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個大城市名單出爐江蘇占11席(公布)
近年來,隨著新型城鎮化加快,中心城市集聚的人口總量也持續上升。那么根據人口普查的結果,我國現在共有多少大城市呢?以下是小編準備的106個大城市名單出爐:江蘇占11席,歡迎參考。
106個大城市名單出爐:江蘇占11席
近日,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制的《2020中國人口普查分縣資料》(下稱《資料》)公布了各城市(包括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普通地級市和縣級市)的城區人口數據。根據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目前我國共有106個大城市,包括7個超大城市、14個特大城市、14個Ⅰ型大城市以及71個Ⅱ型大城市。從省份來看,除西藏外,30個省份均有大城市分布,其中第二經濟大省江蘇最多,達到11個,廣東和山東各10個。
大城市還有這些后備軍
城區人口是衡量城市規模的標準。根據2014年11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以城區常住人口為統計口徑,將城市劃分為五類七檔。其中,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大城市,其中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大城市,100萬以上3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
需要解釋的是,城區是指在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區、市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民委員會所轄區域和其他區域。也就是說,市轄區內的農村地帶,并不計入城區范疇。總體看來,城區人口規模要小于市域常住人口規模,也小于市轄區人口規模。
根據《資料》數據,至2020年,我國共有106個大城市,其城區人口合計達到了3.72億人,占全國城市城區人口的64.7%。106個大城市包括了7個超大城市、14個特大城市、14個Ⅰ型大城市和71個Ⅱ型大城市。其中,7個超大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和天津。位居第一的上海城區人口為1987.3萬人,接近2000萬大關;分列二、三位的北京和深圳城區人口也都超過了1700萬人。
14個特大城市分別是武漢、東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陽、青島、濟南、長沙、哈爾濱、鄭州、昆明、大連。其中,2020年武漢城區人口已經達到了995.3萬人,是距離超大城市門檻最近的特大城市。隨著我國人口加速向大都市圈流動,未來城區人口超過千萬的超大城市將越來越多。
14個Ⅰ型大城市分別是南寧、石家莊、廈門、太原、蘇州、貴陽、合肥、烏魯木齊、寧波、無錫、福州、長春、南昌、常州。其中,南寧、石家莊、廈門、太原、蘇州距離特大城市的門檻較近,是我國特大城市的主要后備軍。
71個Ⅱ型大城市則包括了5個省會城市、62個普通地級市和4個縣級市。4個縣級市分別是江蘇的昆山、浙江的義烏和慈溪、福建的晉江,全部來自東南沿海地區。從數量上看,這些縣級市的城區人口規模已經超過了全國約四分之三的地級市。義烏更是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城區人口規模超過所在地級市的縣級市。
未來還有多個城市城區人口有望超過百萬大關,進入到大城市行列。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包括泰州、瑞安、嘉興、平頂山、安陽、曲靖的城區人口均超過了97萬,其中安陽市更是達到了99.1萬人,平頂山市也達到了99萬人,嘉興市達到了98.8萬人。
影響城區人口規模的幾個要素
一個城市的城區人口規模大小,受多個因素的影響。首先,城市人口規模與經濟發展緊密相關。經濟越發達的城市往往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比如一線城市以及東莞、佛山、廈門、蘇州等二線城市均集聚了大量的外來人口,部分城市外來人口超過了戶籍人口。
其次,城區人口規模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行政資源的影響。比如,城區人口300萬基本成了目前劃分一二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的一個重要門檻。目前我國城區人口超過300萬的城市共有35個,主要包括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和東部沿海的一些經濟大市。其中4個直轄市均為超大城市;15個副省級城市中,有3個超大城市、9個特大城市和3個Ⅰ型大城市;而普通地級市中,僅東莞、佛山、蘇州、無錫、常州5市城區人口超過300萬,均為東南沿海的經濟大市。
此外,有24個省會城市是所在省會的第一大城市。作為所在省份的政治、文化、科教、醫療、交通等中心,大多數省會城市集聚了全省最好的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資源,第三產業更為發達,而三產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的城區內,因此一般來說,省會城市的城區人口規模也比較大。
再次,統計口徑的因素影響。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城區人口數據不包括下屬縣級市、縣的城區人口數據。因此,雖然有一些地級市城區和下轄的縣市城區已經連片發展,但是這些下轄的縣市城區人口均不納入地級市城區人口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