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育創新論文(2)
小學數學教育創新論文篇二
《淺談創新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從教師轉變教學思想,更新觀念、聯系生活滲透情感教育、讓學生獲得數學學習體驗、情感教育實施等方面闡述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關鍵詞:數學教學;情感教育;學習體驗;聯系生活;教育實施教學思想;更新觀念
創新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創新是一種精神,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中國學生學習很刻苦,書面成績很好,但動手能力差,創新精神明顯不足,這些都是與美國學生的主要差距。”我認為這一評價非常正確。那么我們的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到底是怎樣失去的呢?其原因就在教育本身,負擔太重,考試頻繁、資料繁多、死記硬背、作業機械重復等,磨滅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對數學探討的好奇心,題海戰術磨滅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參加數學活動多數是一種被動的行為。
現階段,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在創新性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牢固地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主體觀,以學生能力發展為重點的教育質量觀,以完善學生人格為目標的教育價值觀。老師要充分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把學生看作發展中的人,能發展的人,人人都有創造的潛能,學生要創造性地學數學,數學教學就有充滿創新的活力。于是,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意識到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是必須的,本人根據自己的教學淺談如下幾點:
一、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課堂教學形式單一,內容陳舊,知識面窄,影響了學生對數學的全面認識,難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創造欲望。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認知心理學關于學習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學習主動性的本質是認識主體的主動建構。只有當認識主體意識到是其自身在影響和決定學習成敗的時候,生動建構才有可能實現。從認識論看,知識總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動和感知比概念化更為重要,因此只有將認識主體置于飽含吸引力和內驅力的問題情境中學習,才能促進認識主體的主動發展。
為此,教師必須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有效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使其學習的內部動機從好奇逐步升華為興趣、理想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教師就教學內容設計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適應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并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通過精心設計,巧妙地將學習目標任務置于學生的最佳發展區,讓學生產生認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認知沖突,從而促成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因此,在創造性的數學教學中,師生雙方都應成為教學的主體。
二、激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利于學生創新思維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教育內容的革新,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創新,“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助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弗賴登塔爾曾經說:“學一個活動最好的方法是做。”學生的學習只有通過自身的實踐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一個被動吸收、反復練習和強化記憶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學生己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通過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創造性教學表現為教師不在于把知識的結構告訴學生,而在于引導學生探究結論,在于幫助學生在走向結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索規律,習得方法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充分地經歷探索事物的數量關系,變化規律的過程。如例:完成下列計算:
1+2=1+2+4=1+2+4+6=1+2+4+6+8=
根據計算結果,探索規律,教學中,首先應該學生思考,從上面這些式子中你能發現什么?讓學生經經歷觀察每個算式和結果的特點,比較它們不同算式之間的異同,歸納可能具有的規律,提出猜想的過程。教學中,不僅要注意學生是否找到規律,更要注意學生是否進行思考。如果學生一時未能獨立發現其中的規律,教師就鼓勵學生相互合作交流,通過交流的方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發展問題,不僅能將“游離”狀態的數學知識點凝結成優化的數學知識結構,而且能將模糊、雜亂的數學思想清晰和條理化,有利于思維的發展,有利于在和諧的氣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學習,同時,通過交流學習數學,還可以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
三、注重提高創新能力,開放題的教學
沿襲以久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數學作為一門思維性極強的基礎學科,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方面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而開放題的教學,又可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尤其對學生思維變通性、創造性的訓練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開放題的教學中,選用的問題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又要為大多數學生所接受,既要隱含“創新”因素,又要留有讓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充分施展他們聰明才智的余地,如:調查本校學生的課外活動的情況,面對這個比較復雜的課題,一定要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學生要討論的問題是用什么數據來刻畫課外活動的情況,是采用調查和收集數據。接著的問題是“可以調查那些呢?”對此,學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對學生提供的辦法不要急于肯定與否,應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充分討論,認識到不同的樣本得到的結果也許不一樣,從而組織學生深入討論:從這些解釋中能作出怎樣的判斷?能想辦法證實或反駁這些數據得來的結論嗎?這一開放題,其目的在于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吸收信息和提出新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重組應用,從綜合的角度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四、注重學生個體差異,實施層次教學,開展有效評價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指出,學生顯著的個體差異、教師指導質量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必將導致學生創造能力、創造性人格的顯著差異。為此,教師調控教學內容時必須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分層次教學,盡可能地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在教學評價上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
智力發展水平及個性特征的不同,認識主體對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顯差異,由此所建構的認知結構必然是多元化的、個性化的和不完善的。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為認識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作為一名教師要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評價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建立一種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諧師生關系,營造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學生才會相應的環境中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示自己的個性特征,對于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關照與幫助,要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要及時地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對出現的錯誤要耐心地引導他們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鼓勵他們自己去改正,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展開,如何探索一條適合學生主動發展、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合作品質培養的教學方法,成為新課改中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主要問題。我在教學工作中,體會到課程改革后的數學課堂應創設富有探索性、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僅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發生、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敢于實踐、善于發現。將創新的教材、教法與創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與創新意識的培養落到位。
看過“小學數學教育創新論文”的人還看了:
小學數學教育創新論文(2)





上一篇:小學書寫教育論文
下一篇:有關小學英語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