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毛概論文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越來越嚴峻,因此環境保護同經濟發展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毛概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毛概論文篇一:《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博弈》
摘要:本文通過對《寂靜的春天》的介紹,進而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對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主體之間的博弈進行思索。從人類以往的歷史來看,無論是農業社會還是工業文明,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總是一種“零和”博弈的關系,通過環境保護制度的創新,將環境保護納入經濟發展體系之內,而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有助于實現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我國目前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中所遇到的問題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博弈
一、《寂靜的春天》介紹
《寂靜的春天》是一本描寫死亡的書,1962年在美國問世時,它那驚世駭俗的關于農藥危害人類環境的預言,強烈地震撼了廣大民眾。今天,我們都已經對“環境保護”耳熟能詳,但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報紙或書刊,你幾乎找不到“環境保護”這個詞。當時,環境保護并不是一個存在于社會意識和科學討論中的概念。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大自然僅僅是人們征服與控制的對象,而非保護并與之和諧相處的對象。一直持續到20世紀,沒有人懷疑它的正確性,因為人類文明的進程正是基于這種意識而獲得的。蕾切爾?卡遜第一次對這一人類意識的絕對正確性提出了質疑。這位瘦弱、身患癌癥的女學者,她向人類幾千年的基本意識和社會傳統發起了挑戰!
《寂靜的春天》一出版,立即激怒了農藥生產商們,疾風暴雨般的詆毀甚至歇斯底里的謾罵很快就如同潮水般向作者蜂擁而至。事實上,當蕾切爾?卡遜準備寫這本書的時候,就已經預料到了這是一個敏感和極易引發爭論的話題。然而對自然所持有的豐富情感,以及她所具有的高度專業素養,使她無法保持沉默。卡遜迎戰的決定性力量有兩個:對事實的尊重和非凡的個人勇氣。她的勇氣、她的遠見卓識,已經遠遠超過了她要動搖那些牢固的、獲利頗豐的產業的意愿。
《寂靜的春天》像黑暗中的一聲吶喊,喚醒了廣大民眾。由于民眾壓力日增,最后政府介入了這場戰爭。1963年,時任美國總統的肯尼迪任命了一個特別委員會調查書中結論。該委員會證實卡遜對農藥潛在危害的警告是正確的。國會立即召開聽證會,美國第一個民間環境組織由此應運而生。由于《寂靜的春天》的影響,僅至1962年底,已有40多個提案在美國各州通過立法以限制殺蟲劑的使用。曾獲諾貝爾獎的DDT和其他幾種劇毒殺蟲劑終于從生產與使用的名單中徹底清除。《寂靜的春天》獲得了驚人的成功,而作者本人也獲得極高的榮譽。美國著名刊物《時代》在2000年將卡遜評選為本世紀最有影響的100個人物之一。《匹茲堡雜志》贊揚她對現代環境保護思想和觀點的開創性貢獻,認為她是現代環境運動之母。她對公眾和政府加強對環境的關注和愛護的呼吁,最終導致了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的建立和“世界地球日”的設立。
正如前美國副總統阿爾?戈爾所說:“寂靜的春天猶如曠野中的一聲吶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辯的論點改變了歷史的進程。如果沒有這本書,環境運動也許會被延誤很長時間,或者現在還沒有開始。”
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博弈
由《寂靜的春天》引發的這場殺蟲劑之爭已過去多年,雖然DDT和其他劇毒農藥己被禁產、禁用,但化學工業并未因此而垮臺,相反,新型的低毒高效農藥迅速發展起來,讓人不禁感溉:經濟的發展與環境的破壞總是如影隨行。如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推動了許多世紀人類社會的發展一樣,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對立統一正在上升為導引人類未來社會發展的新矛盾。
那么,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這對矛盾主體究竟是一種“零和”博弈還是會有“雙贏”的可能?這個話題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巨大的爭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對人類來講都非常重要,要是能夠“魚和熊掌兼得”,豈不美哉?但從人類的發展歷史來看,這只是一種幻想。人類經歷了5000多年的農業發展,但是大規模的農業開墾造成了生態的退化;人類又經歷了200多年的工業化發展,工業革命在推動人類政治、經濟、文化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對環境的巨大破壞。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環境污染愈發加劇:水土流失,沙漠蔓延,森林面積大規模銳減,大氣、水、海洋污染嚴重等等。
從以往的經驗看,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是以污染環境為代價的。現在,在以消耗地球資源為條件建立了發達的經濟結構后,這些發達國家回過頭來高舉“綠色和平”大旗,要求所有國家共同遵守環保條約來保護地球,希望所有國家犧牲經濟發展速度來換取對環境破壞程度的降低。但這是否就實現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呢?沒有,事實上,一些發達國家是以犧牲部分經濟利益來實現環境保護。譬如德國,他們森林面積上升的原因是因為境內設置了大面積的天然林保護區,嚴禁砍伐。這實際上是犧牲了林木業的發展來維護環境。而更多的發達國家是把環境危機轉嫁給其他國家,如日本,日本由于國土面積小,資源匱乏。日本從來不愿砍伐自己一顆樹木,每年卻從周邊國家特別是中國進口大量的一次性木筷。
在現在生活中,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從農業社會到工業文明,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間總是“零和”博弈的關系。目前,世界經濟發展經過上百年歷程,環境資源供給相對減少,而對其需求卻在不斷增加,資源的稀缺性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發達國家所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護環境資源,經濟根本無法實現發展。
筆者認為,我國應該走兩者兼顧的道路。根據我國目前的基本國情,我們還不能夠放棄經濟的發展以求得環境質量的改善,所以必須引入另外一種思維,即將環境保護納入經濟發展體系之內,使其作為一種產業來經營,使經濟主體能夠從治理污染、保護環境中受益,與其利潤最大化的目標相一致,使保護環境成為人們一種自覺自利的活動,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從相克到相生的轉變。這種轉變依賴于環境保護制度與管理方式的變遷,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給予經濟主體足夠的激勵,將環境問題內化到企業的決策過程中,成為其決策的變量,這樣企業在做決策之前就會像考慮勞動力與資金成本一樣,將所采取的行動作為一個決策變量,或是將保護環境本身作為一種可贏利的事業加以發展,從而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因此對傳統環境保護制度進行揚棄,將經濟政策與手段引入環境保護之中,實現環境保護制度的創新,應是未來環境政策的重要取向。
三、對我國的啟示
增長是必然的,特別是對于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只有工業化和經濟增長才能夠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國家的國際地位。實際上,發展中國家都意識到追求可持續發展不可能排斥增長,非增長的社會是不符合人類的利益的。面對這樣一種矛盾,我國應該如何面對?
(一)加強環境管制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國的生態環境退化,出現大規模的洪水增多、土地沙化加劇的趨勢,各大河流域污染也呈“面狀”態勢發展,這些環境問題不僅給我國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還嚴重威脅到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基礎。為此我們必須加大環境管制的力度,對于像我國這樣一個人均資源缺乏、生態較脆弱的國家,要保持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必須對環境資源基礎進行保護。加強環境管制也有利于優化我國的經濟結構。通過綜合運用經濟手段和強制手段,淘汰一批資源消耗大、污染重、規模小、效益差的企業。
(二)提高公民的環境意識
傳統經濟為生產而生產,在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上,重經濟效益,輕環境效益;重眼前利益,輕長遠利益;重局部利益,輕整體利益。往往把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和環境因素分隔開,眼光短淺,根本不考慮環境的效益,因而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結果必然導致經濟的衰退。要建立新的環境價值觀,保護環境決不僅僅是政府的事,而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職責。每個公民都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給周圍的環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要有主動參與保護環境的意識,樹立保護環境匹夫有責的觀念,改變人們對環境破壞司空見慣、無動于衷的不良風氣。
(三)發展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發展循環經濟的條件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的時期內的能源消耗速度與當年的GDP增長速度大體相當時,便可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它將從根本上減輕經濟增長對環境的壓力,實現環境與資源對經濟建設的持續支撐。循環經濟可以充分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排放,保護生態環境。傳統工業經濟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增長,忽視了經濟結構內部各產業之間的有機聯系,導致了許多自然資源短缺與枯竭,產生了嚴重的環境污染,造成對經濟社會、人體健康的重大損害。而循環經濟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準則,模擬對自然生態系統的運行方式和規律,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使社會生產從數量型的物質增長轉變為質量型的服務增長。因此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循環型社會,是當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四)提高適度的消費模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人的生命最終需要通過消費得到營養來維持,消費商品和服務業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性的活動。消費豐富人們的生活,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可以說,消費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推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擴大消費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我國的資源環境已經顯露出明顯的危機,不能支持龐大的人口達到發達國家的消費水平。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國一方面要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預防西方那種高消費模式,提倡合理的“適度消費”,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
參考文獻:
[1][美]蕾切爾?卡遜. 寂靜的春天[M]. 呂瑞蘭,李長生譯,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美]阿爾?戈爾.寂靜的春天?序[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