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地緣政治論文(2)
二戰地緣政治論文篇二
論二戰中的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
文章回顧和分析了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德國納粹為代表的法西斯極端民族主義、種族主義產生的根源和實質,認為其根源于資本主義民族國家的民族主義思想,實質是帝國主義的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在當今世界,法西斯主義和種族主義并沒有完全消失,新法西斯主義、新種族主義具有在理論上更加精巧,借助互聯網快速傳播,趨向于非常規的恐怖暴力活動等特點。文章指出必須從維護人權的角度徹底地反對一切形式的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
關鍵詞:民族主義法西斯極端民族主義種族主義
作者馬俊毅,女,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研究》編輯部編輯。地址:北京市中關村南大街27號,郵編100081。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的一場浩劫,法西斯所秉持的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不但是二戰深刻的禍源之一,而且種族大屠殺和種族清洗也將這場戰爭推向了丑惡和慘烈的頂端。戰爭留給人類的除了創傷之外,更多的應該是全面的反思,深刻的警醒,理性的思考。我們要深刻反思民族問題在二戰的爆發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更有必要從理論上探討作為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對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凝聚力和推動力的民族主義,與法西斯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60年之后的世界仍舊不平靜,法西斯主義、種族主義沉渣泛起,種族歧視、民族矛盾、地區爭端和貧富懸殊等考驗世界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只有以史為鑒,從理論上進行深刻的思考,才能正確地處理民族問題,避免悲劇的再次發生。
一、民族國家的建立和民族主義的發展
民族主義的概念較多,本文將其界定為民族共同體的成員基于對本民族的歸屬和認同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的張揚民族文化、追求民族利益的言論和行為。民族意識是產生民族主義的基礎,而民族主義之所以要稱為“主義”,是指在民族意識的基礎上,又上升為一種較有系統的、自覺的理論和集體共識,并且往往會通過社會組織等進行集體的表達。筆者以為,二戰中法西斯主義所秉持的種族主義和民族主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然而,種族主義與民族主義的聯系是無法割斷的。可以這么說,納粹種族主義是民族主義這棵大樹上長出的一個病枝,是人類張揚民族主義、追求民族利益的過程中品嘗到的一枚苦澀和危險的果實。
“民族”是人類歷史上很早就已經出現的人類共同體,人類對自己的血統、語言、文化、歷史傳統等這些構成民族的要素的歸屬感和熱愛也可以算作一種古老的感情。然而,近現代話語上的“民族”和“民族主義”是伴隨著近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而被人們認識和討論的。?眾所周知,近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過程與工業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安東尼·吉登斯將世界發生的這一重大變化概括為“新興世界體系”。他認為:“資本主義的擴張對于16世紀以來的新興世界體系的鞏固至關重要。盡管資本主義和工業主義對于民族國家的興起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但民族-國家體系卻并不能化約為這二者。現代世界在形成過程中其實受到了資本主義、工業主義以及民族-國家體系的交叉影響。”[英]安東尼·吉登斯著,胡宗澤、趙力濤譯,王銘銘校:《民族-國家與暴力》,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5頁。14世紀后,歐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萌芽,民族國家產生并開始發展,民族主義思潮也逐漸形成和發展。資產階級高舉民族的旗幟,用民族主義的思想動員本族人民反對封建專制和割據,反對異族壓迫,爭取民族獨立。英、法、西班牙的國王們以摧毀封建貴族領主勢力為代價,相繼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的民族國家。民族國家的建立有效地整合了社會資源,建立了統一的國內市場。現代國家即民族國家的誕生,也是現代民族即國家民族(Nation-State)美國政治學者卡爾·多伊奇稱其為“政治民族”,認為在此之前的“民族”只能是“文化民族”。轉引自王緝思:《民族與民族主義》,《歐洲》1993年第5期。誕生的過程,民族國家的建立必須包括一個國家民族的最終確立的事實。從這個角度講,就如黑格爾所說:“民族不是為了產生國家而存在的,民族是由國家創造的。”轉引自王緝思:《民族與民族主義》,《歐洲》1993年第5期。?伴隨著資本主義、工業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發展,在歐洲經歷了對新興世界體系具有決定作用的民族國家和國家民族的相互的鍛造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民族主義發揮了重要作用并逐漸浮出水面,“一個社會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沖動,要求國家具備有效的社會資源和動員能力”,“對于民族國家來說,民族主義是最有效的社會動員手段”。⑤徐迅:《民族、民族國家和民族主義》,李世濤主編:《知識分子立場:民族主義與轉型期中國的命運》,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作為包含了現代因素的一種意識形態,民族主義不但表現為文化上對本民族的認同,更重要的是體現為政治上建立民族國家的具體的訴求和對民族國家利益的維護和張揚。從這個意義上講,“民族主義是近現代全球現代化進程中民族國家的自我意識”。
民族國家的建立并不是民族主義的最終目標,也不意味著民族主義的終結。隨著工業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19世紀的歐洲經濟與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工業化國家要得到原材料的供應并為產品尋找市場而奪取殖民地,建立勢力范圍。在對市場、貿易通道和原材料的需求的競爭中,資本主義世界內部各個民族國家的矛盾加劇了,在以民族國家為核心單元的競爭態勢中,民族主義成為最好的理論武器。“在所有的歐洲國家,金錢、教育、權利構成幾乎難以逾越的障礙,將人們分割開來。一個世紀以來,只有一種感情能抹去這種障礙,那就是民族主義。歐洲國家之間的敵對情緒加劇,它來自越來越狂熱的民族自尊心與越來越強烈的超越鄰國的意圖。這種民族主義的狂熱情緒達到如此地步,以致為了祖國不惜犧牲一切。”[法]德尼茲·加亞爾、貝爾納代特·德尚等著,蔡鴻濱、桂裕芳等譯:《歐洲史》,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520頁。
二、法西斯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根源和實質
(一)法西斯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根源
1.德國傳統文化中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族主義思想。現代話語的民族主義雖然誕生于民族國家的新興世界體系,但是,它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無數個身影中,隱藏著人類不同的民族的編碼,包括文化、血統、歷史記憶等。所以,不同民族的民族主義又體現出不同的特點。
德意志人原是眾多部族的混合體,政治上也是長期分崩離析,沒有統一的可以稱之為德意志的國家。17世紀中葉,德意志人分別居住在314個邦和1475個獨立騎士領地上,而經濟、文化的發展,抵抗外來侵略,都迫切需要統一的國家。可是,普魯士和奧地利兩大德意志邦國的爭霸又使統一大業倍加混亂和艱難。參見袁偉時:《銘記德國法西斯興起的歷史教訓——答〈看世界〉特約記者于平》,在歐洲其他國家實現了統一,建立了民族國家的時候,德國還處于分裂的狀態。特定的自然和歷史條件決定了德意志民族國家曲折的統一道路,其不是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建立的,而是貴族和資產階級自上而下靠武力征服而成。所以德國的民族主義不是像西歐啟蒙運動那樣與立憲民主相聯系,而是與文化民族主義相聯系(分裂割據的德國面對外來文化的入侵,知識分子自覺抵制,通過挖掘古日耳曼的光榮來尋覓維系民族感情的血脈,促成了文化民族主義的成長),因此,德國的民族認同側重于本民族的文化、血統,后因德國的武力統一而進一步帶上了強烈的軍國主義色彩,很快演變為極端民族主義,為后來德國納粹主義的種族優越論埋下了隱患。參見未知:《諸國憲法中“種族”涵義的探析》,
民族主義情緒和種族主義思想在德國 文化中積淀較深,德國思想史上影響最為巨大的新教創始人路德(1483—1522)在其晚年,就瘋狂攻擊猶太人。1853—1855年,法國人戈賓諾(1816—1882)出版了共4卷的《論人類種族的不平等》,明確地提出了雅利安人雅利安人(Aryan),古代居住在伊朗和印度北部的一個民族,其 語言為印歐語。由于戈賓諾伯爵和H·S·張伯倫的鼓吹,出現了“雅利安人種”的說法,即凡說印歐語的民族,凡對人類進步貢獻大最大的民族,凡是人種高于閃米特人、黃種人、黑 種人的民族,都是雅利安人種。北歐的日耳曼人則是純粹的雅利安人。這種說法被希特勒所利用,但已被人類學家所否定。參見馬嘯原:《西方 政治思想史綱》,高等 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96 頁。優越論,強化了德國的民族優越思想。之后,德國一直不乏浪漫主義而非理性的反啟蒙的知識分子為民族主義思想推波助瀾。尼采(1844—1900)著作中充滿了對猶太人歇斯底里的謾罵,他還徹底否定了猶太____價值,說那是衰退民族的陰謀,認為必須鏟除衰退的民族。就算是德國偉大的思想家黑格爾(1770—1831)也沒有擺脫極端民族主義,他在《歷史研究》中強調,天命(絕對理念)在其 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天命落在東方人頭上;第二個階段,天命落在希臘-羅馬人頭上;第三個階段,天命落在日耳曼人頭上。“日耳曼精神是新世界的精神”,國家至上和從事戰爭,就是天命對日耳曼民族的要求。德國思想家斯賓格勒(1880—1936)在《西方的沒落》一書中,也繼承尼采的思想,強調血緣、強權、暴力和戰爭,為大屠殺的行動正名,為德國極端種族主義推波助瀾。參見楊鵬:《天堂還是地獄?——納粹德國投降60年的思考》。
2.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的戰敗,《凡爾賽和約》的簽訂,成為德國民族主義情緒的催化劑。德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雖然較晚,但也取得了后來居上的成績,具備了與列強爭奪的實力。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卻以德國戰敗而告終,這一失敗不僅把德意志民族爭霸世界的美夢打得粉碎,而且被套上《凡爾賽和約》的沉重枷鎖。形勢變化的激烈程度遠遠超出德國國民的 心理承受能力,致使國內民族復仇主義和民族沙文主義情緒惡性發展。一戰結束后,在國際秩序方面,盡管興起了以威爾遜“和平十四點”為載體的理想主義外交思想,但實際運行的還是強權政治,強國普遍對弱國實施排斥、欺負和宰割。當時,德國民眾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民族主義就像一只被擠壓過度的皮球一樣,反彈而出,爆發出驚人的能量。在這種情況下,當納粹的極端民族主義還處于反抗強權政治階段時,就很容易獲得了民眾支持。
3.資本主義世界的 經濟危機導致了極權政治和極端民族主義。1933年,德國的失業人口達600萬,許多人把希望寄托在極端民族主義政黨上,希望扭轉失控的經濟狀況。希特勒巧妙地利用了經濟危機和人們的憤恨情緒,他向國人許諾就業和面包,認為德國的不幸應歸咎于猶太人、共產黨和《凡爾賽和約》。國家 社會主義黨在選舉中獲勝后,參見[法]德尼茲·加亞爾、貝爾納代特·德尚等著,蔡鴻濱、桂裕芳等譯:《歐洲史》,第542頁。希特勒于1933年1月30日出任德國政府。他利用了當時德國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并使之狹隘化、極端化,他公然聲稱:“首先,我國人民必須從既無希望又無秩序的國際主義中解放出來,接受一種有意識、有步驟的狂熱的民族主義教育。”[法]德尼茲·加亞爾、貝爾納代特·德尚等著,蔡鴻濱、桂裕芳等譯:《歐洲史》,第544頁。面臨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在極端民族主義思想的驅使下,德國很快走上了對內實行軍國專制主義,對外實行擴張的法西斯的道路。這條道路被日本所模仿,使其在二戰中走向了毀滅之路。事實證明,極端的民族主義不能拯救任何民族,相反會給人類帶來災難。
(二)法西斯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及其實質
1.法西斯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本質是帝國主義的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要認識法西斯極端的民族主義,就必須對民族主義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雖然民族主義是一種古老的感情,但是伴生于民族-國家的新興世界體系的民族主義已經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首先,民族主義具有政治實用主義的特點。如果說,民族主義是在英、法等自下而上的建立民族國家的過程中逐漸成長起來的,具有自發性,那么當統一的民族國家逐漸強大并成為其他地區和國家的樣板時,民族主義被抽離出來了,具有了政治實用主義的特點。所有民族主義最終的訴求都包含著權力和政治內容,民族主義成為一種話語權,它能夠賦予民族國家和權力集團合法性,成為政治勢力爭奪社會資源的方式。法西斯主義的反動政權就利用了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以民族主義作為社會動員的有效手段。因此,“民族主義是一種歷史運動形式,本身不涉及價值判斷”,“要判斷一個民族主義的性質及其和政治的關系,只能根據它的意識形態和其訴求的政治權力”。徐迅:《解構民族主義:權力、社會運動、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李世濤主編:《知識分子立場:民族主義與轉型期中國的命運》。如英、法、美表現出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強調以理性為基礎的平等、自由,所以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保護個人自由,反對任何形式的專制,實行民主政治,國家權力受到限制,國家為保護公民權應該實行法治和分權;德、日、意法西斯的民族主義與國家主義、種族主義、軍國主義相結合,實施的是專制的獨裁恐怖統治。
其次,在民族國家的體系中,民族主義具有內部性和外部性相結合的特點。民族主義不僅塑造了民族國家,還在塑造民族國家的關系。對于某種民族主義的認識,必須結合內外兩個方面來分析。除了分析其植根于本民族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因素所體現出的特點外,還必須將其置入近現代民族國家關系的場域。例如英、法等對內實行民主的民族主義的同時,也有可能在殖民擴張的過程中對外實施極端民族主義。民族主義的歷史,包括極端民族主義的歷史,對近現代以民族國家為基礎構建的國際關系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馬克思主義認為,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上升時期,資產階級一般說來是革命的階級,民族主義思想作為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和特權的思想理論,主張民族內部成員的不分階層的平等和團結,這個時期的民族主義一般具有革命性和進步性。由于資產階級的階級本性和歷史局限,在取得政權以后,往往以民族利益為掩飾,加緊對本族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奴役,并以各種形式侵犯其他民族的利益,這一時期民族主義呈現出消極、反動的一面。隨著帝國主義的擴張,原本進步的民族主義分化、蛻變出具有利己、侵略、擴張等性質的民族利己主義、民族沙文主義、民族霸權主義以及種族主義。這是西方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本質。從這個意義上講,納粹極端的民族主義在本質上就是帝國主義的民族主義。特別是由于工業主義的發展和現代軍事武器的升級,民族主義一旦與國家機器和國家暴力相結合,其產生的控制力、威脅性和破壞性也大大增強了,德、日等法西斯的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就是其中的典型。
2.法西斯極端民族主義批判。(1)它包含狹隘的民族主義。第一,“有意識地把民族當作它整個思想的中心”。希特勒宣稱:“民族社會主義既不把個人也不把人類作為其考慮問題、 發表意見和做出決定的出發點。它有意識地把民族當作它整個思想的中心”。“必須使每個人逐漸認識到,他的自我同整個民族的存在相比是無足輕重的”。轉引自《戰爭狂人希特勒鮮為人知的繪畫作品》,將民族這個身份作為人的第一社會屬性,同時將其作為至高無上的理念和信仰,這是極為荒謬的,正是將“民族”的理念推向了極端,才會導致“種族與種族的斗爭”等危險的理論,才會有為了本民族的利益而置其他民族于死地的殘酷行為。第二,民族和國家至上論。打著維護民族和國家利益的旗號,要求個人必須服從于統治者以民族和國家的名義實施的一切行為,這種結合了專制主義的狹隘的民族主義在精神上具有迷惑性、欺騙性,讓千千萬萬德國人深受其害,成為法西斯精神上的奴隸,行動上的幫兇。第三,試圖建立“純粹”的民族國家。在納粹黨建黨綱領中,占據重要內容之一的就是建立純粹的民族國家的設想。綱領宣布,在這個國家里,有德意志血統者方可成為國民,猶太人和其他非德意志人不能成為國民;不僅要阻止非德意志人繼續遷入德國,而且在1914年8月2日
之后遷入的非德意志人必須立即吊銷戶口,強迫他們離開德國。參見沈永興、 朱貴生:《二戰全景紀實》,為了這一目的,不惜使用武力的、恐怖的手段對付其他民族,甚至實施種族滅絕,這是狹隘民族主義者對民族國家的錯誤認識。歷史證明,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是多民族國家,即使是以單一民族為主體建立的民族國家內部,也會有少數其他民族以及各種移民。所謂建立純粹的民族國家的理念是荒謬的,在現實中必將導致民族間流血、沖突。第四,狹隘的民族優越論,即認為自己民族的一切,包括生理屬性、文化屬性都是最優秀的。希特勒提出了血統論,認為日耳曼人的血統是最純潔的,是最優等的民族,是最具有創造力的民族。為了維護民族的純潔性,必須禁止與其他民族的通婚。參見馬嘯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綱》,第497頁。其他民族是劣等的民族,他們天生就應該被奴役。綜上所述,狹隘的民族主義,無論對本民族內部,還是對其他民族,都是危險的。(2)法西斯極端的民族主義還體現為民族利己主義、民族霸權主義和民族沙文主義。第一,民族利己主義體現在納粹為了自己民族的利益,踐踏、侵略、屠殺其他民族,挑起民族之間的仇殺。第二,民族霸權主義。世界歷史上屢屢出現某個民族在自身勢力強大時,妄圖稱霸世界的現象,而歷史證明,其結果要么是曇花一現,要么是自我毀滅。第三,民族沙文主義是指極端民族主義和好戰情緒。納粹鼓吹戰爭和武力,為了達到和其他民族爭奪“生存空間”的目的,希特勒公然宣稱,只有開拓領土和采取殖民貿易兩條道路,其中,“當然是第一條比較健全些”,其“利益是無可限量”的。參見馬嘯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綱》,第500頁。在這一點上,日本軍國主義具有同樣的性質,它的道路就是為了掠奪發展資源的道路。日本是一個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它要向帝國主義邁進之際,世界各個大國的勢力范圍早已劃分完畢。而日本又是一個國土狹小、資源極端貧乏的國家,所以靠武力掠奪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和朝鮮半島就成了日本的戰略方針。
3.法西斯種族主義批判。民族主義與種族主義不同,但是有一定的聯系,民族主義并不會必然地導致種族主義,然而,極端民族主義則極有可能導致種族主義。當極端民族主義把民族上升到“宗教”和“信仰”的高度,或者為了自己民族的利益不擇手段,侵犯其他民族利益時,就會強調和夸大民族之間的生理特點的差別,杜撰種族優越論,并且制造隔閡,進行歧視,甚至實施種族迫害和種族滅絕。
雖然種族歧視、種族偏見、種族隔離、種族壓迫的思想和行為古已有之,但“種族主義”之出爐,不僅使這種古老的偏執成為一種理論,而且還將其披上了近代科學的外衣。塔吉耶夫明確地提出了近代種族主義與一般的種族歧視思想之不同。在他看來,種族主義是一種“源自歐洲的現代現象”。它以近代科學產生時期西方的一些“科學”化了的人文研究為源頭,例如從林奈、布豐等人建基于進化論的生物分類學擴展出來的人種進化論與種族分類學、貝爾尼埃的人文地理學等等。他認為:“種族主義表現為世俗化的產物,表現為非宗教的科學現代思想的產物。所根據的標準是:人由于其自然歸屬于價值不等的種族(“進化度”不同),價值也不同,應當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他們。”秦暉:《反對種族主義:以自由的名義 ——評塔吉耶夫〈種族主義源流〉》。“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就好似一對孿生的惡魔,給亞、非、拉殖民地及其人民造成過極其深重的痛苦和災難”。李新烽、王南:《 世界向種族主義說“不”》,《人民日報》2001年9月7日。16-19世紀的歐洲,充滿了各種民族主義思想以及試圖為其提供依據的所謂的科學理論和學說。民族國家的建立,民族主義的發展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競爭,使得最先建立民族國家的西方各國更加強烈地需要為自身的民族歸屬感和民族自豪感尋找理論依據。社會達爾文主義套用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規律來解釋社會發展規律,將人類劃分為優等或劣等種族,將生物界優勝劣汰的競爭原則看作社會的道德原則,將社會矛盾和沖突看成是獸類相互搏斗的關系,為資本主義不擇手段的殘酷競爭提供了理論依據。特別是伴隨著地理大發現、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擴張和侵略,西方殖民者紛紛進入不發達地區,對當地的民族實施了奴役、驅逐、殺害。上述種種因素使得種族主義的理論具有了現實基礎、甚囂塵上。最新的考古學研究表明,不同人種的人類具有共同的祖先,即起源于東非,并且這一發現已經通過最先進的DNA檢測技術得到了驗證。參見奇云:《DNA技術幫助科學家考察中國人是否來自東非》,《環球時報》2005年5月22日。在德國這個素來具有濃厚的民族主義情緒和民族優越感的國家,種族主義理論的發展找到了最好的土壤,最終將西方種族主義推向了極端,造成了人類的災難。納粹認為人是以種族劃分的,雅利安人是高等的“優等種族”,“優等種族”應該奴役“低等種族”,猶太人是低下的“劣等人”,他們甚至不配被奴役,因此要徹底地消滅他們。參見馬嘯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綱》,第498頁。“優等民族”負有統治世界的使命,“劣等民族”愚昧低能,注定要淪為被統治者,其實質與所有殖民主義的種族主義理論完全一致,但法西斯種族主義以其對猶太人的滅絕政策和以國家名義實施的種族暴力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種族主義是一種野蠻的理論和行為,它具有反文明的性質,是對人的平等和自由,對人的基本的生命權和生存權的侵犯。因此,種族主義往往伴隨著專制、暴力和恐怖。“種族主義、種族歧視從產生到實踐,始終伴隨著暴力恐怖活動,或者說,種族主義、種族歧視是通過暴力恐怖行為加以推行的。”郝時遠:《種族主義與暴力恐怖活動》,《世界民族》2002年第1期。可以說,法西斯種族主義是憑借納粹軍國主義、專制主義和恐怖主義而成為失控的妖魔的。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毒氣室里,上百萬的猶太人被殘忍地殺害。在日本,在軍國主義和天皇專制統治的基礎上,培養國民對天皇的絕對忠誠,宣稱“大和民族優越論”,使日本整個國家和民族陷入了集體瘋狂,與納粹集中營那種冷血殘酷的種族滅絕一樣,日軍在南京對平民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在整個人類文明史抑或戰爭史上都是罕有的。此外,日本法西斯主義在侵略中國的過程中,還運用了細菌戰、人體生化試驗等種種恐怖的手段。
綜上所述,近代西方殖民主義基于民族“集團利己主義”的需要,將種族主義搬上了歷史舞臺,并且愈演愈烈。二戰中以德國納粹為代表的法西斯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與近代西方殖民主義所實施的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一脈相承,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和歷史背景,由于國際國內社會、經濟、政治、民族等矛盾和問題激化和裂變,成為法西斯反動政權的重要理論資源和行動綱領,控制了社會主要輿論。這一理論得以社會化和公開化,不僅指向了世界其他民族和地區,還指向了歐洲民族;不僅針對有色人種,還針對了白人;它還與法西斯的專制、暴力、恐怖的國家機器和戰爭手段相結合,實施了反人類、反文明的罪惡行為,給世界帶來了災難。從這個意義上講,以德國納粹為代表的法西斯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讓整個世界包括西方都認清了西方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的罪惡本質。
三、新法西斯主義和新種族主義
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世界各國對法西斯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進行了揭露和批判,人類社會受到殖民主義、種族主義支配的黑暗一頁已經翻過。但是冷戰結束以后,世界再次掀起民族主義高潮,民族沖突、地區爭端頻頻發生。法西斯主義、種族主義勢力再度興起。2005年5月8日,5000名德國人聚集在柏林紀念戰勝德國納粹60周年時,大約有3300名新納粹分子聚集在亞歷山大廣場上抗議德國“為罪行謝罪”的活動,為紀念活動蒙上了陰影。參見天石、天籟:《歐洲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舉行慶典:德國篇》。
1.新法西斯主義和新種族主義的興起。“二戰”結束以來,納粹主義的陰影在德國并未完全消除。文學作品、戲劇、電影中“人性化”希特勒的現象時有發生。被人們稱為新納粹主義的組織數目眾多,據德國憲法保衛局統計,2003年底,德國境內共有134個極右翼組織。形形色色新納粹主義組織的共同特征是以“愛國”為旗幟,極力美化希特勒,宣揚納粹主義,煽動排外、仇外情緒。參見李平民:《德意志文化》,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58—259頁。例如,德國人民聯盟支持排外仇外活動,提出“德
國是德國人的德國”和“有問題的外國人離開德國”等口號,鼓吹種族論。“光頭黨”狂熱信仰“白人至上”,崇尚暴力,制造了德國大部分的排外暴力事件。在意大利,出現了法西斯主義色彩的“聯盟”,表現出針對意大利南部人、非洲人和摩洛哥人的種族主義。在英國,每年大約有7000例種族主義事件爆發,包括襲擊少數民族和縱火爆炸案件;并且先后成立了民族陣線、英國民族黨等公開的法西斯主義政黨。在法國, 1972年,由龐勒領導的國民陣線成立,目前宣稱有10萬成員和20萬支持者。國民陣線是一個典型的法西斯主義團體,它宣揚和探討法國民族的“民族優越性”,具有明顯的排外和種族主義特征。參見[英]斯圖亞特·胡德著、石梅芳譯:《法西斯主義》,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162頁。 此外,新法西斯主義還在奧地利、比利時、丹麥、瑞典和挪威蔓延,表現為右翼政黨的突起,并且伴隨暴力襲擊和激進行動。更多的具有極右翼色彩的政黨開始進入政壇,例如德國人民聯盟、法國國民陣線、挪威進步黨、比利時佛萊芒集團、丹麥的人民黨等等。2000年,奧地利新納粹主義者海德爾領導的自由民主黨竟然宣布與人民黨組成政府,引發了十幾萬人的反海德爾的示威游行。參見[英]斯圖亞特·胡德著、石梅芳譯:《法西斯主義》,第174頁。
歐洲的極右翼勢力的抬頭固然有一定的社會原因,比如歐洲各國普遍建立了良好的福利制度,但近年來經濟停滯不前,失業率上升,大量來自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移民進入,一些對現實不滿的人特別是青年人因此將社會問題歸咎于移民等等。但是,不容忽視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雖然勝利了,但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暗流卻一直存在,社會問題只是觸發這股暗流,并且使之敢于公開化和擴大的媒介。從這個意義上講,對法西斯主義、種族主義的斗爭將是長期和艱苦的。許多國家的政府認識到了這一點,德國議會1994年通過了《反納粹與反刑事犯罪法》,德國政要在各種場合都明確和深刻地對納粹主義的罪行予以反思,國家通過立法、加大打擊力度和教育綜合防范極右勢力的膨脹,使極右勢力得到了一定的遏制。
相對來講,日本軍國主義的思想更加頑固,極右翼勢力更加肆無忌憚。日本長期使用顛倒歷史真相的教科書對國民進行錯誤的教育;政府首腦不顧亞洲各國人民的反對,屢次參拜靖國神社,并且頻頻發表為二戰行為辯護的言論;甚至某些右翼分子公然掩蓋和歪曲侵華戰爭的歷史真相,否認“南京大屠殺”的滔天罪行,否定東京國際法庭對于戰犯做出的嚴正審判。這些都說明,法西斯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不但沒有被徹底消滅,而且還相當頑固地存在,對人類社會的正義事業形成了很大的威脅。
2.新法西斯主義和新種族主義的特點。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發展和變化,新種族主義表現出新的特點。首先,新種族主義勢力在上層社會的支持者增多,其理論也更為精巧和隱蔽。斯圖亞特·胡德將這一趨向稱為“體面的右翼”。參見[英]斯圖亞特·胡德著、石梅芳譯:《法西斯主義》,第164頁。1993年7月13日,法國《世界報》刊登了一份有50位著名知識分子簽名的呼吁書,呼吁書的大意是告誡人們對不斷變換手法的新法西斯/種族主義保持警惕,其針對的就是所謂新右派。從20世紀70年代初,一股起源于法國的新思潮迅速蔓延開來,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歐洲新右派,新右派要求人們將其與法西斯的生物種族主義劃清界限,其核心理論從生物種族主義轉向文化種族主義,從“種族優越論”轉向“種族差異論”。參見陳燕谷:《從種族到文化》。歐洲的右翼勢力就以“差異權”為其新理論,提出對外國移民的排斥,認為移民的大量進入和文化移入將使歐洲文化難以保持自己的特性,是對差異權的損害。新右派將文化差異絕對化,強調不同文化之間的極端異質性和不可通約性,旨在維護文化的純粹性或純潔性,并由此間接地、隱蔽地維護種族的純粹性或純潔性,其實質依然是種族主義。其次,種族主義愈來愈趨向于非常規的暴力恐怖活動。不同于二戰中法西斯種族主義所表現出來的國家暴力,在21世紀,種族主義的行為越來越趨向于非常規的暴力恐怖活動,具有不確定性、隱蔽性和突發性,對社會政治、經濟和人們正常的生活秩序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對人類社會的和平和安全造成了危害。再次,互聯網成為極端民族主義思想和種族主義思想聚合、傳播和泛濫的主要載體,互聯網民族主義、互聯網種族主義已經出現。1999年,德國右翼網站達到330個,2000年頭幾個月又增加了140個,其傳播速度和制作質量都在驚人地提高。這些網站已經成為新納粹分子串聯和組織動員的重要手段。參見李平民:《德意志文化》,第266頁。通過先進的傳播手段,極端民族主義的影響可以傳播到以前難以達到的地方,特別是對于熱衷于網絡、思想狀態還不穩定的青年人,危害就更大。這使得人類反對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斗爭更為復雜和艱巨。
3.構建和諧的國家和民族關系,反對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必須認識到,人類具有超越民族和種族的共同價值。 “從現代化過程生發的道德標準和價值是起源于民族的,然而又是超越民族的”,“人們認同某一個民族和國家,也意味著認同某種特定的道德和價值觀”。徐迅:《解構民族主義:權力、社會運動、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李世濤主編:《知識分子立場:民族主義與轉型期中國的命運》。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把民族神圣化、宗教化,把所謂民族利益超越到可以違反人類基本道德和準則甚至違反本民族成員認同的道德準則,無疑是對人的異化。種族主義行為本質上是對人權和自由的侵害。種族主義,并不體現為人們自然產生的種族差別意識,而是基于這種心理的迷信、偏執和侵權行為。迄今為止的民族國家的關系的實踐及教訓,已經產生了國際社會普適的原則,那就是主權原則、民族自決權、和平、非暴力、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理性和法治。這一秩序和道德應該是超越民族的,其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保護人權和自由。聯合國成立以來,促進和保護人權與基本自由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國際社會于1945年通過《聯合國憲章》時便承擔了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努力實現全人類的人權和基本自由這一義務。聯合國已連續舉行了“向種族主義戰斗”的三個十年(1973—2002)活動,并多次召開反對種族主義世界會議。參見《反對種族主義世界會議概況介紹(二)》。20世紀90年代,新南非的誕生標志著以國家政權統治形式而存在的種族主義已從地球上消亡,種族間的平等和融合已成為國際 社會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呼聲。尊重人權、民族 平等應成為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道德原則和底線。明確這一點,才能從根本上反對和杜絕一切形式的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構建和諧的民族國家關系。
看了“二戰地緣政治論文”的人還看:
1.地緣政治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