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災害的影響地質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要怕得不到,勇敢地去面對,努力地付出。你種下一棵樹種,它終會成為一棵攀天大樹;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中地理自然災害的影響地質,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地震概述
1、構造地震的形成原因:當地殼中積累的地應力超過巖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巖層便會突然斷裂或錯位,使長期積累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使地面發生震動,成為地震。
2、構造地震要素
①震源:地球內部巖層破裂引起震動的地方,稱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對著震源的那一點稱為震中。震中附近振動最強烈、破壞最嚴重的地區成為極震區。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離為震源深度。<60km淺源地震、60-300km中源、>300km深源。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點到震中的直線距離稱為震中距。<100km地方震、100-1000km近震、>1000km遠震。
⑤等震線:把地面破壞程度相似的各點連接起來的曲線稱為等震線。
3、震級與烈度
①震級:表示地震的大小 微震(1-3級)、小震(3-4.5級)、中震(4.5-6級)、強震(6-7級)、大震(≥7級)、特大地震(≥8級)
注意:A它與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B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因為一次地震釋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C一般而言,5級以上的地震會造成破壞,7級以上的地震會造成重大損害。
②烈度:表示地震時地面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程度。我國劃分為12級。
注意: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個烈度,因為各地的破壞程度不同。B烈度與震級、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質結構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關系;C等震線往往是同心的橢圓形,而非圓形,其長軸往往是地表斷裂處。
4、世界主要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環太平洋地帶。
5、影響地震災情的因素:
①震級:震級大,破壞性大;②震中距:震中距短;
③震源深度:淺源地震;④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單位面積上的資產密度大;
⑤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⑥發生的時間,逃生機率;
⑦震區交通影響災后救援;⑧是否有余震,震區地質構造是否穩定,誘發其他地質災害;
⑨民眾防災減災意識,政府災后救援和應急預案機制等
6、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災害有: 人員傷亡;建筑物與構筑物的破壞,如房屋倒塌、橋梁斷落、水壩開裂、鐵軌變形等等。 地面破壞,如地面裂縫、塌陷,噴水冒砂等。 山體等自然物的破壞,如山崩、滑坡等。 海嘯、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沖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區的破壞。 地震的直接災害發生后,會引發出次生災害如火災(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水災(由水壩決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 毒氣泄漏(由建筑物或裝置破壞等引起)、 瘟疫(由震后生存環境的嚴重破壞所引起)。7、減輕災害的措施:①非工程性措施: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和減災意識;建立災害監測預報體系;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加強國際合作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強度;實施巖土體改造加固工程,防止誘發次生災害。
【探究活動】
(1).環太平洋地震帶位于哪些板塊的交界地帶?
(2).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為什么環太平洋地區多地震。
(3).伊朗為什么多發地震?
【點撥】(1).環太平洋地震帶位于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交界地帶。
(2).板塊內部地殼活動相對穩定,板塊邊界地殼運動活躍,容易出現斷裂和錯位,引起地球內能的強烈釋放。環太平洋地區正處于板塊邊界地帶,所以多地震。
(3).伊朗位于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地震帶上,處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接處8、我國地震分布特點:西多東少(西南地區,特別是青藏高原向云貴高原和四川盆地的過度地帶)
四個地震多發區:青藏、新疆、華北和臺灣。地震帶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動性斷裂帶的分布。
9.我國地震災情特點:東重西輕
(1)災情總體特征——東重西輕 南北地震帶、華北地區及臺灣的地震災情最為嚴重。(原因:東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經濟發達,資產密度大;西部人煙稀少)
(2)災情變化趨勢——地震死亡人數減少(原因:科技進步,防震、抗震設施建設逐步完善,抗震能力提高),經濟損失有加重趨勢(原因:經濟飛速發展,單位面積上的資產密度加大)。
(二)、滑坡、泥石流災害
1、滑坡:
①定義:山地斜坡上不穩定的巖體與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動面整體向下滑動的地質現象。
②發生條件:A巖體比較破碎;B地勢起伏較大;C植被覆蓋較差的地區。(山地丘陵區和工程建設頻繁的地區,都是滑坡多發區)
2、泥石流
(1)概念:是山區溝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
(2)發生條件:A地形陡峻;B豐富的松散物質;C短時間內有大量水流的地區。
滑坡與泥石流易壅塞河道,若量大,滑坡體會在河道中形成土石水壩,在上游形成小型湖泊既“堰塞湖”。若庫容達到一定體量,會沖斷水壩,對下游形成一次潰決洪水。
(3)多發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地質構造:復雜/不穩定,地震多發區/地殼運動強烈/山體中斷層發育山區;
②地形:地勢起伏大/崎嶇;③巖性:破碎,風化碎屑物多,土質松散;
④降水(融水):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降水強度大;⑤植被:覆蓋差。
人為原因:①破壞植被(毀林開荒、過度樵采、開礦等);
②工程建設開挖邊坡,破壞山體的穩定性。
3、中國滑坡泥石流多發原因:山地面積廣、山高谷深、地勢陡峻、地質構造復雜、上層巖性相對松軟、受重力和水力作用及山地開發程度不斷加大等
4、危害
滑坡主要危害:破壞或掩埋坡上坡下的農田、房屋建筑和道路等基礎設施造成人員傷亡。
泥石流主要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內,流出數十萬乃至數百萬立方米的物質,淤塞阻塞河道,沖毀 農田、房屋,更重要的是對城鎮、礦山、鄉村的毀滅性沖擊,造成人員傷亡
5、治理措施:非工程性措施:加強滑坡泥石流的監測預警預報等;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制定應急預案等;提高人們環保意識和災中自救互救能力等防災減災能力。工程性措施:植樹造林,恢復植被,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進行巖土體改造、疏排水工程,加固穩定變形山體;建立護坡、擋墻等支撐物。
6.中國滑坡泥石流時間分布特點
(1)泥石流:與集中降水的時間規律相一致,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規律。
(2)滑坡: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時多發,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時更多。
7.空間分布特點:主要發生在山區。從太行山到秦嶺,經鄂西、四川、云南到藏東一帶滑坡發育密度極大;青藏高原以東的第二級階梯,特別是西南地區為我國泥石流、滑坡災害的重災區。我國泥石流和滑坡疊加區在第二級階梯上的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
成因:①這些地區為平原向山地的過渡區,斜坡較多;
②是東南季風與西南季風交互作用的地區,降水較多;
③還是黃土、喀斯特等可蝕性物質集中分布地區;
④同時人類活動廣泛且程度大,這些都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力的生成條件。
8.地域上的總特點:廣泛性和相對集中性。
(三)、火山
危害:火山爆發時噴出大量火山灰和氣體,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火山噴發的大量巖溶流掩埋房屋、破壞農田、道路、建筑等基礎設施,危及生命安全;火山灰使大氣能見度下降,影響航空運輸
利:火山爆發會帶來豐富的地熱資源、塑造多樣的地貌形成豐富的旅游景觀;火上灰可以形成肥沃的土壤;火山活動可以形成多種礦產例如硫磺、銅礦等;火山粉塵形成陽傘效應,抑制全球變暖。
(四)、地質災害多發區——西南地區
1.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多發的原因:
①地質構造復雜,構造運動強烈,多地震,誘發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類型多變,地勢起伏大,大斜坡多,易發生滑坡;靠近板塊交界處,構造運動活躍,多地震,巖體破碎;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區多暴雨、久雨天氣,極易發生泥石流;
④人為因素,如開墾、開礦、破壞植被等,誘發或加劇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建設者的防范意識和措施不到位;
⑤隨著經濟發展,建筑物、人、財產等趨于密集,易損性高。
2.災害造成嚴重的損失
①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②對交通干線的危害嚴重:鐵路:以成昆、寶成和云南的東川鐵路支線最為嚴重;公路:以川藏、川滇、川陜和川甘等線路最為嚴重;
③摧毀耕地和建筑物。
試解釋我國西南地區暴雨——滑坡——泥石流分布的區域相關性:
我國西南地區水源充足、降水豐沛,多暴雨;西南多山地,地形復雜、構造活躍,地表不穩;暴雨使巖體疏松,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極易誘發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泥石流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它們發生的時間規律與西南地區集中降水的時間規律相一致,因此在同一個地區,暴雨可以引發滑坡、泥石流,形成災害鏈。
高中地理自然災害的影響地質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自然災害的影響地質





上一篇:高中地理自然災害的影響水文
下一篇:高中地理自然因素總結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