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規劃草案2030
北京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其城市規劃是不能馬虎,這關系這北京的經濟發展,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北京城市規劃草案2030,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北京城市規劃草案2030
規劃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硬約束
“建國以來共編制過6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在昨天的市人大會第36次會議上,市政府相關負責人對總體規劃草案的編制背景過程、指導思想、規劃編制特點等進行了匯報。
據介紹,2014年之后北京正式啟動了新一版總規編制工作,規劃編制時,以兩次視察北京時的重要講話為根本遵循,堅持“四個中心”的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履行“四個服務”職責,經過多方聽取意見后形成了現有草案。
據了解,此次城市總體規劃注重“開門編規劃”,邀請了全世界頂尖的專家領銜參與,開展了九大方面、38項重點專項研究,并進行了多項民意調查,確保規劃編制的科學性、權威性。
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新版城市總規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工作導向,堅持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硬約束,堅持城鄉統籌,多規合一,遏制城市“攤大餅”式發展,實現由擴張性規劃轉向優化空間結構的規劃。
根據總規草案,到2020年,本市“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將實現階段性目標,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顯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得到緩解,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初步形成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的局面。
到2030年,要基本建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治理“大城市病”取得顯著成效,首都核心功能更加優化,京津冀區域一體化格局基本形成。
到2050年,北京要全面建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京津冀區域實現高水平協同發展,建成以首都為核心、生態環境良好、經濟文化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世界級城市群。
總規包括空間布局等六部分
“草案描繪了北京作為國家首都和邁向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規劃藍圖,緊扣城市的戰略定位、空間布局、要素配置、城鄉統籌四個中心環節,緊緊牽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市規劃國土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新版總規草案共分為六大部分,
包括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明確發展目標;調整城市空間布局,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科學配置資源要素,提高城市發展水平;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強化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提高城市治理能力以及轉變規劃方式,保障規劃實施。
市規劃國土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城市規劃分為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兩個階段,總體規劃將分層次落實,依據總體規劃下一步將進一步編制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備受各界關注的具體項目,在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中會有具體安排,屆時按照相關法規的要求和程序也會充分征求公眾意見。
總規草案今起公示 市民可預約參觀
市人大城建環保委建議,新城市總規應該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指導下,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要以城市總體規劃為指導,盡快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綜合交通體系、市政基礎設施、住房與公共服務、防災減災等專項規劃,最終實現“一張藍圖繪到底”。
完善城市規劃法規規章體系,抓緊開展《北京市城鄉規劃條例》、《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的修訂調研,以及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等方面立法的基礎性研究工作,為總體規劃實施提供制度保障。
今天起,新版總規將在北京市規劃展覽館一層展廳對草案進行公示。公示時間為3月29日10時至4月27日16時(每周一閉館)。公示期間,市民可提前在市規劃國土委網站上預約,預約成功后憑有效身份證件現場換票入場,每個有效身份證件可以預約三張門票,老年人、殘疾人和軍人無須預約,憑本人有效證件可直接到展覽館領票參觀。
解讀
關鍵詞:城市規模
2020年后人口長期穩定在2300萬左右
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總規草案中針對首都核心功能,即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在空間布局上予以明確,并在資源要素等方面提供服務保障。關于以資源環境為硬約束的三條紅線,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的要求,明確人口總量上限。
市規劃國土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城市規模上,確定人口規模和用地規模,確定2020年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之后長期穩定控制在2300萬人左右,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在現狀2921平方公里基礎上,2020年減至2860平方公里左右,2030年減至2760平方公里左右。
關鍵詞:城市空間布局
形成“一主、一副、兩軸、多點”的城市空間結構
市規劃國土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要調整城市空間布局,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在北京市域范圍內形成“一主、一副、兩軸、多點”的城市空間結構,著力改變城市單中心、攤大餅式的發展模式。
據介紹,“一主”即中心城區,作為北京四個中心的集中承載區,重點應優化首都核心功能。“一副”即城市副中心,“兩軸”即中軸線及其延長線,長安街及其延長線,體現莊重大氣厚重的形象氣質。“多點”即順義、大興等10個周邊城區,在市域范圍內實現內外聯動發展、南北均衡發展、山區和平原地區互補發展。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草案解讀
三大發展階段:
2020年全面實現現代化
為了實現這些宏偉計劃,北京列出了未來發展的階段目標。第一步:2004年至2008年,北京要率先在全國基本實現現代化,構建現代國際城市的基本框架;第二步:2009年至2020年,全面實現現代化,確立北京具有鮮明特色的現代國際城市的地位;第三步:2021年至2050年左右,北京將建設成為經濟、社會、生態全面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的城市,進入世界城市行列。
人口規模:
2020年總人口控制在1800萬
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到2020年,北京市總人口規模規劃控制在1800萬人左右,年均增長率控制在1.4%,其中戶籍人口1350萬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來人口將占到450萬人左右。
根據規劃,到2020年,北京市城鎮人口規模規劃控制在1600萬人左右,占全市人口比例90%左右,城鎮人口預計每年增加0.6%到0.8%。據介紹,2003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為1456萬。在此基礎上,采用生態及水資源承載力法、就業崗位需求預測法、綜合增長率法等七種方法測算的基礎上,規劃提出2020年北京市人口規模規劃應控制在1800萬人左右。
按照新的規劃,還將引導人口在市域范圍內合理分布,通過疏散中心城的產業和人口,推進城市化進程,促進人口向新城和小城鎮聚集。預計2020年,中心城城鎮人口規劃控制在850萬人,新城城鎮人口約為570萬,小城鎮組團約為180萬人。在控制中心城規模的前提下,進一步疏解舊城人口,合理調整中心城內的人口分布。屆時,中心城中心地區約容納540萬人(其中舊城約110萬人),邊緣集團約270萬人,綠化隔離地區及外圍約40萬人。
空間布局:
兩軸—兩帶—多中心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對北京市的空間布局做了大的調整,提出構建“兩軸—兩帶—多中心”的新城市空間格局,實施多中心與新城發展戰略,合理引導城市功能布局,努力構建符合現代化城市發展規律的結構布局,將全市各類分散的資源和功能整合到若干聯接區域的交通走廊上,實現城市的集約化發展。
規劃中的“兩軸”指沿長安街的東西軸和傳統中軸線的南北軸。“兩帶”指包括懷柔、密云、順義、通州、亦莊、平谷的“東部發展帶”和包括延慶、昌平、門頭溝、房山、大興的“西部發展帶”。“多中心”是指在北京市域范圍內建設多個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城市職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綜合競爭力。其中,包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核心區、奧林匹克中心區、中央商務區、海淀山后地區科技創新中心、順義現代制造業基地、通州綜合服務中心、亦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心和石景山綜合服務中心等8大城市職能中心區。
城鎮結構:
中心城—新城—鎮
在構建“兩軸—兩帶—多中心”城市空間結構的基礎上,北京計劃形成“中心城—新城—鎮”的市域城鎮結構,其中重點發展東部3個新城。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職能和重要經濟功能集中體現的地區。其范圍包括原規劃中心城范圍加上回龍觀與北苑北地區,面積約為1085平方公里。
新城是在原衛星城基礎上,承擔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聚集新的產業,帶動區域發展的規?;鞘械貐^,具有相對獨立性。新城共規劃了11個,分別是通州、順義、亦莊、大興、房山、昌平、懷柔、密云、平谷、延慶、門頭溝。其中,北京重點發展的3個新城分別是位于東部發展帶上的通州、順義和亦莊,這3個新城將成為中心城人口和職能疏解及新的產業集聚的主要地區,形成規模效益和聚集效益,3個新城將共同構筑中心城的反磁力系統。
交通規劃:
公共交通未來將占主導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確定,到2020年,北京交通結構趨于合理,公共交通成為城市主導客運方式,出行的選擇性增強,出行效率提高,交通擁堵狀況得到緩解和改善。
預計到2020年,北京市全市民用機動車擁有量將達到500萬輛左右,全市出行總量將達每天5200萬至5500萬人次。中心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占出行總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27%提高到50%以上,其中軌道交通及地面快速公交承擔的比重占公共交通的50%以上。
據介紹,北京將在2020年初步建成以公共交通為主體、軌道交通為骨干、多種運輸方式相協調的綜合客運交通體系。屆時,由地鐵、輕軌、市郊鐵路等多種方式組成的快速軌道交通網將覆蓋中心城范圍,并連接外圍的通州、亦莊、順義、大興、房山、昌平等新城,最終形成19條線路、570公里左右的軌道交通網絡。
城市環境:
2020年生態城市成型
堅持生態保育、生態恢復與生態建設并重原則,將北京建設成山川秀美、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生態良好、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
根據規劃,2010年以前為生態城市起步階段,2010年——2020年為生態城市成型階段。規劃明確劃定禁止建設地區、限制建設地區和適應建設地區,指導城鎮開發,確保生態環境。
城市綠化:
2020年人均綠地40至45平方米
北京將促進經濟從資源消耗型向生態友好型轉變,即從傳統產品經濟向服務經濟、循環經濟和知識經濟轉型;促進城市及區域生態環境向綠化、凈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續生態系統演變。
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到2020年,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55%,森林覆蓋率達到38%;城市綠地率達到44%到48%;人均綠地面積40到45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5到18平方米。
市域綠地系統由中心城、平原地區、山區三個層次構成。
市政系統:
中心城實現燃氣管道化
供電——2020年全市用電量約為1100億—1200億千瓦時,將依托京津唐電網及華北電網,保障供應;
供氣——中心城及新城基本實現燃氣管道化,保障液化石油氣用量60萬—70萬噸/年的需求;
供熱——進一步加大清潔能源替代煤供熱力度,改善大氣環境質量,2020年清潔能源采暖供熱量達60%以上;
城市信息——加快首都信息社會建設,全面建設“數字北京”,社會信息化各項指標達到與國際大都市相適應的水平。
城市安全:
成立綜合減災中心
新規劃提出,將成立首都綜合防災減災的專門機構及北京綜合減災中心。加強防洪設施建設,保證防洪安全;完善防震減災和地質災害減災體系;增加消防站點,加強消防水源建設,提高綜合消防能力;完善人防工程配套設施,全面提升城市防空防災能力,形成結構合理、技術先進、穩定可靠、符合信息化戰爭條件下人民防空特點的控制與管理體系。
舊城保護:
鼓勵發展特色文化旅游產業
按照《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北京舊城既要保護也要復興。重點是合理確定舊城的功能和容量,疏導不適合在舊城內發展的城市職能和產業,鼓勵發展適合舊城傳統空間特色的文化事業和文化、旅游產業。此外,還要積極疏散舊城的居住人口,綜合考慮人口結構、社會網絡的改善與延續問題,提升舊城的就業人口和居住人口的素質。
明清北京城是中國古代都市規劃的杰作,有關部門將制定科學合理的房屋質量評判和保護修繕標準,逐步改造危房,提高生活質量;同時嚴格控制舊城的建設總量和開發強度。在保持舊城傳統街道肌理和尺度前提下,制定舊城的交通政策和道路網規劃,建立并完善適合舊城保護和復興的綜合交通體系。
基礎設施:
中水將成綠化等重要水源
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2020年全市城鎮人均生活綜合用水量標準為185至300升/人。城市自來水普及率達100%。完善城市雨水排除系統。2020年,中心城、新城區的雨水管道覆蓋率達到90%以上。提高城市重點地區、交通干道、立交橋等排水系統對超標準降雨的排泄能力,消除內澇。預計2020年全市污水總量約18億立方米,其中,中心城和新城污水量約16億立方米。盡快配套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和回收利用系統,2020年全市污水管道普及率和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另外,建立中水回用系統,逐步使中水成為城市綠化、河湖生態、道路澆灑、生活雜用、工業冷卻等主要水源。
北京城市規劃草案2030





上一篇:linux城市規劃游戲
下一篇:北京市城市規劃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