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歷史常識匯總
知識固然是歷史的基礎部分,但歷史邏輯顯然重于歷史知識,它既包括歷史本身的內在邏輯,也包括歷史的解讀邏輯,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歷史常識,接下來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常識(一)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春秋》、《孟子》、《荀子》。主張: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吁恢復“周禮”,并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楊朱。作品:《道德經》、《莊子》。主張: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于“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歷史常識(二)
一、世界史-世界現代史介紹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
1.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1882年5月,德、奧、意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1904年,英法締結協約。接著,英國與俄國也在1907年締結協約,英俄協約與英法協約、法俄同盟一起,構成了三國協約。
2.大戰的爆發與結束
1914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亞首都薩拉熱窩,奧匈帝國皇儲佛蘭茨·斐迪南夫婦在檢閱軍事演習后被槍殺。薩拉熱窩刺殺事件成為戰爭的導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8年11月11日,德國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二)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列寧領導的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爆發。2萬名赤衛隊員、革命士兵和水兵占領了冬宮。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
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①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了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②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鼓舞了國際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③將社會主義由理論變為現實,開創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新局面;④為俄國的社會主義發展開創了新局面。
二、世界史-世界現代史相關練習題
戰爭是殘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稱為“絞肉機”的戰役是:
A.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B.索姆河戰役
C.滑鐵盧戰役
D.凡爾登戰役
歷史常識(三)
一、世界史-世界現代史介紹
(三)巴黎和會與《凡爾賽和約》
1919年1月至6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勝的協約國集團在巴黎召開了締結和約的會議。27個戰勝國代表和一些殖民地國家參加,歷經5個月,最終簽訂了《凡爾賽和約》。
《凡爾賽和約》共包括440個條款和1項議定書,第一部分為國際聯盟盟約,第二部分是對德和約。對德和約還規定德國原在中國山東的一切特權和膠州灣的租借地讓給日本。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
1.慕尼黑會議
1938年3月,英、法兩國企圖用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辦法,以推動德國進攻蘇聯,故而對德國的侵略要求采取縱容政策。9月28日,英、法、德、意四國領導人在慕尼黑舉行會議,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參加的情況下,簽訂了將蘇臺德區割讓給德國的《慕尼黑協定》,史稱“慕尼黑陰謀”。
2.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出動大軍突然襲擊波蘭,作為波蘭盟國的英、法兩國,迫于國內外輿論的壓力,于9月3日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3.德意日軍事同盟的建立
1940年9月,德、意、日三國在柏林簽署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正式結成軍事同盟。
4.蘇聯衛國戰爭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向蘇聯發動全線進攻,蘇軍開始反攻。1942年1月,在莫斯科會戰中德軍損失慘重,占莫斯科的企圖徹底失敗。
1942年夏,德軍集中力量向斯大林格勒發動猛烈進攻。在蘇聯軍民英勇反擊下,圍殲德軍30多萬人。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此后,德軍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御。
二、世界史-世界現代史相關練習題
巴黎和會討論的中心問題是:
[ ]
A、如何處置戰敗的德國
B、解決協約內部的矛盾
C、限制軍備競賽
D、建立歐洲新秩序
【中公解析】A
歷史常識(四)
北朝胡族缺乏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采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沖突、政治斗爭或種族沖突,例如六鎮民變、宇文泰的鮮卑化政策。北齊提倡排漢文化。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為隋唐的民族融合奠定基礎。
在大魏一個半世紀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社會生產力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北魏統一北方后,經過各族人民長期的辛勤勞動和共同努力,生產關系得到了調整,生產有明顯的發展。特別是孝文帝改革后,自耕農民顯著增加,孝明帝正光以前,全國戶數已達五百余萬,比西晉太康年間增加一倍多。農業、手工業都有顯著的發展。《洛陽伽藍記》稱北魏后期百姓殷富,年登俗樂,衣食粗得保障。在手工業方面,北魏后期煉鋼技術有新的成就,相州牽口冶(今安陽)制成銳利的鋼刀。商業也逐漸活躍起來。孝文帝時,元淑為河東太守,當地許多百姓棄農經商。太和以前,北方商業幾乎處于停頓狀態,錢貨無所周流。隨著商業的發展,貨幣恢復流通,太和十九年,又重新鑄造"太和五銖"錢,規定此錢在京師及全國諸州鎮都可通行。宣武帝時,洛陽的商業相當繁榮,成為國際性的商業大城市,大的城市有平城、鄴和長安。魏太和九年(485年),在以往的基礎上頒布了均田令,實行均田制。
北齊的農業、鹽鐵業、瓷器制造業都相當發達,是同陳、北周鼎立的三個國家中最富庶的。北齊繼續推行均田制,大體上與北魏相同,但也略有變化。還出現了"禁燒"保護草原和地表植被的規定。《北齊書·文宣帝紀》記載,北齊天保九年(公元558年)春,皇帝高洋下詔規定:"限仲冬一月燎原,不得他時行火,損昆蟲草木。"只能在仲冬(十一月)一個月內燒荒,其它季節一律禁止。
北周宇文泰根據儒家先富后教的傳統觀念,積極勸課農桑,獎勵耕植,將被破壞了的均田制恢復起來,使那些由于土地兼并、戰亂、天災而喪失土地,流落他鄉的農民和土地重新結合在一起,從而為農民的生產活動提供了條件。改革服役年齡,服役年齡從北魏時的十五歲改為十八歲;服役時間則根據年成豐歉而定,豐年不超過一月,中年不超過二旬,下年不超過十天,使役期大為縮短;人數上則規定每戶農家服役者限于一人,避免過多地動用民力,妨礙農業生產。同時還頒行了戶籍制度和計帳制度合理征發賦役,即較為預定次年徭役概數的計帳之法。還明確規定了地方官吏在發展生產方面的職責。每到歲首,州縣長官必須督促百姓,無論少長,但能操持農器者,皆令就田,務必不失農時。對于那些游手怠惰,好逸惡勞,不事生產者給以處罰。由于宇文泰衡量牧守政績的標準之一就是勸課農桑,因此地方官吏大都重視農桑生產,經濟逐漸發展,到宇文泰死之前,已經出現了一個倉廩充實的小康局面。
2020歷史常識匯總相關文章:
2020歷史常識匯總





上一篇:歷史常識_茶文化歷史常識
下一篇:什么是歷史唯物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