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學科論文 > 毛概論文 >

    淺談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毛概論文

    時間: 堅烘964 分享

      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開辟了認識的新境界,社會主義本質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淺談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毛概論文,歡迎閱讀!

      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毛概論文篇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質特征概論》

      [摘要]和諧是一個永恒而常新的話題,伴隨著社會變遷,人與人之間失去誠信,人與自然產生對抗,生態系統出現失衡,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協調,東西方文化沖突,以及南北矛盾激化。這些都使人們更加珍惜和諧,同時也是我們研究和諧的重要意義之所在。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適時提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關鍵詞]社會和諧;本質特征;理論貢獻

      和諧社會,作為人類一個美好的社會理想,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在21世紀,當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步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對和諧社會的希冀便成了中國人的現實要求。因此,構建和諧社會,作為時代最強音,也成了當代中國社會建設與發展的主題,是我們黨與時俱進,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關于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寶庫重要體現。

      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布局已經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三位一體,提升到包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內的四位一體,這不只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和諧理論認識的一次飛躍。

      一、和諧的生動內涵

      和諧,在現代漢語中具有協調、融洽、合作等意義。“和諧”,就是在“中和”的前提下,事物的狀態或關系達到相生相宜、相輔相成、和衷共濟的美妙境界。[1]和諧,作為一種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精髓。其內容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許多漢語成語,如“和衷共濟”、“厚德載物”及俗語“和氣生財”、“和為貴”都是對這種和諧精神的注解和說明。中華文化的和諧精神可以歸納為八個字:“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和諧社會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各因素共處共存,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相互促進而形成有機、協和與均衡的良性發展態勢。

      和諧作為哲學術語,它既指事物的狀態,又是指此物和彼物的內在聯系,是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普遍現象。

      什么是“和諧社會”?社會學認為,社會是由人群組成的一種特殊形態的群體形式,是相當數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規范發生相互聯系的生活共同體,它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結構性。而社會結構是指社會系統的各組成部分或社會體系中諸要素之間比較持久、穩定的相互聯系模式。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和部分都緊密聯系,互相協調,整個社會才能始終保持有序和諧的狀態。所以,“和諧社會”就是說社會系統中的各個部分、各種要素處于一種相互協調的狀態。

      科學發展觀與社會和諧理論堅持發展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前進方向,必須科學發展、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代表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必須構建和諧文化,以和諧文化促進先進文化建設;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只有在和諧的發展中才能實現。在2005年2月21日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中,胡錦濤同志再次強調,要通過深入系統的理論研究,深化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規律性認識,使我們關于新形勢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更加完備,使我們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工作更加富有成效。[2]

      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特征

      “和諧社會”既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但是主要是指人與社會的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包括建設的目標、任務和構想,又包括相應的執政黨的執政能力、社會治理方略和社會運行機制。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一般意義的和諧社會具有不同的本質內容:

      1.“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面發展的社會。胡錦濤同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是對江澤民同志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理論的進一步深化,也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展理論在當代中國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思路,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社會的發展不是簡單的經濟發展,而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進政治發展、文化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并將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構建,使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和諧社會不僅要求人的全面進步,而且要求社會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不是一部分人受教育,而另外一部分人失去教育機會;不是一部分人就業,另外一部分人下崗;不是一部分人富裕,而另一部分人貧窮。和諧社會追求社會各系統優化發展、最佳發展,而不是一部分的最佳發展,某一要素的發展。不應以犧牲另一要素的發展為代價,更不應該妨礙其他系統的發展。

      2.“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結構合理的社會。現代社會既有現代化的經濟結構,也有現代化的社會結構。它們是構成和諧社會的基礎。所以和諧社會一定是結構合理的社會,反之合理的社會階層結構也必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在我國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人們開始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現代社會不僅是一個倫理共同體,同時也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今天,利益結構在理論上被看作是社會結構的物質基礎,并且是決定該社會和諧程度的重要因素。所謂“結構合理”,是說社會的各個組成部分,也就是各子系統之間有一個比較勻稱、比較均衡、比較穩定的關系。這些子系統通常指的是人口結構、階層結構、民族結構、就業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家庭結構。社會轉型引起社會心理結構層面的最大變化就是,改革在普遍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同時,誘發了社會成員越來越高的社會期望。由于社會結構不合理,必然會把社會差距和社會矛盾拉大,與此相應地是社會張力也必然要大。社會張力一大,社會沖突一觸即發;反之,社會結構合理,社會差距適當,社會矛盾也會比較小,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社會管理、社會整合、社會控制的難度比較小,成本比較低,和諧社會也就易于建構。

      3.“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行為規范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也大大豐富了公民道德建設的內容。中國有句話,叫做“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社會的規矩是社會行為的準則。人生在世,無不需要制衡。“有條”則“不紊”;有軌才會減少越軌。天上的飛機,海里的船,都有航道。大家都按規矩辦事,社會就會井然有序。規范的內容很廣泛,風俗、道德、法律、紀律、宗教都屬于社會規范。社會規范分成文與不成文兩大類:法令、條例、規章、紀律以及一部分道德,為成文的;風俗習慣以及一部分道德為不成文的。法具有強制性,雖有彈性,總體上是剛性。道德水準雖然也分層次,但是總體上是高層次的,比法律水準高。成文的、強制性的規范固然有效,不成文的、非強制性的,靠褒貶來規范的,能內化到心靈深處,更具有長效的功能。即使是超自然,超人間的宗教,也具有約束作用,有助于增強人的自控性。社會規范是社會控制的防火墻,是社會發展的支撐點。社會在前進,社會規范會更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社會規范依然是推動社會整體前進的推進器。

      4.“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運行有序的社會。和諧本身是一種有序狀態,和諧社會必定是運行有序的社會,運行有序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征。運行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運行有序體現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都有章可循,社會糾偏機制能夠及時發揮作用。一個社會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體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表現。

      目前,我們必須通過加快民主法治建設、強化秩序規范、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必需的社會組織和社會協調機制的發育、健全和完善社會管理體制等途徑,來保證社會安定和運行有序。社會安定有序,人民安居樂業,是衡量是否建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指標之一。[3]

      5.“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利益協調的社會。利益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關系構成了一定的社會利益結構。由此說明,利益是執政的杠桿,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的動力和源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建立協調利益關系的機制和平臺,妥善處理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建立科學的協調和處理機制,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

      我國社會轉型帶來社會利益的再調整,社會資源的重新配置,從而使得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變化。經濟制度的調整帶來了利益結構的變化,并且由這種變化導致的利益矛盾和沖突,構成了體制轉換中的社會和諧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準確把握社會利益結構狀況,加快社會利益結構調整步伐,已經成為造就現代社會和諧環境的重要條件。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是各方面的利益關系都能得到協調的社會。社會的核心價值理念是公平與公正,維護公平、公正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與前提。在社會轉型時期我國人民內部矛盾主要是人民內部不同群體之間利益關系的矛盾。如今的社會沖突集中表現為“利益的沖突”,大都是由于我們不能協調各個階層、各個群體的利益引起的。所以,作為執政者,就要能很好地處理各個不同階層、各個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關系。

      6.“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誠信、互信的社會。“人無信不立,業無信難興,政無信必頹”。社會和諧的基石是誠信。在現代社會中,黨和政府誠信是社會誠信的核心與關鍵,它引導、影響著公眾的誠信精神,推動、決定著社會的誠信程度。不管任何地方,一個誠實守信的政府對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依法治國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也是保障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和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基礎。我們必須站在構建和諧社會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角度,進一步加強黨和政府信用建設,強力打造誠信政府,樹立和維護良好的政府形象。

      可信賴是中國基本準則的最基礎道德之一。有人說,現代的信譽系統是社會主義的一個柱子,是市場經濟系統大廈的脊梁。但在當前,社會信用制度缺失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個人信用制度,而且企業信用制度和政府信用制度都亟待建立。強調可信賴,是整個社會守信的保證。做到這一點,就須以道德作支撐,以法律作保障,以和諧的人際關系作基礎。

      7.“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胡錦濤在闡明科學發展觀時指出,要牢固樹立人與自然相和諧的觀念。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關系,是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人類的生存發展依賴于自然,同時也影響著自然的結構、功能與演化過程。二者的發展關系是和諧統一的。人類發展的歷史是人類社會同大自然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協同進化的歷史,又是對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化的歷史。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口的不斷增加,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集中體現在資源短缺、生態脆弱、環境污染三個方面。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是科學發展觀的實質體現。

      8.“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良好人際關系的社會。通俗地說,人要生存,就必須參加生產與社會活動,而在參與各項活動的過程中,個體的人與人就交織為各種特定的群體關系。這種關系是其他各項關系的基礎,構建內涵豐富的和諧社會,關鍵是人,關鍵在人,人際關系的和諧是最基本的和諧。也只有以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為基點,才能圓潤各種社會關系,化解各種現實矛盾。

      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基本利益一致,雙方心理距離接近,心理相容性強,彼此感情認同,我們稱之為和諧的人際關系。人們常說,“人心齊,泰山移”,“團結就是力量”,這都是和諧人際關系的寫照。和諧的人際關系,是指我們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所要求和表現出來的協調得當的關系或融洽和睦的關系。這種關系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它在形式或基本要求上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友愛、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團結共進的關系,而在本質上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這一矛盾的解決,同時也是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

      9.“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充滿活力的社會。充滿活力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又一個基本特征,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區別于傳統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社會和諧必定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沒有活力的和諧,是一種死寂的、毫無價值的和諧。社會活力來自社會成員、社會組織和社會機制的有效作用,表現為政治活力、經濟活力、文化活力、人的發展的活力等等。促進社會充滿活力的辦法,關鍵還在于改變那些影響和束縛活力的制度供給和政策設定。擺在第一位的是要大力營造有利于創業和創新的機制和環境,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去推動各個領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4]

      作為一個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根本任務就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在社會轉型的歷史時期,我們黨為完成這一根本任務,就必須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和基本目標。

      參考文獻:

      [1]易超.論和諧[J].探索,2004,(2).

      [2]胡錦濤.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理論研究[N].羊城晚報.2005,02.23.

      [3]蔣宏賓等.構建和諧社會是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新突破[N].光明日報.2005,05.18.

      [4]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中國環境報.2004,04.06.

      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毛概論文篇二:《試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本質》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反映了當代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凝聚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思想精華,既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又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保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和方向,充分發揮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作用,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調節和激勵作用。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開拓創新,與時俱進。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創新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反映先進生產力發展規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眾實踐又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文化,是繼承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文化,是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反映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反之,則會阻礙社會的進步。文化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只有先進文化引領下的生產關系才能更好促進社會的進步。[1]

      新中國的成立,徹底擺脫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毛澤東在文化建設領域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等思想,以此為引領,實現了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生產方面開始擺脫小農經濟,社會生活有了明顯的改變。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深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不斷豐富。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在文化建設領域提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四有’公民”等思想,成為新形勢下引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思想武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我國也在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政治建設等多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歷史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反映了當代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源于人民大眾實踐又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文化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文化建設的主人,同時也是文化的自覺捍衛者。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是億萬人民群眾創造的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過程中逐漸創造出來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正是在人們的處世、行世、立世中形成的一些基本準則,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據重要位置。而現代文化中提倡“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公平正義,和諧和睦”等思想,也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被人們創造、最終上升至文化領域 成為人們自覺遵守的道德規范[2]。任何一種文化都是不斷積累積淀的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凝聚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思想精華,引導、鼓舞、規范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并以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文化成果服務社會,服務人民。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繼承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既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又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首先,中華傳統的優秀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母體。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富的養料,也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羅素說過“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為需要,若能被世界采納,地球上肯定比現在有更多歡樂祥和”①。目前國際上出現的中華文化熱、孔子熱,說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的思想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充分顯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其次,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果,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也為先進文化的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3]。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并與中國的客觀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引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第三,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與世隔絕,都需要從其他優秀的文化中汲取養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不例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正是以開放、包容的姿態,積極同外來文化互動交流,吸納、融匯一切人類優秀文化成果,才得到了不斷豐富和發展,并推動著中華文化走向繁榮興盛。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精髓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屬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表現在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

      首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保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和方向。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進入關鍵時期,各項事業改革向縱深發展,社會結構發生新變化,新的利益格局不斷產生,國際交往、合作不斷擴大,中外文化相互激蕩,人們的價值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在這種新的復雜的形勢下,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性質的根本依據,也是區別不同文化的根本標準[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四個方面的內容。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導,文化建設就會迷失方向,只有堅持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能在文化及社會各個方面抓住根本,突出重點,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充分發揮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作用。文化的先進性,表現在它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功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倡導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就充分發揮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這一功能。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使得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年生生不息;除舊布新、與時俱進、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優秀傳統文化,讓中華民族獨步世界[5]。我們黨領導各族人民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了鮮明獨特、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再到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北京奧運精神,都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的產物,賦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因此,只有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才能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第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調節和激勵作用。任何一個社會,人們的一切行為都有相應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必須遵循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即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把貫穿于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最為本質的東西揭示了出來,為人們提出了正確處理各種關系、解決各種矛盾的規范和行為準則,使人們能夠提高道德修養,明辨是非,分清善惡,知曉榮辱,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調節和激勵作用。正是這種調節和激勵作用,為人們追求理想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從而更加有效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

      五、與時俱進,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大力發展科教興國戰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系統中,科學教育具有重要地位。鄧小平曾深刻指出,從長遠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學技術,我們要千方百計把教育問題解決好[6]。因此,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大力推進科教興國戰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提供智力保障。

      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應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策略。“引進來”讓世界了解我們,“走出去”讓我們了解世界,求同存異,構建和諧世界。“引進來”就是要大膽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就是要將國外資金、科學技術人才及先進文明思想引入國內,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消化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加速我國現代化進程,使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造福子孫后代。“走出去”就是將當代中華民族所取得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推向世界,就是要讓世界認識中國、了解中國;要通過文化產業化,讓世界看到中國的文化;要通過高質量、高水平的產品,賦予中國文化元素,樹立中國品牌形象,體現出中國勞動力技術水平、科技發展能力、科研能力及團隊精神等綜合國力,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此外通過國家間、地區之間的經濟、技術、人才、文化等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增強互信,相互融合,兼容并包,共筑和諧世界。

      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開拓創新,與時俱進。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這一論斷,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發展的、開放的理論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重要組成部分,也必然具有發展、開放的特性。江澤民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同樣,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富有生機和活力的不竭動力。沒有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不能延續傳承,更不能繁榮發展。我們必須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敢于創新,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注釋:

      ①羅素.中國問題[M].北京:學林出版社,1996.

      參考文獻:

      [1]劉大椿.自然辯證法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戴茂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8.

      [3]宋萌榮,鄧泉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論[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

      [4]王懷超,秦剛.科學社會主義基本理論[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

      [5]本書編寫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8.

      [6]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毛概論文”

    23065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视观看|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中文精品北条麻妃中文| 黄色一级片在线看| 最新浮力影院地址第一页|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丝袜高跟鞋| 亚洲一级黄色大片| 欧美另类xxx| 日韩欧美在线看| 国产午夜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强| 韩国三级黄色片| 无码h黄肉3d动漫在线观看| 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毛片| 三个黑人强欧洲金发女人| 精品久久欧美熟妇WWW| 女人喷液抽搐高潮视频| 亚洲高清毛片一区二区| 97av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人与性动交α欧美精品|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么公的又大又深又硬想要| 青草视频入口在线观看| 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免费看的黄网站| 91香蕉视频污| 欢愉电影完整版免费观看中字|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 丰满老熟妇好大bbbbb|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片| 大香伊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 欧美疯狂ⅹbbbb另类| 日本一二线不卡在线观看 | jizzjizzjizzjizz国产| 欧美精品黑人巨大在线播放| 国产毛片久久久久久国产毛片|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精品免费| 美女扒开腿让男人桶免费看 | 国产60部真实乱|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