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4)
加快學校管理信息化進程。建立電子校務平臺,加強教學質量監控,推動學校管理規范化與校務公開,支持學校服務與管理流程優化與再造,提升管理效率與決策水平,提高辦學效益,支撐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學校服務師生的能力和水平。
專欄五: 2020年教育管理信息化發展水平框架
1.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普遍實現教育管理信息化,主要維度是:
教育管理基礎數據庫建設與應用情況及對教育質量常態監控支持情況;
管理信息標準化和數據互通情況;
信息化對教育管理改革與創新的支撐程度;
師生、社會公眾對教育信息服務的滿意度。
2. 各級各類學校信息化管理與服務廣泛應用,主要維度是:
學校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與應用情況;
信息化對學校管理決策的支持情況;
師生對學校管理與服務信息化的滿意度。
第九章 建設信息化公共支撐環境,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
信息化公共支撐環境包括教育信息網絡、國家教育云服務平臺、優質數字教育資源與共建共享環境、教育信息化標準體系、教育信息化公共安全保障體系等,是全國教育機構和相關人員開展各級各類教育信息化應用的公共支撐。建設信息化公共支撐環境,為青少年學生提供健康的信息化學習環境,支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模式,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高性能信息化教學科研環境,為構建學習型社會奠定重要基礎。
完善教育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加快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中國教育衛星寬帶傳輸網(CEBSat)升級換代,不斷提升技術和服務水平。充分利用現有公共通信傳輸資源,實現全國所有學校和教育機構寬帶接入。根據國家互聯網發展戰略要求率先實現向下一代互聯網的過渡。探索國家公益性網絡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建立國家教育云服務模式。充分整合現有資源,采用云計算技術,形成資源配置與服務的集約化發展途徑,構建穩定可靠、低成本的國家教育云服務模式。面向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機構,提供公共存儲、計算、共享帶寬、安全認證及各種支撐工具等通用基礎服務,支撐優質資源全國共享和教育管理信息化。
建立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和共建共享環境。遵循相關標準規范,建立國家、地方、教育機構、師生、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共建共享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環境,提供優質數字教育資源信息服務;建設并不斷更新滿足各級各類教育需求的優質數字資源,開發深度融入學科教學的課件素材、制作工具,完善各種資源庫,建設優質網絡課程和實驗系統、虛擬實驗室等,促進智能化的網絡資源與人力資源結合。堅持政府引導,鼓勵多方參與投入建設,發揮多方優勢,逐步形成政府購買公益服務與市場提供個性化服務相結合的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減少低水平重復開發,實現最大范圍的開放共享;提高數字教育資源對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創新的支持能力和水平,支持偏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和薄弱學校享用優質的教育資源服務。
完善教育信息化標準體系。加強教育信息化標準化工作和隊伍建設。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形成標準測試、認證、培訓、宣傳和應用推廣保障機制。加快標準制訂步伐,完善教育信息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體系,提高標準的采標率,促進資源共建共享和軟硬件系統互聯互通。
建立教育信息化公共安全保障環境。加強基礎設施設備和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范措施,不斷提高對惡意攻擊、非法入侵等的預防和應急響應能力,保證基礎設施設備和信息系統穩定可靠運行。采取有效的內容安全防護措施,防止有害信息傳播。探索建立安全綠色信息化環境的保障體系和管理機制。
第十章 加強隊伍建設,增強信息化應用與服務能力
隊伍建設是發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造就業務精湛、結構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師資隊伍、專業隊伍、管理隊伍,為教育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
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建立和完善各級各類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繼續以中小學和職業院校教師為重點實施培訓、考核和認證一體化的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將教育技術能力評價結果納入教師資格認證體系。加快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盟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積極開展教師職前、職后相銜接的遠程教育與培訓。到2020年,各級各類學校教師基本達到教育技術能力規定標準。采取多種方法和手段幫助教師有效應用信息技術,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建設專業化技術支撐隊伍。明確教育信息化專業人員崗位職責,制定相應的評聘辦法,逐步提高專業技術人員待遇。持續開展各級各類教育信息化專業人員能力培訓。到2020年,實現教育信息化專業人員信息化能力全部達標,持證上崗。
提升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建立教育行政部門、專業機構和學校管理者的定期培訓制度,開展管理人員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和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培訓,提升信息化規劃能力、管理能力和執行能力,逐步建立工作規范和評價標準,將管理者的信息化領導力列入考核內容。到2020年,各級各類管理人員達到教育技術能力相應標準。
優化信息化人才培養體系。加大對教育信息化相關學科的支持力度,優化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建立教育信息化實訓基地,提高實踐能力,鼓勵高校信息化相關學科畢業生到基層單位和學校從事教育信息化工作。
第十一章 創新體制機制,實現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
科學、規范的體制機制是實現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通過體制改革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地位,通過機制創新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多方協同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的持續健康發展。
創新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按照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共建共享的原則,制訂數字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的基本標準,建立數字教育資源評價與審查制度;政府資助引領性資源的開發和應用推廣,購買基礎性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提供公益性服務;支持校際間網絡課程互選及資源共建共享活動;鼓勵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投入數字教育資源建設、提供個性化服務;創建用戶按需購買產品和服務的機制,形成人人參與建設、不斷推陳出新的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