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網絡對行政管理的積極作用
淺談網絡對行政管理的積極作用
近幾來,我國經濟和科技快速發展,網絡迅猛發展,使網絡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 四媒體",也成就了中國龐大的網絡群體,截至2010年底,中國網民規模已達4·57億,占我國總人口的33%以上,同時伴隨著是網絡社會到來,龐大數量人群 的參與社會管理力量自然勢不可擋。網絡影響著當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傳播信息的固有特點一、開放性、匿名性,二、平等性,三、傳播快捷 、 傳播面廣 、信息量大。
一、通過網絡,公眾有了更多信息選擇權、表達權、監督權
隨著社會各方面發展公眾整體文化素質和法律意識提高,參與社會管理能力有很大提升并通過現在網絡進行全面了解社會熱點問題發表意見、提出建議、表達思想。具體來說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信息選擇權。信息技術時代的不斷發展,人類已經步入網路信息,傳統媒體時代信息公開、透明程度不夠,有的是經過篩選無"噪音"、壟斷的信息,有的對信息進行封鎖。公眾只能被動地接受主流資訊,但隨著網絡傳時代到來并用網絡固有傳播方式為公眾傳播信息、展開意見表達、打破輿論一律消除傳統媒體壟斷,促進公眾社會話語的多元。人們可以通過網絡自由地以自己滿意的方式獲取自己滿意的信息,可以聽到來自各方面的多種聲音。我們看到,對于涉及公眾利益,為人普遍關注社會熱點的事情,政府沒有獲知相關信息或政府已掌握而沒有及時間發布,沒有滿足公民知情權,但公眾仍然通過網絡知情不被政府發布社會熱點的事情。作為一種全新的現代化傳播方式,網絡媒體提供了最快捷、最便利自由廣泛的傳播平臺。公眾也借助著這個虛擬空間,極大地擴大了信息源,增加了社會的透明度。
表達權。行政管理是社會管理最重要的一環,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及網絡時代的發展,依權力本位、效力優先兼顧公平行政立法思想,粗放的執法行為、無效監督和問責制度,使傳統行政管理模式,在網絡時代受到空前挑戰。公民在網絡時代對社會生活中發生事情知情范圍和深度在不斷加深,過去許多封鎖信息的辦法,在網絡發達的今天已經不能奏效。公眾可以在微博、論壇、評論系統中了解行政管理中涉及公眾利用,為公眾普遍關注事情進行分析、探討來表達自己看法。眾可以對他們所關心的問題進行自由、平等和深入的討論,而不必受權力、習慣勢力和傳統觀念的約束,并且,討論的內容也不受傳統媒體中把關人的限制。公共領域最大的特點在于它削弱或取消了公共權力系統對話語權的控制,為公眾話語權的實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監督權。當網絡監督、網絡問政被當作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重要通道,網絡監督已經成為暢達民意、維護權益、鞭撻 腐敗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網絡發帖、評論的傳播使監督形成廣泛的共識和聲 勢,從而對行政機關和行政監督機關形成巨大的推動力。網絡的興起,進一步彰顯了公眾的聲音和信息,弘揚了自主、開放、多元的理性精神,拓寬了公共管理的視野和空間。網絡公共領域的批判性和互動性就明顯提升了公眾的話語影響力。信息來源的隱匿性更造就了網絡輿論的豐富多彩,增強了網絡輿論監督的生機和活力,使得輿論監督的方式更加靈活多樣,力度也隨之大大增加。
二、網絡對行政管理積極作用
隨著現代科技發展,網絡對行政管理起著越來越積極的作用,具體來說,表現如下三個方面:
1、促進參與權廣泛
網絡的出現和發展,使大眾的廣泛參與和有效表達成為可能。它突破了傳統行政管理在地理、信息溝通、信息獲取途徑上的局限,網絡的發展,改善了公民參與行政管理的技術手段。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未來政治參與的結構與模式。通過網絡表達訴求,抒發已見,傳遞民意,建言獻策,正在成為普通民眾參政議政的新型民主表現形式。互聯網既提供了公民參政議政的新途徑,也刺激了公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網絡的直接性、互動性以及即時性,使得民意的表達更方便。2011年個人稅在網上公布起征點時,85%的民眾不贊成2000調到3000元起征個稅起征點,而要求在3000元以上,最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決定3500元起征點。網絡對于疏通民意,表達民情,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和網民參政議政的熱情已經極大地改變了我國的民主政治生活。互聯網已經成為中國公民參政議政、表達訴求的重要平臺。
2、促進輿論權開放
網絡所具有的開放性和便利性,也注定了它在政治信息公開、行政立法和執法、陽光行政等方面能起到更好的監督作用,其中網絡輿論監督的作用尤為明顯。網絡與行政管理的結合正逐步從虛擬空間走上現實前臺,網絡輿論作為承載民眾表達權的一種新方式,發揮著對各種社會不良現象進行監督的作用,也充分演示了的輿論力量。如"7.23"特大動車追尾事故,網民就事故本身是技術問題還是管理向相關部門發出質問,形成無行輿論壓力。網絡媒體通過營造一種輿論氛圍,為行政管理促進問題的解決提供一種建設性力量,從而與政府形成良性互動,推動事件朝著可預期的良好方向發展,最終不僅成功地化解了危機,同時也
成功地把危機轉化成推動社會進步的良好契機:一方面,國家朝著法治化更進了一步,增強了吸納社會意見和抵御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社會公眾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權益,推動了社會的民主進程,有利于實現社會的和諧有序發展。
3、促進政府監督機制完善
互聯網的環境下,民眾可以自由便捷地在網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在虛擬世界既無需考慮關系網的瓜葛,也不用擔心遭到報復而遮遮掩掩,沒有心理負擔,就可以大膽地把自己的看法表露出來。為公民提供了更為自由、即時、充分的意見表達空間。"人人都是傳播者",普通網民輕松擁有了網絡話語權,通過網絡發布關于社會事務甚至對政府、官員的意見和建議,網絡傳媒作為一個提供信息和公共討論的平臺與渠道,使公民、傳媒、政府三者之間形成了及時的、建設性的互動關系,從而有效地推進了公共政策的制定、執行與修正,而且這些過程和環節也日趨走向透明與公開,最終促進社會政治文明的建設。網民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各個行業。數量龐大、無所不在的網民正在成為監督政府的重要力量。網絡的發展不僅是一場信息革命,也是政治民主當前必然要經歷的發展進程。通過網絡這一重要渠道,公眾以輿論的形式,代表民眾與行政立法、執法等國家行政機構進行互動,可以督促國家機關切實兌現為公民服務、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的承諾;黨和政府可以借助民眾的力量完善管理機制,完善黨員的紀律約束機制和司法懲戒機制,對國家公職人員進行評議和監督,對公職人員的腐敗行為進行揭露、譴責和控訴,對關涉國計民生的公共事務發表意見,進行監督。
三、網絡對行政管理的意義
隨著網絡普及、公眾素質的提高、管理科學的民主化,網絡對行政管理有著非常重要現實意義。實踐多次表明,政府重視網絡,通過網絡關注民情、民意,順應、采納廣大網民的意見或建議,就能推動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反之,就會造成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給社會帶來諸多不安定的因素。
1、有利于公眾情緒疏導
網絡在現實生活的作用可以說是多方面的,其中,較為重要的一個作用是具有調節功能,即充當社會情緒、社會心理的調節器、緩沖閥。在社會轉型及利益群體博弈的背景下,有的人原有價值觀隨之消解或扭曲;有的人因遇困難暫時無法解決而生出怨氣;有的人因出現腐敗現象而對黨和政府的認同度下降;有的人只是一種簡單的從眾心理等等。由于種種原因形成的心理沖突、心理不滿需要有發泄的渠道與機會。通過網絡,人們的抱怨或不滿情緒可以得到緩慢釋放,傳統權威方面也可以未雨綢繆,通過有序的工作來化解公眾情緒,而不至于因為信息不通,把小事變成大事。這樣可以提高社會穩定的程度,減少突發事件爆發的可能性。
2、有利于公正平等機會
現代人們在業余時間可以足不出戶進入網絡,向社會表達自己的理想與心愿。這種表達不受時間、地點,不受財富、文化、出身等背景因素的限制,能暢所欲言地發表意見,交流看法,提出建議,讓人們獲得一種平等的、全新的民主體驗。如2008年6月在中央文明辦等單位舉辦的"抗震救災英雄少年"評選活動中,網絡投票就多達5000萬張,網上感言評論達到10萬多條。這表明廣大公民能有平等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機會,參與到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中來,說明他們的民主政治地位已經得到大大提升。
3、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通過網絡,不僅是網民表達自己意愿的場所,而且也是廣大網民對個人、基層、團體利益訴求的廣闊平臺。當前,各級政府極為重視網絡的發展,紛紛組建了本地政府網絡論壇,該論壇成為各級政府關注民情、傾聽民意的重要窗口。這樣廣大網民的一些利益問題反映到網上,政府給予重視,能夠解決問題,馬上責成有關部門解決,及時反饋解決決策實施的信息;當前不能解決問題,及時說明情況,告知廣大網民;關于政策執行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收集相關信息,或將出現問題的原因及時公布于眾。通過網絡,積極促進網民與政府部門之間的有效溝通與聯系,將矛盾消滅萌芽狀態中,有利于地區的和諧與發展,建設人民滿意的和諧社會。
四、結語
網絡作為一個信息傳播平臺,提供一些有效真實信息的同時,還會摻雜許多無效、惡意的信息。由于網絡的匿名性、虛擬性,有些人言論難以受到約束,因此難免出現一些非理性和虛假流動信息。但是應當說,非網上信息的"主流"。因而,對待網絡公眾,一是要抓緊網絡的管理立法,加大網絡的依法管理力度,二是要加強網絡誠信宣傳教育和指導,三是要進一步提供多種形式的網絡平臺,通過論壇、微博等載體,公眾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言論。強調網民的自律,提倡有理論理,有事說事,有問題談問題,有意見講意見,,要文明上網,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善于發現新事物,適應新事物,運用新事物,這是網絡時代對政府執政能力的新要求,對領導干部執政理念的新挑戰,網絡民主也是如此。,通過代表人民利益的各級領導人的推動和實踐,廣大網民的積極參與,在中國行政管理中在逐步形成良性互動和突破式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