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視域下軍事院校大學語文教育芻議
國學視域下軍事院校大學語文教育芻議
關于國學視域下軍事院校大學語文教育芻議,歡迎閱讀。
摘要:在軍事院校課程教學體系中, 大學語文是處于基礎和核心地位的一門重要的人文類公共基礎課。大學語文課程以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 融語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審美性于一體, 集智育、美育、德育于一身, 通過培養軍校學員的語言素養、人文素質, 起到陶養學員情操、提高學員人文素養、積聚鼓舞學員戰斗精神的作用。當前, 在全社會興起“國學熱”的時代背景下, 如何使軍事院校大學語文課堂成為傳揚國學的主要渠道和重要載體, 是大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的現實問題。
關鍵詞:國學; 大學語文; 教育;
大學語文是軍事院校一門重要的公共基礎課, 集基礎工具性和思想教育性為一體, 注重內容創新、素質培養和技能訓練的有機構成, 著眼于學科體系與軍隊特色、知識論述與思想教育的有機統一。當前, 在全社會興起“國學熱”的時代背景下, 如何使軍事院校大學語文課堂也成為傳揚國學的重要載體, 是大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的現實問題。
一、軍事院校大學語文教育特點分析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體在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 也有學者認為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乃至整個民族長期蘊藏和形成的教育價值取向的反映、體現和追求, 是關于教育發展的一種理想性、精神性、持續性和相對穩定性的范型, 具有導向性、前瞻性、規范性。”可見, 教育理念是整個教學實踐活動的指導思想, 直接關系到教育實踐的效果, 甚至成敗。
(一) 突出人文素質培養是重要特質
大學語文教學在培養、提高學員語言文字修養的基礎上, 應更注重審美情趣、文化品位的提高并最終達到情感智慧、人文素養的內化與提升。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文學作品的人文特性, 培養學員完善的人格、獨立的個性、健康的心理, 升華學員對世界、對國家、對社會、對軍隊、對人生的理性認識, 培養學員強烈的使命意識、寬廣的國際視野、自覺的戰略思維、全面的信息素養和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協作與競爭的自我要求, 提高人才素質的技術與軍事結合度、科學素養與領導者品質結合度。
(二) 注重對真善美的追求是核心要義
大語教學應側重教會學員坦然面對社會人生, 坦然面對挫折, 在困難和考驗面前不退縮, 以頑強的毅力和拼搏精神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在對文學作品的講解中應培養學員熱愛生命的情懷, 磨練學員求真求美的心境。如在《報任安書》中感悟司馬遷為理想忍辱負重、堅守生活和奮斗的意義;在蘇軾的豪放詞中學習他豁達開闊的胸襟和從容淡定的人生態度, 面對多舛命運, 依然高唱“大江東去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的氣度風范。這些大師的人生經歷和智慧都是啟迪學員的鮮活資料, 對于培養學員熱愛生活、熱愛生命、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大有裨益。
(三) 關注精神成長是目的要求
學員是教學活動的主體, 教員應充分尊重學員的獨立人格, 關注學員的精神需要和精神追求, 引導學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員無論是在教學中還是在交往中都要堅持以“平等、尊重、信任和寬容”的原則對待每一名學員, 關注學員的精神成長。在對名家名作解讀分析時, 發掘其中蘊含的崇高品德和堅韌意志品質, 如“路曼曼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對理想的不懈追求, “窮年憂黎元, 嘆息腸內熱”的杜甫對國家、對人民的赤子情懷, 用這些蘊含在文學作品中的民族精神激勵廣大學員, 引導他們樹立報效國家、建功軍旅的崇高人生理想。
二、國學教育與大學語文教育的同源同流和交叉協同
“國學”有兩層含義, 一是指古代國家設立的學校, 如太學、國子監;二是指我國傳統的學術文化, 包括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語言文字學等。太學、國子監是當時國家的最高學府, 現代含義上的國學內容恰恰是這些最高學府必開的課程。由此可見, 通過高等教育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不是當代的創造發明, 而是古來如此。從這個意義上來看, 國學教育與大學語文教育同源同流且交叉協同。
(一) 從教學內容的傳承交叉關系來看, 大學語文教育包含國學教育內容
在語文單獨設科之前, 古人的教育內容無論是先秦的人倫之學, 還是后來的四書、五經、六藝以及詩、詞、賦、策論, 都與后世語文課所包含的國學內容同音共律。1904年, 語文單獨設科, 雖經國文、國語、語文等課程名稱的改變, 但課程內容從未偏離“涵蓋文史哲、側重文學性”這一方向。在某種意義上, 一部中國古代教育史, 就是一部中國語文教育史。語文教育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這一論斷, 毋庸置疑。國學教育與大學語文教學的歷史淵源說明, 大學語文教育本質上是國學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 從現實來看, 國學與大學語文教育存在趨同關系
一是目標趨同, 均著眼于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二是思維方式趨同, 均精選名篇加以綜合性賞析;三是文化價值取向趨同, 均注重引導大學生貫通中西文化;四是能力培養重點趨同, 均以培養大學生的文學欣賞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為重點;五是教學方法趨同, 均以獨立閱讀與教師解析相結合;六是教材編輯原則趨同, 均是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各類文史哲佳作精選合編。
(三) 從教育理念上來看, 國學與大學語文教育都注重大學生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和審美素質的拓展和提升
對高等院校來說, 無論是國學教育還是大學語文教育, 都強調尊重人性、教化人性, 注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培養、提升和完善。具體來說, 就是要通過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人文知識體系, 加強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引導與培養, 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社會實踐, 內化為大學生的人格、氣質、修養, 使之成為大學生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 使大學生真正懂得如何做人, 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社會人。
三、軍事院校大學語文教育必須滲透國學教育理念
(一) 編寫具有國學特色的教材
近代教育家陸費逵說過:“國立根本, 在乎教育, 教育根本, 實在教科書。”教材是決定教育質量的根本性因素。承擔弘揚傳統文化重任的語文教材, 必須要有國學味道。
1. 體例要體現古今變遷
大學語文教材的內容應清晰勾勒文史發展脈絡。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不同歷史時期的國學呈現出不同的時代風貌。傳統的“以史為經、以文為緯”的編寫體例完美地將歷史發展的縱線和不同時期文學之勝的橫線相互交織, 讓學習者邊洞悉歷史的變遷, 邊欣賞歷史長廊中不斷涌現的文學盛景, 從而在每個人的國學知識體系中架構起歷史的完整性和文學發展的系統性。
2. 內容要涵蓋文史哲
文學使人深思, 歷史使人深沉, 哲學使人深刻。國學大師任繼愈說過:“一個民族的文學、史學、哲學、宗教最能體現這個民族的性格和風格。”那些出自經史子集的經典文章, 既抒發文學情致, 又飽含歷史底蘊, 散發著哲理光芒。《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一部《論語》, 文學家稱其為文學名著, 哲學家名其曰哲學經典。故而, 以傳播國學為己任的大學語文教材應該博采眾長, 兼收并蓄。
(二) 更新、優化教學內容
1. 完善內容體系
著眼學員綜合素質提高, 應進一步拓寬、深化大學語文教學內容, 與文化、歷史、哲學、審美有機結合。堅持經典閱讀, 向學員提供文化精品, 培養學員人文精神, 增強學員人文底蘊。教學內容應緊扣精英人才成長應具備的思想、文化、軍事、藝術等綜合人文素質需求, 或可以“大學精神”“青春吶喊”“家國情懷”“使命責任”“哲理光輝”“歷史年輪”等為專題, 精心選擇古今中外經典作品作為教學內容。在每個專題下, 選擇1~2篇教員重點講解, 1篇課堂討論, 6~8篇課外閱讀。
2. 擴展教學內容的外延
大學語文的授課內容不應局限于作家作品的分析, 要把文學與文化、文學與歷史、文學與哲學、文學與思想流變、文學與社會生活等結合起來, 如講到屈原的愛國情懷時, 要分析整個楚文化在先秦文化發展中的特殊性、屈原愛國精神中的宗族性等。其次, 要更加注重注入時代氣息。增加文學與文化建設中最近、最新的內容, 使大學語文更貼近學員實際, 更貼近現代生活, 反映鮮活的當代特色, 如增加反映網絡文化、校園文學、影視劇本以及最新科技發展的內容。再次, 更加注重學員思想道德素質的培育。在具體教學過程中, 要利用文學作品“文以載道”的特點, 充分發掘作品中蘊含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因素, 以此感染學員, 為他們確立正確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目標提供正面積極的引導。
(三) 增強教學方法的雙向驅動
1. 不斷優化教與學雙向驅動
人文素質教育強調感受、情緒、性格過程, 即情感過程, 這個過程是使人文知識內化為人文精神、陶冶情操、塑造健全人格的內部機制。要堅持教學中的審美化和實踐化, 加強課堂設計, 組織教學活動, 充分發揮學員的主體作用, 以學員為主體, 以教員為主導, 使學員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從“學答”變為“學問”, 從“學會”到“會學”, 從“學懂”到“會用”。要破除滿堂灌的陳舊教學模式, 加強教員與學員的雙向交流, 更多更有效地運用討論、交流、實踐體驗等多種教學方法, 激發教員和學員的積極性。
2. 創設開放式的教學環境
大學語文課程要實現提高學員人文素質的教育目標, 必須打破單一的課堂教學環境, 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圍繞大學語文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利用課外實踐深化、業余生活引導和校園文化熏陶等多種途徑, 進一步豐富講座、報告會、研討會、辯論會、文化體育活動等多種形式, 加強學員人文素養、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養。開展讀書競賽、演講比賽、經典詩文朗誦大賽、專題討論會等活動, 努力營造健康、生動的校園人文氛圍。優化與地方共建的人文教學基地, 組織學員參觀駐地人文文化場館和有關文物遺址。聘請軍內外文學名家開展講座。繼續提升“大學生文學協會”“大學生思想論壇”的地位作用, 為學員搭建成才的實踐平臺。
國學根本上是教導“如何做人”。“四書五經”是中國人的基本信仰與信念, 是中國人的安身立命之道。“仁愛”“恪己”“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直到今天依然是全人類文明中最光輝、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國學經典中蘊含的傳統美德, 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人格, 提升素養。如果說專業化教育要做的是對實用性內容的“教”, 那么通識教育要做的則是對人文素養的“育”。因此, 大學語文教育所重視的是通過對文史脈絡清晰的傳世經典之作的賞析, 引導學生提高分析問題、探索規律、獲得見解的能力, 進而提高美學品格和人文素養, 成為軍隊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駱兵.關于大學語文與國學教育的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 2009 (5) .
[2]藺熙民.試談大學語文傳揚國學的特點與途徑[J].大眾文藝 (學術版) , 2014 (5) .
[3]張泠.國學視閾下大學語文教育芻議[J].當代教育科學, 2015 (23) .
軍事理論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