量,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相互關系。有學者認為,抗日戰爭中的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是統一的抗日戰爭的有機組成部分,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22]還有學者認為,雖然兩個戰場在戰略和戰役上相互依存、相互配合,但是由于受到兩黨關系的制約,兩個戰場從一開始就具有相對獨立的關系。[25]在中國近代史上,抗日戰爭是一場全民族團結一致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戰爭,在抗日戰爭過程中形成的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是抗戰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抗戰初期,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獨立,在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過程中,都各自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到了抗戰中后期,國民黨由積極抗日轉變為消極抗日、未能很好地配合敵后戰場打擊日本侵略者,使中國的民族解放事業受到不應有的損失。
作為抗日戰爭有機組成部分的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雖然其領導者、作戰方式、作戰領域不同,但是兩個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而且,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并不是明顯區分,在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也有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反之,在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也有國民黨軍隊。因此,無論缺失哪一方,日軍將會傾其全力進攻另一方,那么不管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后戰場都將難以堅持。兩個戰場的形成,既是抗日戰爭各種因素共同推動的結果,也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兩個戰場的形成再一次彰顯了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各黨派能夠做到“兄弟鬩于墻而外御其侮”。團結一致,共同抗日。
四、抗日戰爭中的主要戰役和事件
(一)關于盧溝橋事變的研究
盧溝橋事變是日軍全面侵華的起點,同時也是中國全面抗戰的起點,在整個中國抗戰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關于盧溝橋事變是否是“偶然事件”,中日兩國學界存在截然相反的觀點。有學者認為,盧溝橋事變與柳條湖事件不同,不是由于事前的計劃和預謀而發生,因此可以斷定盧溝橋事件是偶發事件。[26]還有學者認為,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蓄謀已久的侵略中國計劃的產物,是當年駐華北的日軍用卑劣的手段制造的陰謀事件。[27]近年來,為否認日軍侵華罪行,日本學界極力美化盧溝橋事變,認為盧溝橋事變不是日本有計劃發動的,而是無計劃無準備的條件下發生的。但是,歷史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日本學界忽視大量存在的歷史史料,將盧溝橋事變看成是一場偶然事件,有悖歷史真相,不利于民眾正確認識歷史和當今中日兩國關系的發展。
關于盧溝橋事變以后,蔣介石對日態度問題,學界存在較大的爭議。有學者認為,事變發生以后,蔣介石下定決心抗戰,確定了“不求戰,必應戰”的方針,采取了一系列動員應戰措施,并且督促冀察當局,積極對日應戰。[28]還有學者認為,事變發生后,蔣介石國民政府仍處于游移、動搖、妥協退讓的徘徊之中。[29]準確判斷盧溝橋事變以后蔣介石的態度究竟是戰還是和,不僅對當時華北戰爭及整個抗日戰爭都產生重大的影響,還對當今正確評價蔣介石在抗戰中的作用產生重要影響。
(二)關于平型關大捷的研究
平型關大捷是全面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大勝仗,取得了豐碩的戰果。
關于平型關大捷戰果的研究。有學者認為,此次戰役八路軍共殲滅日軍1000余人,擊毀汽車100余輛,馬車200余輛,繳獲步槍1000余支,機槍20余挺,火炮1門,以及大批軍用物資,取得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30]這場戰役到底殲滅多少日軍,以及八路軍損失多少人,學界還存在較大的爭議,需要學者們依據更加權威可靠的原始資料,借鑒國內外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深入研究,從而得出實事求是的結論。
關于平型關大捷成因的研究。有學者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積極主動地配合國民黨軍隊和前線指揮員從敵情和戰場實際出發,創造性地執行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的命令是平型關大捷的主要原因。[31]平型關大捷是以國共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因此,國共兩黨政治上相互信任、軍事上相互配合是此次戰役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
關于平型關大捷歷史意義的研究。有學者認為,平型關大捷深化了對日作戰方法和軍事戰略方針的研究,促進紅軍在抗日戰爭初期軍事戰略轉變的實現。[31]還有學者認為,平型關大捷是全面抗戰初期華北戰場對日作戰取得的重要戰果,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振奮了國人士氣,提高了八路軍的聲望,顯示了中華民族團結御侮的巨大力量,是國共合作抗戰的典型。[32]平型關大捷是全面抗戰爆發以后,中國軍隊取得的一次偉大勝利,不僅獲得了豐碩的戰果,還鼓舞了士氣,彰顯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敵、敢于斗爭的精神。平型關大捷是國共合作的典范,加強對平型關大捷的研究有利于改善國共兩黨的關系,實現祖國統一。
(三)關于臺兒莊戰役的研究
作為抗戰爆發以后,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臺兒莊戰役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有學者認為,臺兒莊戰役的勝利極大鼓舞了國民黨軍隊的戰斗精神,增強了國民自信心,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和親日勢力。[33]還有學者認為,臺兒莊戰役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改變了國際上對中日前途的看法,鼓舞了士氣,增強了全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34]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取得的空前勝利,在抗日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臺兒莊戰役以后日軍不甘所遭受的挫敗,并且希望殲滅中國軍隊,隨后相繼發動了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給武器裝備、軍隊作戰能力都不如日本的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因此,臺兒莊戰役的精神意義大于實際意義,不宜過高評價臺兒莊戰役在軍事上的意義。
作為徐州會戰的核心戰役,臺兒莊戰役的勝利是多種因素共同推進的結果。有學者認為,臺兒莊戰役的勝利與臺兒莊的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國民政府的戰略方針以及臺兒莊人民的支持是分不開的。[33]還有學者認為,日軍的輕敵冒進,中國軍隊采取了以攻為守的作戰方針以及參戰官兵的英勇奮戰是這場戰役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34]臺兒莊戰役是中日雙方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國民黨實施積極抗戰政策和全體官民英勇抗戰是最基本的原因。臺兒莊戰役的勝利再次證明了全面抗戰路線是取得抗戰勝利的根本保證。
(四)關于武漢會戰的研究
作為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武漢會戰最終以武漢失守、丟失中國大片土地而告終。近年來,學界主要總結了武漢會戰的經驗和教訓。
有學者認為,武漢會戰中,中國政府的“持久消耗戰略”基本上付諸實踐,實現了陣地戰、運動戰和游擊戰的有機結合,不僅達到了消耗敵軍爭取時間的戰略目的,還保存了繼續抗戰的實力。[35]還有學者認為,國民黨政府實施片面的抗戰路線和黨內各部隊之間的派系之爭、嫡系雜牌之分,導致國民黨內部矛盾重重,嚴重削弱了部隊的戰斗力。[36]雖然武漢會戰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這場會戰粉碎了敵人試圖以武力迫使國民黨政府屈服的陰謀,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不僅如此,武漢會戰再一次驗證了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一場持久戰,只有堅持全面抗戰路線,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才能取得勝利。
淺析抗日戰爭的毛概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