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課堂上的提問技巧
初中數學課堂上的提問技巧?有效可靠的課堂教學策略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可以很好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初中數學課堂上的提問技巧,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初中數學課堂上的提問技巧
充分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
在現實的數學教學中,由于教師缺乏對學生的深入了解和全面分析,因此他們所提出的問題缺乏針對性,造成數學課堂出現“問而無答”“啟而不發”或教師“自問自答”的現象。這種現象是由于教師不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提問帶有較大的隨意性而致。人類思維的本質是從已知到未知的探索。因此,數學課堂的提問如果不充分去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只是以的集體的應答代題學生個體的思維活動,這只不過是一種虛假的課堂氣氛,這樣是違背學生的認知規律的。為避免這種情況,課堂提問要遵循難易適度原則、精練性原則、滿足需要原則。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的主體,是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對學生來說,課堂教學活動既是一種認知活動,也是一種情感活動,還是一種人際交流活動。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包括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生與教師的交流行為、學生與學生的交流行為等,都是教學過程的組成部分。學生數學學習過程需要經歷探索、推測和猜想,以及有效的推理去解決有關數學問題。只有符合這些原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同時,也要因人而異
課堂提問涉及面要廣,要合理分配被問的學生對象,在課堂上設計一些難易適中的問題,讓全體學生都可以獲取知識營養,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使成績好、中、差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提問也要因人而異,因人施問,對特長生要合理提高難度,同時也要提一些簡單一點的問題,讓學困生也獲得成功,消除學困生回答問題的害怕心理。
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提高課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提出的問題范圍過大,過于寬泛,學生容易失去興趣和耐心,很難將學生引入課堂學習的正軌,造成課堂教學泛味,并造成課堂教學時間嚴重不足,寶貴的學習就這樣白白浪費了,從而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學生掌握不到知識點。此時采用遞進式提問,面向全體學生,通過一連串的問題,環環相扣,步步推進,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寬思路,抓住本質。這樣不但能顧及所有學生知識信息的落差,而且能展示教師思維的全過程,給學生一頓思維的大餐,師生之間產生共鳴。采用思維發散式提問,又能促使學生多重角度思考問題,在思維的火花不斷碰撞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加強思維深廣度的訓練,培養創造性精神。
2中學數學課堂提問技巧
一、提出的問題目標明確、并具有啟發性
課堂提問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獲得新知識,培養學生能力,因此,設計一堂課的提問時,應抓住本堂課的重點、難點,弄清針對哪些問題展開提問,這些提問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有了明確的目的,在提問中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脫離這一點,往往會導致“問無實質,問多無趣”,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能力的發展。在課堂提問中應充分注意問題的設置,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能被學生接受,又富有啟發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啟發,而不是強迫、代替。提問應是有益的、具有啟發性的能思考的問題。教師的提問對學生應是一種激勵,讓學生思之受益,思之深則受益多,思之淺則益少。不要提一些沒有啟發性,或毫無價值的問題,更應該避免問:“明白了嗎?知道嗎?會了嗎?”等等這樣隨口答音似的問題。教師要善于根據教材的“啟發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問題情境,不斷提出富有智力價值的難易適中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二、恰當把握提問的時機
研究表明:雖然一節課中提問次數沒有確定,但準確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卻非常重要。何時提問,提問什么內容,教師課前一定要設計好。若能在恰當的時機和火候提問,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調動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保證思維質量、提高教學效果等。研究中還發現,課堂提問的時機通常產生于下列情況:一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達交流時;二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發問質疑時;三是學生學習情緒需激發、需調節、意欲表達傾訴時;四是促進學生自我認知、自我評價、信心倍增時。教師若能準確把握好以上的提問時機,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將會大大提高。
三、問題的難易要適度
問題的難易程度不適當,是收不到提問的預期效果的。適度的標準是學生要經過認真思考才能正確地加以回答。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把學生發展水平分成“現有發展水平區”和“最近發展水平區”。前者表現為學生現在就能獨立解決智力任務。后者是尚處于形成狀態,學生還不能獨立解決智力任務,但在教師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摹仿,被引導下卻能解決某些智力任務。因此,問題的難易應適度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水平區”。在課堂上,教師應設計具有適當難度的推理性問題、評判性問題和創造性問題,促使學生智力的“最近發展區”向“現有發展水平區”轉化。下課后,教師應及時收集班里各類學生的意見,摸清學生的“口味”,從而為問題的難易找到依據,提高以后提問的質量。
3初中數學課堂上的提問藝術
一、創設數學情境提出問題
數學問題總源于某種情境,離開了數學情境,數學問題的產生就失去了肥沃的土壤。數學情境是含有相關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情境,同時也是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它以“問題”為導向,以一定的數學知識為依托,來引導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形成強烈的“問題”意識。數學情境不僅能激發數學問題的提出,而且也能為數學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提供相應的信息和依據。通過具體數學問題引起的懸念或探索活動激起學生的問題欲望,進而形成教學情境。問題情境教學的程式為,問題情境――假設推測――探究驗證――做出結論。例如,學習“同類項”知識,教師發給每個學生一張寫有不同單項式的卡片,然后提出問題:你能找出和你“同類”的朋友嗎?從而使學生在一種有趣的情境下解決問題。
二、教學新內容伊始提出問題
用設問方法引入新問題情景,造成學生渴望、追求新知識的心理狀態,使大腦皮層出現“優勢興奮中心”,產生一種探索新知的強烈愿望。例如,在教學“圓的定義”時,問學生:“車輪是什么形狀的?”同學們都笑著回答:“還用問,當然是圓的。”接著問:“為什么要造成圓形呢?難道不能造成別的形狀,比如說三角形、四邊形……”同學們一下子被逗樂了,紛紛回答:“不能!它們無法滾動。”教師再問:“那就造成鴨蛋的形狀吧!行嗎?”同學們始而茫然,繼而大笑起來:“若是這樣,車子就會忽高忽低呢!”教師繼續追問:“為什么造成圓形車輪行走起來就不會忽高忽低呢?”同學們又一次活躍起來,議論紛紛,最后終于找到答案:“因為圓形車輪上的點到軸心的距離處處相等!”這樣自然而然地引出圓的定義,學生學得省力,且記憶深刻,興趣大增,余味無窮,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重難點時提出問題
每堂課都有重點,它是學生學習的核心部分。學習的效果如何,要看學生能否圍繞重點展開思考,在學生所接觸新知的重點處設問,引導他們正確掌握知識實質,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都會不同程度地感到難學,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往往將成為今后學習的障礙。運用設問手段引導學生解決難點,必須從思維角度去鋪路搭橋,以攻破思維障礙,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例如:在“認識函數”內容中,函數的概念對學生來說較抽象,歸納出函數概念后可給學生問題:三角形的底邊為x,面積為y,則y是x的函數嗎?為什么?這一設問,學生可通過理解概念得出答案,從而把握了函數的本質特征。
4初中數學課堂提問技巧
1.尊重學生的想法。
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決定著一切。教學往往是教師向學生單方面的灌輸知識。然而,實質上的教學應以教師教為中心,學生與教師共同探討為前提。教學只有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學生才能不斷的激發出創造思維。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既要嚴格要求,又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和才能,鼓勵學生積極思維、獨立思考、大膽求異,提出自己的見解。
2.巧選角度,激活思維。
學生在課堂上思維活動的積極性跟教師的啟發、引導是分不開的。要激活學生的思維,不僅要注意提問的方式,還要注意掌握學生的思維動向,在學生思維不暢或有可能受阻的時候做好啟發、引導工作,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高速運轉的狀態。在設計提問時,教師應根據教學多角度的提問,并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選擇最佳角度,進而激活學生多方面思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3.設計情境式提問,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以疑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從而引導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積極思維,主動探究。初中學生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富有新鮮感,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教師應抓住這一心理特點,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促進學生理解的興趣點出發,創設各種生動活潑的問題情境,設計一個學生不易回答的懸念或者一個有趣的生活現象,激發學生思維欲望,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
4.設計發散式提問,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多角度分析。在平時教學時有意識有目的地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使思維處于積極開放的狀態。思維的靈活性不僅體現在解題的思路上,教師若能引導啟發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提出大膽的設想或質疑。這種發散思維使課堂增添了許多生機和精彩,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多向發展。
初中數學課堂上的提問技巧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