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3)
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加快對課程和專業的數字化改造,創新信息化教學與學習方式,提升個性化互動教學水平,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速信息化環境下科學研究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融合,推動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創新拔尖學生培養模式。推動學科工具和平臺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服務的意識與能力。創新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校工作模式,鼓勵東西部高校共建共享優質教學和科研資源。
促進高校科研水平提升。建設知識開放共享環境,促進高校與科研院所、企業共享科技教育資源,推動高校知識創新。構建數字化科研協作支撐平臺,推進研究實驗基地、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自然科技資源、科學數據、科學文獻共享,支持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區的協同創新。不斷提高教師、科研人員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科研的能力,推動高校創新科研組織模式和機制,完善高等教育科技創新體系,引領信息時代科技創新。
增強高校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能力。積極利用信息化手段,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提高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依托信息技術,面向社會公眾開展學科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構建高校網上虛擬社區,廣泛進行思想與文化交流,創新、發展先進文化。開發國際漢語教學和文化宣傳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支持中文教育國際化及跨文化教育交流,推動網絡孔子學院建設,積極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專欄三: 2020年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框架
1. 綠色、安全、文明的數字校園基本建成,主要維度是:
校園網覆蓋范圍、帶寬、安全及泛在信息平臺的普及使用情況;
數字化教室等信息設備的配置與使用情況,及對教育改革和創新的支撐情況;
數字教育教學資源庫及優秀數字文化資源的建設、共享與使用情況;
教學、科研、教師、學生、財務等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數據共享與使用情況。
2. 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普遍開展,主要維度是:
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方法、內容創新應用情況;
信息化環境下教學業務組織與流程創新的情況;
在信息化條件下,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服務的情況;
科研成果轉化為數字教學資源及在教學中的應用情況。
3. 科研創新信息化支撐體系基本建成,主要維度是:
基于網絡的協同科研開展情況及針對專業領域的科研網絡社區建設與使用情況;
科研條件與資源的共享情況;
信息化促進產學研用結合情況。
4. 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務社會和傳承文化,主要維度是:
信息化支撐科研成果轉化情況;
公共教學與科研資源對校外科普教育、人文教育、學科教育的輻射情況;
多語言、跨文化的教育資源與學習的平臺應用情況及在國際文化交流領域的輻射情況。
第七章 構建繼續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完善終身教育體系
繼續教育信息化是建設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支撐。構建繼續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推進開放大學建設,面向全社會提供服務,為學習者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信息化學習環境,促進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建設。
推進繼續教育數字資源建設與共享。建立繼續教育數字資源建設規范和網絡教育課程認證體系。探索國家繼續教育優質數字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模式和運營機制,鼓勵建設各類繼續教育優質數字資源庫。充分利用包括有線電視網在內的公共通信網絡,積極推動教育資源進家庭。推動建立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機制,為全社會各類學習者提供優質數字教育資源。
加快信息化終身學習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持續發展高等學校網絡教育,采用信息化手段完善成人函授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探索中國特色高水平開放教育模式。根據現代遠程教育發展和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需要,探索開放大學信息化支撐平臺建設模式,加強繼續教育機構的信息化建設,建立遍及城鄉的一站式、多功能開放學習中心,促進終身學習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加強繼續教育公共信息管理與服務平臺建設。完善繼續教育“學分銀行”制度,探索相關信息系統與支撐平臺建設與運行模式,建設支持終身學習的繼續教育考試與評價、質量監管體系,形成繼續教育公共信息管理與服務平臺,為廣大學習者提供個性化學習服務,為辦學、管理及相關機構開展繼續教育提供服務。
專欄四: 2020年繼續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框架
1. 繼續教育優質數字資源全面普及,主要維度是:
學習者可選優質數字教育資源覆蓋情況;
課程資源通過評估與認證的情況;
家庭可訪問數字教育資源的數量及利用率。
2. 繼續教育開放靈活的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主要維度是:
繼續教育學習中心的功能及覆蓋率;
繼續教育學習中心的支持服務滿意度;
為國家開放教育提供信息化支撐情況。
3. 繼續教育信息管理與服務平臺普遍應用,主要維度是:
繼續教育管理系統應用與數據互聯情況;
辦學機構的信息化水平;
學習者數字化學習成果認定、學分累計與轉換情況。
第八章 整合信息資源,提高教育管理現代化水平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推動政府轉變教育管理職能、提高管理效率和建設現代學校制度的有力手段。大力推進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撐教育管理改革,促進教育決策科學化、公共服務系統化、學校管理規范化。
提升教育服務與監管能力。建立教育管理信息標準體系,制訂教育管理信息標準,規范數據采集與管理流程,建立以各級各類學校和師生為對象的國家教育管理基礎數據庫。整合各級各類教育管理信息資源,建立事務處理、業務監管、動態監測、評估評價、決策分析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大力推動教育電子政務,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優化教育管理與服務流程,支撐教育管理改革與創新。
提高教育管理公共服務質量與水平。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育管理公共服務模式,建立國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和配套服務機制,擴大和延伸招生、資助等信息服務,為社會公眾提供及時豐富的公共教育信息。建立覆蓋全體學生的電子檔案系統,做好學生成長記錄與綜合素質評價,并根據需要為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供支持。完善國家教育考試評價綜合信息化平臺,支持考試招生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