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專題知識點歸納
成功和失敗仿佛是兩個不同的音符,人生如戲,不努力就沒有機會,努力進取就有希望。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中地理專題知識點歸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專題知識點1
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一、山西能源基地的機遇與挑戰
1.能源資源的分類
補: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和能源的關系圖
補:判斷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的技巧
一是根據定義:
只要能夠循環利用,不斷更新的能源就是可再生的
只要經過漫長的地質時期才能形成,而且用一點少一點的就是非可再生的
二是根據分類:
除礦物能源外,其他的都屬可再生能源
2.山西能源基地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非可再生資源的有限性
(2)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的相關性
(3)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重要性
3.地位——山西省是我國最大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
二、資源開發條件
1. 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大、分布廣、煤種全、煤質優、開采好)
①儲量豐富
②分布范圍廣(全省40%有煤田分布)
③煤種齊全(10大煤種)
④煤質優良(低灰、低硫、低磷、發熱量高)
⑤開采條件好(多為中厚煤層,埋藏淺,適于露天開采和大規模機械化開采;含有煤層氣)
補:山西主要的煤田和煤礦
(1)山西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
(2)主要的煤田有:大同煤田、寧武煤田、西山煤田、沁水煤田、霍西煤田、河東煤田,其中面積較大的是沁水煤田和河東煤田;
(3)主要的煤礦有:大同、平朔、陽泉、西山、霍州、晉城等。
補:詩歌記憶煤田位置:
河東煤田黃河東,沁水煤田沁水中,霍西煤田霍州西,寧武煤田北大同。
2. 市場廣闊
①能源消費大國
②對能源需求量繼續增加
③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世界能源消費以石油、天然氣為主,我國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
3. 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①鄰近主要工業中心和大城市,輸煤、輸電距離較近
②有眾多鐵路線通過,交通比較便利
補:我國鐵路的“三橫五縱”
南北向(五縱):京廣線,京九線,京滬線,焦柳線,寶成─成昆線
東西向(三橫):京包─包蘭線,隴海─蘭新線,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
三、能源基地建設
1.擴大煤炭開采量
①擴大開采規模
②增加產量
2.提高晉煤外運能力
逐步形成以鐵路運輸為主、公路運輸為輔的煤炭外運路網體系
3.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
①建設坑口電站,變輸出煤為輸出電力;
②發展煉焦業,向外輸出焦炭
補:山西能否發展黃河水運?
(1)黃河在山西段位于黃土高原,多峽谷瀑布不利于航運
(2)黃河水量不大,季節變化大,發展內河運輸比較困難。
補:簡圖法記憶晉煤外運
補:輸電和輸煤兩種方式各有利弊,故兩種方式長期并存。
四、加強能源的綜合利用
1.改革初期
2.六五時期開始——產業結構調整
①以煤炭開采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
②由原料工業逐步代替采掘工業
3.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
補:比較分析內蒙古東部地區與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五、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1.能源的開發和綜合利用對環境的影響——造成生態問題和大氣污染問題
環境的保護與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1)提高煤的利用技術——推動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2)調整產業結構
①對原有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其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②降低重化工業的比重,大力發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旅游業
(3)三廢的治理
①廢水:沉淀凈化
②固體廢棄物:煤矸石→發電、供熱和充填露天礦坑及塌陷區:煤泥→干燥再利用
③廢氣:做好消煙除塵工作、營造防風林帶
例:廢棄物利用技術
補:德國魯爾區和我國山西能源基地綜合比較
高中地理專題知識點2
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一、河流
1.河流與人類的關系
河流————人類的搖籃。
人類文明大多發源于大河流域(如:尼羅河、兩河流域、印度河-恒河、黃河-長江);
現在大河的兩岸多是人口稠密、城市稠密的地區。
(1)流域——整體性
流域又稱供水區,指供給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區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區總稱,一般指地面的集水區。相鄰流域間的山嶺或河間高地,稱為分水嶺。分水嶺最高點的連線,稱為分水線或分水界。
(2)水系
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內的湖泊、沼澤或地下暗河,彼此連接組成的龐大系統,又稱河系。
它匯聚全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最終注入海洋、湖泊或消失在荒漠中。
河流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組成。一般將流入干流的支流,叫一級支流;流入一級支流的叫二級支流。依次類推。
補:如何認識流域的整體性特征
二、河流開發的自然背景
1.流域的自然背景決定開發利用方式和方向
2.田納西河流域概況
(1) 位置:位于美國東南部
(2) 流域范圍:發源于阿巴拉契亞山脈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全長1450千米,流域面積10.6萬平方千米。
補:簡圖記憶田納西河概況
3.自然背景
(1)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較大 (上游地區為高低起伏的山地丘陵,中游地區為丘陵,下游地區為沖積平原)
利: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弊: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突出。
補:分析一條河流水力資源豐富與否的思路
一是看河流的水量大小;二是看河流落差的大小
(2) 氣候——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對較少。
(3) 水系
優點:①水系發達,支流眾多;②水量豐富;③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
缺點:①河流落差較大;②水量很不穩定
(4) 礦產資源: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銅、磷、鋅、云母等。
補:田納西河在國家航運體系中的地位
(1)田納西河流域遍及7個州,航運能聯系4個州;
(2)田納西河通過密西西比河聯系全國大部分地區;
(3)通過密西西比河進入墨西哥灣,可發展河海聯運。
總之,田納西河流域的各州可通過田納西河聯系全國其他地區,并且可通過田納西河出入美國的東南部。
補:如何分析影響河流內河航運的因素:水量;水量變化;經濟發達程度
水量越大,水量變化越小,經濟發達程度越高,內河航運越發達。
補:流域的自然背景與利用方式、開發方向的關系
三、田納西河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后果
1.18世紀下半葉
經濟活動:有較為發達的農業,盛產棉花、馬鈴薯、蔬菜。
影響:人口較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不大,整個流域山青水秀,森林繁茂。
2.19世紀后期
流域內人口激增,開始對對其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3.20世紀30年代初,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補:流域19世紀后期的開發及其后果
四、流域的綜合開發
1.流域綜合開發的總體構想
流域開發的核心:河流的利用與治理;田納西河的開發核心:河流的梯級開發(TVA)
2.流域綜合開發的措施
(1)防洪:防洪標準達百年一遇;
(2)航運:通航里程長;聯系范圍廣;經濟效益高
(3)發電
類型:水電、火電、核電
影響:
①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
②促進流域高耗能工業的發展(煉鋁、化學工業),兩岸形成“工業走廊”
補:建水壩對航運的作用
補:水電、火電、核電的分布
①水電站的建設條件是落差大的河段,因此水電站大多分布在河流的上游。
②火電和核電因為需要大量的生產用水和冷卻用水,大多分布在水庫附近、水源充足的地區。
③核電的適應性強,又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用電量大的中下游河谷平原上。
(4)提高水質
(5)旅游:
(6)土地利用:
建立保護區,調整農林牧,穩定河湖線,恢復采礦區。
補:誤區
1.田納西河流域的氣候類型與我國長江流域相似,誤以為氣候特征也相似。
氣候類型:
田納西河——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我國長江流域——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
氣候特征:
田納西河——冬、夏季氣溫都較低,降水夏秋季少
我國長江流域——雨熱同期
2.高溫多雨的氣候適宜棉花的生長。
棉花:喜溫、好光、生長期長。高溫多雨的氣候會使病蟲害增多,容易爛棉桃。
世界著名的棉花產地大多具有光照充足、氣候干旱、水源豐富的特點,如中亞、埃及、我國的新疆等地。
田納西河夏秋季降水較少,正利于棉花后期的生長和成熟,而田納西河又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所以成為美國的棉花帶。
3.梯級開發是所有河流開發治理的核心。
梯級開發是一種常用的開發河流水力資源的方式。
田納西河、珠江紅水河河段、黃河上游河段(劉家峽一帶)都完成了梯級開發,而長江三峽的開發利用和治理完成的是一級開發。
高中地理專題知識點3
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一、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1.范圍:黑、吉、遼三省和內蒙古東部。
2.地位: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林業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生產基地。
3.地理條件分析:
(1)氣候-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①氣候條件制約著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產季節等;
②東北大部分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熱量和水分條件基本上可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農作物生長容易受到低溫冷害的影響。
(2)地形、土壤條件:
①地形條件往往影響區域農業生產的類型;
②一般來說,平原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而山地丘陵地區適宜發展林牧業,(東北西部高原地勢平坦,降水較多,是優質草原牧場,中部和東北部平原廣闊,周圍山地環繞,森林資源豐富);
③土壤肥沃,黑土和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
(3)社會、經濟條件:①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工促農牧;②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③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農業經營規模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另外較好的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有利于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二、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特點:
1.耕作農業區:主要分布在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遼河平原)地區;水稻多種植在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以及東部山區的河谷盆地;小麥(以春小麥為主)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玉米:分布非常普遍,由南向北種植比例逐漸減少,吉林省北部地區形成了我國最著名的“玉米帶”。
2.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藥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3.畜牧業區: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如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的三河牛和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的東北紅牛。
三、東北平原是全國最大的、比較穩定的商品糧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國糧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糧基地;
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
1.大規模機械化生產;
2.地區專業化生產。
四、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方向:
1.平原區:以增強抗衡國外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能力為重點,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推進農業向規模化、專業化和生態化方向發展,建設綠色食品基地。
2.西部草原區: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強化人工草地建設,發展草業經濟,推動退耕、退牧和圍欄限牧工程,發展集約化草食性畜牧業。
3.山區農業:以森林保育為核心,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并舉的轉變。
高中地理專題知識點歸納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專題知識點歸納





上一篇:地理高中專題知識點小結
下一篇:地理高中萬能答題公式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