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地理知識點總結
知識的寬度、厚度和精度決定人的成熟度。每一個人比別人成功,只不過是多學了一點知識,多用了一點心而已。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自然災害地理知識點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自然災害地理知識點1
滑坡、泥石流災害
1、滑坡:
①定義:山地斜坡上不穩定的巖體與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動面整體向下滑動的地質現象。
②發生條件:A巖體比較破碎;B地勢起伏較大;C植被覆蓋較差的地區。(山地丘陵區和工程建設頻繁的地區,都是滑坡多發區)
2、泥石流
(1)概念:是山區溝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
(2)發生條件:A地形陡峻;B豐富的松散物質;C短時間內有大量水流的地區。
滑坡與泥石流易壅塞河道,若量大,滑坡體會在河道中形成土石水壩,在上游形成小型湖泊既“堰塞湖”。若庫容達到一定體量,會沖斷水壩,對下游形成一次潰決洪水。
(3)多發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地質構造:復雜/不穩定,地震多發區/地殼運動強烈/山體中斷層發育山區;
②地形:地勢起伏大/崎嶇;③巖性:破碎,風化碎屑物多,土質松散;
④降水(融水):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降水強度大;⑤植被:覆蓋差。
人為原因:①破壞植被(毀林開荒、過度樵采、開礦等);
②工程建設開挖邊坡,破壞山體的穩定性。
3、中國滑坡泥石流多發原因:山地面積廣、山高谷深、地勢陡峻、地質構造復雜、上層巖性相對松軟、受重力和水力作用及山地開發程度不斷加大等
4、危害
滑坡主要危害:破壞或掩埋坡上坡下的農田、房屋建筑和道路等基礎設施造成人員傷亡。
泥石流主要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內,流出數十萬乃至數百萬立方米的物質,淤塞阻塞河道,沖毀 農田、房屋,更重要的是對城鎮、礦山、鄉村的毀滅性沖擊,造成人員傷亡
5、治理措施:非工程性措施:加強滑坡泥石流的監測預警預報等;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制定應急預案等;提高人們環保意識和災中自救互救能力等防災減災能力。工程性措施:植樹造林,恢復植被,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進行巖土體改造、疏排水工程,加固穩定變形山體;建立護坡、擋墻等支撐物。
6.中國滑坡泥石流時間分布特點
(1)泥石流:與集中降水的時間規律相一致,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規律。
(2)滑坡: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時多發,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時更多。
7.空間分布特點:主要發生在山區。從太行山到秦嶺,經鄂西、四川、云南到藏東一帶滑坡發育密度極大;青藏高原以東的第二級階梯,特別是西南地區為我國泥石流、滑坡災害的重災區。我國泥石流和滑坡疊加區在第二級階梯上的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
成因:①這些地區為平原向山地的過渡區,斜坡較多;
②是東南季風與西南季風交互作用的地區,降水較多;
③還是黃土、喀斯特等可蝕性物質集中分布地區;
④同時人類活動廣泛且程度大,這些都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力的生成條件。
8.地域上的總特點:廣泛性和相對集中性
自然災害地理知識點2
地質災害多發區——西南地區
1.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多發的原因:
①地質構造復雜,構造運動強烈,多地震,誘發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類型多變,地勢起伏大,大斜坡多,易發生滑坡;靠近板塊交界處,構造運動活躍,多地震,巖體破碎;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區多暴雨、久雨天氣,極易發生泥石流;
④人為因素,如開墾、開礦、破壞植被等,誘發或加劇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建設者的防范意識和措施不到位;
⑤隨著經濟發展,建筑物、人、財產等趨于密集,易損性高。
2.災害造成嚴重的損失
①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②對交通干線的危害嚴重:鐵路:以成昆、寶成和云南的東川鐵路支線最為嚴重;公路:以川藏、川滇、川陜和川甘等線路最為嚴重;
③摧毀耕地和建筑物。
試解釋我國西南地區暴雨——滑坡——泥石流分布的區域相關性:
我國西南地區水源充足、降水豐沛,多暴雨;西南多山地,地形復雜、構造活躍,地表不穩;暴雨使巖體疏松,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極易誘發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泥石流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它們發生的時間規律與西南地區集中降水的時間規律相一致,因此在同一個地區,暴雨可以引發滑坡、泥石流,形成災害鏈。
自然災害地理知識點3
赤潮:(我國典型地區:珠江口、杭州灣、渤海等,多發在較溫暖季節,冬季僅在南海、東海發生,發生時間從南往北逐漸推遲。)
(1)產生的原因:
A自然原因:(1)緯度較低,水溫高; (2)靜水;
(3)靜風 (4)海域相對封閉。
B人為原因:
a.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排入海洋的工業和生活污水多;
b.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大量氮、磷等營養物質的排放,導致海水富營養化);
c.由于海洋開發程度高和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嚴重的污染了養殖水域。
(2)治理措施:
(1)建立完善的赤潮監控體系,及時發現,采取防范措施。
(2)控制污染,污水凈化后再排放,減緩或扭轉海域水體富營養化。
(3)利用天敵生物法進行治理
(3)危害:破壞了海洋的生態平衡,引起海洋異變,從而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
(四)、咸潮
分布:咸潮多發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區,以冬季最為嚴重
形成原因:自然原因:
①冬季降水少,氣候干旱,河流正處枯水期,流量較小;
②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氣候)
③ 地勢地平,河汊縱橫;(地形)
④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劇了咸潮。(天文)
人為原因:
①人類生產、生活用水增多;②下游無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危害:① 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② 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內的鹽度升高,危害到當地的植物生存;
③ 對企業生產造成威脅,生產設備容易氧化、腐蝕,鍋爐容易積垢;
防治措施:從長遠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加強監測,建立預警機制;采取調水以淡壓咸;對河流水資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強統一調度、統一管理,提高流域水資源的調配能力,制定骨干水庫枯季調度管理辦法;節約用水等。
自然災害地理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