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康社會的毛概論文(2)
探析小康社會的毛概論文篇二
《試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摘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人類自身的協調發展,其本質是富民強國、民主進步、文化和諧,亦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關鍵詞]小康社會;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作者簡介]王桂蘭,荊門職業技術學院政法學院講師,湖北荊門448000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7)04―0140―03
一
小康一詞源自《詩經》。《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成書時間距今大約2500年,小康在詩經《詩・大雅・民勞》中日:“民勞亦止,汔可小康。”其意思是講老百姓終日勞作不止,最大的愿望就是過上小康生活。它有兩層含義:一是一種介于溫飽與富裕之間的生活狀態,即溫飽有余而富裕不足;二是知識分子的理想社會模式,是指一種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會模式。后來儒家把比大同社會較低級的一種社會稱之為小康。
1979年,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首次借用“小康”這一概念,描繪了中國式的現代化進程。此后,鄧小平又多次重申“小康”概念,并把中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目標的第二步界定為達到小康。目前,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標已經勝利實現,人民生活總體達到了小康,但還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謂低水平,是指我國目前達到的小康還剛剛邁入小康社會的門檻,也就是說剛剛“達標”。所謂不全面,是指我國目前達到的小康基本上還處于生存性消費階段,以教育、體育、文化、衛生為核心的發展性消費還沒有得到有效滿足,社會保障還不健全,環境質量還有待提高。比如,我國城鄉居民總的消費支出中用于吃飯的比重仍然偏高。據統計,2001年我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37.9%,剛剛越過小康標準的底線向富裕型邁進;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47.7%,基本上屬于剛剛“入圍”小康標準,而用于發展性消費乃至享受性消費的比重仍然偏低。
所謂發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區之間、工農之間和城鄉之間,以及不同的社會階層之間,收入和生活水平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在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諸多方面,以及小康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進展狀況和達到的水平也是不平衡的。
黨的十六大所確定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是針對我國目前所達到的低水平、不全面和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狀態而言的。因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內涵可概括為三個“更”,即“更高水平”、“更全面”和“更平衡”。
所謂更高水平,是指到2020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要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使我國的小康社會建立在一個更加雄厚的物質基礎之上。具體而言,就是要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即達到36萬億元人民幣;而人均GDP將在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在目前水平的前提下超過30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實現上述目標意味著,2001~2020年的20年間,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要保持在7.18%左右。這在我國目前經濟總量已超過9萬億元人民幣的情況下,無疑是一個相當艱巨的任務。如果我國的GDP能夠保持這樣一個增長速度,那么我們將創造一個在人口大國連續高速增長近50年(從1978年算起)的歷史性世界奇跡。
所謂更全面,是指到2020年我國居民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獲得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更為充分的滿足;獲得政治、精神文化生活更為充分的滿足;獲得優美生態環境和個性自由方面更為充分的滿足;等等。這個“更全面”,體現在物質文明方面,就是使經濟更加發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體現在政治文明方面就是使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更加完善;體現在精神文明方面,就是使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從定量指標來看,到2020年,要力爭在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達到35%左右,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達到45%左右;從人類發展指數(即人類生活質量指數)來看,要使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總入學率和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綠地面積、空氣質量狀況等反映人類生活質量的衛生指數、教育指數和環境指數大幅度提高,使人類發展指數超過0.8。2000年,我國的人類發展指數HDI為0.726,在174個國家中列第96位,如果到2020年我國的人類發展指數達到0.8,則可進入前60位的行列,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
所謂更平衡,是指到2020年我國目前明顯存在的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地區差別和社會階層差別等不斷擴大的趨勢得到扭轉并逐步縮小,使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大幅度提高,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總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人類自身的協調發展,其本質是富民強國、民主進步、文明和諧,亦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
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是與加快推進現代化相統一的目標。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符合人民的愿望,令人鼓舞,催人奮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強國富民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實現富民強國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這一美好愿望的實現并不是輕而易舉的,特別是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而言就更是如此。雖然我國目前的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6位,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們還只是從總體上初步達到小康,這種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國目前的生產力和科技、教育還比較落后,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還沒有改變,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扭轉,貧困人口還為數不少;人口總量繼續增加,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們仍然面臨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經濟體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體制還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等等。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在現有小康水平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否則,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們富民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愿望就可能成為一句空話。所謂“形勢逼人,不進則退”,正是我們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的真實寫照。
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客觀需要。正如黨的十六大報告所指出的那樣,中國共產黨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
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執政黨,要想鞏固執政地位,就必須高度重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優化人民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國內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表明,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是決定一個執政黨政績合法性的基礎,直接關系到人心向背、事業興衰。離開發展,堅持黨的先進性、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都無從談起。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早就精辟地指出,社會主義之所以優于資本主義,關鍵是它能比后者創造出更高的社會生產力。這種更高的社會生產力,必然表現為人民更高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與質量。因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黨長期執政的需要,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需要。
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就是要求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堅持黨的先進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把目前這種低水平、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推進到更高水平、更全面和發展更平衡的小康,無疑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因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本質上就是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發展。也就是說,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歷史的、邏輯的統一。
4.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行動綱領。實踐證明,能否立足國情而又面向世界,能否解放思想而又實事求是,能否尊重發展規律而又不因循守舊,制定一個符合人民愿望、體現人民利益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是關系到我們黨能否團結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產生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萬眾一心去奪取勝利的關鍵。回顧我們黨的奮斗歷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是根據人民的意愿和事業發展的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標,從而團結和帶領廣大人民為之奮斗并取得了勝利。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奮斗目標,無疑也是一個符合國情而又順應時代,代表著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體現了事業發展的需要,實事求是而又充滿創新精神的奮斗目標,它必將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巨大作用。
三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途徑有如下方面:
1.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途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濟發展是基礎。要實現這一目標,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具體而言,就是要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提高經濟增長的效益和質量;就是要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西部大開發,加快城鎮化進程,使城鄉經濟和區域經濟協調健康發展;就是要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國有經濟結構和布局的戰略性調整,促進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就是要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就是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共同富裕;就是要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就是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不斷改善人民生活。
2.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健全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不僅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而且是其能否實現的重要保證。政治與經濟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表明,離開了政治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也難以順利進行。我們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以加強黨內民主為切入點,推動社會民主的擴大;要大力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執政方式和決策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要加強對權力的制約與監督,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要正確運用經濟、行政、法律等各種有效手段,維護社會穩定,保持安定團結的局面。
3.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強大動力。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表明,文化、道德作為一種持久的力量,對于減少社會交易費用,促進經濟的良好運行具有重要的作用,被稱為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之外的第三種調節。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僅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是順利推進其實現的強大動力。要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要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的精神狀態;要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做到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要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提高國民素質,培育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要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此外,大力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和平外交,維護和平、穩定的內外部環境,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千萬不可忽視。
探析小康社會的毛概論文相關文章:
探析小康社會的毛概論文(2)





上一篇:有關毛概的參考論文
下一篇:關于醫療的毛概論文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