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與環境保護的新發展
什么是國際法?國際法有什么作用,對于寫好一邊國際法的論文十分重要,那么該如何來寫好這篇國際法論文呢?
國際法指適用主權國家之間以及其他具有國際人格的實體之間的法律規則的總體。國際法又稱國際公法,以區別于國際私法或法律沖突,后者處理的是不同國家的國內法之間的差異。國際法也與國內法截然不同,國內法是一個國家內部的法律,它調整在其管轄范圍內的個人及其他法律實體的行為。
內容提要: 本文在介紹全球經濟發展與國際環境保護二者關系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我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現狀,指出了中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面臨的嚴峻挑戰,并進一步對如何完善我國環境法制建設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一、全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傳統的經濟發展幾乎都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貿易的日益自由化與開放化使人們將眼光更多地投向貿易所得利潤,許多發達國家利用自由貿易掠奪戰略資源,以各種方式取得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造成這些國家境內生態環境的嚴重失調;而且,一味地擴大貿易、追求資金積累,工業化的大規模發展模式和生活方式也造成全球環境的迅速惡化。另外,環境標準的制訂與統一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由于各國的經濟水平、歷史條件、現實國情的不同,各國的環境標準也有差異,究竟由誰來制訂關于環境污染的標準呢?是由各國政府各行其是,還是由國際社會通過協議來制訂一個為大多數國家都能接受的標準?還有人擔心,國際統一標準將可能成為最低標準的代名詞,而由各國制訂各自的環境標準,則會引起一系列問題。環境標準是影響商品環境成本的重要因素,在各國有權制訂自己環境標準的前提下,不同的環境標準會影響一國的比較優勢。簡單而言,高環境標準國家的產品,其環境成本高,價格就貴,這就會影響到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二、我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現狀
(一)經濟發展水平低,城市化進程緩慢
改革開放以來,地區經濟雖然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整體水平仍然不高、傳統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仍占有較大比重,不具備大規模整治環境所需的物質基礎,也就制約著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外,大量技術水平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的鄉鎮企業,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大多對生態倫理缺乏認識,選擇了一條資源一產品一廢物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采用了粗放型的資源開采方式,從而導致了生態自然的嚴重破壞。
(二)環境資源問題嚴重
首先,生態環境質量日益下降。我國的環境問題出現較晚,但是呈現急劇惡化的趨勢。特別是在一些發達區域中,呈現出工業污染一農業污染一第三產業污染的線性污染局面,工業生產過程中排放出來的廢水、廢氣、廢渣,不僅造成周圍的生活環境的嚴重污染,也使農業生產環境急劇惡化,農產品大量地減產甚至絕收。其次,氣候變化問題是當前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一個重大環境問題。為防止全球氣候發生不可逆轉的惡化,《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已對我國生效)把控制和削減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作為首要的目標。而我國的氣候呈現日益惡化的趨勢,干旱、沙塵暴和洪水的頻頻發生,使得治理我國的氣候環境資源已成了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
(三)綠色壁壘對我國貿易的影響
1.對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影響。我國一些食品的出口常因農藥殘留量和其它有害物質超標問題而受到嚴重影響,如不采取措施,中國的食品出口競爭力會嚴重受挫,食品出口將面臨危機。此外,我國工業制成品的出口也面臨挑戰。由于經濟落后,產品科技含量低,我國工業制成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足夠的競爭優勢,再加上發達國家制定一系列過高的工業安全標準、防污標準、技術標準,必將大大增加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的難度。為保護野生動物資源和保護生態平衡,按照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和《生物多樣化國際化公約》,我國原先用來出口創匯的許多產品如穿山甲、果子貍等已不允許捕殺和出口。
2.對出口經營效益的影響。為貫徹實施環境標準制度,今后越來越多的產品將接受各種檢驗、測試、認證和技術鑒定等,并且在包裝、標簽、廣告等方面做出更多適應性調整,這必將導致出口產品的各種中間費用和附加費用的增加,使我國出口產品的價值優勢減弱,從而大大影響產品的競爭力,使我國出口經營效益下降。
3.對我國進口貿易的影響。發達國家在設置綠色貿易壁壘的同時,正將污染產業和產品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我國在進口貿易中也出現了該問題。
三、完善我國環境法制建設的建議
首先,在國際上,我國應關注并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與環境領域的國際合作,繼續積極參加聯合國有關機構組織的有關貿易與環境的討論,積極參與諸如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商會等非政府間組織的有關活動,并力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我國參與此類活動與談判,有利于擴大我國在一些國際環境立法和貿易立法方面的影響,防止一切濫用環保法規、貿易條款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的企圖;同時,還可以表明我國保護環境的立場,為我國爭取公正合理的地位;通過與其他國家充分交流信息和意見,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在處理全球環境事務上,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以完善我國的環境——貿易法規體系和管理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