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五項基本原則的有關毛概論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堅持五項基本原則的有關毛概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堅持五項基本原則的有關毛概論文篇一
《論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的歷史地位》
[摘要]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在歷史上產生及豐富發展有其必然性和重要性,順應了時代發展的基本趨勢。當今時代主題仍然是和平與發展,我國過去堅守和平崛起,現今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堅持促進世界和平的決心不變,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地位
1949年建國至今六十六年,中國經歷了一段大國崛起之路。大國崛起可以有很多種方式和可能,有戰爭方式也有和平方式。中國從減少人民生活動蕩的角度出發最終選擇了和平崛起。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表明了中國的這樣的一種政治態度和選擇。憑借這一原則,新中國很快打開了外交局面,成功突破了西方殖民國家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的封鎖和壓制。憑借這一原則,我國與廣泛的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建立了伙伴關系,實實在在的融入到了國際社會。可以說,在歷史上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是非常成功的。
一、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提出的背景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這五項原則最先是周恩來在1953年12月底會見來訪的印度代表團時提出的,當時,中國政府代表團和印度政府代表團就中印兩國關于中國西藏地方的關系問題在北京開始談判。12月31日下午,周恩來在中南海會見印方代表團,在談話中第一次完整的提出了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并將其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準則。1954年4月29日,中印雙方簽署《中印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及交通協定》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寫入序言。這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第一次寫入正式的國際文件。1955年,萬隆會議通過的十項原則是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引申和發展。上個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不結盟運動把五項原則作為指導原則。1970年和197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有關宣言都接受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二、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的歷史地位
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歷史地位的確立是在1955年印尼召開的一個重要的會議-萬隆會議。萬隆會議的召開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二戰前,由于科技革命的推動,西方國家先發展起來,在其主導下在亞非拉建立了一大批殖民地國家。世界一分為二,殖民國家是主導,殖民地國家政治上沒主權、經濟上不獨立。二戰后,亞非拉這些原殖民地國家掀起了爭取國家獨立的抗爭。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連同二戰前已經獨立的國家,僅亞非兩大洲就已涌現出30多個獨立國家。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戰前戰后,世界政治格局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正是由于這一變化使我們注意到中亞非等后起的發展中國家共同面對殖民國帶來的國際壓力,在政治、經濟、外交等等諸多方面利益訴求趨同,客觀上也為萬隆會議的召開創造了條件。而萬隆會議的重要性就在于:一,以往任何一個國際重大會議都是由大國、強國發起、主導和參加的,弱小國家被排除在外。二戰后的萬隆會議是亞非國家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研究亞非事務的國際會議。會議能否成功召開對于亞非國家成功擺脫殖民國的壓制和封鎖,維護政治獨立,發展民族經濟與文化,至關重要。二,建國后我國在外交理論方面逐步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根據上個世紀50年代的國際局勢,我國的外交訴求是加強同亞非國家的國際交往,而萬隆會議是亞非國家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研究亞非事務的國際會議,對于我國能否建立起新的外交格局也至關重要。正是因為萬隆會議如此重要也注定它的召開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會前,周恩來避過克什米爾公主號暗殺事件后,不畏艱險出席萬隆會議。會中,當某些國家為結盟和中立問題爭得不可開交時,周恩來三次力挽狂瀾,重申求同存異思想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把誤入歧途的會議拉回到了正軌。半個世紀以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成為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而且也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所接受,成為規范國際關系的重要準則。
綜上所述,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在歷史上產生及豐富發展有其必然性和重要性,順應了時代發展的基本趨勢。當今時代主題仍然是和平與發展,我國過去堅守和平崛起,現今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更堅持促進世界和平的決心不變,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寧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79.
[4]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93.
[5].《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4.
[6]楊凡.《中國外交方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中國》,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7]梁守德.洪銀嫻著《國際政治學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8]時殷弘.《國際政治與國家方略》,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曲金華(1979.4),女,吉林長春人,吉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孫繼剛(1977.1),男,吉林長春人,空軍大連通信士官學校講師。
堅持五項基本原則的有關毛概論文篇二
《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對現代國際法的影響》
摘要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一掃過去屈辱外交的歷史,以嶄新的面貌登上世界舞臺。1954年4月29日,《中印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的序言第一次完整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作為一個整體首次出現在國際文件中,對國際法產生深遠影響。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贊同,成為現代國際法的基本準則。
關鍵詞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國際法基本準則
1949年,中國人民經過長期革命斗爭,終于建立了自己的共和國。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成立,是國際關系中具有重大深遠意義的事件:徹底廢除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的屈辱史,使中國作為一個享有完全主權并與其它國家處于平等地位的國家登上了國際舞臺,也使中國與國際法的關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為新中國實踐和發展國際法奠定了基礎。經歷了半殖民地屈辱歷史、飽受外國侵略和奴役的中國人民,十分珍視來自不易的革命成果,捍衛國家獨立和主權,成為新中國外交政策的重要任務。這一點在1949年9月20日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得到確認。為了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新中國在外交上面臨一系列重要問題急需解決,這些問題無不與國際法密切相關。
新中國一方面對于傳統國際法的原則規則和制度加以審查,分別予以承認或沿用,甚至對其中一些加以重申和強調,在國際關系中適用和維護國際法;另一方面,積極參加制定國際法,對國際法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是新中國對現代國際法的主要貢獻之一。
早在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公告中宣布,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這不僅是外交政策的表述,同時意味著新中國對國際法所采取的基本態度,表明了新中國所主張的國際關系的行為準則。1954年4月29日,《中印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的序言第一次完整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雖然五項原則中的每一項原則早已存在,但是將它們作為一個彼此既有區別的含義又有密切內在聯系的整體提出來,毫無疑問是一個創新。同時,五項原則中的前四項都有一個“互”字,后一項有一個“共”字,高度概括了國際社會中主權國家間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基本特征。
新中國認為,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完全符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并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贊同,所以是現代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在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當中,尊重主權原則是最基本的原則,其他原則都是引伸或補充。不侵犯原則主要是針對領土主權而言,是尊重主權的一個方面。不干涉內政指不干涉主權管轄下的內部事務,是主權對內最高性的體現。和平共處乃是尊重主權的必然結果,只有相互尊重主權才能和平共處。主權和平等是兩個不可分割的概念。主權意味著獨立,互不隸屬,必然要求平等,而平等只能是主權者的平等。新中國國際法的理論和實踐,特別是一些重大的實踐,基本上是圍繞主權平等而展開的。
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提出后,得到了許多國家的支持和承認。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上,通過了《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宣布以十項原則作為有關國家和平共處、友好合作的基礎。這十條原則實際上是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的引申與發展。1956年11月1日,我國政府發表了關于蘇聯政府10月30日宣言的聲明,指出:“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應該成為世界各國建立和發展相互關系的準則。社會主義國家的相互關系就更應該建立在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第一次提出了五項原則不僅適用于不同制度國家之間的關系,而且也適用于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是由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構成的一套原則,它“是維護世界和平和發展國際合作的全面的政策”。
新中國向全世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它所主張的是不分國家大小,社會制度異同,國際間一律平等,和平共處。與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的戰爭政策、殖民主義政策針鋒相對,因而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響應和支持,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也逐步地發展成為國際關系間的基本準則。它之所以能得到廣泛的認同,是因為:
第一,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世界各國人民都十分珍惜自己國家的獨立,反對侵略,反對對自己國家內政的任何形式的干涉,反對大國欺負小國,強國欺負弱國。五項原則反映了各國人民的這種愿望,因而受到國際社會廣泛的支持和擁護,成為建立新的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
第二,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高度概括了國際關系中必須遵守的基本準則,是現代國際法基本原則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無論是被公認為國際法重要文獻的《聯合國憲章》,還是其它有關文獻,對于作為國際法基本原則的條文,在表述上盡管措辭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這些原則。
第三,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以主權國家一律平等為根本出發點,準確地反映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特點,科學概括了國際上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原則,各國只有相互尊重,才能保持正常的國際關系和國際秩序。
我國提出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成為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和我國對外關系的一項基本國策。這是新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是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新發展。我國始終不渝地堅持這個原則,同許多國家建立和發展了友好合作關系,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經受了時間的考驗,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強大生命力,逐漸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贊同,成為現代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參考文獻:
[1]魯毅.外交學概論.世界知識畫報.1997.
[2]謝益顯.中國當代外交史(1949-2001).中國青年報社.2002.
堅持五項基本原則的有關毛概論文相關文章:
1.大學毛概論文
5.大學生毛概論文
堅持五項基本原則的有關毛概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