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災害的影響生物
學習是件苦惱的事,每天兩點一線,從學校到家里,日子過得平淡無奇,每天面臨著大量的習題和作業,日久天長,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中地理自然災害的影響生物,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災害
1、鼠害及危害:重災區在農田、牧場及森林。
2、蟲、鼠害的特點:繁殖快、適應能力強
3、★造成蟲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①適宜繁殖的氣候條件;②自然或人為因素造成的天敵減少等。
4、中國的農作物病蟲害
(1).特點:種類多,危害大,災情東部重于西部。危害:不僅造成農作物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還導致農產品大批量變質,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2).對農作物危害最大的幾種病蟲害及其分布:
小麥銹病是中國發生范圍最廣、危害最嚴重的一類小麥病害,在各麥區均有發生。條銹主要發生在華北、華中、西南與陜隴;葉銹主要發生在東北、前套、江淮、滇南紅河州;稈銹主要發生在山東半島至貴州一線)。
水稻病害包括稻瘟病、紋枯病和白葉枯病。
棉鈴蟲多發生于105°E以東地區,大棉鈴蟲僅分布于新疆。
5、森林病蟲害
危害:使農作物、樹木染病從而枯萎甚至死株,導致大面積農田、森林被破壞。
防治:①林區圍欄,防止人為破壞;
②加強病蟲害防治,建立…樹種自然保護區。+(生物通用)
6、蝗災與鼠害——兩種最廣泛的生物災害
A、 蝗災:
(1)危害最嚴重的爆發性生物災害。其中,危害最嚴重、成災率最高的是飛蝗,俗稱“螞蚱”。蝗災重災區主要在黃淮平原的農業區。
(2)東亞飛蝗主要分布在華北和華東沿海各省,對我國危害最大。亞洲飛蝗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區。西藏飛蝗主要分布于青藏地區。
(3)旱災與蝗災經常鏈性發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區域特別適宜雌蝗產卵,使得蝗蟲數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產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蟲幼蟲成長,蝗災就會爆發。
我國滅蝗的主要方法:人工誘捕捕殺、挖防蟲溝、農藥滅蟲、點火焚燒、投放天敵等方法。
(生物災害通用):①生物防治。推進專業化防治,力爭將病蟲害損失降到最低;②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③培育抗病蟲害的農作物品種
B、鼠害
重災區:農田、牧場及森林
危害: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農業減產,森林草地遭到破壞。 (中國)老鼠不僅糟蹋糧食、破壞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傳播疾病,危害人體健康。我國鼠害發生面積廣、種類多、危害大,對農、林、牧業造成的損失相當嚴重。
蟲、鼠害的特點:繁殖快、適應能力強
造成蟲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①適宜繁殖的氣候條件、②自然或人為因素造成的天敵減少等,
防治措施:農藥滅鼠、投放天敵、人工誘捕
7、物種入侵
好處:豐富了引入地物種品種和農業生產類型。
危害:①對入侵地的物種多樣性構成威脅;
②降低光線的穿透能力,影響水底生物的成長,降低PH、溶解氧、水產品質量,增加CO2;
③覆蓋水面,堵塞河道,影響河運,阻塞排灌;汛期阻礙水流,增大洪水水位,嚴重影響防洪、發電。(水生物)
④造成社會危害和難以估計的經濟損失,甚至危及人類的健康。
防治:
①從源頭著手,采取優先選擇的措施。引入物種時,慎重權衡其利弊與可能的后果;
②加強邊境檢疫和控制;③出現意外,應立即采取行動來根除和控制。(生物、化學、人工機械)
其他問題
1、水土流失問題(我國典型地區: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長江黃河中上游地段)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黃土土質疏松(黃土高原)、山區坡陡(南方低山丘陵)。
(2)人為原因:過度開墾(陡坡開荒)、過度樵采,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黃土高原)。
(3)治理的措施:
控制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退耕還林還草);
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加強生態建設(黃土高原);
保護天然草場、草地,及時對土地進行復墾(采礦后)
發展立體農業(南方山區);
綜合多種措施,解決農村生活用能問題(如營造薪炭林、發展沼氣池、推廣省柴灶)
控制人口數量。
(4)治理的意義:
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經濟效益
b建立生態農業模式,建立良性生態系統,有利于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生態效益
c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式。社會效益
思考:黃土高原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①黃土顆粒細小,土質疏松;②黃土高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③黃土高原地形起伏顯著,坡度大,坡面徑流流速加大。
人為原因:人類活動導致的植被破壞,由于任意掠奪自然資源、破壞植被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植被受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防治:上①+建設水土保持工程;上②;③實施生態移民;④調整產業結構。
2、荒漠化問題:(我國典型的地區:西北地區)
(1)產生的原因:
a自然原因:全球變暖,蒸發旺盛;處于內陸地區,降水少;鼠害;蝗害。
b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2)治理措施:
a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
b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
c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
d禁止采伐發菜等;退耕還林、還牧
e綜合多種措施,解決農村生活用能問題(如營造薪炭林、發展沼氣池、推廣省柴灶等);
控制人口數量。
(3)治理意義:
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b有利于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
c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3、土壤次生鹽堿化:(我國典型地區: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1)產生原因:
a自然原因:地形低洼;頻繁的旱澇氣候(黃淮海平原);大氣降水少,蒸發強。
b人為原因: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
(2)治理措施:
a引淡淋鹽; b井排井灌; c生物措施; d農田覆蓋;
e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4、鹽漬化
自然:①頻繁的旱澇氣候(黃淮海平原);②地形低洼;③大氣降水少;④以灌溉水源為主。
人為:不合理的灌溉和水利工程建設。
治理:①引淡淋鹽,農田覆蓋;②不能只灌不排;③采取噴灌、滴灌技術。
五、世界主要自然災害帶
1.世界上兩大自然災害帶:全球自然災害在空間上的帶狀分布現象,稱為自然災害帶。
2.自然災害的群發和群聚現象 群發規律(時間上),群聚規律(空間上)
3.自然災害的區域鏈發現象
原生災害→次生災害、衍生災害
次生災害多發于氣象災害與地質災害領域,具有隱蔽性和突發性的特點,危害大。
衍生災害由于人們缺乏對原生災害的了解,或受某些社會因素和心理影響等,造成的盲目避災損失及人心浮動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引起的災害。
自然災害鏈主要有串發性災害鏈、并發性災害鏈、串發-并發性災害鏈三類。
高中地理自然災害的影響生物相關文章:
★ 高一地理復習提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