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百座大城市名單公布
什么是大城市?全國有多少個大城市?它們是如何分布的?近日,百座大城市名單首公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全國百座大城市名單公布,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全國百座大城市名單公布
城區人口是衡量大城市的關鍵指標。根據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下稱《通知》):
城區是指在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區、市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民委員會所轄區域和其他區域。根據城區常住人口數量,將城市分為五類七檔: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城市為超大城市,500萬~1000萬為特大城市,而300萬~500萬的I型大城市和100萬~300萬的II型大城市并稱為大城市。
根據《分縣資料》,全國共有105個大城市,包括7個超大城市、14個特大城市、14個Ⅰ型大城市以及70個Ⅱ型大城市。從省份來看,除西藏外,30個省份均有大城市分布,數量基本呈從東部沿海到西部內陸遞減趨勢。其中,江蘇、山東和廣東位列前三。較為特別的是,昆山、慈溪、義烏、晉江四個縣級市“打敗”全國大部分地級市,躋身大城市行列。
城市規模劃分標準實踐意義
各領域學者關于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理論研究和反復論證從未間斷,理論成果己十分成熟,本次標準調整的理論價值不大,但實踐意義十分突出。
體現時代性和科學性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速,城市數量和規模都有了明顯增長,原有的城市規模劃分標準和方針己經難以適應城鎮化發展新形勢要求,導致城市發展過程中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過度膨脹,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競相向大城市邁進,眾多小城鎮發展滯后。而且,原標準以非農業人口界定城市標準,難以切合實施新型城鎮化規劃讓農民工落戶的基本要求。新標準不僅與快速提升的城市規模體系相互適應,而且以城區常住人口界定城市人口,更加符合勞動力的就業實際和人口空間分布常態,能夠確保各個城市在規劃基礎設施和提供公共服務時最大限度地實現供需均衡,同時淡化了戶籍對公共服務獲得的影響,城市公共服務將擴大到常住人口。
利于優化和管理
我國現有城市657個,但在高速城市化的最近10年,城市數量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持續減少。根據原有標準計算,當前我國大中小城市比例為1:1.42:0.77,中等城市比例較小,小城市嚴重不足。這既不符合城鎮化發展的金字塔規律,也不符合城鄉統籌發展的客觀要求,而且全國眾多小城鎮由于未計算在城市行列導致各種發展受政策限制。這次城市規模劃定標準調整后,不僅增加了對特大城市的認定,而且對城市規模認定過程中不再拘泥于城市等級限制,真正依靠市場配置,根據城市所具備的承載力、人口集聚能力等方面進行認定。標準改變后,我國城市數量將會大幅提升,我國1. 94萬個建制鎮有很大部分有望改變成“市”,真正形成城市規模金字塔結構。
利于城鎮人口的分類管理
中國城鎮化正處于深入發展的關鍵時期,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有利于更好地實施人口和城市分類管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與《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是相互配套的政策。通過以上政策,將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以戶籍管理制度為例,以此為標準,什么城市需要限制人口,什么城市需要適度放開,均一目了然。
利于新型城鎮化
新標準統一了城市人口統計口徑,淡化了戶籍概念,為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掃清了一大障礙,同時為鎮改市打開了一扇門。而且,新標準對小城市標準并沒有設置下限,這為點多面廣的縣城和中心鎮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有利于推進就地城鎮化,促使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實質性推進。
重要調整
城市類型增加城市類型由四類變為五類,增設了超大城市。
城市標準細分將小城市和大城市分別劃分為兩檔,細分小城市主要為滿足城市規劃建設的需要,細分大城市主要是實施人口分類管理的需要。
提高上下限人口規模的上下限普遍提高:小城市人口上限由20萬提高到50萬,中等城市的上下限分別由20萬、50萬提高到50萬、100萬,大城市的上下限分別由50萬、100萬提高到100萬、500萬,特大城市下限由100萬提高到500萬。
統計口徑界定將統計口徑界定為城區常住人口。城區是指在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區、市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民委員會所轄區域和其他區域。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鄉鎮街道,且戶口在本鄉鎮街道或戶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鄉鎮街道,且離開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戶口在本鄉鎮街道,且外出不滿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學習的人。
四大縣級市突圍
從特大城市現有名單來看,排名靠前的武漢、東莞和西安三市均提出沖擊超大城市的目標。但比較城區人口占比,武漢和西安均有20%左右的“挖潛”空間,除自然增長外,能夠進一步通過從市內、外兩方面推動人口流入城區;而東莞“天花板”更為明顯,需要花更大力氣從外地引人。
而對于I型大城市,距離升格超大城市最近的分別為南寧、石家莊、廈門和太原。其中,廈門外來人口占比超過40%,而南寧、太原均不足10%。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共有四個縣級市成功“闖入”大城市行列,分別為江蘇昆山,浙江義烏、慈溪,以及福建晉江。其均為II型大城市,城區人口最高的為昆山,城區人口規模超過代管晉江的泉州和代管義烏的金華兩市。
四個縣級市有諸多共性。它們均位于沿海發達地區,在賽迪顧問發布的2022百強縣報告中,均排名前列。
2022賽迪百強縣
從發展動力看,它們特色產業均十分突出,比如義烏的小商品貿易、晉江的鞋服。就在不久前,慈溪因向歐洲大量出口取暖器登上“熱搜”——數據顯示,慈溪共有100多家取暖器生產企業,出口量占全國30%。
此外,其所屬地級市,城區人口占比均不高,屬于“小馬拉大車”的城市類型。
當下,還有更多縣域迎來突圍的可能。
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提出2025年發展目標為,“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其中,“一批具有良好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集聚人口經濟條件較好的縣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公共資源配置與常住人口規?;酒ヅ洹?。
一般來說,“縣城”指的是縣級行政單元政府所在的城區,即縣級政府駐地鎮或街道。
對于縣城人口發展,一方面將“融入鄰近大城市建設發展,主動承接人口”,同時“更多吸納縣域內農業轉移人口”。
隨著縣城的發展,人口流入也將是大勢所趨。中規院院長王凱曾提到日本的情況——通過縣城產業發展,以及公共服務水平、交通條件提升,縣城與城市已出現了資源和人口的雙向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