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論文大全>學科論文>毛概論文>

    關于中國外交政的毛概論文

    時間: 堅烘0 分享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交經歷了若干次轉型,大體上從革命外交到發展外交,再到大國外交。然而我們該如何寫有關中國外交的論文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關于中國外交的毛概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外交的毛概論文篇一

      《構建和諧世界,創新中國外交》

      [摘要]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發展和中國對外交往的持續擴大,中國與世界的聯系空前緊密,中國的外交也需要有-與時俱進的新理念。從“和諧社會”到“和諧世界”,中國將“和諧”從內政延伸到外交,開創了中國外交和國際關系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和諧社會;和諧世界;中國外交

      一、中國新外交的提出:從“和諧社會”到“和諧世界”

      2004年,中國共產黨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首次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黨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諧社會”建設放到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并列的突出位置。2005年,中國在亞非峰會首次提出“和諧世界”理念,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胡錦濤同志首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權威的講壇上,以國家最高領導人的名義,提出構建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思想。隨后,這一理論不斷在APEC、二十國財長會議上頻頻被提起。

      我們看到從提出建設“和諧社會”,再到倡導世界各國攜手共建“和諧世界”,中國不斷完善著對自身、世界以及對外關系的認識,將“和諧”從中國內政延伸到外交。作為2005年中國外交的最大“亮點”,可以說,“和諧世界”已漸漸成為中國外交理論的主軸。

      “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關系,反映的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發展與人類社會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核心是“和諧”,其本質是相同的,只是具體所指的目標不同。建設“和諧世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外部條件。中國政府明確闡述了“和諧社會”及“和諧世界”的內涵:中國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中國倡導的和諧世界則是“堅持多邊主義,實現共同安全;堅持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繁榮;堅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諧世界”。

      “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思想體現了中國內外政策的高度統一。“和諧社會”理論的提出。是中國領導人對自身執政能力如何提高的深刻認識,是如何治理內政和承擔維持社會穩定、推動社會發展責任的深度思考。而“和諧世界”理論的提出,是國內執政理念在外交領域的具體體現,是中國領導人對國際事務冷靜觀察和思考的結果,是如何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深度探索。

      二、中國新外交的表現

      (一)推廣“國際和諧社會”

      “和諧世界”所追求的發展是普遍發展和共同繁榮,不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南北差距越來越大。反觀現實世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困難很多,相當一部分發展中國家面臨著被進一步邊緣化的危險。國際社會不和諧表現明顯加強,造成國際社會不和諧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發展不平衡、不迅速、不和諧。

      因此,國際上同樣需要一個和諧社會。過去兩年,中國政府倡導建立“和諧”社會,并將“和諧”理念延伸到處理國際事務的實踐中,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發展籌資高級別會議上中國公開承諾:中國決定給予所有同中國建交的39個最不發達國家部分商品零關稅待遇;將進一步擴大對重債務國和最不發達國家的援助規模;將在今后3年內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億美元優惠貸款及優惠出口買方信貸,用以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將在今后3年內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的相關援助;將在今后3年內為發展中國家培養3萬名各類人才。中國的莊嚴承諾,充分體現了泱泱大國的風范和對世界和諧發展的杰出貢獻。

      (二)打外交“文化”牌,增強國家“軟實力”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不能指望以某一種文明來實現對全球的良好治理,也不能把自己的經濟體制、社會制度、發展模式和價值觀念強加于其他國家,企圖建立某一價值觀主導世界的做法是錯誤的。要保持文明的多樣性、發展模式的多樣化,才能促使全世界和平、和諧地發展。

      “和諧世界”的論述,充分體現了中國對于不同文明之間兼容并蓄、和諧進步的深刻理解。一個和諧世界需要文化多樣性,文化多樣性與文明多樣性有著等號關系。開展文化外交,有助于增強國家的軟實力。“軟實力”概念是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提出的,他認為軟力量是通過吸引而非強迫或收買的手段來表達自己意愿的能力,它源于一個國家的文化、政治觀念和政策的吸引力。

      近年來,中國在積極實施經濟“走出去”戰略的同時,也積極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中國將文化外交擺在了一個突出地位,傳統文化成為中國“軟實力”的重要來源,中國的文化軟實力贏得了世界的矚目。

      隨著文化作用的不斷加強,中國和法國之間有了文化年,中國和俄羅斯之間也已開展類似活動,中國不久前在美國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文化外交活動。中國還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建立孔子學院。這在某種程度上呼應、促進了中國的“和諧世界”理念,也對改善中國國際輿論環境大有裨益。中國文化外交的作用不僅為貫徹中國外交的總體布局營造了良好氛圍,在發展雙邊關系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實現外交新思維――民本外交

      建設和諧社會,其核心之一就是“以人為本、執政為民”,要最大限度地體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懊癖就饨弧弊畲蟮奶攸c就是本著“以民為本”的精神,使中國外交具備一種民意的廣度、民主的厚度。前任外長李肇星曾強調,中國外交要“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在國際上為維護我國法人和公民的合法權益多做實事”。

      中國“民本外交”思想的確立,至少在三個方面可以提升國內民眾的各項利益:第一是通過大國外交來樹立民族尊嚴,使得海外華人地位提升;第二是利用全球一體化機制下的分工方式,促進本身優勢產業的發展,為國內創造可觀外匯;第三是針對領土與主權糾紛問題,采取和平原則加以解決,不致影響國內民眾的工作生活環境。

      近年來,由于全球安全形勢惡化和地區沖突加劇,各種國際政治經濟矛盾加深,尤其是恐怖主義威脅蔓延,中國人在以色列、伊拉克、阿富汗、非洲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總體安全環境惡化。隨著恐怖組織襲擊對象的擴大,在海外的中國人不可避免地成為打擊的目標。中國公民在海外的安全保障問題在政府、媒體、社會等各個層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從2004年開始,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維護在海外的中國公民利益,外交部門在繼續高度重視外交大事的同時,也越來越關心一些事關中國公民合法權益保護的“小事”,從莫斯科友誼大學火災導致中國留學生傷亡、英國海灘中國非法移民遇難、中國工人在蘇丹和伊拉克被綁架到趙燕在美被毆等眾多事件中,中國政府牽掛公民的生命安全與海外權益,動用外交資源保護中國普通公民。

      中國外交開始呈現濃重的“外交為民”色彩,

      “民本外交”的新外交觀得到了強化。這無疑是“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在外交領域的具體體現,是中國外交內涵的新擴展。

      三、中國新外交的現實意義

      構建“和諧世界”理念提出后,很多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構建和諧世界是否能達到”。“和諧世界理念是否過多帶有理想主義傾向”。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是個新生事物,是在全球化條件下的世界觀,是對人類未來的一種理想。和諧世界的理念是富有生命力的,是針對當前不和諧的世界發出的真誠正當的呼聲,是具有針對性的外交新思維,其主張并不是空想的,我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去理解和看待“和諧世界”的可行性問題。

      (一)各國利益交融、相互依存是建設和諧世界的前提

      冷戰后大國關系的變化為人類帶來新的機遇,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使各國在政治、經濟上相互依存加深,各國利益相互交織,各國發展與全球發展日益密不可分,特別在人類全球性問題的治理上各國互動逐漸加強。相互依存論的兩位大師羅伯特?基歐漢和約瑟夫?奈就指出,相互依存不僅是國際社會的一個普遍趨勢,而且還是當代世界政治的一個本質特征。

      恐怖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蔓延,禽流感病菌的傳染不分國界,印度洋海嘯奪去了不同膚色的人的生命,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金融危機對各國經濟的嚴重沖擊,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越來越感受到世界的狀況與發展,已經深刻地影響著所有國家與個人的命運和前途。

      中國提出“和諧世界”,是舒緩世界緊張、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世界發展的新構想和新嘗試。不僅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一致,也與時代發展的潮流相一致,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二)國際機制是建設和諧世界的基礎

      隨著世界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任何國家的發展都無法脫離國際環境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而孤立前進。在一個無政府狀態下的國際社會,如果沒有形成一定的國際機制,世界就難享太平,也就更談不上和諧世界的形成與維持。

      現行國際秩序的主體已存在60余年,《聯合國憲章》確定的宗旨和原則等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接受和遵守;在經貿領域,以相互開放取代彼此封閉,努力建立開放、公平、規范的多邊貿易體制,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在金融領域,完善國際金融體制,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健康有序的貿易環境和穩定高效的金融環境;在環境能源領域,制定一系列的合作與制約機制,不斷加強全球能源對話,共同維護能源安全;在國際組織領域,聯合國、世貿組織、核不擴散機制等國際機制為抑制戰爭、促進世界和平和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北美自由貿易區、東盟、歐盟、上海合作組織等區域性合作機制為維護區域安全與發展作出貢獻。所有這些都成為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

      因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合理及不斷完善的國際機制下,以對話合作化解分歧、解決爭端,以互利互惠促進世界和本國經濟社會發展,以合作共贏取代“零和”游戲,“和諧世界”所提出的理念都有可執行的可能。

      (三)實現“和諧世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我們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就是從提出“和諧世界”的倡議&lsquo;,到實現“和諧世界”,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需要若干代人甚至上百年的努力。盡管構建一個和諧世界的過程是長期的和艱難的,但中國對“和諧世界”的國際性推廣,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和贊賞,只要通過中國自身不斷的努力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總有達到目標的一天。從這點來看,“和諧世界”就不是空想,而是有積極的現實意義的。

      建設“和諧世界”,一是要強調國際關系民主化,針對美國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中國主張國家無論大小,一律平等,都有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主張國際爭端通過政治對話和外交談判來解決,主張維護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的利益,最大程度發揮其在構筑和諧世界過程中的作用。二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要從制度上保障聯合國等一些國際組織的民主化程度,要使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小國、弱國在國際社會中享有平等的權利,要解決各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的問題。

      從以上兩點的表述我們看到,中國倡導構建“和諧世界”,不是說現在就可以馬上建立一個和諧世界,而是呈現構建和諧世界的思想。同時也給自己制定一個為之實現的目標,所有這些都需要各國和各種政治力量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付出共同努力。只有實現觀念的突破,加深理解與支持,才會建立為各國所共同認可的國家行為的共同規范,直至最終實現這一理想境界。

      無論怎樣評價,中國提出,的“和諧世界”的主張,已經為中國的外交理念樹立了一個新的理論豐碑。建設和諧世界,可以構成影響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昂椭C世界”的理念作為一種充滿著民主精神、具有全球眼光的全新的世界發展觀,也將對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和世界新秩序的建立產生重大的積極影響。

      中國外交的毛概論文篇二

      《對外開放與中國外交》

      摘要:近30年前開始實施的對外開放政策不僅幫助中國走上崛起之路,給中國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還對中國外交產生了極為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對外開放促使中國擯棄以意識形態劃線的外交模式,轉而從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需要出發,尋求同世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與對外開放相適應,中國大力改善、鞏固和發展同西方發達國家的關系,努力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尋求共同利益的匯合點,擴大互利合作,力爭通過對話解決彼此之間的分歧,避免對抗。進入新世紀后,面對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關注和擔憂,中國提出要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為此,中國將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關鍵詞:對外開放 中國外交 和平發展

      一、對外開放是中國外交轉型的動力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的20多年間,受冷戰的影響,中國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處于對抗狀態。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破冰,帶動了一大批西方國家同中國建交。但此時,中國發展同西方國家關系的主要動機是維護自身安全;聯合西方,共同對付蘇聯的威脅。在當時中國領導人的心目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仍然是中國的敵人,只不過是與蘇聯相比威脅小一點而已。他們的戰略思維是拉住次要的敵人,共同對付最主要的敵人。這是統一戰線思想在國際舞臺上的運用。

      中國同西方國家關系發生質的變化是1978年之后。在結束了““””十年動亂和之后的兩年徘徊,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工作中心的轉移,她要帶領中國人民一心一意謀發展,要搞現代化,為此要對外開放。這個對外開放主要是對西方國家開放,因為對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開放的問題或者早已解決了,或者并不突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70年代末主政時一再強調:“現在是我們向世界先進國家學習的時候了。關起門來,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發達不起來的?!盵1] 那么誰是先進國家呢?如果說在新中國成立時,中國領導人心目中的先進國家是蘇聯,那么到了70年代末,鄧小平的看法已經變了,他心目中的先進國家(在經濟、科技上)不是蘇聯,而是西方國家?!八^現代化水平,就是接近或比較接近現在發達國家的水平”,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西方的水平”。他還坦言:“過去,我們很多方面學蘇聯,是吃了虧的?!盵2] 1978年底,兩件大事幾乎同時發生,一個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一個是中美建交談判成功。兩件事都是鄧小平親自抓的。中美建交幾個月后,鄧小平訪美。他在訪美時表達了良好的愿望:“我們相信中美關系正?;転槊绹孟冗M的東西幫助我們實現四個現代化創造更有利的條件。”[3] 在鄧小平出訪美國期間,陪同訪問的一位資深國際問題專家曾問鄧小平,中國為何要開放,又為什么主要向美歐開放?鄧小平回答說,跟著美國的那些國家都富強了。[4] 如果聯系不久前中日簽署和平友好條約和鄧小平訪日,更能體會出鄧小平對發展同西方國家關系的重視。

      不可否認,在70年代末,中國發展同西方國家的關系,仍然存在著維護自身安全的動力,因為畢竟這時中國同蘇聯的關系尚未實現正常化,蘇聯仍然對中國構成嚴重的軍事威脅。中國要集中精力搞現代化建設,需要借重西方特別是美國、日本這些大國的力量來抗衡蘇聯威脅,維護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但是,這時的蘇聯威脅與60年代末相比,已經大大減弱,中蘇邊境的局勢相對穩定。這說明,到了70年代末,安全動力只是中國發展同西方國家關系的動力之一,而且還不是最主要的動力。最主要動力是對外開放,中國要向西方國家開放,向它們學習先進的科技和管理,學習發展經濟、搞現代化的經驗。為了順利展開對外開放,中國需要同西方國家保持良好的關系。

      從1978年至80年代初,中國外交只是實現了“轉向”,并未“轉型”。轉向是指改變了外交重點。如果說中國外交的重點在“一邊倒”時期是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同兩個超級大國同時對抗時期是發展中國家的話,那么改革開放后則是西方發達國家。這與中國將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直接相關。然而,這時中國外交的套路或模式并未改變,仍然是“敵”、“友”分明,當時所奉行的“一條線”戰略,立意還是要聯合朋友,對付敵人。

      所謂“轉型”,就是擯棄傳統的敵友分明,聯合一方,對抗另一方的外交套路和模式,實行全方位的外交,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極而言之,就是“無敵外交”。中國外交實現“轉型”是80年代初,標志是中國共產黨十二大。1982年9月召開的十二大確立了新的外交戰略,強調獨立自主,不做任何大國的附庸,不依附于任何大國或大國集團。做出這種調整,固然與對國際局勢的判斷有關,中國認定蘇聯威脅進一步降低,同時國際總體局勢更加緩和,和平與發展這兩個時代主題突顯。這樣的國際局勢和安全環境可以使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更加獨立自主,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利益,而過去的那種帶有結盟色彩的外交戰略,容易使自己受制于別國,甚至損害自己的利益。

      然而,同70年代末“轉向”一樣,安全因素只是中國外交“轉型”的動力之一。促使“轉型”的另一個重要動力還是對外開放。經過幾年的實踐和探索,中國領導人認識到,對外開放應當是全方位的,盡管西方是重點。鄧小平指出:關于“對外開放,我們還有一些人沒有弄清楚,以為只是對西方國家開放,其實我們是三個方面的開放。一個是對西方發達國家的開放,我們吸收外資、引進技術等等主要從那里來。一個是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開放&hellip;&hellip;還一個是對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開放,這些國家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這里有很多文章可以做?!盵5] 這是辯證法在對外開放問題上的運用,既要抓主要矛盾,同時也要兼顧次要矛盾。這里面也蘊含著戰略思維。如果僅面向西方這一個方面,很容易形成對西方的過度依賴,最終會受制于西方。如果面向多個方面,則會增強中國在對外開放中的主動性和靈活性,更有利于對外開放的展開,同時也不會損害同西方的關系。中國實現外交轉型后,同西方國家的關系不但沒有倒退,反而發展得更加順利,出現了一個“蜜月期”。當然,對西方開放,發展同西方國家的關系仍然是轉型后中國外交的重點。這一點從同中蘇關系的對比中可以洞見。如果從1979年10月中蘇副外長級談判算起,到1989年戈爾巴喬夫訪華,中蘇關系正常化用了10年時間。期間,中國一直堅持要蘇聯消除“三大障礙”,決不讓步。而在當年中美建交談判中,中國則展示了高度的靈活性。再考慮到臺灣問題,更可以看出中國在80年代的外交偏向。盡管蘇聯一再明確表態,它完全承認中國對臺灣的主權,但是中蘇關系卻發展得相對緩慢,遠沒有中美關系順利,而美國一直是中國解決臺灣問題的最大外部制約因素。

      二、對外開放是維系中國同西方國家關系的紐帶

      對外開放是1978年以來中國發展同西方國家關系的強大動力。與此同時,中國的對外開放也是維系中國與西方國家關系強有力的紐帶。

      西方國家出于種種原因,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一直持敵視態度。從十月革命后對蘇俄武裝干涉,到二戰前搞“禍水東引”;從對蘇冷戰,到對新中國的封鎖、遏制,都體現出西方從內心里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敵視態度,試圖扼殺、消滅之。但是,西方國家又是現實的,它們的利益是多元的。在扼殺不了之時,西方會考慮同社會主義國家打交道,或者獲取經濟利益,或者結成暫時聯盟共同對付更主要的敵人。西方還寄希望于在同社會主義國家的交往、接觸、合作的過程中,影響、塑造、“和平演變”它們。基于多重動機,西方對中國的開放和以開放為導向的改革是持歡迎態度的。它們認為,經過開放和改革,中國正在向它們所希望的方向“演變”。用布熱津斯基的話說是正在變成“商業共產主義”國家。而這樣的國家已經不同于蘇聯,不再是西方的敵人。

     中國同西方的關系沒有退回到50-60年代那種狀況,新的冷戰并未爆發。中國同西方各國的關系不僅保持著正常狀態,而且還建立起了各種伙伴關系或合作關系。從中國方面講,對外開放所形成的發展同西方國家關系的動力依舊;從西方國家方面說,中國的對外開放也依然是它們發展對華關系的動力。西方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歡迎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而不是閉關鎖國的中國。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有利于西方在同中國交往中獲取經濟利益,更有利于它們有機會影響、塑造中國。筆者2000年訪美時的一個情景仍深印腦海。當時美國國會正在激烈辯論中國入世問題,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反復播放一個公益廣告:圖片是半開著的紫禁城大門;畫外音是,“中國的大門已經打開,決不能讓它再關上”。美國媒體正教育國會議員們:讓中國加入WTO有利于促進中國的開放,這符合美國的利益。實際上,當美國參眾兩院絕大多數議員投票贊成中國加入WTO時,他們的主要理由與CNN公益廣告的主導思想是一致的,而經濟利益只是其次。

      不管西方各國在支持中國對外開放時出于什么動機,客觀上,中國的對外開放構成了西方發展對華關系的強大動力。也許是出乎西方的預料,對外開放使得西方與中國在經濟上形成了嚴重的相互依賴和巨大的共同利益。就拿中美貿易來說,1979年,中美貿易額僅為24.51億美元,到了2007年,躍升到3020.83億美元。2006年,中國取代墨西哥成為美國第二大貿易伙伴;而美國則是中國的最大貿易伙伴。盡管中美貿易存在著不平衡,美國一直抱怨中國順差過大,甚至有些對華強硬派還炒做“中國廉價商品奪走了美國工人的就業崗位”等議題,鼓吹“中國經濟威脅論”,但是,美國的有識之士還是清醒的。美國四位著名戰略專家在《中國:一個兩面性的國家》一書中指出:“美國從與中國的日益增長地經濟互動中每年實質上獲益700億美元,平均每戶625美元。”[6] 可以說,中美在經濟關系上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冷戰后中美關系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爆發像美蘇之間那樣的“新冷戰”。密切的經濟關系起著維系紐帶作用,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正如美國亞洲協會前主席尼古拉斯?普勵德(Nicholas Platt)所說,“經濟關系是中美關系的壓載艙”。喬治?W?布什就任總統之初奉行強硬的對華政策,曾聲稱中國是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但是他仍然稱中美是“經濟上的伙伴”,表示需要同中國發展關系。面對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美國戰略界熱議“中國崛起”,探尋應對“中國崛起”之道。常務副國務卿佐利克提出“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之說,代表了美國戰略界主流的共識?!袄尕P方”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中美兩國在很多利益上已經深度捆綁,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經濟利益。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啟動和推進就表明兩國都認可:中美經濟關系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國同日本及歐盟國家的關系也有類似的情況。密切的經濟關系也是中日關系和中歐關系的壓載艙和強有力的維系紐帶。冷戰后,中日政治關系趨于冷淡,到小泉首相執政期間,幾乎冷到了極不正常的狀態,兩國最高層中斷互訪達5年之久。然而,中日兩國的經濟關系卻仍然很熱,一直互為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如果沒有密切的經濟關系,很難想象中日政治關系會如此迅速地“破冰”、“融冰”、“迎春”、“暖春”。歐盟許多國家在1989年中國“六?四”風波后曾同美國一道制裁中國,但是不久,它們就尋求同中國改善關系,一個重要動力就是它們不愿意將中國這個新興大市場拱手讓給其競爭對手――美國和日本。冷戰后,歐盟國家與中國在人權問題上時有摩擦,導致雙邊關系震蕩。最近的事例就有德國默克爾會見__事件和法國總統薩科齊對西藏-奧運問題的不當表態及奧運圣火傳遞在巴黎受阻事件。然而,這些領導人很快就做出姿態,愿意改善對華關系。眾人皆知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受到了來自工商界的強大壓力。而且,經濟利益對這些國家來說是更重要和實惠的,當所謂人權利益與經濟利益撞車時,任何頭腦清醒的政治家都會選擇后者,而不是前者。

      可以斷言,如果沒有中國的對外開放,無論中美,還是中日、中歐,經濟關系都不可能如此密切,因此雙邊經濟關系也就不能成為維系總體雙邊關系的紐帶和壓載艙。

      三、對外開放是中國實現和平發展的途徑

      進入新世紀后,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這也導致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高度關注。許多國家擔心:中國在崛起過程中或者崛起后會不會像當年德國、日本、蘇聯那樣,挑戰現有的國際秩序,甚至向外擴張,引發國際沖突和戰爭?中國積極應對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反應,聲明中國要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實現和平崛起。走和平發展道路,除了堅持一貫的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之外,中國還要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對外開放是中國實現和平發展的必經之路。

      中國曾飽嘗閉關鎖國之苦。在工業社會到來之前,中國曾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在清朝鼎盛時期,中國人口和經濟總量都占世界1/3。但是由于封建王朝盲目自大,閉關鎖國,拒絕同率先走向工業化、現代化的西方國家發展正常的關系,從而錯失跟上工業化、現代化步伐的良機,進而在全球化大潮中落伍。而落后的結局就是挨打,被西方用炮艦打開國門,一步步淪入半殖民地的深淵,最后險些亡國滅種,被開除“球籍”。與之相應,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急劇下跌。據估算,1820年中國經濟占世界經濟比重為23%;到1949年跌至5%。新中國成立后的頭30年,出于各種原因,中國仍處于準封閉狀態,致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未升反降。1978年中國經濟占世界經濟比重僅為4%。鄧小平深刻地總結道:“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這十一二年,我們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這十多年,正是世界蓬勃發展的時期,世界經濟和科技的進步,不是按年來計算,甚至于不是按月來計算,而是按天來計算。我們建國以來長期處于同世界隔絕的狀態?!盵7]

      實踐證明,對外開放是強國之路。尤其是在全球化時代,任何希冀通過閉關自守的方式來實現國家繁榮富強都是行不通的。正是對外開放和以開放為導向的改革,使中國不僅免除了被開除“球籍”之險,而且還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從改革開放一開始,對外開放就不僅是促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而且也是中國外交的重要影響因素。對外開放拉近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國家的關系,促使中國不斷融入世界,跟上全球化、現代化大潮。與此同時,對外開放也促使國際社會逐漸接納一個不斷發展壯大的東方大國。

      中國的開放是符合世界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要求的。正是對外開放,促使中國率先走出冷戰對抗。而中國作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她所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無疑有助于國際局勢進一步緩和,促進冷戰全面結束。也正是對外開放,促進了中國的發展和改革,使占世界1/5人口的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狀態,走上繁榮發達之路。中國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發展的巨大貢獻,同時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謀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而且,作為維護和平力量的中國,強大起來后,更有利于世界和平。

      步入新世紀后,中國做出了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戰略抉擇,這是順應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和全球化大潮要求的明智之舉。中國只有走和平發展道路,才能夠真正實現民族復興和崛起,舍此別無它途。要和平發展,就必須繼續堅持對外開放,舍此也別無它途。對外開放是已經被實踐證明了的強國之路,中國沒有理由放棄它。中國所面對的問題不是還要不要堅持對外開放,而是如何把對外開放搞得更好,如何在對外開放中實現同世界各國的互利共贏。當一個民族還比較窮弱時,國際社會往往抱著一種同情之心,鼓勵她對外開放,而且也能容忍她在開放中得到較大利益。但是,如果她強大起來了,國際社會對她的責任要求就相應提高了,甚至還會對她的強大抱有疑慮。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對外開放的結果還是單向獲利或因獲利不平衡而被認為是單向獲利的話,那么就會引起國際社會對這種開放的抵制?!爸袊鴮⑹冀K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這正是中國在審時度勢后,為適應和平發展和構建和諧世界的需要而做出的莊嚴承諾。

      和平發展需要對外開放,對外開放促進和平發展??梢灶A見,未來的中國將變得更加開放。中國的對外開放將與和平外交遙相呼應,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注釋: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頁。

      [2] 同上,第10、44頁。

      [3] 同上,第109頁。

      [4] 袁明:“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美國因素”,載《外交評論》2005年第3期。

      [5]《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8-99頁。

      [6] C. Fred Bergsten, Bates Gill, Nicholas R. Lardy, Derek Mitchell, China: The Balance Sheet――What the World Needs to Know Now About the Emerging Superpower, Public Affairs, New York, 2006, p.116.

      [7]《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2頁。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中

    249175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电车上强制波多野结衣| 91频在线观看免费大全| 丰满岳乱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你懂的| 欧美aaaaaaaaaa| 国产精品99久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成a人一区二区三区|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 绝美女神抬臀娇吟|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1314|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乱人伦一区二区三区| 人人揉人人爽五月天视频| 李老汉在船上大战雨婷|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精品99久久久香蕉| 都市春色校园另类| 我要看特级毛片|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a视频| 一级日本高清视频免费观看| 窝窝午夜看片七次郎青草视频| 天堂网www在线资源中文|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青青草原免费在线| 日韩系列第一页| 国产chinese91在线| 一区二区视频网| 永久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 欧美黑人又粗又大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满| 久草网在线视频| 草草影院第一页| 好男人社区www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不卡 | 看全色黄大色黄女视频| 国产高清免费在线| 九一制片厂免费传媒果冻| 色屁屁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嫩草影院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