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署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
2024年教育部部署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情況是怎樣的?人工智能的使用要關注哪些?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4年教育部部署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最新情況),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2024年教育部部署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最新情況)
通知明確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總體要求。一是堅持立德樹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緊扣新時代新征程教育使命,滿足面向未來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需求。二是堅持以人為本,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以人工智能引領構建以人為本的創新教育生態,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人與技術、社會的關系,促進思維發展,培養創新精神,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堅持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廣泛參與探究實踐,強調學用結合,培養學生科學興趣和科學精神,提升數字素養與數字技能。四是堅持統籌謀劃,加強頂層設計和部門協同,積極穩妥推進,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先行先試。
通知指出,要構建系統化課程體系,實施常態化教學與評價。進一步完善相關課程中人工智能教育要求,小學低年級段側重感知和體驗人工智能技術,小學高年級段和初中階段側重理解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高中階段側重項目創作和前沿應用。鼓勵各地各校將人工智能教育納入課后服務項目和研學實踐,推動產學研用結合,研發一批人工智能教育學習類課程和教學案例,為教學提供支持。統籌信息科技、科學類、綜合實踐活動、勞動等課程和課后服務,一體化實施。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的特點,大力推進基于任務式、項目式、問題式學習的教學。
通知強調,要開發普適化教學資源,建設泛在化教學環境。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開設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欄目,廣泛匯聚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分批設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業的人工智能實驗室、展廳等場館向中小學校開放,開發適合中小學生的人工智能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中小學人工智能實驗室資源,升級優化現有的數字化教學環境和設施設備,加強校際間資源共享,為學生提供人工智能體驗、學習、探究、實踐的空間。
人工智能帶來生產效率提升和生產方式變革
在越來越多的領域中,人工智能的大量介入,帶來更易實現的創意、更優化的設計、更精密的技術,從而使從事各種工作的工人和成本大幅減少,也使產品質量大幅提升、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賦予生產過程中更多的“智慧”,可以預測和避免可能的失敗,甚至可以替代人去進行研究、形成結論,從而創造發明,制造出各種產品。這是對原來一般意義上科技進步的一次大躍升,以此影響整個經濟形態和社會形態。比如,我國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的性能是4700萬億次,換算成全世界的人去做四則運算,相當于60億人算1年,但是超級計算機1秒鐘就可以算完;日本的鹿島公司,2022年已開始使用AI技術操控機械,24小時不停歇建造“成瀨水壩”。
人工智能提升人類社會治理水平
人工智能的發展和廣泛應用,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治理,將會推動人們進入“智能社會”。人工智能將會通過數據搜集和分析,整合人口、技術、資本等各種生產要素流動信息,感知社會態勢和問題、預測公共需求,推動社會治理方式更加人性化、精細化,提高社會治理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它也能夠更精準地把握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預測自然災害;并能夠改變人們對時空的認識,“智慧”地幫助每個人更加“舒心”地生活;甚至還能夠更好地促進國家之間和平交往,讓整個人類社會更加“井井有條”。
人工智能是加速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助推器
隨著經濟發展,由于消費升級和技術進步效應,必然引發產業結構升級。而隨著居民收入結構的調整,需求結構也由初級需求向高級需求不斷轉變,產業結構也由此表現為從第一產業為主向第二產業為主再向第三產業為主的轉變。2012年到2023年,我國第一產業占經濟總量比重從9.1%下降到7.1%,第二產業占比從45.4%下降到38.3%,第三產業占比從45.5%上升到54.6%,反映了產業結構不斷趨于合理化。從技術進步效應看,產業結構升級反映在各個產業部門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主導產業不斷由技術水平較低的傳統技術產業向技術水平較高的現代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轉變,產業結構從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向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再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轉變。2013年以來,我國勞動和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下降,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持續上升,其中多半是數字經濟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所致,反映了產業結構不斷趨于高度化。
人工智能是完善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催化劑
人工智能作為當代最為前沿的關鍵共性技術,可為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高精尖技術基礎。從現實來看,無論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民用航空、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等新興產業,還是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新型儲能、未來顯示(如全息顯示、視網膜顯示)等未來產業,幾乎所有產業的技術體系都直接或間接地包含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人工智能技術的場景化、產業化、規模化,將帶動我國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快速發展,提升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數智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將會使傳統產業煥發生機活力。例如,大力普及“無人農場”等智慧農業,加快發展“黑燈工廠”等智能制造,超前研發養老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各類服務機器人,不僅有助于提升生產經營效率,而且有助于解決人口負增長、老齡化、少子化等帶來的社會“卡點堵點”問題。無論是智能產業化還是產業智能化,都離不開數智化基礎設施的堅強“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