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道德為主題的思修論文
大學生道德實踐狀況關系到大學生自身全面提高、學校道德教育的進步、社會和諧發展。然而,調查顯示現階段大學生道德實踐具有不道德性、自私化功利化、缺乏自律性、效用短期性等問題。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大學生道德為主題的思修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大學生道德為主題的思修論文篇一
《現階段大學生道德實踐問題》
[摘要]大學生道德實踐狀況關系到大學生自身全面提高、學校道德教育的進步、社會和諧發展。然而,調查顯示現階段大學生道德實踐具有不道德性、自私化功利化、表面化形式化、缺乏自律性、效用短期性等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道德實踐;問題
2011年4月,在我院11級新生中就大學生道德實踐現狀展開調查。本次調查共圍繞道德行為、道德評價、道德修養和道德實踐教育四個主題,涉及到30多個具體問題。經過對調查數據的匯總分析,對我院大學生道德實踐的現狀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
調查顯示:現階段大學生道德實踐呈現多樣化特點,既表現出大學生道德實踐的自主性、開放性、時代性等優點,又反映出一系列問題,具體如下:
一、大學生道德實踐具有不道德性
道德實踐是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徑,“道德實踐本身必須合乎道德,具有道德性。如果道德實踐有悖于道德,那么它不僅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反而會使學生形成與道德要求相反的品質。”[1]。然而,現階段大學生道德實踐中有著大量違背道德原則、要求的做法。首先,大學生道德行為失范,如:考試作弊、上課玩弄手機、丟棄垃圾、買飯插隊、闖紅燈等不良行為都在大學生身上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其次,道德評價標準不一致,對他人評價遵奉“理想道德”標準,不現實地提倡“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集體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之類的行為準則,這種用“理想道德”標準來衡量“現實道德”行為的做法是不道德的;最后,某些道德實踐活動剝奪了許多大學生的參與權,如規定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或學生干部才能參加道德實踐,使許多普通學生失去實踐機會。僅有少數代表參加的做法有悖教育公平原則,扈中平說“現代道德的基本準則就是公平,一般而論,公平就意味著道德,不公平就意味著不道德”。[2]
二、大學生道德實踐自私化功利化
調查表明,在大學生的道德行為、道德評價、道德教育等方面都閃爍著“利益”影子,道德實踐具有明顯的功利性。在有無“他律”情景下的道德行為選擇有很大變化,有朋友在場比沒有朋友在場時“交還失主”大學生高出了13.97%,說明大學生有一定的“羞恥心”,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的。但是,還是有14.03%和23.09%的大學生選擇了“留為己用”和“錢物多(貴重)就留下”,存在著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傾向。大學生在協調道德關系時,道德行為受“自身”利益影響很大,如:對“大學生同居”和“公眾場合親熱”等與自身利益無關的行為,超過了半數表示“無所謂”,表現出“兼容性”,而對于“買飯插隊”等威脅到大學生自身利益則態度明確,反對的人數高達74.34%;有時候在關系自己切身利益的考試、擇業等問題上即使違反了道德規范也要去做,如有46.45%的同學不否認自己曾經考試作弊。在調查中,對于大學生獻血的看法,表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占81.79%。另外,有的學校或教師組織學生參與的道德實踐,往往只是為了宣傳學校或教師、提高學校或教師的知名度等,是為了達到功利性目的。
三、大學生道德實踐表面化形式化
大學生道德實踐是道德規范內化為道德品質的過程,它要求表里如一,知行一致,動機和效果相統一。然而,現階段,大學生道德實踐存在表面化、形式化問題。首先,大學生進行道德評價時,不能很好的將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行為動機與行為效果有機結合起來,道德評價有失客觀公正。大學生自我道德評價良好,社會道德評價很差,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之間有較大差距,主要是由于大學生看問題表面化。如:看行為“效果”的占41.92%,看行為“動機”的占30.95%,主張“動機與效果統一”的僅占27.13%。其次,道德實踐教育追求表面效應。針對大學生的道德實踐活動,在設計和組織活動時,存在較為嚴重的形式主義。如:只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單獨考慮任務的要求,較少考慮大學生道德成長的需要;只追求表面的轟動效應,大張旗鼓地又是張貼海報,又是找人拍照攝像,有時候還請相關的媒體作報道,實踐活動形式上十分熱鬧,但是,所謂的“道德實踐”往往只是在做表面文章。這種形式主義的做法,不僅使道德實踐的德育價值大打折扣,也導致大學生在無形中形成弄虛作假、知行脫節的不良品質。
四、大學生道德實踐缺乏自律性
大學生道德實踐是道德自律和他律相結合,是一個由他律到自律發展的過程,道德的理想狀態是道德自律。現階段,大學生的道德實踐主要靠政策、規定、等制度層面的帶有強制性的他律來維系,大學生在有“他律”比無“他律”的情況下,“道德”行為選擇明顯增強;當一旦沒有相應的懲戒措施時,大學生在“從眾心理”、“僥幸心理”等心理作用下,產生一些“不道德”行為。海師萬人問卷表明:有61%同學從不闖紅燈,偶爾或者多次闖紅燈同學39%。而當看著多數人闖紅燈時,72%的同學回答“管不了別人,但可以管好我自己”。但值得注意的是,竟有12%同學“心理不平衡”,導致從眾行為發生,那就是集體闖紅燈[3]。顯示出大學生道德意志不堅定,自律性不強。另外,大學生都有加強自身道德修養的愿望和要求,但是道德修養的動機主要來自于外部,而不是大學生自身,這也顯示了大學生自我調節能力差,自律性不強。
五、大學生道德實踐效用短期性
道德品質是在經常性的道德實踐中形成的,特別是道德行為與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進行長期的、持之以恒的實踐磨煉。然而,現階段大學生道德實踐因為缺乏持續性,因而效果也是短暫的。首先,學校組織道德實踐活動的頻率不高,參與人數也不多,活動參與人數少且不持續,習慣于以“運動”的方式,針對某個問題組織學生開展道德實踐。如:每年3月份許多學校會組織“學雷鋒”實踐活動,一陣風過后,一切又恢復平靜,活動缺乏持續性。其次,大學生有道德修養的主觀愿望,但是,“非常注意”自身道德修養的僅有8.29%,“比較注意”的有18.29%,也有55.95%的大學生“有時會注意”和17.47%的大學生“不注意”自身道德修養,表明大學生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具有偶然性,而非經常性地、持續地進行。這些也正是大學生道德實踐無效或短效的根本原因。
可見,隨著社會轉型、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實踐環境的變化,大學生道德實踐出現了許多違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求的問題,因此,分析和解決大學道德實踐問題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范樹成.學生道德實踐的反思與建構[J].中國教育學刊,2007(9).
[2]扈中平,劉朝暉.對道德的核心和道德教育的重新思考[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1(2).
[3]文剛,陳世清.別人闖紅燈我也闖 海師問卷:學生從眾闖紅燈嚴重[N]. 海南日報,2005-11-15.
注:本文為“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道德實踐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階段性成果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大學生道德為主題的思修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