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專題知識點總結
越能愉快的學習,產生快樂的感覺就越好。好希望每個人都能明白這個道理,能夠在有限的生命里懂得,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中地理專題知識點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專題知識點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區域: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
區域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
區域內部的特定性質相對一致。
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區域特征: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以長江中下游平原為例
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的改變而改變。
開發早期: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為人們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們開墾困難。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農業社會:
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長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長江三角洲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③隨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長江三角洲人口越來越稠密。(人口遷移)
④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江三角洲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現代社會:
①工商業的發展使長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③今天長江三角洲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于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高中地理專題知識點
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1.地理信息技術指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等。
2.遙感:(RS) 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收集→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專業圖件統計數字
目標物→傳感器(關鍵裝置)→遙感地面系統→成果
特點和優點: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和財力,提高效率。
3.全球定位系統:(GPS) 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和定位的系統。
(1)三大部分: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
(2)特點:為各類用戶提供精密的三維坐標、速度和時間;具有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4.地理信息系統:(GIS) 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于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信息源→數據處理→數據庫→空間分析→表達
優點: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強大;③動態監測(GIS與RS相結合)
5.遙感、全球定位系統與地理信息系統即互為獨立又相互促進。遙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數據的獲取,全球定位系統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間定位,地理信息系統主要用于對地理信息進行管理、查詢、更新、空間分析和應用評價。
6.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后,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將各種地理信息按地理坐標,從區域到全球進行整合,并進行的立體、動態的顯示。
高中地理專題知識點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1.荒漠化指發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現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2.西北地區范圍: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西北地區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和中部(內蒙古境內)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內)是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西北地區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觀為主,其成因:深居大陸內部-遠離海洋-水汽難以到達。
3.由于受夏季風影響程度不同,西北地區自東向西降水量逐漸遞減,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產出和載畜量逐漸減少;賀蘭山以東的內蒙古高原主要屬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帶;賀蘭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聳的山地迎風坡地帶,降水稍多。山地迎風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為綠洲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①基本條件→氣候干旱少雨;
②物質條件→地面疏松,為沙質沉積物;
③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④氣候異常也可以影響到荒漠化的進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起決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A.來自于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B.由于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現:①過度樵采;②過度放牧;③過度開墾;④開礦。
6.西北地區的次生鹽漬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綠洲地區。
原因是由于耕作技術落后,灌溉措施不當,另外由于干旱的氣候條件下蒸發旺盛,鹽分極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國不同歷史時期荒漠化的演化(主要原因和分布):
古代荒漠化主要原因:盲目墾耕,戰爭、瘟疫
分布:塔里木盆地沙漠邊緣、河西走廊
近代荒漠化主要原因:移民實邊、開放蒙禁
分布:內蒙古南部農牧過渡地帶
現代荒漠化主要原因:人口壓力,管理失誤
分布:草原牧區和旱作地區
8.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內容:
A.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復已經發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產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則: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堿(鹽堿)、治沙相結合的原則。
(3)防治荒漠化要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以防為主,保護并有計劃地恢復荒漠植被;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進行綜合整治。
(4)荒漠化具體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資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
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④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⑤控制人口增長。
(5)我國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經驗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飛播造林種草、小流域綜合治理等。
9.我國政府在西北地區的生態建沒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后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等多項生態環境治理工程。
高中地理專題知識點
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
一、森林的生態效益和熱帶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1.森林資源的作用與現狀
(1)重要作用:既是重要的自然資源,為人類提供木材和林產品;又是不可替代的環境資源,具有強大的生態作用和環保功效。
(2)森林分布
【特別提示】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或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惡劣,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得以大面積保存
(3)現狀:世界森林面積減少的趨勢仍在繼續,大片熱帶原始森林正遭到毀滅性的破壞。
[深度思考]
長江上游地區森林的破壞會造成哪些危害?
[答案]長江上游地區森林的破壞會使當地生態環境惡化,并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會使泥沙在河流中下游地區的河道與湖泊淤積,造成濕地萎縮、洪澇災害加劇。
2.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1)影響大氣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稱。
(2)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寶庫。
3.雨林生態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態優勢
(2)雨林生態系統脆弱性的表現
①有機質分解和養分再循環旺盛,長期高溫多雨的淋洗,土壤一般很貧瘠。
②雨林生長所需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受破壞。
4.亞馬孫開發計劃及其影響
5.雨林的前途——開發還是保護
6.方法技巧
(1)森林的生態環境效應可歸納為七個字:“水氣凈美無(物)塵沙”。
信息解讀:
不同區域內森林的生態功能有所差異,如在濕潤地區,其生態功能主要表現為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區,森林具有防風固沙、保護農田的作用;在沿海地區,森林能防止海風、海浪侵襲;在城市,森林具有凈化空氣、美化環境、吸煙除塵的作用。
(2)森林的作用及破壞后帶來的環境問題
2.熱帶雨林的全球生態環境效應
(1)“地球之肺”
(2)“綠色水庫”
(3)“基因寶庫”
3.熱帶雨林被破壞帶來的生態危害
世界上的熱帶雨林一旦遭到大面積破壞,其后果不堪設想。
(1)影響全球水循環和水平衡,引起地表水減少,水汽蒸發、蒸騰作用減弱,空氣干燥,從而引起降水減少,氣候異常,全球旱澇失衡的頻度和強度將加大,全球自然災害頻發。
(2)使二氧化碳增多,導致氣溫升高,造成全球氣候變暖。
(3)導致雨林物種的大量滅絕,使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遺傳基因銳減。
高中地理專題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