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關于社會主義改造的分析論文
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是一場社會制度的變遷過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毛概關于社會主義改造的分析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毛概關于社會主義改造的分析論文篇一
《試論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摘要]20世紀50年代發生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以群眾運動的方式推動農業經濟活動,政治意義高于經濟意義,圍繞農業社會主義改造起因、農業合作化加快原因、農業合作化與工業化關系、農業合作化的經驗和教訓等問題,作一粗淺的認識。
[關鍵詞]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運動 農業合作化 人民公社 毛澤東 和諧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從此土地改革運動席卷大部分中國(除少數民族地區及尚未解放之西藏地區外)。其內容主要有:沒收地主的土地、耕畜、農具、多余的糧食及其在農村中多余的房屋;保護富農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種的土地及其他財產;保護中農(包括富裕中農在內)的土地及其他財產;所有沒收和征收得來的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除本法規定收歸國家所有者外,均由鄉農民協會接收,統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給無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產資料的貧苦農民所有......在當時還要求,在工作方法上,強調土地改革要有領導、有計劃、有秩序地進行,既要廣泛發動群眾,反對用行政命令方法把土地"恩賜"給農民的"和平土改",又必須廣泛發動群眾用土改的政策去武裝群眾,引導群眾結合起來。到1953年春,全國有3億多無地的農民無償地獲得了約7億畝土地與大量生產資料,免除了過去每年向地主交納的約350億公斤糧食的苛重地租。在如此"寬恕"的政策下,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既有了自己的土地和其它生產資料,又獲得了徹底的政治解放,農業大發展,給社會主義革命奠定了堅實基礎。
但是,在承繼國民黨政府的爛攤子上,存在著許許多多的不均衡因素,特別是在經濟領域,工農業、手工業、工商業等各行業之間矛盾層生,一些問題在此時也就出現了。如農村個體經濟難以滿足城市和手工業對糧食和生產資料不斷增長的需要;農村出現了貧富分化現象,也出現了一些無力獨立完成勞動的農戶而相互組成生產互助組。等等。一系列的新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
在農業方面進行土地改革的同時,中共中央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諸如:沒收官資本、穩定物價、統一財政、工商業的合理調整、"三反"和"五反"運動等,使得國民經濟有了卓有成效的恢復。工農業均得到發展,國家財政收支基本平衡,物價穩定,人民生活有所提高,此時為解決農業上的新問題及工業化的需求問題,該如何做呢?
毛澤東及黨中央認為在工業發展、國民經濟壯大時就可以采取"嚴重的社會主義的步驟",開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徹底的改造,以從根本上解決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問題。在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方面,中央適時地利用了農民的積極性:一是個體經濟的積極性,二是互助合作的積極性,積極引導農民把原本已經分給自己的私有土地、生產資料歸攏在一起走互助合作的道路。1951年,中共中央就召開了第一次農業互助合作會議,毛澤東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關于農業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并發各地試行。1953年12月又發布了《中共中央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稕Q議》提出了經過簡單的共同勞動的臨時互助組和在共同勞動基礎上實行某些分工分業而有少量公共財產的常年互助組,到實行土地入股,統一經營面有較多公共財產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到實行完全社會主義的集體農業公有制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發展步驟,這種由具有社會主義萌芽,到具有更多社會主義因素,到完全的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以及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國家幫助的原則上,便于積累經驗、培養干部、避免減產,也易于被群眾接受。從此農業、農村工作則定睛于興辦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方面。
從經濟發展方面看,這一開始無疑是個大解放、大發展。也的確如此,在初始階段,農村合作化運動得到了比較迅猛的發展。從1953年冬到1955年春,由1.4萬個初級社發展到67萬個!此運動的迅猛,中共中央都始料未及!在中央政府一竿子到底的政策下,到1956年1月至3月,農業合作社運動可謂達到頂峰,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農戶上升到88.9%,基本上完成了初級形式的農業合作化,社會主義的農業改造可以說在急風驟雨之勢下迅速完成!
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有其重要的成功之處:在中國這樣一個落后的農業大國,使得億萬農民拋棄了個體私有制,走上社會主義集體化的道路,解放和促進了農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鞏固了工農聯盟。
但是,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有著不可忘記的錯誤、過激之處。從小處看,在試辦階段就出現了急躁冒進傾向。有些地方一哄而起普遍辦社,沒有遵守自愿原則,強迫農民入社,侵犯中農利益,盲目追求高級形式。后來加之糧食統購統銷工作的失誤、偏差,造成農村的緊張趨勢,一些地區引起"生產力時起暴動",農民宰殺耕牛、毀壞農具,嚴重影響了生產。在鄧子恢等領導的強烈要求下,1955年3月,毛澤東方提出"停、縮、發"的三字方針,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停止發展,實行收縮,造當發展。農業上幾乎空白的基礎無法及時發展進來滿足國家工業化的需要。中共中央認為,農業增產的三種作法是開荒、修水利、合作化,而收效最好的還是合作化,因而也就有了大處上的過激。毛澤東及中共中央批評鄧子恢等領導是"小腳女人"。從上到下則大刀闊斧地深入合作化運動。他們指責鄧子恢的正確意見是"右傾",自己卻一直朝左傾猛烈發展。1955年10月4日至11日的七屆六中全會,再次指責所謂的"右傾機會主義",更助長了"左"傾思想的發展。
上世紀50年代的中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運動,是在經典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以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為宗旨、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目標、以行政手段而非尊重經濟規律的方式展開的一場農村全方位變革運動,它試圖以變更農業生產關系為基礎推動生產力的提升進而改變農村經濟狀態,在組織形式上完成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到以"一大二公"為特征的人民公社體制的"躍進",生產方式從個體勞動到集體所有、集體經營的重要變革,直接效應是農村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的公有制,農村社會由此進入了國家權力高度下移,廣大農民被束縛于土地,農業生產陷入了長期的低效率、低增長的狀態。此外,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運動,成為支撐此后30余年間計劃經濟體制運行、工業化高積累的重要環節。
這場運動的出發點是善意的,但由于管理體制嚴重脫離實際,導致農業生產的低效率,農業生產因違背經濟規律的運作而在合作化、人民公社的道路上陷入困境,極大延誤了農業生產的改良及農民生活的提高,成為計劃經濟時代中國社會與經濟的縮影。以群眾運動的方式推動農業經濟活動,政治意義高于經濟意義,這一特性在當代中國經濟運動史上具有普遍意義,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也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時至今日,在改革開放繼續深化之際,我們重新審視這一歷史事實,在市場經濟建設中,應時時切記,一切經濟政策都要遵循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防止再入誤區,再走彎路,讓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諧、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現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3]《20年來國內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研究》,姬麗萍/閆夏(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史學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