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職業教育論文免費參考
職業教育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也可以說是人自身發展的產物。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職業教育論文免費參考的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有關職業教育論文免費參考篇1
探析法律職業教育關系
摘要:作為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的代表,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的法律職業教育各具特色,形成了風格迥異,且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法律職業教育體系,在這些職業教育體系背后隱含著法律職業教育與法學教育、法律職業準入、法律實踐、傳統法律職業教育、法律職業繼續教育之間的矛盾與內在的關聯性,透過這些矛盾與關系我們可以發現我國法律職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從中得到一些思考與啟迪,改革現有的法律職業教育模式,提高法律職業教育的質量與水平。
關鍵詞:國外;法律職業教育;比較
法治社會需要良好的法律制度,更需要具有較高素質的法律職業者。法律職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高素質的法律職業者。美國、英國、德國和日本的法律職業教育發展為我們提供了解讀法律職業教育諸多關系的路徑。
一、國外法律職業教育的關系解析
(一)法律職業教育與法學教育的關系
除美國之外,英國、德國、日本都存在法學本科階段的教育。因此,美國法律職業教育與法學教育是并行的,學生在“法學院”接受理論教育與職業教育,學生在結束“法學院”的學習后獲得法律博士(JD)學位,并獲得從事法律職業的資格。
英國、德國、日本法律職業教育與法學教育之間存在著并行與銜接的關系,除了法學本科教育階段的涉及的法律職業教育,英國、德國、日本法學本科畢業生和非法學本科畢業生進入法律職能部門之前,都必須通過相應的法律職業教育與培訓。
(二)法律職業教育與法律職業準入的關系
司法考試是各國法律職業準入的標準之一,除英國之外,美國、德國、日本都有統一的司法考試。但不同的是,各國在限定法律職業準入標準時又附加了其他限定條件。美國規定只有“法學院”的學生可以參加司法考試,從事法律職業。英國雖然沒有統一的司法考試,但學生進人律師行業,都要完成相應的職業課程,并通過考試。
非法學本科畢業的學生通過“轉換課程”的學習,也可以進入到職業教育課程的學習當中,在通過相應的考試后從事法律職業。德國法學本科畢業生從事法律職業,要通過兩次考試,通過第一次考試完成相應的見習可以成為律師,或者從事其他與法律職業相關的工作,想要成為法官則要通過第二次考試,且通過率很低。對于低層次的法律從業人員則有高等行政學院和各類職業教育培訓機構進行定向培養。日本只有“法科大學院”畢業的學生可以參加司法考試,“法科大學院”畢業的學生既包括法學本科畢業生也包括非法學本科畢業生。
(三)法律職業教育與法律實踐的關系
美國法律職業教育課程標準規定了學生參加法律實踐的時間與內容,法律實踐的地點與形式多種多樣,并不受限。英國、德國、日本除了法學本科教育中的部分法律實踐課程,對法律職業教育中的法律實踐有著不同的規定。英國的法律職業教育直接在律師事務所進行,所以學生根據擬任職位的不同在律師事務所或其他批準的法律場所完成1―2年時間不等的實習。
《德國法官法》規定學生從事法律職業必須在通過第一次司法考試后進人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立法機關、工會、國際組織等機構完成2年的實習,學生在實習期間,受其畢業高校所在的州高等法院管理。日本“法科大學院”畢業的學生通過司法考試后要進入隸屬于最高法院的司法研究修所完成1年實習,同時,學生在“法科大學院”也接受類似于美國“法學院”的各種法律實踐教育,參加各種法律實踐活動。
(四)法律職業教育與傳統法律職業教育的關系
國外法律職業教育的發展大都經過了漫長的改革與探索,美國法學教育來源于法學學士教育,20世紀60年起,“法學院”才開始法律職業博士教育。傳統的英國法律教育以職業教育為主,律師會館也由此成為劍橋、牛津之外的“第三所大學”。19世紀后,改革的推進,律師會館教育職能逐漸減退,大學法律教育的規模則不斷壯大。
2003年7月,德國頒布了《法學教育改革法》,修訂了《德國法官法》與《聯邦律師條例》,進行了一些列的改革,從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考試制度、學位制度到見習制度,德國法學教育力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雙軌制”。日本“法科大學院”制更是對傳統法學教育與職業教育模式的改革,摒棄了傳統的法學教育培養“法律通才”的方式,注重法律職業教育的開展,樹立了“知識型職業”教育的理念。
(五)法律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的關系
美國法律職業繼續教育受法律保護,律師在職業過程中每年必須接受時間不等的法律職業繼續教育。在英國,獲得從業資格的律師在其整個職業生涯中都必須參加繼續教育。德國在聯邦和州都有培訓基地。聯邦司法部和各州司法局每年都有一個培訓計劃,由法官和檢察官自愿報名。培訓時間一般在兩周左右,內容不固定,一般是新法培訓和審判實踐中的新問題或帶有普遍性問題的研討。日本律師聯合會(簡稱JFBA),針對本國律師的管理也開展了各種各樣的繼續教育模式,包括特別培訓(現場直播培訓)、暑期培訓、網上培訓、職業道德培訓、針對新注冊律師的培訓等等,以保持律師職業水平提升。
二、我國法律職業教育的現狀
(一)法律職業教育與法學教育的分離
我國法學教育也始于本科階段,法學研究生(包括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研究生)教育作為法學本科教育的延伸屬于“學術型”研究生教育,法律碩士研究生教育為非法學本科畢業的學生開設,屬于“專業型”研究生教育。因此,從教育體系上看,我國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教育的聯結是缺失的。
為改變我國法學教育過于注重學術性的問題,凸顯法律職業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各大法學院校都加強了職業能力的教育,從培養目標、課程體制、教學方法等多方面力圖實現法學理論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并行。但我國法學教育的起點是法學本科教育,學生的職業能力很難達到法律職業的要求。而碩士研究生階段的法學教育則仍然由各大法學院校完成,其定位搖擺于“學術型”與“專業型”之間。同時,也沒有獨立的法律職業教育體系來承擔相應的職業教育職能。法律職業教育與法學教育基本是分離的。
(二)法律職業教育與法律職業準入標準的錯位
2002年,我國推行統一的司法考試,國家司法考試主要測試應試人員所應具備的法律專業知識和從事法律職業的能力。通過司法考試取得律師職業資格證書后,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就可以從事律師職業,進入法院、檢察院工作,或者從事其他法律相關工作。對于法律職業教育與法律職業準入的關系并沒有明確的限定,加之司法考試內容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端,因此,法律職業教育與法律職業準入之間是錯位的。這也是我國法律職業教育體系不能有效建立的原因之一。
(三)法律職業教育與法律實踐的斷裂
目前,我國法學教育體系中法律實踐作為課程體系的一部分由法學院校來組織安排,這與美國法學教育似乎有著相似的地方,但我國法制體系、歷史傳統、教育體制都不同于美國,因此,學生在法學教育階段的法律實踐效果并不理想,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也略顯不足。我國規定獲得律師職業資格證書后,在律師事務所實習滿1年后獲得律師執業證書才可以從事律師職業,法院、檢察院和其他工作部門雖然在職業準入時也要求了一定的工作經驗時限,但并沒有專門、獨立的組織機構負責學生法律實踐期間的管理、評價與考核,沒有將學生的法律實踐活動列為工作經驗的―部分,或者職業準入的一部分。
(四)法律職業教育與傳統法律職業教育的混淆
我國傳統法律職業教育模式比較混亂,除了部分法學院校的法律職業教育,各法律職業團體紛紛開辦了自己的職業學校,人民法院有自己的業余大學和法官培訓中心,人民檢察院有自己的檢察官學院,律師協會有律師培訓中心,司法部有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另外,還有許多其他各種司法學校、律師函授中心。
這種法律職業教育層次定位不統一,培養對象人員構成復雜,培養主體的師資力量差異較大,培養內容以“職業培訓”、理論學習為主;培養模式也比較單一,主要是講授式的教育方式。這種傳統的法律職業教育模式與國外高層的法律職業教育模式相比較就顯得層次過低,且與法學教育的關聯性不強。
(五)法律職業教育與法律職業繼續教育的獨立
法律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之間是密切關聯的,法律職業的特點決定了法律職業從業者必須接受專門性的職業培訓,而且這種培訓應該是終身的。目前,我國法律職業培訓分成三種類型:任職培訓、晉級培訓、續職培訓。國家法官學院、國家檢察官學院分別對法官、檢察官進行法律職業繼續教育。全國律師協會《律師繼續教育管理規則(草案)》規定由律師事務所負責律師繼續教育工作。
律師可以選擇不同層級的律師繼續教育培訓,必須完成每年不得少于40小時律師繼續教育學習,否則無法通過律師執業證書年檢。此外,其他職能部門也有一些相應的法律繼續教育組織機構。但是,由于法律職業教育的缺失,我國法律職業繼續教育的組織與實施也較為分散,沒有統一的組織管理機構負責相應的職業培訓管理,職業培訓的水平參差不齊,監管力度也不強,繼續教育并沒有作為法律職業教育的有效延伸,在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教育原有基礎上得以深入與升華。
三、國外法律職業教育的啟示
基于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的不同,以及思想觀念、文化傳統、發展歷史與國情等的不同,我國法律職業教育與國外法律職業教育有著許多不同的地方,但就教育目標本身而言,其本質應該是相通的,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示與思考。
(一)法律職業教育與法學教育之間應該是并行與銜接的關系
國外法律職業教育與法學教育之間的博弈存在已久,雖然各國都在加大法律職業教育的比重,但由于各國國情的不同,法律職業教育與法學教育的關系也需要區別對待。因此,基于現狀,我們可以借鑒日本法學教育的經驗,保留法學本科教育的基礎教育部分,并在法學本科教育階段融入相應的法律職業教育課程,實現法律職業教育與法學教育的并行。同時,借鑒日本“法科大學院”制法律職業教育的模式,設立法科研究生階段的獨立的職業教育體系,而不是法律碩士研究生教育由研究生院與二級學院共同培養的教育模式。實現法學本科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有效銜接,在完成本科階段基礎理論教育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基礎上,進入職業教育階段,并結合中國國情與美國的經驗,授予相應的學位,在學歷層次上確保這種高級職業教育的級別與水平。
(二)法律職業教育應該成為法律職業準入的前提與標準
法律職業教育與法律職業準入之間存在必然的關聯性,法律職業教育應該成為法律職業準入的前提與標準。國外法律職業的準人除了通過司法考試或者相關考試的規定,還限定了進入法律職業必須完成相應法律職業教育的規定,甚至司法考試的內容也日益凸顯法律實踐的部分。因此,我國必須改變目前法律職業教育與法律職業準入斷裂的現狀,建立法律職業教育與法律職業準入之間的必然聯結,使其成為法律職業準入的前提與標準。當然,它的前提是法律職業教育教育體系的建立,這就需要整改司法改革的有效推進,包括法律職業準入標準的改革、司法考試內容的改革、法律職業教育的改革等。
(三)法律職業教育應該與法律實踐密切聯合并保持一定的獨立性
法律實踐在法律職業教育的中的地位顯而易見,為凸顯它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借鑒國外法律職業教育的經驗,明確規定學生接受法學教育、法律職業教育的同時,或者之后,必須到法律實務部門參加法律實踐,并規定相應的時限與內容,建立法律職業教育與法律實踐的密切聯合。同時,建立獨立的法律實踐活動管理機構,通過第三方的管理監督、管理、考核學生的法律實踐活動,避免學校管理與法律實務部門管理的缺失與滯后,保障法律職業教育與法律實踐聯合的有效延續與發展。
(四)法律職業教育應該對傳統法律職業教育模式進行揚棄與超越
法律職業教育包括職業前教育與職業后教育部分,并不只是職業后的培訓,它應該是一種高層次的職業教育,國外法律職業教育大都建立在本科教育的基礎之上,并且是在進入法律職業之前,對職業能力的要求也較高,層次定位較高。因此,我們要在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教育有機結合的基礎之上,建立職業前教育與職業后教育相統一的法律職業教育體系。整合各種職業教育資源,依據不同的需求建立層次分明、體系化、專業化的法律職業教育體系。創新法律職業教育模式,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本土化的法律職業教育模式,實現法律職業教育超越式的發展。
(五)法律職業教育應該向法律職業繼續教育延伸與升華
法律職業教育本身就應該成為一種具有延續性繼續教育模式,成為終身教育的一部分。但這種延伸并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應該是一種升華。2010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律師學院正式成立,它是一所負責律師培訓的專業性律師學院,開辟了我國法律職業培訓的新途徑,也有效建立法律職業教育、法學教育與繼續教育之間的關聯,使得法律職業教育在利用法學教育優質資源的基礎上完成了繼續教育的升華。如何利用已有的法學教育資源實現法律職業教育的改革,進而實現法律職業繼續教育的改革,可能是未來一段時間我國法學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
有關職業教育論文免費參考篇2
淺探中外職業教育比較
摘要:文章闡明了比較中外職業教育異同的意義,在辦學機構、學歷體系、辦學模式、社會保障體系等幾個方面比較了中國和西方國家職業教育的發展狀況,并提出借鑒國外職業教育發展先進經驗的結論。
關鍵詞:職業教育;比較研究;校企合作;企業辦學
一、研究中外職業教育異同的意義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較低,制約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是勞動力素質與科技創新水平,而職業教育的作用是培養高素質的、具有科技應用能力的生產一線的勞動力和應用型人才,其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舉足輕重。為什么德國制造、日本生產成為高品質的代名詞?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例如他們生來具有的民族特性,但一個重要原因是受益于職業教育的發展程度。德國始終把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作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秘密武器”,“是德國經濟發展的柱石,是一個民族能否存在的基礎”。日本的經濟騰飛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對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視。筆者希望通過比較中外職業教育的異同,為我國經濟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提供可借鑒之處。
二、中外職業教育比較研究
1.社區學院。
社區學院,即在地區、社區層次提供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育機構。社區學院的學生,通常來自學校當地,學院一般獲當地政府的財政支持。職業教育要真正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必須立足于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發展水平和資源配置等具體環境,發展有利于自身社區的職業教育結構,促進本地區的經濟發展。
這就是社區學院存在和發展的理論基礎。美國的社區學院一直承擔著美國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重任,學院數量占高等學??倲档?1%,許多社區學院屬于職業教育。社區大學的職業教育為美國制造業和服務業培養了大量熟練勞工,因而在美國失業率創二戰后新高的情況下顯示出了重要作用。
社區大學的課程設置是根據社會需要所設置的,正如商界頂級精英比爾?蓋茨所說:“Community colleges have always been driven by what is most relevant to the employment market”(就業市場的需求推動了社區大學的發展)。美國社區大學的課程設置最大程度上反映了就業市場的需求,為學生將來的就業提供幫助。美國社區大學38%的資金來自州政府,學費收入占20%左右,來自地方政府的資金接近20%,剩余的由其他形式的資金來源補足。
我國各地經濟條件差異很大,發展很不平衡。社區職業教育對于推動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尤其重要。目前我國已有利用社區的資源優勢發展教育的先例,例如山西襄汾縣從當地實際出發,創造了最具代表性的賈罕鄉模式的職業教育。
鄉黨委組織成立了社區教育委員會,促進鄉村兩級辦學,統籌社區教育資源,對學校的職業教育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反過來學校的職業教育的發展也有力地推動了全鄉經濟的發展。但是,對于我國這樣一個職業教育不甚發達的大國來說,社區參與職業教育遠遠不夠,有必要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鼓勵社區參與職業教育。
2.多層次的職業教育學歷體系。
我國的教育形式相對來說比較單一,職業教育一般分為中職、高職、職業高中等,而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之間相對獨立,無法互通。在高考應試教育的模式下,進入高等學府完成本科學歷幾乎是每一個高中生及家長的目標,一旦高考失敗,進入不了普通高校,就只有讀高職一條路,而這是一些學生和家長所不希望的。這意味著無法獲得和通過全國統考進入高校的學生同等的教育,因為職業教育在我國只有中專、高專的學歷層次,看起來總比普通高等教育“低人一等”。
相比之下,美國高等教育具備很高的靈活性——永遠為愿意學習、學習優異的學生提供升學機會。美國社區大學一是提供大學一二年級的基礎教育,二是提供廣泛的職業教育。值得注意的是,社區大學提供的基礎教育和我們國家的大專是不一樣的,更關鍵的是,社區大學的學生學習兩年后可以轉入四年制大學讀后兩年的專業課程,不僅可以轉入普通大學,更可轉入像哈佛這樣的世界一流名校。德國法律同時賦予職業教育證書與普通學歷證書同等的地位,而且兩者呈“H”型互通。德國人最看重的“工作的資格”,絕大多數是靠職業教育來實現的。日本1976年開始設立的技術科學大學主要招收高等專門學校和短期大學的畢業生,學制4年,并授碩士學位。我國臺灣技職教育縱向自成一貫完整體系,橫向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
我國要打破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封閉狀態,運用傾斜性政策支持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互相溝通,提高我國職業教育的層次,建立高職本科、應用性碩士、博士等多層次縱向貫通的職業教育體系,使得高中畢業生或者已就業的職教畢業生有條件接受更高一級的教育,從而滿足我國經濟轉型中各種層次的人才需求。
3.校企合作與企業辦學。
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培養合格職業技術人才的必由之路,是職業教育的特色所在。德國“雙元制”模式是校企合作辦學的杰出代表。“雙元制”意指學生既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又有部分時間在職業學校里接受專業理論和普通文化知識的職業學校義務教育,將企業與學校、理論與實踐技能緊密結合起來,且主張以企業的技能培訓為主,職業學校的理論教學為輔,職業學校居從屬地位。學生每周只有大約12學時的時間在職業學校,而絕大多數時間則在企業或跨企業的實訓場所。
澳大利亞實行“行業主導型”模式,英國實行“三明治”(學工交替制)模式,即學校—企業—學校—企業,直到掌握所學專業。美國“合作教育模式”從1906年開始實施,新生入學后,先在大學里學習半年,而后便以兩個月左右為期限輪流在企業進行實際訓練和在大學學習理論知識,到畢業前半年再集中在大學授課,最后完成畢業設計。
職業院校和企業合作辦學要落在實處,必須是企業心甘情愿地主動參與辦學,從教學目標到課程設計再到教學評價,都應有企業的大力參與。目前我國職業院校已充分認識到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性,例如與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開展定期的畢業生供需洽談會,與企業聯合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等等,但企業并沒有深入到學院的人才培養體系中,對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并沒有過多干預。企業參與專業教學的科學性、制度性還有待深度挖掘。
究其原因,企業的意愿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企業要真正能通過合作辦學用上滿意的職業院校畢業生,才有可能主動參與甚至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幫助學校開展專業實踐教學。其次,通過政府引導來支持企業與學院合作,例如稅收的相關優惠政策和法律保障等等。從技術上來說學院有科研的實力,能夠帶動行業的發展,因此國外企業是非常愿意與職業院校合作的,他們認為與學院合作是顯示企業自身實力的一種方式,也是自身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標志。在我國情況是相反的,學院無法在技術上“領跑”行業,反而是追逐著行業的步伐,將剛剛出現的新技術、新理念用于教學中。
比校企合作更深層次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模式是企業辦學。企業辦學起源于20世紀美國一些制造、金融企業的自辦培訓機構,從服務對象僅僅局限于公司內部到構造復雜的機構以致企業學校的規模。國外很多著名酒店都開辦了自己的學校,例如瑞士愷撒里茲酒店管理學院。瑞士很多酒店管理學院的教學模式多采取半工半讀的形式,例如上午上課、下午在酒店頂崗工作,而庫爾酒店及旅游管理學院的教學模式的內涵和實質就是校、企、店一體化,校中有店、店中有校,教師在酒店服務過程中“教”,學生在酒店服務過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