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臺灣問題的毛概論文
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在臺灣島內的都是中國人。這是一個不可爭論的事實。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論臺灣問題的毛概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論臺灣問題的毛概論文篇一
《論臺灣經濟增長與均富問題上的經驗》
摘 要:在現今世界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收入的分配往往趨于集中,形成了社會嚴重的貧富懸殊現象。但臺灣戰后的經濟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仍能保有平均分配的原則,在開拓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均”與“富”的兩大目標,即實現所謂“均富型的增長模式”因而備受世人所稱頌。“臺灣經驗”對于解決中國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迅速發展所導致的貧富差距問題無疑是起著重要的借鏡和啟示作用。
關鍵詞:臺灣經驗;均富;農業;工業;中產階級
一、前言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收入的分配往往趨于集中,形成了社會嚴重的貧富懸殊現象。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S?Kuznets)曾經就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的關系問題提出了一個假設,指出當“在前工業文明向工業文明極為迅速地轉變的經濟增長早期階段上,不平等擴大;一段時期變得穩定;然后在后期階段上不平等縮小?!边M一步指出,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收入水平遠比發達國家低得多,而儲蓄和資產的集中又比發達國家更為明顯,因此發展中國家的收入分配比發達國家更易呈現長期不平等狀態,并且有可能持續擴大下去。不過,這種普遍獲得肯定和支持的理論卻受到20世紀60年代以來東亞各國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的挑戰。他們的經濟發展所顯示的收入分配與庫茲涅茨的假說是不相符合的。自60年代以來的20、30年里,韓國、新加坡、臺灣和香港等東亞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快速增長,然而這些國家和地區總的來說并沒有明顯貧富差距的惡化。相反,臺灣地區還有相當程度的改善,戰后臺灣的“均富型增長模式”因而備受世人所稱頌,“臺灣經驗”對于解決中國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速發展所導致的貧富差距問題無疑是起著重要的借鏡作用。
二、臺灣“均富型增長模式”的形成
國民黨敗退臺灣后,臺灣經濟經過幾年的恢復和穩定,從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次的農業計劃,正式進入經濟計劃發展時期,60年代以后更進入快速發展的繁榮時期。過程中,臺灣的收入分配表現出相對平均化的趨勢。由1953年臺灣高低收入比率為16.52倍,到1959年比率開始降為8.72倍,1964年又降到5.33倍,到1972年為4.99倍,1980年進一步降至4.17倍。以上數據反映出臺灣經濟發展基本兼顧“均”與“富”的兩個目標,即所謂“均富型的增長模式”。導致這種均富現象主要有以下幾點因素:
1. 優先發展農業政策以及自耕農階層的形成
臺灣在經濟發展初期進行了一系列具有成效的土地改革,透“公地放領”以及“耕者有其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將土地資產重新分配。一方面提高農民耕作的面積和增加生產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又對日后收入分配相對平均打下了一定基礎。同時自耕農階層澈底改變了中國歷史上“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傳統,他們獻身于農業,透過農會和農復會的協助下,使用化肥、新品種的改良及推廣等,并選擇勞力密集的集約耕作方式,從而促進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的有所提升。不僅有效地提高臺灣農民的生活水平,使鄉村都市化以縮短鄉村與都市的生活距離。更進一步促使臺灣農業科技的現代化,農業部門可以有能力以“進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的方式,為1960年后期臺灣的工業起飛提供力量。
2. 大力發展工業以及推動農業現代化
戰后優先發展農業的政策和生產力快速的提升,一方面維持戰后臺灣糧食供應;另一方面則提供工業發展的重要資金,推動臺灣1960年代的勞力密集型出口工業蓬勃發展。1964年臺灣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出口貿易額亦超過進口貿易額,經濟結構從以農業為主轉變為以工業為主,經濟發展亦從內向型進口替代轉變為外向型出口導向。工業的發展不僅有效地舒緩了戰后臺灣人口快速增長所帶來農業耕地面積與農業勞動人口比例逐漸惡化的困境,同時充分發揮解決社會的就業問題。使較低層勞動力的經濟狀況有可能隨著工業發展進程而有所改善,導致貧富差距現象不那么明顯。同時,臺灣當局對于農工的發展不平衡聽取專家的意見,認為臺灣家庭農場應遵循現代化、商業化及多角他方向發展。促進工業發展的進一步加深和社會的持續穩定,帶動中產階級的興起。
3. 重視發展教育政策,培育中產階級的茁壯
隨著經濟的轉型和發展,臺灣當局積極發展及推廣教育工作,提高人力素質。自1950年代起臺灣就實施小學義務教育,普及小學教育。從1968年開始實行“九年國民教育”,完成了普及初中教育的任務。教育普及化的發展,已經使臺灣人口結構中的知識水平,有了相當程度的提高,并且滿足了這一時期技術需求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到了1970年代以后,中產階級成為這一時期的經濟支柱,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帶來了臺灣地區的高速發展,政府部門興辦了大量高級科技研究機構,還負責培育其他部門所需的科技人才,催生出大量的中產階級人口。同時,從事第三產業的人口越來越多,有利于推動臺灣的工業化。隨著產業的迅速擴張,各階層人民的收入都有所提高,降低了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收入不均等的情況發生。
4. 其他的政策的實施
臺灣在人口和都市化政策上,采取了控制人口增長的措施和人口分散政策。在1950-60年代開始,在“反攻大陸”的政治口號氛圍下,以大無畏精神大力提倡推動節育計劃。避免了在分享經濟成果時過分膨大的人口基數。從1960年代以來,臺灣實行人口分散政策,形成以大城市為核心,以中小城鎮為依托的合理區域布局。而這種以數十個小中心鎮為細胞、多層次、較合理的城市空間結構。避免了農業勞動力過度涌向大城市,導致城市人口過分集中、城市惡性膨漲、城鄉差距或區域差距過大的等社會和經濟問題。這樣,臺灣地區從1951-1980年間人均所得差距一直在減少,財富被平均分配和經濟不斷增長,臺灣創造所謂的“經濟奇跡”。
三、經驗及借鑒
臺灣是從一個不發達地區走向繁榮的成功范例,在其經濟起飛的發展過程中,它的許多經驗可以讓發展中國家以及地區的工業化和現代化起到很多借鑒意義。
在創造“經濟奇跡”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發現臺灣從未離開過對“農業”、“農民”、“農村”的發展、培育以及利用。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以農為本的國家,農民是國家最重要的群體。戰后臺灣以穩中求發展,優先發展農業,確定“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最高指導原則,引領臺灣走出困境,并為以后的經濟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1960年代,臺灣進入工業帶動經濟發展的時期。政府頒布了很多促進出口的措施,極大地促進臺灣產品的外銷和經濟發展,為臺灣經濟起飛奠定基礎,同時繼續發展農業現代化。但經過近二十年的經濟發展和轉型,“以農業培養工業”的政策下逐漸顯示危機,農工出現發展不平衡現象。為解救危機提出了“以工業發展農業”,實行“加速農村建設重要措施”,促進農工平衡,改善農業困境。這一期間催產出來的中產階級對“經濟奇跡”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這些有學識的中層階級為當時的臺灣十大建設工程作出巨大的貢獻,使公共設施與工業基礎有了一個很大的發展,進一步推動臺灣工業化的建設。
被譽為臺灣“經濟發展的建筑師”和“科技之父”之稱的李國鼎曾經說:“適當的時機做適當的政策”當我們回顧臺灣的經濟從戰火余劫中邁向重建到被世人稱道的“經濟奇跡”的過程中,一些政府政策措施遭受到批評和指責時,是以實用主義一次又一次地戰勝空想主義和教條主義。臺灣“均富型增長模式”的確為我們帶來了很多經驗和教訓,但必須要就實際情況來決定方針和政策,而不是套用某些經濟學觀點。我們應該認真分析,全面審視目前國內外的情況,作出最適當的政策以發展國家經濟,改善民生,實現全民均富。
參考文獻
[1]曾鼎甲:《戰后臺灣中縣的農業發展》,臺灣: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7年版。
[2]陳文強:《臺灣現代農業──發展的模式、道路與思考》,成都:西南交通中學出版社,2010年。
[3]賀濤:《臺灣經濟發展軌跡》,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年。
[4]嚴泉、陳紅梅:《臺灣的中產階級》,北京:九州島島出版社,2009年。
[5]黃俊杰:《農復會與臺灣經驗(1949-1979)》,臺灣:三民書局,1991年。
[6]李國鼎:《適當時機與適當政策──李國鼎經濟科技創意實例》,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7]石正方主編:《臺灣研究新跨越.經濟分析》,北京:九州島島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