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背知識點小結
高二變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選三)。在對各個學科都有了初步了解后,學生們需要對自己未來的發展科目有所選擇、有所側重。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二地理必背知識點小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地理必背知識點1
1.山區農業資源開發的背景
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山區面積廣大,大約占國土面積的2/3。隨著我國山區人口的增長,對山區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無節制的開發,使許多山區的生態遭到破壞,不僅影響山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使平原和城市遭遇自然災害的危險性也越來越大。
我國淮河以南、云貴高原以東、雷州半島以北,東臨海洋的廣大地區,低山丘陵連片集中分布,被稱為“南方丘陵山區”。南方丘陵山區的整治開發是我國國土整治的重要內容。
2.南方丘陵山區的自然特征
分析我國南方丘陵山區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是和同緯度的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相比較,找到我國這個區域的特殊性。
從全球看,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廣大地區分布著大面積的沙漠或干旱草原,被稱為“回歸沙漠帶”。同緯度的我國南方丘陵,由于受亞歐大陸與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造成的東亞季風的影響,形成了溫暖濕潤的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氣候濕潤,天然植被多為亞熱帶、熱帶常綠林,成為回歸沙漠帶的“綠洲”。受地形和地質條件影響,山區的溫度、降水、土壤、植被等隨海拔高度的變化而呈現明顯的垂直地帶性特征。山區礦產資源、水力資源豐富,具有多種經營之利。
3.南方丘陵山區農業資源的優勢以及存在問題
分析南方丘陵山區的農業資源時要抓住主要影響因素:濕熱的季風氣候和崎嶇的丘陵、山地地形。
①優勢:光、熱、水資源豐富,而且大部分地區配合較好(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由氣候帶來的農業生產潛力較大;生物品種豐富多樣,植物生長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優勢品種多;土地類型多樣,自然環境多樣,具有多種經營之利;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有利于發展水電和農業灌溉。
②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地形崎嶇、交通不便、閉塞,文化教育相對落后;受旱澇災害、低溫凍害、干熱風等多種氣象災害影響;生物資源利用品種單一,且保護不力,物種減少,瀕危物種增多,沒有把生物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土壤中,貧瘠的低產土壤分布廣泛,需要改造。許多地方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某些地區山坡水土流失成為裸巖等難以利用的土地;降雨強度較大的暴雨較多,地表侵蝕作用強烈,地形復雜,增加了開發利用的難度;生態環境脆弱。南方丘陵山區開發歷史悠久,人口密度較大,土地負載較重,人地關系矛盾明顯。
綜上所述:本地區是我國農業發展潛力、開發難度較小的地區之一,并且具備勞動力資源充足,鄰近商品糧基地、工業城市與海港,市場廣闊等有利條件。
4.水土流失與生態建設
水土流失是南方丘陵面臨的重大生態問題。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山地丘陵為主,地形坡度大;南方降水多,降雨強度大,地表侵蝕作用強烈;②人為原因:因為能源短缺、人多地少而導致的過度開荒、亂砍濫伐,破壞了地表植被,加重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經濟損失巨大。封山育林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但是封山育林必須首先解決農民的生活能源問題。主要的措施有:①大力推廣生活用煤;②推廣省柴灶;③大辦沼氣和營造速生薪炭林;④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開發小水電。
5.山區農業資源的綜合開發
①目的:充分和合理利用低山丘陵區豐富的自然資源,使山區經濟日益繁榮。
②江西省泰和縣千煙洲的立體農業模式:由山頂至山谷依次為“用材林──經濟林或毛竹──果園或人工草地──農田──魚塘”。這種“丘上林草丘間塘,緩坡溝谷果魚糧”的立體農業布局和以林果為主的土地利用結構,是一種建立在生態良性循環基礎上的生態農業。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協調并舉。
③河南省商城縣大別——桐柏山區的優勢資源系列開發:A:淮南麻鴨系列(孵化→飼養→收購→加工(農副產品)B:中華獼猴桃系列(野生獼猴桃采摘→加工(獼猴桃酒、果汁、汽水等)C:殘次木材系列:(殘次木材收購→木材加工→木制件銷售)通過綜合加工,使農林產品成倍增值,農民收入大增。
高二地理必背知識點2
1、我國自然災害多發自然背景:
(1)氣候背景:
①我國東部瀕臨太平洋,面對世界上的臺風源區(西北太平洋臺風區)。
②位于的季風氣候區,受強大的季風環流控制,降水時空分布極為不均。
③氣候復雜多變,氣候不穩定性強。
(2)地形地質背景:
①地形復雜多樣,西高東低,起伏較大,以山地丘陵為主。
②太平洋板塊俯沖,印度洋板塊碰撞,地殼運動活躍。
③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之間。
(3)生物背景:
地域遼闊,氣候多樣,土壤和植被類型多樣,滋生和繁殖了多種有害生物。
2、我國自然災害多發人文背景:
(1)過度利用,生態環境脆弱: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長期積累的對自然的過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態環境。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效應往往以各種災害的形式表現出來。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會經濟系統對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經濟密集區和災害多發區重合:
人口和經濟密度高度集中在災害多發、易損的東部地區,這種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自然災害的嚴重性。
高二地理必背知識點3
1、地理信息技術:RS(遙感),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要熟悉中英文
2、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監測、城市管理、資源普查、災情評估、農業生產、臺風預報等等。
3、地理信息技術大眾化趨勢:GPS汽車導航、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空間信息網站
4、RS的定義:利用裝載于飛機或者航天器、衛星等上面的設備,對地面進行遠距離的感知。關鍵的裝置時:傳感器
原理:不同物體發射的電磁波不一樣
主要環節:目標物——傳感器——處理裝置——遙感圖像
5、GPS
組成部分:空間部分、地面部分、用戶設備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確的三維坐標(經緯度和高程)
應用:汽車導航、空間定位、農業灌溉
6、GIS:是一種計算機系統,需要人來操作(輸入信息、管理、分析、表達)
數據源:統計數據、田野調查數據、遙感圖像
應用:空間分析、查詢檢索
在RS的的基礎上,可以利用GIS來動態監測或預報
臺風的監測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術
高二地理必背知識點小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