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的后遺癥 心肌梗塞會有后遺癥嗎
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一種具體的表現,而且造成病人有心肌梗死的問題是因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就是冠心病給導致的),當然了冠脈斑塊破裂也是會引起心肌梗塞的。小編整理了心肌梗塞的后遺癥,歡迎閱讀!
心肌梗塞的后遺癥
● 武漢協和醫院心血管科 魏宇淼教授 ●楊仕俊主治醫師
一半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身體會發出預警信號。最常見的是原有的心絞痛加重,還有的表現為惡心、嘔吐和上腹脹痛、心動過速 等。由于很多病患對疾病不了解或因癥狀不明顯而輕視,沒有及時就醫,結果出現嚴重并發癥,甚至死亡。其中常見并發癥有以下幾種:
1.嚴重心律失常。由于心肌大面積壞死或伴有不同程度心肌缺血和繼發的炎癥反應,可能導致心源性休克和心律失常(特別是室性心律失常)。多發生在發病早期,也可在發病1~2周內發生,以室性早搏多見,可發生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導致心臟驟停、猝死。
2.嚴重的機械并發癥。包括心室游離壁破裂、室間隔穿孔、缺血性二尖瓣返流、心室壁瘤形成等。
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是急性心梗后常見的并發癥,發生率可達13%~50%。二尖瓣如同一個左房和左室之間的“單向活門”,保證血液循環由左心房一定向左心室方向流動和通過一定的血流量。二尖瓣返流嚴重者可出現包括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等癥狀。
心室壁瘤約占梗死病例10%~38%。室壁瘤常見于左心室,可發生在梗死早期或梗死灶已纖維化的愈合期。由梗死心肌或瘢痕組織在心室內壓力作用下,局 限性地向外膨隆而形成室壁瘤。室壁瘤形成后又可繼發附壁血栓、心律不齊及心功能不全等一系列疾病,就像推倒了多米諾骨牌。室壁瘤嚴重影響心臟功能,不積極 治療,患者最終會因心力衰竭等原因死亡。
3%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發生心室游離壁破裂,這是心臟破裂最常見的一種,心肌梗死后導致心室的“墻體”受損,出現薄弱區。心室游離壁破裂也可為亞急性,即心肌梗死區不完全或逐漸劈裂,形成包裹性心包積液或假性室壁瘤,患者能存活數月。
約有0.5%~2%的心梗患者會出現室間隔穿孔,室間隔就像是左心室和右心室之間的一堵墻,心梗后容易出現纖維薄弱,被血流沖出一個破洞。
3.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包炎。多發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1~4天內,發生率約為10%。正常心臟外面包著一層薄膜稱為心包,當出現透壁性急性心肌梗死時 (梗死區域穿透整個肌肉層或深達2/3),梗死心肌表面的這層薄膜發生炎癥,出現心包炎。患者常有進行性加重的胸痛,疼痛隨體位而改變。一旦發生往往是災 難性的,極易死亡。
其實,急性心肌梗死大多是可救治性的,關鍵是患者從起病到救治的時間越短越好,治療越早效果越好。如果能在起病后1小時給予急診介入治療,每治療1000 例患者,比傳統治療減少50例患者死亡;如果距離起病2~6小時治療,這一死亡數則減至30例;6~12小時治療,這一死亡數減少至20例。而12小時后 治療的效果已與傳統治療差別不大。因此,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心肌。因此,大家平時多了解點心梗的常識,能減少很多悲劇的發 生。
心肌梗塞的并發癥
1.心臟破裂
常發生在心肌梗死后1~2周內,好發于左心室前壁下1/3處。原因是梗死灶失去彈性,心肌壞死、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釋放水解酶所致的酶性溶解作用,導致心壁破裂,心室內血液進入心包,造成心包填塞而引起猝死。另外室間隔破裂,左心室血液流入右心室,可引起心源性休克和急性左心衰竭。左心室乳頭肌斷裂,可引起急性二尖瓣關閉不全,導致急性左心衰竭。
2.室壁瘤可發生在心肌梗死早期或梗死灶已纖維化的愈合期
由梗死心肌或瘢痕組織在心室內壓力作用下,局限性的向外膨隆而形成室壁瘤。室壁瘤可繼發附壁血栓、心律不齊及心功能不全。
3.附壁血栓形成
多見于左心室。由于梗死區內膜粗糙,室壁瘤處出現渦流等原因而誘發血栓形成。血栓可發生機化,少數血栓因心臟舒縮而脫落引起動脈系統栓塞。
4.心律失常
多發生在發病早期,也可在發病1~2周內發生,以室性早搏多見,可發生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導致心臟驟停、猝死。緩慢性心律失常如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多見于下壁梗死患者發病早期,多可恢復,少數需永久起搏器治療。
5.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
可見于發病早期,也可于發病數天后出現,詳見臨床表現部分。
6.心肌梗死后綜合征
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后2~3周或數月內發生,表現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發熱、胸痛等癥狀,可反復發生,可能為機體對心肌壞死形成的自身抗原的過敏反應。
看了“心肌梗塞的后遺癥”的人還看了:
心肌梗塞的后遺癥 心肌梗塞會有后遺癥嗎





下一篇:心肌梗塞的原因和癥狀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