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國夢的2000字毛概論文怎么寫
“中國夢”的核心目標可以概括為“兩個一百年”的目標,也就是: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逐步并最終順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中國夢的2000字毛概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夢的2000字毛概論文篇一
《淺談毛澤東與他的“中國夢”》
摘要: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創建了新中國,又進一步帶領中國人民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使命,實現了中國在20世紀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奠定了政治基礎。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主要創始人,他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尤其是他倡導的“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毛澤東;中華民族
一、毛澤東的奠定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基礎
1.毛澤東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為把中國共產黨建成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政黨做了巨大貢獻
面對中國這個“兩頭大,中間小”的特殊的國情,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共產黨的這個問題,需要毛澤東同志面對復雜情況做出正確的回答。毛澤東為把中國共產黨建設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政黨做了四個方面的努力:第一,他提出從思想上加強黨的建設。第二是強調思想路線的重要性必須做到實事求是,必須要反對教條主義與本本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成為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理論武器。第三是加強黨的作風建設,這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一切黨派的最顯著的特征。四是注重黨內民主集中制的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這些措施,保障了黨始終代表馬克思主義先進性政黨的性質。
2.毛澤東是人民軍隊重要創造者,為把人民軍隊建設成國防安全的堅強柱石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共產黨在經過國民黨的大屠殺后,開始認識到掌握槍桿子的重要性,開始注重自己的軍隊建設問題。毛澤東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三灣改編,黨指揮槍的原則被確立下來,是人民軍隊的重要創造者。在于國民黨的數次交戰中,毛澤東創立了獨具特色的建軍理論和一整套戰略戰術,為打敗國民黨建立新中國建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注重軍隊的政治教育,政治教育和軍隊建設擺在同樣重要的地位,它不同于其他舊式軍隊最顯著的特點。
3.毛澤東是社會主義建立的主要締造者,為實現中華民族最偉大的變革做出了巨大貢獻
毛澤東在新中國建立后,就不斷考慮怎樣向社會主義轉變以及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問題。在借鑒蘇聯過渡時候的經驗教訓,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提出了“和平贖買”、“一化三改”等具有中國特色的過渡形式。實現了社會性質的轉變同時也保持了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國家,在20世紀完成了中華民族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社會主義中國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鼓舞了亞非拉等國的人民爭取民族解放運動,沉重的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增強了世界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
4.毛澤東是第一個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創始人,積累的經驗和教訓,對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毛澤東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雖然這個過程是曲折和艱險的,其中也出現了錯誤,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別是經濟建設取得了發展,改變了舊中國貧窮的面貌,我們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國家掌握了工業資源和經濟發展的命脈,改變了舊中國發展受制于帝國主義的悲慘命運;三是社會事業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醫療衛生條件有所改善,人民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四是外交上實現了獨立,新中國的建立,廢除了西方國家強迫中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實現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還同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了一系列外交關系。
5.毛澤東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創立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的理論創新做出巨大貢獻
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的實踐中,越來越認識到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只有使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因此他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在遵義會議上,毛澤東首次進入中央局成為中央,在他的理論指引下,我們黨成功的完成了長征,在1945年“七大”上,毛澤東思想被確立成我黨的指導思想。特別是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所做的決定,對毛澤東思想做了重新定義,對毛澤東思想的獨創性理論內容做了新的概括,標志著黨對中國社會發展規律和革命發展規律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各個創新都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黨都應該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
二、肩負起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重托,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
黨的九十多年的發展史,就是追求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其次是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毛澤東同志的中國夢也就是這兩個方面的內容。
1.毛澤東的中國夢首先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毛澤東出生的年代,正是中華民族不斷遭受外敵入侵的時候,是中國人民生活民不聊生的時候,毛澤東從青年的時候,就立下宏志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他首先積極的學習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改造中國的理論武器,參加中國共產黨一大會議,積極進行農民運動調查。在大革命失敗以后,他首先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抗日抗戰爆發后,他有帶領中國共產黨人打敗日本侵略者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求和平無望的時候,他有領導中國人民為打敗蔣介石的反動派的統治而坐著自己的努力,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國民黨反動派敗退臺灣,他有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新中國。他推翻了三座大山,實現了百年的獨立夢,完成了中國夢的第一步。
2.毛澤東的中國夢其次就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四個現代化
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就為該如何實現向社會主義轉變而積極探索著。他結合中國的國情,終于找到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又具有特殊意義的道路-和平贖買。在向社會主義國家過渡的同時,他有提出了社會主義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建設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改變中國一窮二白的面貌。在1956年黨的八大上,他提出:使中國具有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富強的、先進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四個現代化的首次表述。1959年底1960年初,他又指出:建設社會主義,原來就是要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
3.當代對毛澤東中國夢的繼承和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果斷的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中國由此掀開了新的一頁,進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開創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道路,鄧小平繼承了毛澤東同志的“中國夢”的夢想,繼續領導著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艱苦的探索著、努力奮斗著。經過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努力,為實現中國夢集聚了很大的物質財富,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接近中國夢的實現。所以,以后,以為的黨中央,提出了中國夢,中國夢與毛澤東的四個現代化的實現是一脈相承的,又是對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石仲泉.毛澤東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發展[J].理論前沿,2003(12)
[2]毛澤東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
中國夢的2000字毛概論文篇二
《淺談中國夢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歷史的進步,中國人民對未來的期許又高了一層。在此情況下,黨提出中國夢,無疑是順應潮流的表現。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和社會和諧。為了中國夢的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必經之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動力、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正確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中國夢;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幾十年的辛勤耕耘,中國不再是往日的東亞病夫。隨著經濟建設的成功與科技的飛速發展,中國慢慢又恢復到強國的狀態。這個時候,黨提出了中國夢,中國夢是中國的夢想也是每個國人的夢想。為了實現中國夢,僅僅注目于經濟建設,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這樣,中國夢才不單單是泡影般的空想,才能是指日可待之事。
一、中國夢的內涵
“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和社會和諧。當代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夢”的根本要求,相應地,“中國夢”也呈現出這個階段的諸多重要時代特征。
一是綜合國力進一步躍升的“實力特征”。“中國夢”的第一要義,就是實現綜合國力進一步躍升。如今,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底子薄、發展很不平衡的狀況并未根本改變。黨的描繪了到2020年的宏偉目標,小康社會全面發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這一指標體系,構成了現階段“中國夢”的基本圖景。
二是社會和諧進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共圓“中國夢”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進而提升全社會的幸福指數。提升幸福指數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考慮物質因素,又要考慮非物質因素,從根本上講,就是要進一步提升社會和諧的水平。黨的著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將“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堅持促進社會和諧”納入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社會建設的重點,等等。這些和諧因素的充實,對“中國夢”的階段性特征作了更為清晰的描繪,也為“中國夢”增添了更加美麗的幸福光環。
三是中華文明在復興中進一步演進的“文明特征”。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幾千年不斷延續、傳承至今的文明,但要體現現代文明色彩,就必須超越數千年來創造的農耕文明形態。
黨的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升華為包括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標志著中華文明格局開啟了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更高階段演進的新里程。堅定不移地推進“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文明必將放射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四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價值特征”。《共產黨宣言》指出,共產黨人的最終目標是建立“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聯合體”。“中國夢”具有多個維度,而其價值維度就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黨的明確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之中,并且強調,“不斷在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這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終極價值追求,必將極大提升“中國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懂得了個人幸福與國家夢想的關系,每個人心中又升騰起關于國家社會的夢想,我想那個夢想一定是五彩繽紛的,一定是芳菲滿眼的,基調一定是玫瑰色的,因為玫瑰色最溫暖。也許每個人的國家夢不盡相同,但共同的一定是國泰民安、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公平正義。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
黨的十五大報告作了十分明確而簡潔的概括:“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是面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綜合國力劇烈競爭,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面對中國國民素質和人才資源開發的現狀,面對小康社會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面對中國40多年特別是近20年來文化建設的經驗教訓而提出的科學概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兩個基本方面。思想道德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問題,是文化建設的核心,決定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教育科學文化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現代化建設的智力支持問題,是物質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條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強弱不僅要看物質財富的多寡和社會發展速度的快慢,而且要看文化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水平,要看人才資源和智力資源開發的程度。隨著社會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的轉化,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競爭成敗的關鍵因素是文化建設和人的素質的提高。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文化建設是現代化事業的決定性因素。正如十七大報告指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經濟、政治和文化三位一體的現代化。
社會主義文化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對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巨大促進作用,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三、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對實現中國夢的意義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我們有5000年不斷代的燦爛的中華文化,這是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的靈魂之根,也是聯系我們所有華夏兒女的精神紐帶,更是凝聚我們14億龍的傳人的力量之源。文化也是我們創造的基石,只有站在先進文化的肩上才能創造出新的輝煌。一個注重文化改革發展的國家,必定富有活力;一個文化生機勃發的民族,必將充滿希望。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對實現中國夢有以下意義:
1)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動力。中國夢的實現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廣大人民需要必要的精神源泉與精神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無疑為人民提供了持久而強烈的精神動力,能夠鼓舞廣大人民不懈努力,使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終生。
2)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智力支持。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必要的科學技術的支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弘揚科學精神,推行科教興國的政策,就會推動中國科研的前進與建設,而科技的興盛是中國夢實現的必要保證。因而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就會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
3)為實現中國夢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在這個追求經濟發展,追求利益的物欲橫流的社會,我們時常感慨世風日下,今人道德淪喪。人們常說這是現在人思想出了問題,我個人覺得根源在于我們文化出了問題。我們沒有善待自己的文化,老是盲目的全盤西化,丟掉了自己文化的根本。這無異于邯鄲學步,最終必然是迷茫失措,忘了自己的道路該如何走。沒有文化的根,能憑空產生高尚的道德嗎?經濟還能平穩的發展嗎?文化是一棵大樹,道德是文化之樹上的鮮花一朵。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我們的文化添加養分,讓道德之花綻放,也為經濟建設奠定穩定的秩序,保證其平穩發展,為中國夢的實現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4)為中國夢的正確發展方向提供思想保證。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實現中國夢就必須時時刻刻把握自身的發展方向,而不是被和平演變掉,不被同化掉。在此認識下,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才能讓廣大人民正確理解中國夢的內涵。不會讓中國的前進方向出現錯誤,實現大家不想看到的所謂的“中國夢”。為了把握中國夢的發展方向,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無疑是極其重要的。
縱觀中國文明,文化的繁榮和社會的昌盛總是相互伴生。要實現中國夢,要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 我們的青春,我們的中國夢
2. 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力實現“中國夢”
3. 闡述中國夢: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機會
4. “中國夢”的動力源
5. “中國夢”述評:中國夢的見證
6. 世紀“中國夢”偉大“三部曲”
7. “中國夢”:內涵·路徑·保障
8. 光明專論:偉大的中國夢
9. 實現中國夢需要堅持五有
2000字毛概論文
摘要:自從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新中國成立起,我們的人民就成為了國家的主人,同時也開啟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征程。我國人口基數大,農村人口多。隨著社會的發展,貧富差距在不斷地擴大的同時人民的幸福指數在悄無聲息地下降。為了改觀農村問題,國家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等文件和政策。一切的根源都由生產力和上層建筑所決定,我們不能忘記農民,農業是中國的脊梁,科教興國才是正道,穩健可持續發展生態生產力,努力務實打造和諧社會才是我們新農村的出路。
關鍵字:農村,農業,農民,農村子女教育,農村生活。
<一>農村
農村是我們黨發展的根基,農民是我們黨的忠實后盾。我們黨一直以來都走群眾路線,從來不脫離群眾,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我們還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我們農民占據人口的大部分,這決定了我們奮戰的根源戰場在農村。現在農村的生活水平基本達到小康,人民的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人民的視野已全球化,人民的覺悟和思想在逐漸潛移默化,我們農民的文化和習俗正在流失,農村里的人際關系出現不和諧現象。農村和城鎮發展的差距在不斷拉大,貧富的不協調,農民治不起病的狀況,凸顯了農民不愿種地外出打工的情景,產生了留守孩子的教育問題和新時代農業問題,衍生出一系列的新時期農村問題。由此看來,我國的農村問題是影響生產力發展的至關因素。(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二>農業
農業是我國國民第一大產業,是我們國家發展的動力源泉,是一切的后備艙。按照現代產業部門劃分的理論,整個國民經濟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即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通常,其中第一產業指農業,第二產業指制造業,第三產業指服務業。 現階段農民增收困難,是農業和農村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現實反映,也是城鄉二元結構長期積累的各種深層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農產品市場約束日益增強、農民收入來源日趨多元化的背景下,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有新思路,采取綜合性措施,在發展戰略、經濟體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有一個大的轉變。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做好農民增收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認真貫徹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業投入,強化對農業支持保護,力爭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盡快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加快農業機械化的步伐,認真落實農業的改革,真正實現農業快速生態和諧發展。
<三>農民
民以食為天,衣食以地泉為源。國家以農為基,農及三農也。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現在農民的現狀,溫飽問題已解決,生活還比較艱辛,社會貧富差距有增無減,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家鄉的農民太苦了!農村的工作太難了!農業潛在危機太大了!黨和政府也因此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來舒解民困,釋放農民的不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如收費過多、子女上不起學、看不起病等。到2006年,黨和政府,宣布全面取消農業稅、免收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學費,這兩項政策,讓收費多、子女上不起學的矛盾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緩解,讓農民看到了希望,因此我們的胡書記和溫家寶總理得到農民的好評。事實難以釋懷,工業品、半工業品價格漲了起來,可是我們的農產品價位萎靡,還有我們的菜籃子一直是我們農民糾結的問題。因為它始終關系著我們的人身安全,提及安全問題不得不提的醫療保障問題。它真是個問題——農村農民生得起病卻看不起病,國家對醫療的補貼從沒間斷,醫療還一直是我們農民的心病!農民最關心三農問題,醫療保障問題、以及養老問題。我們黨強調的就是實事求的問題,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要自覺地深入群眾,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式,而不會浮在上空,脫離群眾;
<四>農村子女教育
隨著時代的進步,歷史的發展。我們國家取得驚人的進步,事實證明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可是我們的工作并沒有圓滿結束,我們做的還不太好有待完善。我們強調大力發展生產力,主題科教興國。科教興國的基本含義是: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實施落實教育事業,這其中一部分是農村子女教育問題。
(1)落實農村問題從關注農村子女茁壯成長開始。
偉大的毛主席如是說:“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花朵。”近幾年有關傷害學校學生事件屢見不鮮。去年一名男子在某小學持刀行兇造成嚴重后果,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生命和事件教訓告訴我們學校學生安全應該有學生父母,學校,社會共同承擔等份的責任。國家應該加強立法實施有效措施;在子女未成年之前,父母應該擔起對子女的撫養、教育、保護的責任;學校對于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有教育之責;三方應該鼎力合作,共同協力打造學生的茁壯成長之路。
(2)密切注意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的生理、心理動態。
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的解釋是健康不僅是身體上,精神上,社會適應上完全處于良好狀態的定義。人們不能忘記“馬加爵”事件,我們應該重新認識健康的含義。孩子從出生到成人時期,一直是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在不知不覺中,子女的生理心理會出現一些問題。此時此刻,子女應該得到大人們正確的矯正指導和校正引導。如果子女沒有得到正確的指導和引導。那么子女可能會出現一些不正常的思想和行為。孩子是一個國家的根本,一個國家把孩子都教育不好,何談科教興國?科教興國的載體是教育,教育的對象是孩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實施者是人才,人才從良好的教育中來。 我們如果沒有健康的人如何教育出優良的人才!從娃娃抓起,一切從心開始。
(3)教育不公平問題
1,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公共基本設施不公平問題。
2,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師資力量配置不公平問題。
3,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見識和入學率不公平問題。
4,社會對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關注和公信力不公平問題。
<五>農村生活
(1)食品安全問題不僅是農村生活問題,更是全民問題。
它關系著我們的菜籃子,維系著我們生活安全。然而我們的蘇丹紅鴨蛋、孔雀綠魚蝦、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甲醛奶糖、帶花黃瓜、爆炸西瓜、地溝油、染色花椒、墨汁石蠟紅薯粉、瘦肉精、假牛肉(用牛肉膏讓豬肉變牛肉),河南南陽毒韭菜、青島福爾馬林浸泡小銀魚、染色饅頭、沈陽毒豆芽、宜昌毒生姜、合肥染色蛋糕......比比皆是的食品安全案例,讓我們不得不談起食品安全問題。
(2)醫療保障問題是全民問題,但在農村尤為突出。
我國的生產力還不夠發展不能使人民過上美滿的生活,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人民的覺悟和思想還不夠高。我們的社會主義各方面還不夠成熟,因此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我們農村醫療保障問題就是其中之一,它直接影響農村的建設和發展。由此國家在《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衛生部等部門關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意見的通知(2003)》
中有明確闡述和規定。如何才能真正解決農村醫療問題?
1,加強醫療立法和實施。
2,加強監督和管理。
3,大力開展,倡導國民強身運動。
(3)養老問題。
道家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養老問題也漸漸提到人大議事日程上來。在農村,兩個農民養活兩個孩子和兩位老人,那是不容易的事,也是一件偉大的事。每位農民每天生活費用需要5元(不包括糧食的花銷),一月一家六口人要900元,這僅僅是維持生命的費用。兩個農民一月出去打工還不能夠維持一個六口之家的日常生活,農人說:“生得起病,看不起醫;活不易,死不起;生難民,活受罪;農民只能年輕,不能老。”
(4)漸行漸遠的農民文化問題。
學習馬克思讓我們知道物質才是根本。解決了吃飯的問題,我們才有精力去搞精神文明建設。我們的溫飽問題基本上得到解決,可是我們農民文化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河南豫劇,河北梆子,南邊的黃梅戲。還有我們逢年過節才能看到的大秧歌,以及民間藝術雜技表演,記得吹糖人已少見為稀。捏泥人,制陀螺,剪窗紙更是難得一見。那些民間相聲表演也搬進殿堂,現在的廟會也無兒時的好看,很難見到久違的農家耕種用的器械,清純古樸的鄉間景色漸漸在失去,青磚綠瓦荒廢在無人問津的旮旯,不能不讓人回憶淳樸厚實的習俗風情的情調,那份和諧生態,以及悠然自得的情調。
基于以上情況,我們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任務,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著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通過農民辛勤勞動和國家政策扶持,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迫切需要現代文明的全面融人和發展,熱切呼喚從鄉村文化建設切人,探尋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路徑。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