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毛概論文范文
實現國家統一,反映了人民群眾對于和平安定的渴望與追求,不僅對于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有很多的幫助,而且還有助于各民族之間的親密合作和交流。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毛概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毛概論文范文篇一
《實事求是與實現祖國完全統一》
摘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才能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對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充分體現了我國的統一思想,創造性的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
關鍵詞:實事求是 一國兩制 和平統一 思想路線
一、實事求是思想路線
“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毛澤東在1941年所做的報告中對實事求是做了精辟的論述。指出了作為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的實事求是的實質,集中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要求。具體來說,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包括以下幾項基本內容:
第一,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從實際出發即從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際出發,二是從“本本”或“原則”出發。這是做到實事求是的基本前提,為此,堅持徹底的唯物主義立場,也要堅持徹底的辯證法。要用全面性的觀點看問題,了解事實的全部真相,不能孤立的看問題,不能以個別代替整體,以片面代替全面,要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為了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必須深入實際,做艱苦細致的調查工作,把一切從實際出發與解放思想有機的統一起來。
第二,實事求是是思想路線的第二項基本內容,就是理論聯系實際,就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這是做到實事求是的根本途徑和做法。具體來說,理論聯系實際,一方面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來正確認識中國的客觀實際,另一方面,也是實質性的一方面,就是要再實踐中,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經驗。使之馬克思主義化,以中國自己獨創性理論來進一步來豐富馬克思列寧主義。
第三,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第三項內容,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實踐觀,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毛澤東認為,社會實踐活動是人類本質性力量和自覺能動性的突出表現,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毛澤東堅持了馬列主義關于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思想,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了實踐標準的唯一性。
二、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對于當今中國的現實意義
西部大開發帶給人民的利益,西藏跌路的開通,西電東送所帶來的方便,無不使我們感到激動和感動。一個國家是否能夠正確走他的發展之路,他的道路何去何從,將是怎樣的一個結果,要解決于黨的領導人是否找準了方向,是否根據實際情況出發,是否按照國情抉擇策略,那就要求他們實事求是,不能以偏概全,片面想問題。所以我們說“實事求是”是指引我們走社會主義的燈光,我們不能效仿西方資本主義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做法,我們只能根據自己的國情,去尋找屬于我們自己的道路。
2008年9月11日,是中國奶業史以來最黑暗的一天,“三鹿奶粉事件”讓全國的老百姓認識到了一個名詞——三聚氰胺,也讓整個奶業行業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緊張和危機之中。整頓并收回出廠的所有產品,視兒童生命健康于不顧,視法律于兒戲最終造成了嚴重的后果。這就是他沒有腳踏實地,沒有以事實為依據和隱瞞事實的例證,它違背了以事實為依據這個原則。這個事例告誡所有的產業,在企業盈利時,一定要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這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以這個事實為依據再圖自己的利益,切勿弄虛作假、勞民傷財而且損人不利己。
三、祖國的完全統一
為了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這個構想從中國實際情況出發,照顧到各方利益,既體現了實現祖國統一、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性,又充分考慮臺灣、香港和澳門的歷史和現實,體現了高度的靈活性。按照這個構想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有利于臺灣、香港和澳門的長期穩定,有利于祖國統一和民族振興,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可以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
香港和澳門順利回歸祖國,使這一思想由科學構想變為現實意義,中國政府始終堅持不干預特別行政區自治范圍內事務的原則,切實實行“一國兩制”。在中央政府堅定的支持下兩個特別行政區政府沉著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及內外經濟環境變化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團結各界人士,妥善處理了一系列社會和經濟問題,保持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事實充分證明,“一國兩制”方針是正確的,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最終解決臺灣問題,要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發展兩岸關系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么問題都可以談,我們愿與臺灣各黨派和各界人士就發展兩岸關系、推進和平統一交換意見。
“一國兩制”是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兩岸統一后,臺灣可以保持原有的社會制度不變,高度自治。臺灣同胞的生活方式不變,他們的切身利益將得到充分的保障。
維護祖國統一事關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國人民將義無反顧的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
沒有祖國的完全統一,就沒有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振興,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和維護祖國的安全,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基礎,也是全體中國人民不可動搖的堅強意志,不管在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道路上還有多少艱難險阻,海峽兩岸全體中國人和所有中華兒女,從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攜手共進,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四、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及其意義
“一國兩制”的基本涵義是: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們作為特別行政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一國兩制有以下幾個基本要點:(一)一個中國。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也是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前提。(二)兩制并存。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和臺灣的資本主義制度,實行長期共存,共同發展,誰也不吃掉誰。這種考慮,主要是基于照顧臺灣的現狀和臺灣同胞的實際利益。這將是統一后的中國國家體制的一大特色和重要創造。(三)高度自治。統一后,臺灣將成為特別行政區。它不同于中國其他一般省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它擁有在臺灣的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黨、政、軍、經、財等事宜都自行管理;可以同外國簽訂商務、文化等協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權;有自己的軍隊,大陸不派軍隊也不派行政人員駐臺。特別行政區政府和臺灣各界的代表人士還可以出任國家政權機構的領導職務,參與全國事務的管理。(四)和平談判。通過接觸談判,以和平方式實現國家統一,是全體中國人的共同心愿。兩岸都是中國人,如果因為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被分裂,兵戎相見,骨肉相殘,對兩岸的同胞都是極其不幸的。和平統一,有利于全民族的大團結,有利于臺灣社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有利于全中國的振興和富強。
意義:
1、在理論上,“一國兩制”構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
(1)按照“一國兩制”構想,允許在一個統一的國家內部兩種性質不同的社會制度長期共存,從而突破了在一個國家內只允許存在一種社會制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權組織形式的認識。(2)“一國兩制”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原則堅定性與策略靈活性相統一的原則。(3)“一國兩制”創造性地發展了和平共處原則,使“和平共處”有了新的、更為豐富的內涵。
2、在實踐上,“一國兩制”的構想不僅有利于祖國統一大業早日實現,而且有利于中華民族的重新崛起。“一國兩制”的構想為解決國際爭端和世界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范例。港澳同胞、海外僑胞為促進兩岸關系、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振興,作出了許多努力,功不可沒。我們希望廣大港澳同胞、海外僑胞進一步為發展兩岸關系、統一祖國和振興中華作出新的貢獻。
五、實事求是與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聯系
要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基礎,我們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是臺灣問題,一國兩制的提出,有利于解決臺灣問題,香港和澳門的回歸為臺灣回歸祖國做了鋪墊,我們應相信我們的政府,相信我們中華人民的力量,任何人都不能阻擋我們國家的統一。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切從國家的時間情況出發,根據我們的國情做出重大決策。
六、總結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鄧小平集中全黨智慧,逐步形成“一國兩制”的構想。1982年鄧小平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概念。“一國兩制”是對矛盾同一性原理的創造性運用。“一國兩制”產生的哲學依據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指引著我們向祖國統一的方向大步邁進,我們知道,祖國統一的趨勢,勢不可擋,實事求是的方針是我們鎮定政策的基礎,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實現祖國完全統一。
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毛概論文范文篇二
《論祖國的完全統一》
摘要:愛國主義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反對分裂,堅持統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的光榮傳統。隨著釣魚島問題的出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問題又重新被民眾所關注。本文主要從祖國統一的根本利益,實現方針以及科學構想的重要性放方面論述祖國完全統一的重要性,旨在為大家提供一個對祖國統一的基本認識和初步了解。
關鍵詞:完全統一、根本利益、科學構想
秦王掃六合,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五百多年的戰亂;漢武大帝在前人的基礎上開疆拓土,畢生致力于消滅匈奴;唐宗宋祖時期文化燦爛,唐詩宋詞聞名世界;成吉思汗大開大合,橫掃歐洲??中國歷史上有太多的輝煌,以至于外界的一切都引不起她的興趣,當英國意大利磨刀霍霍的開始工業革命,她還是在意興闌珊,最終開始了中國近百年來最為恥辱的“鴉片戰爭”,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曾經一統的大地終于割地四方??那么,現在,這頭蘇醒的獅子,她的首要任務便是——完成中國的完全統一。
一、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個民族憑什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個分裂的民族最終只會消失在歷史的舞臺,從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曾經輝煌一時的民族灰飛煙滅。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對民族的存亡一樣適用,攻陷一座城池可能滅亡一個國家,泯滅一種文化才能消亡一個民族,而民族文化最容易消亡的時候便是民族分裂的時候,所以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從遙遠的古代起,我國各族人民共同開發祖國的河山,建立了緊密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幾千年來幅員遼闊的中原大地一直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紐帶。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始終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
國家統一,反映了人民對于和平安定的渴望與追求,有利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有利于各民族之間的親密合作和交流。而分裂則常常伴隨著連續不斷的戰爭和破壞,伴隨著外部勢力的入侵和壓迫,給人民造成了極大地痛苦;反對分裂,堅持統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的光榮傳統。我國各族人民歷來關心祖國的前途和命運,為捍衛民族的尊嚴和國家的統一進行了英勇斗爭。
同時,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和基本任務。國家的完全統一是民族復興的重要標志,沒有國家的完全統一,就沒有完全意義上的民族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既是一個走向現代化、實現繁榮強盛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過程。只有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才能更好地凝聚整個民族的力量加快國家建設的步伐,更好地在國際上展現中華民族的團結奮進、朝氣蓬勃,是中華民族真正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此外,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中國共產黨在實現祖國統一的問題上的立場是堅定不移的。黨領導人民同一切邪惡勢力作斗爭,毛主席曾經指出,臺灣等地必須收復完成祖國統一,這是中國人名世世代代的任務,不能因為任何困難而放棄。
二、和平統一與一國兩制
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是全體中國人民一項莊嚴而神圣的使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政府為之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早在五十年代,中國政府就曾設想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一九五五年五月,周恩來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上即提出:中國人民解決臺灣問題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爭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一九五六年四月,毛澤東主席又提出:“和為貴”、“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后”等政策主張。但由於某些外國勢力的干預等原因,這些主張未能付諸實踐。
自七十年代末開始,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一些重要變化:中美建立外交關系,實現了關系正常化;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現代化經濟建設上來。與此同時,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僑胞、華人,都殷切期望兩岸攜手合作,共同振興中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中國政府出於對整個國家民族利益與前途的考慮,本著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實事求是、照顧各方利益的原則,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
七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告了中國政府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大政方針,呼吁兩岸就結束軍事對峙狀態進行商談。表示在實現國家統一時,一定“尊重臺灣現狀和臺灣各界人士的意見,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辦法”。八一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談話,進一步闡明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政策。表示“國家實現統一后,臺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并建議由兩岸執政的國共兩黨舉行對等談判。八二年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就葉劍英的上述談話指出: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在國家實現統一的大前提下,國家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八三年鄧小平進一步發揮了關於實現臺灣與大陸和平統一的構想,指出,問題的核心是祖國統一。他還就兩岸統一和設置臺灣特別行政區問題,闡明了中國政府的政策??
一系列的政策,從今天的影響來看,中央的這一一國兩制政策取到了預料之中的效果。
“一國兩制”的構想最早是針對臺灣問題提出來的,首先運用于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香港、澳門相繼回歸祖國,對臺灣問題的解決也有著重要的示范作用。
三、科學構想的重要性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具有豐富的內容,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面:
(1)一個中國。這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核心,是發展兩岸關系和實現和平統一;
(2)兩制并存。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主體部分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3)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方。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不是針對臺灣同胞的,而是針對外國勢力干涉中國統一和臺灣分裂勢力搞“臺灣獨立”圖謀的。
(4)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關鍵靠中國人自己。大陸要集中力量搞好經濟建設,增強綜合國力,這是實現國家統一的基礎。同時寄希望于臺灣兩千三百萬同胞。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偉大構想不僅是中國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案,而且在多方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具有重大意義。
第一,“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體現了照顧歷史實際和現實可能的靈活性,有利于保持港、澳、臺地區的穩定和繁榮,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案。
第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允許在一個統一的主權國家內有兩個不同性質的社會制度長期并存,突破了在一個國家內部只能允許一種社會制度而不允許另一種社會制度存在的認識,是一種新型的國家結構組織形式,這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重要發展。
第三,“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是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本是中國外交的指導原則,也是被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處理國家之間關系的準則。我們提出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辦法來解決中國的統一問題,這也是一種和平共處。這是一個好辦法,是一個創造。
第四,“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為解決國際爭端和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當今世界,存在著許多歷史遺留下來的懸而未決的問題,經常引起國家間、民族間的矛盾和沖突,對世界和平與穩定造成嚴重影響。“一國兩制”的構想為解決這類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辦法。
四、小結
解決祖國完全統一問題是中國的內政。我們愿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和平統一。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嶄新的時代,只有完全統一的國家才有可能在競爭激烈的世界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否則曾經的恥辱不僅僅只是歷史,還可能是將來的預言,以史為鑒,愿我們的祖國越來越繁榮昌盛??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2]《中央政府門戶網站——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3]《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百度百科
[4]《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義務教育專業——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的基本內容和重要意義》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