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養生保健小常識
大暑養生保健小常識(飲食+運動)
大暑補水不是短時間大量飲水,大量飲水不但會沖淡胃液,進而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反射排汗亢進。結果會造成體內的水分和鹽分大量流失,嚴重者可以促使熱痙攣的發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暑養生保健小常識,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大暑飲食養生保健小常識
大暑時節外濕偏重,宜造成脾胃氣機停滯,運行不暢,故健脾化濕為第一要務。宜多食各類谷物、蓮子、山藥、薏米、茯苓、白扁豆等健脾化濕之物。牛奶和性涼性平的肉類如鴨肉、鴿肉、甲魚等也是此時節適宜佳品。
清化暑熱,可食綠豆湯、苦瓜等涼性食物,但原本脾虛濕盛的人不宜服用以免折傷脾陽,加重內濕。
夏季時令水果如荔枝、芒果、西瓜等,多為高糖高熱量,宜適量服用,補充濕熱天氣本身消耗的能量,但不宜多食,加重脾胃負擔。
很多人喜歡的夏季夜晚燒烤冰啤是造成脾胃損傷的常見原因,原本脾胃不足的人尤須謹慎。
酸梅湯也是夏季佳品,但烏梅為酸澀收斂之品,自制酸梅湯要酌加陳皮等行氣之品,滋養生津的同時防止濕氣停聚。
大暑運動養生保健小常識
大暑時節人體容易困倦、疲乏,適度的運動可以調動身體的陽氣,可以醒脾并緩解機體勞累的癥狀,但是過度的運動,可以造成機體代謝率的進一步加重,出汗增多,可以造成人體心、脾之氣的耗傷,甚至會造成水電解質的紊亂,以及中暑的情況。尤其是存在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史的患者,過度的運動會引起疾病的加重甚至會誘發心腦血管意外,所有夏天的運動一定要避免體力消耗過大的項目。
大暑節氣適合吃什么
1、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不僅清熱,還能解熱祛暑、消除疲勞。所以,大暑時節,適當吃點苦瓜、苦菜、苦蕎麥等苦味食物,可健脾開胃、增進食欲,不僅讓濕熱之邪對您敬而遠之,還可預防中暑,可謂一舉兩得。此外,苦味食物還可使人產生醒腦、輕松的感覺,有利于人們在炎熱的夏天恢復精力和體力,減輕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適。
2、增加清熱解暑食物
健脾利濕食物的攝入。綠豆湯是我國漢族民間傳統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虛寒及體質虛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葉、西瓜、蓮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虛患者的夏日食療佳品。
3、益氣養陰的食物不可少
大暑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此時,人們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因此,除了及時補水,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強體質。如山藥、大棗、海參、雞蛋、牛奶、蜂蜜、蓮藕、木耳、豆漿、百合粥、菊花粥等。
大暑養生四忌
1、忌大量飲水
中暑的人應該采取少量、多次飲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大量飲水會沖淡胃液,進而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反射排汗亢進。
2、忌單純進補
中暑后,暑氣未消,雖有虛癥,卻不能單純進補。如果認為身體虛弱急需進補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進補過早的話,則會使暑熱不易消退,或者是本來已經逐漸消退的暑熱會再卷土重來,那時就更得不償失了。
3、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
中暑的人大多屬于脾胃虛弱,如果大量吃進生冷瓜果、寒性食物,會損傷脾胃陽氣,使脾胃運動無力,寒濕內滯,嚴重者則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癥狀。
4、忌吃大量油膩食物
大暑后應該少吃油膩食物,以適應夏季胃腸的消化功能。如果吃了大量的油膩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使大量血液滯留于胃腸道,輸送到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人體就會感到疲憊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二十四節氣大暑的來歷
大暑的來歷是每年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時為“大暑”節氣。“大暑”與“小暑”一樣,都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大暑”表示炎熱至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這時正值“中伏”前后,全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一年中最熱時期,也是喜溫作物生長最快的時期,但旱、澇、臺風等自然災害發生頻繁,抗旱排澇防臺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
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于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一般說來,大暑節氣是華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的時期,是華南西部雨水最豐沛、雷暴最常見、30℃以上高溫日數最集中的時期,也是華南東部35℃以上高溫出現最頻繁的時期。大暑也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謂在夏天午后,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里,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人們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陣雨稱之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過無車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說明了雷陣雨,常常是這邊下雨那邊晴,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東邊晴天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