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經濟政治論文兩篇(2)
關于經濟政治論文兩篇
關于經濟政治論文篇二
關于低碳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探討
摘要: 全球的氣候變暖與能源短缺等問題,使得低碳經濟研究成為當今社會研究的主要課題。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出發點的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低碳經濟也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從我國低碳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出發,分析了低碳經濟對區域發展模式的影響、區域差異和低碳發展模式的差異,進而探尋了區域低碳經濟發展主要路徑。
關鍵詞:低碳經濟;區域創新;發展模式
Abstract: Climate warming and energy shortage and global issues, which makes the research of low carbon economy has become the main topic of today's society. Low-carbon economy based on low energy consumption, low pollution, low emissions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develop low - carbon economy but als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is paper from the economic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low carbon of our country,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of effect, low carbon econom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l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mode, and then explore the main path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economy.
Key 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region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mode
中圖分類號:F120.3
一、我國低碳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全球氣候變暖、能源短缺等問題,使得低碳經濟研究成為當今社會研究的主要課題,發展低碳經濟成為世界各國應對危機的重要戰略。傳統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已經無法有效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區域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在低碳經濟條件下,區域經濟發展已經由追求經濟利潤最大化的傳統目標模式,轉向社會成本最小化、生態經濟效益最大化、民生最優化等綜合目標。
不同類型區域在發展低碳經濟時的條件、任務、目標有很大差異。1.欠發達地區工業開發強度低,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基礎,可以借助低碳經濟發展的契機,實現良好的經濟轉型;2.發達地區工業水平高,經濟實力較強,可以通過技術創新、產業轉型升級、體制機制優化等途徑發展低碳經濟。當前,急需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和相應的低碳經濟指導理論,以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發展。以地處長江三角洲的無錫為例:該城市屬于全國主要的經濟城市之一,將新能源產業作為新興產業的主要方向,全力推動太陽能光伏、風能產業發展,使之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加大推進生物智能等產業規模化發展。同時,著重發展旅游行業,為低碳經濟發展做出了較好的示范性作用。
二、低碳經濟內涵的相關解析
低碳經濟的目標是促進經濟產業活動以更快、更科學的發展方式進行,實現區域可持續化發展,實現區域生態、環境、經濟、社會多目標協調發展。低碳經濟不是簡單的區域碳排放水平的降低,而是區域發展模式的根本轉變,低碳經濟的本質內涵涉及技術創新、經濟發展模式轉型。
低碳技術創新是區域低碳經濟發展的核心,其核心是相關的技術創新與突破:第一,與區域碳減排直接關聯的新能源技術、節能減排等低碳技術的突破,從而有效控制區域碳排放量;第二,產業技術的創新,產業經濟活動是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快速發展中的新興地區主要的碳排放源之一,以技術創新促進三次產業的發展,提高三次產業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產品經濟效益,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率,轉變支撐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第三,低碳技術的突破,會形成全球的新技術革命,從而改變人類目前社會經濟發展的能源基礎。
在低碳經濟條件下,區域發展由以經濟增長為主,向經濟、環境、生態、民生等多目標協調發展轉變,區域經濟發展由傳統的以資源、能源等要素投入主導向著以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治理模式創新等創新主導的發展模式轉變,區際關系由傳統的基于產業鏈分工合作的垂直式關系向基于創新合作的水平式關系轉變。區域發展模式轉型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基礎,通過區域學習、區域創新、區域合作機制,形成以區域創新體系為核心的新型發展模式。低碳指標與創新指標一起作為衡量區域新型發展模式的核心考核指標,是外在的直接表現形式。
三、低碳經濟對區域發展模式的影響
在低碳經濟條件下,創新成為區域發展的最主要動力,區域發展由資源要素投入主導向創新主導轉變。低碳經濟對區域發展模式的影響表現在如下方面:
1.重新構建區域發展支撐要素。傳統的商品、服務和生產環節的資源、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影響下降,而區域生態、環境、治理機制、技術創新等要素的作用上升。
2.重新確立區域關系。低碳經濟條件下,影響區際關系的要素發生了改變,由傳統的經濟要素向民生、民權要素轉變。對區域內資源進行掠奪式的開發,對生態環境破壞的傳統發展之路必將走到盡頭,人們將逐步認可合理的區際生態補償。
3.形成區域低碳經濟發展新模式。區域低碳發展的過程很復雜,涉及到制度、技術、文化等方面。重點在產業、交通、建筑、能源、治理等低碳要求方面進行系統創新。需要特別重視隱性低碳知識的重要作用。
四、區域差異和低碳發展模式的差異
(一)欠發達地區基于區域學習的低碳經濟發展。不同區域低碳經濟發展的基礎不一樣,欠發達地區的低碳經濟發展主要是學習與模仿,關鍵是要提高學習能力。知識的差異性、積累性和特有的類型特征等決定了區域對于低碳學習的特征。
欠發達區域學習包括三個方面。
1.區域內核心企業間的交流式學習過程。區域核心企業間在空間上、產業的關聯、社會文化等因素作用下,核心企業通過交互式學習實現低碳知識的共享和再創造。
2.區域低碳知識在系統內的交互式學習過程。以區域內科研院所等組成的低碳知識創新中心、中介、信息中心、風險投資等服務機構構建的專業服務通道,實現創新性的低碳知識持續地向以企業為核心的區域生產體系流動,促進區域向著以創新主導的低碳化模式轉變。
3.區域的外圍網絡向核心網絡的低碳知識流動,跨區域的交互式學習與創新過程。前面兩個層次是區域低碳經濟發展的基礎,因為區域低碳經濟發展最終需要建立在自身發展基礎和優勢發揮的基礎上。區域外部低碳知識的融入,以及內部相應低碳知識的調整與重組,構成了區域低碳知識的再生產,產生新的低碳知識進入區域內外的流通。由此,促進區域低碳發展,實現欠發達地區低碳發展的跨越。
(二)發達地區基于區域創新的低碳經濟發展。由于發達地區在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已經積累了相當的經濟、技術、制度等基礎。其區域發展核心是區域低碳創新體系的構建,包括創新知識,創新制度與文化,低碳創新系統等。
五、區域低碳經濟發展主要路徑
1.區域治理模式的創新。區域治理模式創新突出了區域低碳經濟發展的量化指標、市場配置機制及公共產品與完善的服務。以此為據,構建區域低碳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以指標體系引領區域低碳建設方向,規范區域低碳建設行為,調控區域低碳建設進程;構建區域生態環境類商品和服務市場體系,突出生態環境類商品和服務的經濟屬性及其市場體系的建設;構建區域低碳發展公共服務機制,不但完善基礎設施等物質性產品,同時也進一步完善低碳經濟發展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等體系的建立;建成區域低碳發展的經濟利益協調體制,充分發揮居民參與區域低碳的積極性。
2.經濟發展方式上的轉變。區域低碳經濟發展的根本途徑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需要調整區域產業發展方式,調整需求分配結構、產業結構優化、進出口結構調整、能源結構。首先是調整經濟發展的驅動要素,創新成為區域發展核心驅動力,積極培育區域創新體系。區域生態環境、本地居民生活、區域經濟政策等嵌入生產過程,逐漸成為重要的因素。在區域分工合作體系中,推動區際關系由傳統的產業鏈向基于創新合作的水平式關系轉變,并調整傳統資源新環境下低碳市場價值的開發,打破傳統生產模式。
3.優化地域系統。低碳城市規劃主要關注于公共住房、公共空間、公共交通建設及制度與政策等方面融合社會不同階層差異化需求。區域空間形態發展主要決定于緊湊型城市空間規劃,低碳建筑技術的創新以及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在土地開發上,盡量做到土地混合使用、復合功能開發,創造多功能集合。交通規劃與城市居住、就業、休閑功能區進行合理規劃、緊密結合,以達到低碳經濟城市規劃的要求。堅持以軌道和公共交通優先的城市公交體系,大力推廣以步行和自行車為主的慢速交通系統,并在城市的社區、街道、商業中心等小地域空間內建成發達的短距離道路體系,同時盡量提高新能源交通工具比例,并在城市道路建設中,充分利用現代科技來降低污染物排放量,盡量吸收交通工具運行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
參考文獻:
[1]倪外,曾剛.國外低碳經濟研究動向分析[J].經濟地理,2010,30(8):1240-1247.
[2]徐匡迪.走低碳發展之路應對氣候變化[J].科技通報,2010,26(1):1-6.
[3]馮之浚,牛文元.低碳經濟與科學發展[J].中國軟科學,2009(8)
看了“關于經濟政治論文”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