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時事政治論文
近年來,兩岸關系是越來越好了,之間的來往不斷增加。下面小編整理了兩岸時事政治論文,歡迎閱讀!
兩岸時事政治論文篇一
兩岸民意異同與兩岸和平發展
[內容提要]當前和平發展已經成為了兩岸關系的主題。本文試圖通過對兩岸民眾兩岸關系問題 態度傾向的比較分析,揭示兩岸民眾在兩岸現狀、兩岸交流、兩岸和平以及兩岸關系價值取 向等四個方面態度傾向的異同,并借此探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 兩岸民眾 態度傾向 兩岸關系 和平發展
中圖分類號:D6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369(2010)1-0115-10
和平發展已經成為了當前兩岸關系的主題,建構和平發展框架是推動兩岸關系發展的重要任 務。本文試圖通過比較兩岸民眾在兩岸關系問題方面的態度傾向,探討兩岸民眾對兩岸關系 問題態度傾向的異同及其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的啟示。
由于兩岸現狀、兩岸交流、兩岸和平以及兩岸關系價值取向等四個方面的態度傾向是兩岸民 眾兩岸關系問題態度的主要部分,同時也是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態度傾向, 因此筆者以此為基礎進行比較。文中大陸民眾態度的數據資料主要是采用廈門大學臺灣研究 院兩岸民調中心的數據,而臺灣部分則是以臺灣當局“陸委會”公布的島內民調機構的資料 為主。由于大陸的民意調查資料積累始于2006年,因此出于比較的需要,我們也僅采用臺灣 過去三年的數據。
兩岸現狀認知的比較分析
圖1、圖2分別反映的是大媒、臺灣民眾對兩岸關系現狀的認知。圖1、圖2所顯示出來的兩岸 民眾的兩岸現狀認知還是比較清晰的,盡管二者之間的差別很大。如圖1、圖2所示, 有高達80%的大陸民眾認為目前大陸和臺灣是同一個國家,而在臺灣只有10%~25%之間的 民眾持同樣的看法,卻有高達六七成的民眾認為現在兩岸不是同一個國家。
這表明百年來不同的生活體驗、不同的政治社會化經歷已經對兩岸民眾的兩岸現狀認知產生 了重大影響。大陸民眾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事實的認知還是比較明確的,而臺灣民眾對 這個事實的認知已經變得相當模糊。當然這種差別或者說臺灣民眾中國認知之所以會如此之 混亂有很深刻的原因。其中,既有現實的結構性困境,也有歷史因素。眾所周知,國共內戰 的結果是“中華民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但是“中華民國”體制卻仍然在臺灣存 在。在兩岸政治、軍事對峙的大格局下,出于尋求合法性的需要,國民黨當局一直聲稱“中 華民國是中國的合法代表”,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匪偽政權”。[注:劉國深等. 臺灣政治概論.九州出版社,2004:8]經歷70年代的外交 大挫敗之后,臺灣民眾出現了認同危機:自己認同的“中華民國”國際上不承認,可是又無 法把中國認同轉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民眾的認同后來又經過島內“臺獨”勢力的 操弄而變得更加混亂。臺灣民眾認同混亂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對兩岸關系認知的混亂。
例如,10年前,臺灣民眾仍然是稱呼對岸為“大陸”,兩岸關系就是指“臺灣與大 陸的關系”;可是,由于民進黨執政后大肆鼓吹各種 “臺獨”主張,對臺灣民眾的兩岸關 系認知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現在用“中國”來稱呼大陸、用“臺灣與中國的關系”指兩 岸關系在島內卻相當流行。
兩岸民眾對兩岸現狀認知的巨大差異反映在兩岸關系發展上則體現為兩岸關系政治定位問題 。長久以來,對兩岸雙方來說,其實就只有“臺灣問題”或者“大陸問題”,并沒有兩岸關 系問題。而“臺灣問題”或者“大陸問題”的實質就是國共內戰的問題,就是國家統一以及 如何統一的問題。[注:王建民.關于建立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架構問題的幾點討論.亞 非縱橫,2009(1)]而兩岸關系問題就是在兩岸統一條件尚不具備、對峙不可取的特定 背 景下,如何協調相互關系、如何促進和平發展的問題。由此也衍生出了兩岸關系政治定位的 問題,或者說如何給臺灣的“中華民國”體制以適當的身份的問題。就本質而言,兩岸和 平發展其實就是兩岸由經濟整合、文化融合逐步過渡到政治整合的過程。依據功能主義整合 理論,整合主體如果試圖穩步推進經濟整合,并推動“功能性外溢”(Functional Spillove r)和“政治性外溢”(Political Spillover),即由經濟整合推動整合主體在其他領域甚 至政治領域的整合,那么,整合主體的政治精英必須在政治問題上有某種程度的諒解或者共 識。周葉中,祝捷.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的內涵――基于整合理論的思考.時代法 學,2009(1)否則,政治性壓力會不時地阻礙甚至破壞功能性整合及其“外溢”(S pillover)。盡管當前“九二共識”創造的戰略性模糊空間對于兩岸的對話協商很有幫助,但是隨著兩岸 著手建構和平發展框架和協商解決臺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兩岸關系結構性分歧不可避免地浮 現,妥善處理兩岸關系政治定位問題的壓力也在日增。
就兩岸關系政治定位問題,胡錦濤指出了宏觀方向:“大陸和臺灣盡管尚未統一,但 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后期中國內戰遺留并延續的政治對立, 這沒有改變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 束政治對立。”[注: 民調數據的可信度是95%,樣本以隨機產生的大陸各直轄市和省會城市電話號碼為基礎 。本文引用的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兩岸民調中心相關資料的可信度和樣本資料均是如此,不 再贅述。其中,2007年和2008年的提問方式是:“在主權和領土意義上說,臺灣和大陸目前 是不是同一個國家?”,而2006年則是“您認為海峽兩岸目前是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盡管可能產生一些波動,但是因為問題的意義相同,并且本研究并不要求太高的準確度,因 此并不影響研究的進行。] 因此,有關兩岸關系政治定位的論述既要以一個中國原則 為基礎,同時也要兼顧兩岸政治現實。
然而,這個問題又因為與島內激烈的政黨斗爭密切相關而變得相當復雜。馬英九當選臺灣地 區領導人之后,兩岸關系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但是,不論兩岸關系政治定位問題進行如 何安排,都需要兩岸各方的相互諒解。在島內兩黨格局逐漸穩固的背景下,兩岸關系的格局 上其實有三個參與者――大陸、國民黨、民進黨。盡管民進黨現在處于在野地位,但是民進 黨仍然是島內的第二大政黨。因此,如果要 建構一個穩定的兩岸和平發展框架,如果要對兩岸 關系進行有效的政治定位,就勢必要把民進黨納入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軌道。但是由于國民黨和民進黨在兩岸關系方面的主張差 別巨大而且積怨甚深,和解的難度相當大。同時在外來勢力的縱容與支持下而長期存在的臺 灣本土分離主義更對兩大黨形成極大的鉗制。
因此,兩岸民眾對兩岸關系現狀認知的差異反映的不僅僅是兩岸民眾不同的政治社會化經歷 以及不同的生活體驗,更反映了構建兩岸和平發展框架所必須面對的結構性問題。如何提 出一套合理的兩岸關系政治定位論述、如何推動島內政治和解以及把民進黨納入和平發展框 架對于兩岸和平發展以及最終的和平統一都是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兩岸和平價值取向比較分析
如圖3所示,認為應當“和平統一”的大陸民眾穩定維持在八成左右,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趨 勢;主張“武力實現統一”的民眾則不到一成。這表明,大陸民眾對兩岸局勢的發展越來越 自信,在追求統一目標的同時也很重視和平價值,希望看到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盡管沒有 搜集到直接反應臺灣民眾在兩岸和平方面態度的民調資料,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臺灣當局公 布的資料中發現臺灣民眾也希望看到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因此,追求兩岸和平,促進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是兩岸民 眾共同的期待。?
盡管兩岸民眾在追求兩岸和平、推動兩岸和平發展有高度的共識,但是兩岸民眾在追求兩岸 和平時的出發點是有很大差距的,甚至是根本對立的。這種差別在兩岸三方就兩岸關系的主 張中很明顯地體現出來。就大陸而言,兩岸和平發展僅僅是一種過渡性的狀態,其最終目的 就是要和平統一。國民黨就兩岸和平發展的主張,強調的是“不統、不獨、不武”,要求維 持臺海和平現狀。至于臺灣未來前途的選項可以是和平統一、維持和平現狀,也可以是和平 分裂。但是民進黨對此的主張也是相當明確,即兩岸和平發展的前途就是要和平分裂。
兩岸民眾對兩岸和平發展的共同期待是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們可以在兩岸 和平發展的旗幟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孤立極少頑 固“臺獨”分子,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穩步推進。
雖然兩岸三方都是主張兩岸和平發展,但是因為兩岸三方主張兩岸和平發展的出發點 是有很大的差別的,為了保證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朝著和平統一的方向 發展,大陸必須牢牢把握兩岸和平發展的主導權。
要確保對主導權的掌握,大陸不僅要有 足以掌握局勢的砝碼,同時還必須提出一套具有廣泛號召力的兩岸和平發展論述,然后對兩 岸和平發展框架的建構制定一套完整的、科學的戰略規劃,從而使兩岸在推進經濟整合、文 化融合的過程中,也逐步地實現政治整合。
總之,通過比較兩岸民眾對兩岸和平發展的態度傾向,我們發現,追求兩岸和平,促進兩岸 關系和平發展是兩岸民眾共同的期待。同時,兩岸民眾對兩岸和平發展的共識背后是兩岸三 方差別極大的出發點。因此,大陸的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過程中不僅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 的力量,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同時也要牢牢掌握兩岸和平發展的主導權,才能夠保證兩 岸關系朝著和平統一的方向發展。
兩岸交流態度傾向比較分析
島內年代民調中心于2006年1月份的民調數據顯示,高達71.7%的民眾認為兩岸交流對臺灣很 重要,而持相反看法的民眾不到一成半。可見,盡管臺灣民眾之間的政黨 認同有差別, 但都重視兩岸之間的交流。臺灣民眾在兩岸交流上的爭論主要集中在兩岸交流的步伐和開放 程度上,這我們可以從圖4中發現。 臺灣民眾的主流民意希望看到兩岸交流的擴大和發展,但由于長期以來的“恐共心理”和島 內部分政客的操弄,仍有相當部分民眾對兩岸交流是持顧慮的心態。
至于大陸民眾對兩岸交流態度傾向,盡管沒有直接的資料,但是我們可以從其他方面得出。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以開放的態度來看待與外面世界的交流已經成為了大陸社會文化的 主流。馬英九就職后,隨著兩岸交流的穩步推進,大陸各網站論壇上的歡呼和支持表明,大 陸民眾也是樂于看到兩岸交流的擴大和發展的,對兩岸交流的發展趨勢是很有自信的。因此 ,兩岸的主流民意都是希望看到兩岸交流的發展與擴大的。但相較于大陸民眾的自信,部分 臺灣民眾仍有不少顧慮。
兩岸主流民意對于發展兩岸交流的認可和支持不僅是擴大兩岸交流的堅實基礎,而且是兩岸 關系和平發展乃至最終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現實動力。因為兩岸交流是解決兩岸政治分歧的鑰匙。正如恩格斯所言:“一切社會變遷和政 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在人們的頭腦中,在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 中去尋找,而應當在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哲學中去 尋找,而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經濟學中去尋找。”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 發展(1880年1月―3月上半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307在當前解決政治問題條件尚未成熟的背景下,擱置爭議,推動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是一 種務實和理性的選擇。首先,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基礎。“兩岸經貿關 系發展是維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的利益機制”[注:王建民.關于建立兩岸關 系和平發展架構問題的幾點討論.亞非縱橫,2009(1)]。離開了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利 益基 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充其量僅是政治口號而已,無法成為兩岸關系的運行機制。而兩岸的 文化交流不僅可以消除過去八年民進黨當局推動的“文化臺獨”的惡劣影響,也可以“為整 體中國的政治穩定和政治發展奠定文化的基礎”[注:劉國深.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 課題淺析.臺灣研究集刊,2008(4)]。其次,兩岸經貿文化交流為兩岸和平 發展乃至最終的和平統一提供現實的路徑:兩岸應由經濟整合、文化融合著手,推動兩岸之 間的政治整合。
這也就是功能主義整合理論主張的“政治性外溢”(Political Spillover )的概念。如果說兩岸和平發展以及最終的和平統一是一個函數的話,兩岸交流是這個函數 最為重要的因變量,而兩岸主流民意對擴大兩岸交流的支持是推動因變量向和平發展函數轉 化的現實動力。?
部分島內民眾對兩岸交流的顧慮心態為兩岸交流以及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增添了變量。部分臺 灣民眾對兩岸交流的顧慮心態反映的是臺灣民眾對大陸的不信任感。部 分民眾的這種心態如果與失望情緒結合在一起,可能會更加不利于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馬 英九在競選期間,出于選舉的需要,有意無意地夸大了發展兩岸交流對臺灣經濟的刺激作用 ,令部分臺灣民眾產生了不切實際的期望。盡管從長遠來看,兩岸交流對臺灣經濟的發展有 很大的幫助,但是由于兩岸關系的結構性問題以及政策執行與見效之間的時間間隔,擴大兩 岸交流對臺灣經濟的效果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這種落差會令許多民眾很失望,從而 給島內的不良政客以可趁之機。因此,兩岸在推動兩岸交流、建構兩岸和平發展框架的過程 中,應當引導兩岸民眾尤其是臺灣民眾務實地看待兩岸交流和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讓民眾的 期望值維持在合理的水平。另一方面,大陸在推動兩岸交流、落實兩岸和平發展戰略的過程 中,要確實維護好臺灣同胞的利益,要讓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兩岸民眾都能夠從兩岸和平發 展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要讓臺灣同胞也能夠分享大陸30年改革發展的豐碩成果,從而 逐步消除部分臺灣民眾長期以來形成的對大陸的不信任感。
總之,通過對兩岸民眾對兩岸交流的態度的比較分析,我們發現,兩岸的主流民意都是希望 看到兩岸交流的發展與擴大的。但相較于大陸民眾的自信,部分臺灣民眾仍有不少顧慮。因 此,兩岸支持擴大和發展兩岸交流的主流民意是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推動兩岸由經濟整 合、文化融合到政治整合的現實依據。同時,部分臺灣民眾對擴大兩岸交流的顧慮心態是長 期歷史的沉淀,是兩岸和平發展必須面對的現實,因此在兩岸交流過程中,要維護好臺灣同 胞的利益,讓臺灣同胞從中得到實惠, 從而逐漸消除他們的顧慮。
兩岸關系價值傾向比較分析
如圖5所示,臺灣民眾的主流是希望兩岸關系維持現狀,有一成多的民眾希望兩岸統一,但 有兩成多的民眾是主張“臺獨”的。
因此,兩岸民眾的兩岸關系價值傾向是有很大差別的。大陸民眾對兩岸和平統一有強烈的愿 望,而且很有自信;而臺灣民眾對兩岸關系價值傾向表現得比較猶豫,而且內部分歧相當嚴 重的。兩岸民眾在兩岸關系價值傾向領域的差異,與30年前隔絕而對立的兩岸都有共同的 統一追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之所以會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近30年來臺灣社會政治文 化的巨大變遷。政治革新以后,在一些本土政客的操弄下,“追求‘中國統一’的價值觀被 邊緣化,‘統派’被污名化為‘賣臺灣’,‘獨派’卻披上了‘愛臺灣’的外衣。”因此, 在統一的條件尚未成熟,獨立的可能性又不存在的情況下,大部分民眾選擇了“自立于中華 人民共和國之外”的“維持現狀”。
兩岸民眾在兩岸關系價值傾向方面的差異是當前兩岸和平發展的一大挑戰。由于兩岸民眾在 兩岸關系價值傾向方面的差異,兩岸民眾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以及兩岸交流合作機制持 有不同的認知、不同的期待,從而成為了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一大挑戰。
兩岸和平發展需要一套超越兩岸分歧的兩岸和平發展論述。30年前,“大家都是中國人” 等主張是兩岸都能夠接受并且具有很強認同感的論述。30年后的今天,盡管大陸民眾還能 夠保留著對中國統一的強烈的認同感,但是由于30年來臺灣社會特殊的政治社會變遷以及 政治社會化進程,臺灣民眾的兩岸價值傾向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因此,提出一套為兩岸民眾 廣泛接受的兩岸論述,對于推進兩岸和平發展并最終實現和平統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結語
兩岸民眾在兩岸現狀、兩岸和平、兩岸交流以及兩岸關系價值取向等方面認知的異同,不僅 反映中華政治文化在兩岸的傳承和演進,也表明了不同的歷史經歷和不同的政治社會化對兩 岸民眾兩岸關系認知、情感和價值的不同影響。同時不可忽視的是,兩岸民眾在這些問題上 態度傾向及其異同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兩岸關系問題的實質。
通過對兩岸民眾上述四個方面的態度傾向的比較分析,筆者認為一個穩固合理的兩岸和平發 展框架必須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①一套具有廣泛號召力的兩岸和平發展論述;② 對兩岸關系進行合理的政治定位;③把民進黨納入兩岸和平發展框架,推動島內的政黨和 解與族群和諧;④建立合理有效的兩岸交流合作機制。
必須強調的是,不論是擱置爭議、求同存異,還是共創雙贏,都必須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之上 。只有建立起了互信,各種現實問題才有妥善處理的空間。當然,兩岸和平發展的穩步推進 不僅需要兩岸之間建立互信,而且需要兩岸民眾之間、兩岸民眾與兩岸當局之間,甚至島內 兩大政黨之間建立互信。唯有如此,兩岸和平發展才具有充足的社會資本容量,兩岸和平發 展框架的建構才具有堅實的基礎。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兩岸時事政治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