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湘江觀后感精選5篇
《血戰湘江》影片講述了1934年紅軍34師官兵付出巨大犧牲奮力掩護黨中央渡過湘江、成功突破封鎖的悲壯故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血戰湘江觀后感精選5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
更多觀后感相關內容推薦↓↓↓
血戰湘江觀后感1
凡是經典戰爭電影,必須有大場面和真實性,觀眾必須能夠在電影中受到感官上各種沖擊,那才是一個過癮!
然而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太喜歡看戰爭片,尤其是國產戰爭面,不是因為它的殘酷畫面,而是看起來很無聊,不真實,缺少了戰場感,缺少了身臨其境覺。
但是,《血戰湘江》是一個例外,年輕的老干部張一山和保劍鋒,終于還原了一次真實而殘酷的戰爭。
影片的戰爭場面,操作的實在是太勁爆了,以頓計數的炸藥,只為還原真實而殘酷的戰爭場面。無論是張一山、保劍鋒還是王大治,在后來的采訪中提到拍攝現場,無不苦不堪言。
正因為有了演員在片場的賣力演出,才換來了電影院中的視覺刺激和感官肌能刺激,影片恰似一個巨大的紅色驚嘆號,完全刷新著他們的觀影體驗。
還有一點難能可貴《血戰湘江》不避諱血腥,不避諱血腥場面,不避諱血腥鏡頭,鏡頭下的戰場猶如血海,毫無保留地還重現長征中最悲壯一役的慘烈卓絕。
在慘烈的背后令人驚奇的是片中,既沒有使用CG技術來做特效,也沒有三維軟件來做虛擬場景,完全用炸藥、汽油轟出戰爭片的澎湃激情,這一點是是絕對大多數好萊塢電影做不到的!真實的炸藥轟出來的戰爭場面,不夸張的說,在電影院中都能嗅到硝煙的氣味,直接把觀眾帶進了戰場,親歷了83年前的殘酷。
《血戰湘江》是一部有著血性與剛烈的硬派戰爭片,絕對是一部熱血戰爭片,那年戰爭中的紅軍都還年輕,年輕觀眾的感覺會更深刻!
槍炮聲、爆炸聲、喊殺聲,聲聲震耳不絕;陣地戰、遭遇戰、白刃戰,戰戰驚心動魄。
高空航拍可見硝云彈雨的宏大場面;攻防大戰通過中景展現兩軍集團式沖鋒的排上倒海之勢;短兵相接的密集對射、流矢紛飛則有近景表現出來。
人物特寫細膩顯露殊死血搏的。鏡頭語言始終在繪聲繪色地呈現著戰場的殘酷與血腥。
燃燒的戰旗、軍人的吶喊,更是前輩們的熱血青春。
四個戰場,四次殊死阻擊戰,兩軍進行著慘絕人寰的戰斗,講真的小眼球真的受不了。習慣了和平生活的我們,被拉進近距離的戰爭中真的有點不適應。
密集的炸點連續引爆,制造火光四起、焦土飛濺。雙方無休止的拉鋸戰猶如血肉磨盤,讓陣地前尸橫遍野、戰壕里血水倒灌。硝煙炮火混合著揚起的塵土,匯成遮天蔽日的戰云。渡口上空飛機肆無忌憚的俯沖投彈與射擊,讓江面上無數水柱沖天而起,士兵成批倒在浮橋之上,殷紅的鮮血將碧綠的湘江變成了“赤水河”……
戰爭的慘烈實在不忍描述。
戰爭絕對夠硬,歸功于影片的精良制作、精心拍攝,還有演員們的精湛表演。
浴血覺山鋪、酣戰光華鋪、鏖斗新圩、死守楓樹腳,緊湊有序的敘事節奏之下,各個戰場慘烈戰斗的場景不時地穿插出現。
保劍鋒、董勇、張一山、耿樂等當紅明星演技在線,紛紛化身驍勇善戰的鐵血將領,在槍林彈雨之中、炮火連天之下,或是堅毅、或是狂野、或是剛強、或是生猛,在戰斗中一個個身先士卒,顯現著角色向死而生的勇而無畏,體現著英雄的字典里沒有寡不敵眾。
正是得益于他們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有靈魂,才給慷慨悲壯故事加重著迷人的魅力。
統而言之,《血戰湘江》堪稱給疲軟已久的國產戰爭片注入久違的激情。既把女人看濕,悲壯場景引得她們淚水漣漣;更能把男人看硬,瘋狂的戰斗讓他們感到熱血感爆棚。
在國產電影過度快餐化、嬉皮化的當下;在好萊塢超英肆虐、奇幻當道之時。我們太需要這樣雄渾有力的電影來提振精神了,而非綿弱無力的小確幸來麻醉身心。
血戰湘江觀后感3
去年大火的《血戰鋼鋸嶺》,確實是近年來戰爭題材中的優秀作品,戰爭的殘酷、人性的反轉、善與惡的交織、生與死的洗禮……觀眾們隨著影片仿佛穿越時空隧道,重回到二戰的主戰場,重溫沖繩戰場的慘烈一役。而正在全國影院熱映的《血戰湘江》,從戰爭的慘烈程度上來看,并不亞于《血戰鋼鋸嶺》,偏寫實的風格、硬碰硬的對戰模式、全程無尿點的戰爭場景,把炮火帶進了影院,把硝煙帶出了銀幕,真實殘酷的呈現了紅軍在生死存亡之際的關鍵一戰。
不同于一般的國產戰爭題材,影片不僅注重真實的展現戰爭場景,更注重刻畫人物內心的同時。從張一山夸張的表情、從保劍鋒滿臉是泥的表情中,看得出戰爭的殘酷。電影還刻畫了四種不同形式的戰爭場面,有硝煙彌漫的陣地戰、慘烈無比的肉搏戰,還有意志比拼的牽制戰、緊張激烈的遭遇戰等,喜愛軍事題材的影迷們絕對感覺夠硬。
《血戰湘江》真實再現“湘江戰役”中的新圩之戰、界首之戰、覺山之戰等,所以可能會顯得有些主旋律。但是全片節奏簡單、明快,戰爭場景從始至終貫穿全片,無論是開場的炮火紛飛、尸橫遍野的慘烈場面,還是悲情的界首阻擊戰,其他在敵人的包圍圈中奮力突圍、冒死度江等場景,幾場大戰聯系緊密,毫不拖泥帶水反而是一氣呵成,帶給觀眾的是血往上涌、熱血沸騰的直觀感受,把主旋律拍出了新花樣。不少影迷,走出電影院不禁說到,我軍還有這種操作,夠硬,夠爽!
為真實還原國共兩軍對壘時短兵相接、緊張刺激的戰斗場景,本片導演陳力掘棄了當下戰爭片普遍采用的三維制作、綠幕摳像等表現手法,而是全部采用真槍實彈,炸藥用了2噸,從而將寫實風格原汁原味的加以呈現,更真實的表現了戰爭的現場感、緊張感、窒息感、壓迫感。隨著劇情的展開,觀眾儼然如同戰士進入戰場一樣,產生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受。電影畫面很良心,拍攝實打實,不摳圖,不玩特技,實打實的拍,沒有花架子,只有真英雄,貨真價實的東西總會被人看好。
這部制作、投入都堪稱是大手筆的影片中,對演員的演技和體能要求無疑更高。好在有年輕的老干部張一山坐陣,加上保劍鋒、王大治等一眾的拼命演出,所有演員不靠顏值嘩眾取寵,靠的是實打實的演技,才有如此過硬的品質。影片的音響效果爆棚,轟炸機的低空飛行、炸彈在戰場爆炸、坦克強勢行進,以及各種槍炮聲紛繁復雜交織在一起,帶給觀眾一次難得的視聽體驗。
戰爭題材一直都是外國片的天下,《野戰排》、《拯救大兵瑞恩》《父輩的旗幟》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一部《血戰湘江》盡管還不能達到好萊塢工廠的整體水準,但還是帶來了太多驚喜,總算是揚眉吐氣了一把。八十多年前的一段戰爭歷史,經過當代電影的表現手法躍然銀幕,看起來還是那樣的歷歷在目和令人揪心,盡管早已知曉了影片的結局,但伴隨著影片的進程,重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這種感覺依然很神奇。影片《血戰湘江》在展現戰爭殘酷的基礎上,融入了戰友情、父子情、兄弟情,既催人淚下又發人深省。
血戰湘江觀后感4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我是哭著將其看完的。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紅軍34師官兵付出巨大犧牲奮力掩護黨中央渡過湘江、成功突破封鎖的悲壯故事。
林老先生既是一位戰士,又是一位裁縫,他的四個兒子都獻給了革命。讓我忍不住淚目的是紅二方面軍正在渡過湘江,國民黨的轟炸機在上空投射炸彈,一位戰士被子彈打穿胸腔倒下的那一刻,林老先生頂上去,毫不猶豫。
炸彈炸向兩人。那一晚,大雨傾盆,兩人躺在血水中望著對方,只聽那名戰士叫了一聲“爸”,那一刻才知道上陣的是父子兵。兒子為父親戴正軍帽,兩人在深情對視中離世。
朱德在戰場上臨危不懼,在決定渡湘江時,派去十八師到達楓樹腳,可痛心的是,十八師的戰士一個都沒有活下來!
李天佑帶領第五師奔赴戰場,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讓我震撼,幾千兵力對抗敵軍源源不斷的數萬人,還有作戰中的那一聲聲“堅決執行命令”,令人熱血沸騰。
其實,我深感痛心的是,結束時電影屏幕上放出一段文字,中國紅軍由86000人,銳減為30000人。
看著戰場上的中國人短兵相接,自相殘殺,那么,最后又得到了什么呢?
我曾以為“浴血奮戰”“血流成河”都是些夸張性的詞,只是用來描述戰場上的殘忍,可是,當看到一個個戰士倒在血泊中時,我才真的意識到,血流成河是真的!
曾經看到的歷史,說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是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對此,我僅僅以為是一個小錯誤,對于傷亡人數也僅是個數字,當看到戰場上子彈滿天飛,毛澤東面對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無能為力的時候,那種心痛的感覺,我能深切地體會到。
百姓們都深信“跟著毛主席不死”,而毛澤東卻為讓無數百姓的兒女有去無回感到深深的愧疚。
我們長在紅旗下,正是每位戰士的血肉之軀換來的這一切。這一次,我明白了“中國站起來了”的深切含義。
是的,中國站起來了,一個繁榮富強的中國正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血戰湘江觀后感5
電影《血戰湘江》終于上映,期待已久,自然不可錯過。可惜,附近的電影院排片超低,而且還有被包場,讓你無法選擇,于是只好來到七公里外的電影院觀賞,國產的戰爭電影實在是不應該受到這樣的禮遇。
看得出來,電影《血戰湘江》下了很大的功夫,和八一廠過去的戰爭電影風格區別不大,戰爭場面一絲不茍,相當認真。電影的主線非常清晰,就是毛主席在湘江戰役中的不斷抗爭,最終湘江戰役的慘敗導致了領導層思想的改變,通過了毛主席提出的方案,在通道及時轉兵,避免了第二次被包圍。
這部電影中我感覺耿樂扮演的耿飚非常神似,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后人。張一山扮演的李天佑實際上并不是很像,但是感覺張一山真的是卯足了勁在演。何健雖然臺詞寫得很兇狠,但是實際上的何健還應該更加殺氣騰騰,的確,正如電影里所說,他不僅殺了很多的革命者,還有他們的家屬,例如毛主席的夫人楊開慧。白崇禧的篇幅雖然不少,但是并沒有展示出他智慧的一面,在湘江戰役中,白崇禧還是很好的把握了戰役的主動權,避免了與紅軍鷸蚌相爭,讓蔣介石漁翁得利。周恩來演得相對來說很拘謹,與偉人風采有一定的差距,演員不是很放得開。蔣介石、楊開泰都塑造得比較表面化,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剖析,例如在知道主力紅軍渡過湘江之后,蔣介石會有縱虎歸山,后患無窮的感覺。電影雖然給的戲份有限,但是仍然需要深入挖掘角色的內心,才能打動觀眾。
這部電影和我預想的還是有差距的,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里,要塞入太多的元素,必然會導致整部電影內容不清晰。如果是拍攝成三個小時的電影,應該會更加合適。
這部電影描述的場景主要集中三處:紅一軍團在林彪的領導下,打響覺山鋪狙擊戰,阻擋從全州沿桂黃公路南下的湘軍。紅三軍團在彭德懷領導下進行的光華鋪狙擊戰,全力阻擋從桂林沿桂黃公路北上的桂軍。還有一個重要的戰場,就是新圩狙擊戰,由李天佑師長指揮,防止桂軍將中央紅軍截斷。這三處主要的狙擊戰,在電影中均有表現,篇幅還不小。此外還有中央縱隊行軍,紅三十四師在楓樹腳狙擊桂軍。這些戰爭場面在電影中都表現得非常多,很詳細。只是感覺每次都靠字幕來提示,似乎需要更好的梳理一下。
作為一部戰爭電影,雖然受到篇幅的限制,但是仍然可以努力制作得更好,而不僅僅是槍彈橫飛的戰爭場面。這部電影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戰爭的起因沒有介紹清楚,也就是缺少應該有的鋪墊。湘江戰役的起因非常清晰,蔣介石要在湘江合圍中央紅軍,調動50萬軍隊進行伏擊,毛主席與彭德懷,面對困境,曾經提出多套方案,但是被否決。李德的固執己見導致紅軍進入了包圍圈。
此外戰爭進行過程中的瞬息萬變和萬分驚險沒有得到很好的提現,紅軍陷入重重包圍本來無望突圍,但是因為瞬息萬變的戰機,尤其是紅軍進攻龍虎山,導致桂軍誤判后撤,湘江出現了防御缺口,這在電影中沒有提現。林彪左權在指揮戰役的過程中,指揮部差一點被湘軍端了,這也沒有描寫。
桂軍、中央軍、湘軍之間矛盾重重,尤其是白崇禧,雖然是軍事天才,但是也要面對廣西貧瘠和兵力薄弱的窘境,對于他而言,防蔣甚于防共,也正是因為諸多的矛盾,才使國民黨沒有團結一致,在湘江戰役中沒有做到完勝紅軍,這些在電影中被弱化了,實在是可惜。
紅34師的命運在電影中有交代,但是顯然筆墨太少,實際上它的遭遇是撼動人心的,因為整個師團5000多人,被整建制打掉,讓人心痛,而師長的自殺是湘江戰役中的最驚心動魄的一幕,可惜電影里一筆帶過,過于倉促。還要再一次糾正一個錯誤,就是陳樹湘師長,不是扯斷自己的腸子自殺的,而是咬斷自己的腸子自殺,相當慘烈!
在電影中,整個湘江戰役的過程比較模糊,如果讓一位沒有研究過湘江戰役的觀眾來看這部電影,他很難描述出前因后果,而湘江戰役復雜而分散的現場,都需要時間節點和地圖來輔助,否則看完之后會一頭霧水。
我從20__年5月開始研究湘江戰役,一直在構思這部戲的電影劇本,我的思路與目前看到的電影出入還是比較大的,對于戰爭題材電影的把握,八一廠還是延續了大決戰的風格,戰爭場面震撼,情節和人物刻畫簡單,我感覺挺遺憾的。20__年我曾寫過話劇劇本《血戰湘江》,因為受到場景限制,視覺縮小,主要描寫了白崇禧,陳樹湘,韓偉三個人物,所以我自己總覺得不夠滿意,一直期待著寫電影版劇本。2015-8底我還專門去了興安,去了光華鋪和腳山鋪兩個戰場實地考察,此外還去了三官堂,在界首的湘江邊,我站立了好久……因為我構思的電影劇本正是從這里開始的,1949年11月,李天佑路過界首渡口,在此停留,他面對平靜流淌的湘江,思緒萬千,久久無法平靜……而話劇劇本《血戰湘江》則是從韓偉病危開始的,他去世前交代兒子京京要埋葬在閩西,讓兒子難以理解,因為韓偉將軍是湖北人,話劇最后的結尾是京京終于了解了父親的初衷,他安葬好自己的父親,決定和妻子再去湘江走一遍……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為何我對湘江戰役如此費心,實際上它有很多吸引我的元素:
首先,湘江戰役中勝負明顯,但是意義深遠,國民黨表面上贏了,大獲全勝,但是中央紅軍主力卻突圍了,僅僅15年后,紅軍就打回來了。紅軍可以說慘敗,出發時的8萬多人,剩下只有三萬多,但是這場失敗卻喚醒了領導層,尤其是一代偉人周恩來,更不計較個人得失,支持毛主席回到最高的軍事指揮層。而再度出山的毛主席力挽狂瀾,開始了他的軍事傳奇。
其次,這場戰役將星閃耀,國共雙方很多的著名將領都經歷了湘江戰役,例如: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彭德懷、朱德、李天佑、耿彪、楊勇、楊成武、李聚奎、陳光、羅炳輝(電影《從奴隸到將軍》的原型)、張震、左權、韓偉、白崇禧、何健、劉建緒等等,他們經歷了慘痛的湘江戰役,各有得失。楊勇和楊成武都曾經在湘江戰役中負傷。
其次是戰役的瞬息萬變:戰機的成敗就只在轉瞬之間,如果紅一軍團能夠搶先占領全州,那么就可以保證紅軍安全渡江,可惜只是在猶豫之間,湘軍便迅速占領全州,而且可以沿著桂黃公路直接南下,封堵湘江。最后紅軍從四個渡口過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此外,湘江戰役被掩埋了四十多年:也許是過于慘痛,也許是那么的不堪回首,當事人都很少提到湘江戰役,以至于八十年代之前,很少有資料記載這場戰役,直到八十年代初,才漸漸披露。
不少將領后來都寫了回憶錄或者回憶的文章,例如之前提到的李天佑,就曾經寫過回憶文章,耿飚也和電影中描寫的一樣,雖然患有瘧疾,但是一樣拿起大刀與湘軍肉搏。還有張震也寫了回憶湘江戰役的文章,這些文章至今讀來都感覺相當悲壯,讓人久久難以平靜……
因為血戰湘江過于悲壯,在制作完《血戰湘江》PPT之后,我拒絕了其他網友的邀請,他們曾經約我一起再研究皖南事變或者西路軍,我想一個人的人生所能承載的痛苦還是有限的,就把其他戰役的研究工作交給更多的有心人去完成吧。
當然我也有一個心愿,希望有朝一日,將話劇版的劇本《血戰湘江》認真修改好,然后公開給高校劇社去排練和演出,這部戲寫作之初就考慮到了高校話劇低成本的特點,只是我一直想寫得更好。
電影《血戰湘江》對于我而言,是一個很多年來的期待,用電影來展現這段悲壯的歷史,是非常合適的,它凝聚了無數電影工作者的心血,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里,誠摯地希望院線能認真對待這樣一部心血作品,好好地做好它的發行工作。
漫漫長征路,滴滴紅軍血。日落寒霜起,湘江血染紅。
最后,讓我們再一次對犧牲在湘江戰役中的烈士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血戰湘江觀后感精選5篇相關文章:
★ 湘江話題作文5篇
★ 血戰湘江劇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