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軍事理論的相關論文
軍事理論課課程建設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基本形成一整套較為系統、行之有效的教學體系,促使大學生了解到我國國防政策的基本內涵及我國的周邊環境安全及當前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有關軍事理論的相關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有關軍事理論的相關論文篇一
《論推進國防建設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摘要】全方位軍民融合,推進國防建設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對搞好國防建設和區域經濟的互通、互補、互動和互贏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也是目前需要解決的重大戰略問題。推進國防建設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需要建立區域經濟和和國防經濟的雙向開放機制;建立國防建設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長效機制;建立國防科技與民用科技良性互動機制以及推進軍民結合產業及配套產業集群化發展。
【關鍵詞】軍民融合 國防建設 區域經濟 協同發展
近年來,許多地方在軍民結合、國防建設和區域經濟共謀發展方面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經驗,但是其深度和廣度還遠遠不夠。如何全方位進行軍民融合,全面推進國防建設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形成國防建設與區域經濟的良性互動,仍然是需要解決的重大戰略問題。
一、國防建設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戰略意義
1、可以降低社會總成本,提高社會總體資源配置效率
受計劃經濟時期“條塊分割”思想的慣性影響,一直以來,軍地資源配置都是相互獨立的。一方面,軍地之間的許多駐地相鄰、功能相近的公共設施建設,由于缺乏協調互動和有效整合而未能得到充分共享,重復建設和投資的現象時有發生。另一方面,國防科技和民用科技自成體系、自我封閉、相互分割,大量的科技資源重復投入,浪費嚴重。這些在無形中都增加了社會總成本,使社會總體資源配置效率降低。通過國防建設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統籌安排、合理配置區域內的各類軍地資源,對國防經費和財政資金投資建設的公用設施、公共服務進行功能融合,使國防科技和民用科技共享科技資源、研究基礎設施,從根本上解決重復建設和重復投入問題。同時,在兩者協同發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市場配置和引入競爭機制,使資源自動流向更能發揮效益的部門和領域,從而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益和社會總體資源配置效率。
2、可以有效解決軍費供需矛盾,實現國防建設跨越式發展
新軍事變革下的軍隊現代化建設需要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和巨額財力作支撐。就我軍目前而言,資源需求矛盾非常突出。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在整合軍地資源上做文章,在提高社會資源綜合效益上下功夫。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地方建設投資規模的擴大,給完善國防基礎設施建設帶來機遇,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軍費供需矛盾。區域內人才、經營和管理經驗等方面的優勢資源向國防建設領域輸送和聚集,不僅使國防工業能加快進行體制改革和管理創新,還使國防建設憑借區域經濟建設的東風實現跨越式發展。
3、可以不斷培育區域的經濟增長點,提升區域的競爭力
從1965年到1980年,我國在13個省、自治區開展“三線建設”,共投資了2050余億元資金,安排了幾千個項目,建立了雄厚的軍工生產基礎和尖端國防科研試驗基地。“三線建設”的開展,初步改變了我國內地基礎工業薄弱、交通落后、資源開發水平低下的工業布局不合理狀況,也給內地建設帶來了發展機遇。改革開放后依托國防建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一是利用國防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地方民用產業,其創新擴散、技術外溢效應帶動地方產業創新能力的提高,推進民用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優化升級。二是通過軍工產業鏈對地方產業的拉動效應,帶動區域經濟全面發展。軍工產業鏈通過對前向產業鏈的拉動或延伸帶動上游產業,通過對后向產業的拉動或延伸帶動下游產業,還可以通過產業的水平延伸帶動同類產業的發展。發揮軍工產業鏈的拉動效應,努力延伸產業鏈條,有助于地方形成極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這不僅能帶動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可以在投資乘數效應的拉動下,促進地方經濟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
二、國防建設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阻礙因素
1、缺乏對國防建設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統籌規劃
一直以來“軍民結合”都是我國國防建設尤其是國防工業體制改革發展的基本思路和總體要求。過去的“軍民結合”,主要表現為軍工企業實行軍轉民以及國防工業開發民品。這是一種從軍向民的單向轉化。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賦予了“軍民結合”向更深層次發展的新內核――“軍民融合”。融合的本質是多種事物融為一體,互相作用,互相滲透。國防建設和區域經濟間應該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是一個涉及多方面的系統工程,需要軍隊和地方各方力量來共同推進,只有進行科學的統籌規劃,才能使兩者真正實現全方位的融合。軍民融合目前還存在許多認識上的偏差和制度上的壁壘,被不少部門和個人片面地認為是針對軍隊及軍工企業的指導方針,在軍隊經濟融合發展中地方相關方面給予的只有行政上的支持和一些優惠政策的提供,軍隊間深層次的互動合作不夠,缺乏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的平臺和有效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
2、國防工業沒有充分發揮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拉動效應
從我國國防工業軍轉民的總體情況看,在西部大開發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方面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但其潛力還沒有完全發揮。由于傳統“軍民分離”體制下的國防工業是一個典型的封閉型國防產業鏈,處在國防工業產業鏈上的科研、生產部門,共同服務于軍品生產目的。由于慣性思維,缺乏市場和競爭意識,很難對民用部門和地方經濟的全面發展起到拉動作用。當前有幾個存在的問題需要解決。一是國防工業的軍轉民力度不夠,一些能用于民用生產的技術、人才、設備等還未得到充分利用,甚至處于閑置狀態。二是“軍轉民”成果的產業化程度較低,主要是以個別技術或產品形式存在,規模小,沒有形成系列化,更沒有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產業集群。三是民用部門尤其是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防工業建設還存在許多障礙,缺乏動力和政策支持。一方面國防工業部門參與民用產品的科研生產不足,沒有很好地起到提升民用產業層次及民用產品市場競爭力的作用;另一方面民用部門又不能廣泛參與軍品科研生產以拓展其發展空間。
3、缺乏軍地溝通機制和軍地信息交換平臺
有效的信息溝通是實現國防建設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關鍵,但當前軍地雙方信息溝通不暢,缺乏溝通機制和相應的信息交換平臺。一方面軍工優勢特別是一些軍工技術“養在深閨無人識”,苦于無從下手釋放能量,尋求合作伙伴;另一方面,民用企業缺乏獲得軍品市場需求信息的渠道,無法參與軍品科研生產活動。無論軍隊使用部門還是研制生產部門的需求信息對民用企業都處于不透明狀態。軍用標準、民用標準相互獨立,各行業“條塊分割”,在軍民兩用技術的開發以及生產能力建設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重復建設、技術成果轉化慢、投資效率不高等問題。建立軍地溝通機制,搭建軍地信息交換平臺,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將成為國防建設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強有力的助推器。
三、全面推進國防建設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建議
1、建立區域經濟和和國防經濟的雙向開放機制,從資源保障上推進兩者協同發展
地方經濟建設要向國防建設開放,在國防建設中充分利用地方的人力、物力資源,使地方經濟資源轉化為國防潛力。地方在規劃、設計和建設電廠、水廠、港口、機場、橋梁等重要基礎設施時,應充分考慮國防功能,提高民用設施在未來戰爭中的抗毀能力。各級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積極創造條件,發揮自身優勢,協助駐軍搞好社會化后勤保障改革,減輕部隊的負擔。在國防工業中可大量引入民用高科技資源,而國防建設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向地方經濟建設開放。部隊有相當部分設施具有軍事和經濟雙重功能,和平時期很多處于半閑置狀態,軍隊可以開放部分軍民通用設施,這既可支援區域經濟建設,又能使設施得到及時的維護。部隊精簡后閑置的部分軍馬場、農場、營房等可以移交地方,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要充分發揮軍隊的技術優勢、裝備優勢,協助地方進行公路測繪、油氣管道鋪設、橋梁修建、能源開發建設等難度大、技術要求高的重點工程項目,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
2、建立國防建設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長效機制,從政策上推進兩者協同發展
要把國防建設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納入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戰略規劃中,徹底改變國防建設與地區經濟發展戰略脫節的情況。軍地有關部門組成的協調指導小組,要采取定期或不定期聯席會議形式,研究制定國防建設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戰略規劃,協調解決有關重大問題。對于國防工業比較發達的地區,要積極尋找國防科技、產業與地方經濟的“結合點”。在政策支持上,各地方政府應制定明確的產業政策,對軍民兩用技術產業的發展方向進行引導,在軍工技術改造、軍民兩用技術成果轉化等方面應盡力給予政策上的優惠和資金上的支持,對軍民結合項目用地、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等方面提供最大限度的優惠,協調減免各種稅費;應逐步在軍政、軍企之間建立有效的信息溝通機制。對于基礎設施的建設,可通過投資計劃的共同協商,進行優勢互補和功能兼顧,力求以較少投入獲得最大效益。建立民用高新技術成果的通報和展示制度,使軍方裝備部門能及時了解民用高科技企業具有軍事應用潛力。建議軍隊部門建立軍品需求信息發布制度,向企業提供明確的需求信息,使民營企業能夠直接同軍隊部門溝通,及時了解軍品的市場需求。建立民企與軍方合作開發軍品項目的機制,把裝備研發由封閉的集中機制轉變為開放式機制,更多地吸納民用科技成果。
3、建立國防科技與民用科技良性互動機制,從技術上推動國防建設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國防科技與民用科技良性互動,是當代世界科技發展的趨勢,也是推進科技強軍、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舉措。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特點為國防科技與民用技術的有機互動開辟了更廣闊的前景。據統計,85%的軍事核心技術,是民用關鍵技術,80%以上的民用關鍵技術,可以直接運用于軍事目的,但是目前民用科技領域的成果和優勢沒有被國防領域充分吸收利用,國防科技領域的技術成果和優勢也沒有有效地轉化為產業優勢。建立國防科技與民用科技良性互動機制,對于國防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都意義重大。地處我國西部等相對落后地區的國防工業,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科技資源優勢,促進地方的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國防科研機構應該加強與地方相關部門的科技合作,通過聯合攻關解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一些重大技術問題。擴大軍工成熟技術的民用開發力度,重點幫助解決地方在傳統產業技術改造、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產品開發升級等方面遇到的重大技術難題。在民用技術領先于軍用技術的領域,應掌握民用高科技哪些具有軍事應用潛力,積極挖掘民用高技術應用于國防建設。
4、加快軍民結合產業及配套產業集群化發展,從產業上推進國防建設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地方政府和國防科工局應該積極推動地方與軍工集團開展全方位的戰略合作以及資源的重組整合,聯合打造有競爭力的軍民結合產業,從而實現國防建設與區域經濟的互利共贏。同時還要充分考慮產業關聯效應,積極發展相關配套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形成上下游產業鏈,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 杜人淮:國防工業與中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J].中國軍轉民,2005(2).
[2] 王江琦:將國防和軍隊建設納入國家發展規劃[J].?望,2007(10).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有關軍事理論的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