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政治論文
新聞是記錄社會、傳播信息、反映時代的一種文體。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新聞政治論文,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新聞政治論文篇一
從新聞媒體看政治謠言的政治管理
【摘要】伴隨著政治生活的復雜性,新聞媒體中出現了大量的政治謠言,必須進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政治管理中的政治謠言可以分為主動型政治謠言和被動型政治謠言。不同類型的政治謠言在政治管理中的運用方式和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主動性政治謠言目的性強,容易識別,被動型政治謠言對社會公共危機更具有煽動性。
【關鍵詞】新聞媒體;政治管理;政府;政治謠言;政治生活
政治謠言與政治管理
在政治管理中,政府既需要政治謠言,同時又懼怕來自民間的政治謠言;民眾既運用政治謠言,也常常被政治謠言所愚弄。政治謠言是出于特定的給正常政治生活帶來巨大沖擊的動機和目的,利用一系列傳媒宣傳手段惡意散布謠言,并導致在社會上得以連鎖性傳播的無法確認其內容、缺乏事實根據甚至是故意、惡意捏造的社會政治信息的界定。政治謠言借助數字時代在政治管理中日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政府時刻關注來自民間的、網絡上的政治謠言,民眾不時運用政治謠言進行利益要求,敵對勢力利用政治謠言伺機而動。[1]
通常,政治管理中政治謠言的運用已變為一種常態,分析政治管理中的各類政治謠言,無論是對政府防治政治謠言,還是民眾逃離政治謠言困境、辨清政治謠言,都是一種有效的思路。政治管理中的政治謠言分為:主動型政治謠言和被動型政治謠言。主動型政治謠言是指政府主動將政治謠言運用于政治管理中為其政治管理工作服務。被動型政治謠言是指來自民間的、影響政府的政治管理活動的政治謠言。
新聞媒體中的政治謠言
主動型政治謠言在新聞媒體中的表現。一方面,政治管理中政治謠言的政策試探功能。政府出臺一項政策會影響到各方利益、涉及諸多群體。一項政策的出臺能夠得到多少人的支持,受到多大程度的反彈是政府必須考慮的。一項政策出臺后如果反對的人過多,就會使政府處于被動地位。取消或修改政策,就會有損或降低政府威信;置之不理,便可能影響政局穩定。因此,政府為保證政策可以得到最多民眾的支持或者說在正式出臺前能夠有修改適應民意而不被看穿的機會,政府就會使用政治謠言進行政策試探了解民眾心態。另一方面,政治管理中政治謠言的政策強化功能。政府推行政策有時候會遇到阻力,面對阻力政府會在政策出臺前或推行中運用政治謠言渲染氣氛,使政策得到更多人的支持順利執行下去。其中通過運用渲染外部威脅的政治謠言是政治管理中政府運用政治謠言強化政策推行最常見而且是最成功的方式。
被動型政治謠言在新聞媒體中的表現。第一,政治謠言的訴求功能。政治謠言在政治管理中的利益訴求功能是指民眾的利益需求無法通過正當渠道進行表達,必須通過政治謠言影響輿論、形成影響力,讓政府聽到來自民眾的利益需求。對于民眾的利益訴求,無論是政治民主相對完善的發達國家,還是走向民主的發展中國家都無法面面俱到地接收來自民眾的聲音。面對這種情況,為表達需求,民眾會通過制造政治謠言的方式夸大形勢,從而吸引傳媒關注、政府重視,進而正確表達利益訴求。特別是在新型媒體普及的當今社會,在網絡中發布帖子表達利益訴求的方式正逐步取代傳統的信訪、圍堵靜坐、示威游行等表達利益訴求的方式。為使帖子吸引更多人的關注,他們往往運用政治謠言的方式加大影響力、吸引注意力,但這種借助新型媒介運用政治謠言表達利益訴求的方式有時能夠有效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或者伸張正義,而有時又可能造成虛假信息的泛濫式傳播,還會引發社會秩序混亂,更容易產生所謂的群體暴力現象。
第二,政治謠言的陷害功能。政治謠言在政治管理中的陷害功能主要是指民眾等基于某些原因制造、傳播關于行政管理人員的政治謠言,對其人身、名譽進行誹謗的功能。或無聊胡鬧,或為發泄不滿的人運用政治謠言對行政人員進行陷害的事件不絕于耳。眾所周知,對行政人員的公開陷害是一種違法行為,而政治謠言的匿名性為這種陷害提供了一種隱秘的方式,同時政治謠言借助互聯網又將這種陷害擴大化。無論真假,它的功能已經發揮出來了。
第三,政治謠言的破壞功能。政治謠言在政治管理中的破壞功能主要是指國內分裂勢力、反動勢力運用政治謠言欺騙民眾,破壞國家穩定、民族團結以及國家統一的功能。在一個國家內部不可能是完全和諧的,分裂勢力和反對群體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的,他們的最終目的是明確的——分裂國家,他們的手段也是明確的——不擇手段。運用政治謠言這種不擇手段的方式之一達到他們分裂國家的最終目的不足為奇。這種方式在一些多民族國家最為常見,而且往往伴隨著外部勢力的“協助”。
新聞媒體中政治謠言的政治管理
“主動型政治謠言”的政治管理。一方面,試探政策支持度,降低政策實施風險。探查政策的適用性和支持度,用例如問卷調查、訪問等直接的方式既不多見也不恰當,因為這樣的方式容易出現以下問題:這種方式會讓民眾看穿當局者的企圖和心理期望,從而使利益受損群體滋生對當局的不滿情緒;這種方式不僅花費較多,而且不一定能夠得到最真實的民意反饋。而政治謠言則不同,它隱秘,即使被懷疑也不會被證實;它匿名,因此最真實的聲音就會發出。除此之外,運用政治謠言進行政策試探,還會提高民眾的心理預期,政治謠言中的政策往往是極端的,這樣當真正的政策出臺時,民眾就會覺得溫和很多,阻力就會大大減小,民眾就更容易接受。通過政治謠言,政府會了解到哪些是民眾支持的,哪些是民眾反對的,就可以加以更改、調整甚至取消。
近些年,在我國關于計劃生育政策變動的政治謠言一直不絕于耳,例如,“一獨生二胎”、“雙獨生二胎”等。但是官方態度仍舊保持謹慎,2010年2月4日,在南方十二省計生委主任級座談會上,國家計生委副主任趙白鴿傳達了近期國務院有關領導對于計劃生育政策問題的重要講話,講話中說在我國第十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必須堅持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在短短幾個月之后,即2010年9月25日是《中共中央關于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發表30周年之日,在這封被視作計劃生育政策發端的公開信中有一句話:等30年后特別緊張的人口增長問題緩和時,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前后兩個關于計劃生育政策的講話存在矛盾,政策試探意圖明顯。這樣的試探既可以避免政策受阻,也可以幫助政府找到最合適的關于計劃生育的修改方案。 另一方面,加強政策推行力,引導民眾支持。政府一旦決定要推行某一政策時,當面對反對的聲音,如果單純用言語說教或強力推行,往往不會奏效,相反,有時還會引起強烈的反彈。運用政治謠言進行渲染,這種避開政策本身、繞開政府口吻的政策推行引導方式,可以從內心強化民眾對政策的認同,從而發自內心地認可政府的決議、支持政府的主張、接受實施的政策。
美國五角大樓對這一方法的使用可謂駕輕就熟,不知為何,一到美國五角大樓提出增加軍費開支的時候,中國就成了伴隨語,一時間無論是官方的正式文件還是通過有人蓄意渲染出的政治謠言,關于“中國威脅論”、中國軍費增加等輿論真真假假相混而出,民眾無法分辨,中國政府的言語也無法得到美國民眾的信任。無論真假,美國民眾相信了中國已經從武力上開始威脅他們了。那么,五角大樓關于增加軍費開支的政策順利通過也就不足為奇了。官方的正式文件不會造假,但是政治謠言可以隨意,伴隨著正式文件的虛假,政治謠言才是五角大樓增加軍費預算順利通過的真正幫手。
新聞媒體中被動型政治謠言的政治管理。第一,實現政治訴求,滿足個人或團體利益需求。個人或團體如果用制度化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有時會被忽視。運用政治謠言就不同了,政治謠言往往會夸大事實、扭曲真相,互聯網上對政治謠言的傳播會強化其夸大和扭曲的作用,從而吸引人們的注意,迫使政府不得不進行處理,達到實現利益訴求的目的。
2011年8月20日有網友爆料指出,在“7·23”事故中遇難的意大利籍旅客茜茜家屬獲賠三千萬歐元,此網友稱“我是從媒體圈的朋友那里知道的消息”。[2]當晚11時20分鐵道部出面辟謠稱,在網上盛傳的“7·23”事故中遇難的意大利籍旅客獲賠三千萬歐元一事純屬謠言。對本次事故中遇難的外籍旅客,鐵道部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等法律規定,與中國籍遇難旅客實行同一賠償救助標準。這則謠言的目的,一是其他遇難者家屬和公眾擔心補償標準不統一,遇到差別對待;二是用對外籍人員的高賠償對比對國內遇難者補償金過低;三是無聊而已。不管制造者是誰,目的是哪一個,結果是鐵道部對賠償標準一致進行了保證并隨后提高賠償金額。雖然說這是應該的,但是政治謠言迫使鐵道部快速、直接地解決了問題。
第二,破壞政局穩定,造成政治分裂、政府管理失序。無論個人的無聊,還是分裂勢力和反對團體別有用心地制造和傳播政治謠言,都可能被不知真相的民眾相信,從而造成社會的恐慌、分裂,影響政治穩定,甚至可能會導致一個國家的分裂。
2008年6月28日甕安縣女學生李樹芬溺水身亡,很快關于李樹芬的死因傳聞很多:一說被奸殺;二說在其叔叔李秀忠在與公安人員的爭執中被公安人員打死;三說元兇是縣委書記的親侄女,另外兩個參加行兇的男生和派出所所長有親戚關系,又說元兇是副縣長的孩子等,這讓家屬的情緒反復,在傳言和鑒定結果之間游移、徘徊,此后關于李樹芬死亡原因的各種謠言在甕安縣越傳越多,這使得李樹芬的家屬更加確信“孩子的死另有其因”,并一直拒絕安葬遺體。這次在少數不法分子蓄意制造的政治謠言的煽動下激化了群眾對政府的不滿而引發的“甕安事件”,不僅從經濟上造成政府部門的嚴重損失、對政府的形象帶來不利的影響,而且為社會作出了不良示范,嚴重影響了社會秩序。
第三,誣陷國家公職人員,破壞政府聲譽。行政人員作為政府政策的執行者,直面群眾;作為政府工作人員,直面競爭。行政人員在行政中的過失及不可避免地對他人利益的觸及,有可能遭到他人運用政治謠言的誹謗以及傷害。運用政治謠言對行政人員造成的聲譽損害會很嚴重且辟謠困難。
2011年10月20日晚,一個名為“行政執法他爸”的網友在各大論壇發帖稱:“今天下午三四點鐘,行政執法局約十來人沖進市區一家煤氣經營部,打傷一位年近70歲的老人,老人現受傷在醫院,老人已報警。打人者是南門中隊的一名胖子。”[4]這個帖子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一個是擁有行政權的執法者,一個是弱勢群眾,二者對比強烈,輿論走向顯而易見。網上隨即開始了對行政執法者的謾罵,這不僅使得這個被稱作“胖子”的執法者受到了侮辱,而且整個行政執法局也受到了攻擊。可后來執法局公布錄像顯示行政執法人員并未動手打人,這只是一則誹謗誣陷行政執法者的政治謠言,但對行政人員聲譽的破壞結果已經造成了。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基于公共服務的河北電子政務Web2.0研究”(項目編號:HB12TQ002);河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我國企業非正式組織類型分析與治理研究”(項目編號:SQ121024);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與推進河北沿海地區發展對策研究”(項目編號:12BJY005)]
參考文獻:
[1]劉邦凡,劉瑩,劉乃郗.淺析政治謠言在西方政黨競爭中的運用[J].學習論壇,2011(6):49-51.
[2]劉春瑞. 鐵道部否認動車事故遇難外籍旅客獲賠2.7億元[N]. 新京報,2011-08-21.
[3]陳麗. 群體性突發事件中的謠言研究——以甕安事件和石首事件為例[D]. 導師:彭濤.華中師范大學,2011.
[4]浙江在線.網曝溫州行政執法毆打七旬老人?回應:純屬誣陷[EB/OL].
(作者單位:燕山大學文法學院)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新聞政治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