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識高二復習總結
知識掌握的巔峰,應該在一輪復習之后,也就是在你把所有知識重新撿起來之后。這樣看來,應對高二這一變化的較優選擇,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地理知識高二復習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理知識高二總結1
(一)自然災害的災前準備
1.災前準備的核心任務:儲備救災物資
2.災前準備涉及的兩個方面:一是救災物資的種類和數量;二是救災物資的儲備地點。
(1)救災物資的種類和數量--救災的物質基礎,由各地的主要災種及災情大小決定。
(2)救災物資的儲備地點--由災區的主要集中地區及儲備地的交通狀況決定,關系到災害發生過程中救援物資的到達時間。
我國10個救災物資儲備基地:天津、哈爾濱、沈陽、合肥、鄭州、武漢、長沙、南寧、成都和西安。
3.承擔救災任務的主要人員:各地政府領導下的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及專業救援隊。
(二)自然災害的災中應急
1.概念:災中應急是指在災害發生和災情形成過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動和對策,
2.主要目的:盡可能地挽救生命,保護財產安全,并盡量減少災害造成的影響和危害。
3.災害應急的范圍:非常廣泛,一般應包括對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電、供氣、輸油等生命線工程采取緊急防護措施;對可能因災害引發水災、火災、爆炸等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質儲存設施、水壩、堤岸等次生災害源進行檢查加固等,以此來維護交通、通信系統的安全,確保救災通信的疏暢,確保搶險救災人員、物資輸送和災民疏散的暢通等。
4."災中應急行動"中最關鍵的環節:應急交通線是否暢通
5.救災應急預案--政府應對災害的綱領性緊急行動方案,關系到各個部門能否快速高效地投入救災工作,使災情減到最少。
目的:①在災害突發的情況下,使救災工作有章可循,有條不紊,高速高效。
②對于不可準確預測的突發性災害,應急預案就顯得更為重要。
(三)自然災害的災后恢復
1.災后恢復的目的:減輕災害損失和增強抵抗能力
2.救濟災民的形式:政府救濟、民間救濟和國際救濟等
3.我國的防災抗災工作方針:"以預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
救災工作方針:"依靠群眾,依靠集體,生產自救,互助互濟,輔之以國家必要的救濟和扶持"
我國的救災管理體系:我國減災以民政部為主要管理部門,形成了政府無償救濟、軍隊與民眾合作救災,以及全國與地區救災調配的管理體系。
地理知識高二總結2
1.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2.大致可以分為哪兩類。
一個地區適合發展什么樣的農業,要根據區位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市場需求等來確定。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系統,實現區域內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
(承轉)在這方面,東北地區農業的發展比較突出,讓我們一起去東北看看。
1.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
2.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區。
總結:東北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緯度高、跨度大。我們來研究一下這些特點在氣候上的表現(CAI出示圖4.1、中國季風區干濕區地圖)。
結論:緯度高──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夏季溫暖。
跨度大──跨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無霜期180天~80天。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我們只有遵循自然條件,發展與之相適應的農業生產。因為氣候是農業生產中最難改造的自然條件。此處可以叫學生對比地形和土壤等條件來說明。
1.討論東北大米與氣候的關系。引導學生從日照、光照、低溫等方面考慮問題。
提示:東北地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作物生長期長,加之氣候寒冷,農作物病蟲害少,幾乎不需要使用農藥,天然具有綠色大米的稱號。
2.針對現代生活,考慮東北農村農業生產情況。
提示:季節性強,有利于農忙時節集中人力物力投入農業生產,在農閑時節發展副業,增加農業收入,還可以進行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利建設。
3.從優勢和劣勢兩個方面舉例,教師參與討論。
提示:劣勢有熱量要求、一年一熟、長冬無法放牧等。優勢有光照、溫差、土壤肥力、積雪融化緩解春旱等。討論不局限于以上幾點。
由以上討論可以直接引出下一個知識點──地形和土壤條件。
由學生指出東北地區主要地形的位置和名稱,以及可以從事的農業生產類型。
老師講解并出示“黑土地圖片”:東北地區的黑土地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初墾時,黑土層厚度60~80厘米,最深處可達1米。有人形容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來。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北起黑龍江右岸南至遼寧的昌圖,西界直接與松遼平原的草原和鹽漬化草甸草原接壤,東界延伸到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山區的部分山間谷地及三江平原的邊緣。黑土總面積734.8公頃,其中黑龍江和吉林的黑土約占黑土總面積的80%。
總結:這里有中國的平原、的天然林區和的草原。
地理知識高二總結3
第一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
1.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區域分布不均勻;②自然資源一般不具流動性。
⑵經濟原因: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區域資源供求不匹配。
西氣東輸: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2.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⑴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①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對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短缺,經濟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②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后,能源資源蘊藏豐富,需求量小,能源優勢難以發揮。
⑵調整能源消費結構:①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為主,易引發酸雨等環境問題;②北煤南運對我國南北向鐵路運輸帶來很大壓力。
⑶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①天然氣分布西多東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氣區是新疆(塔里木、準噶爾)、青海(柴達木)、川渝(四川盆地)、陜甘寧(鄂爾多斯);③東部油氣開發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戰略接替區,發展戰略是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3.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⑴對中西部經濟發展(輸出地)的影響:①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②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③有利于西部地區能源氣化,緩解因植被破壞對環境的壓力。
⑵對東部經濟發展(輸入地)的影響:①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缺狀況,促進經濟發展;②有利于改善東部地區能源結構,;③有利于凈化大氣環境④促進東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節產業轉移——以東亞為例
1.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⑴產業轉移
①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②分類:區域和國際產業轉移。
③目的:降低成本,擴大銷售市場,追求更高利潤。
⑵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①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②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③市場因素;④其他: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國家政策調整、地價昂貴、環境污染
2.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⑴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①發達國家使國內的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②發展中國家縮短產業升級時間,加快工業化進程。
⑵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不同經濟水平的國家發展不同階段的產業①發展中國家發展處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產業;發展中國家占據利潤低的加工環節。②發達國家發展處于開發期或增長期的產業;發達國家占據利潤高的設計和營銷環節。
⑶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產業轉移伴隨著污染轉移和擴散,發展中國家應注意產業轉移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⑷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①發達國家產業轉移常常引起失業人口增加,如日本;②發展中國家接受產業轉移有助于緩解就業壓力。
地理知識高二復習總結相關文章:
地理知識高二復習總結





上一篇:地理知識高二期末總結
下一篇:地理知識高二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