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論文發表(2)
行政管理論文發表
行政管理論文發表篇2
淺析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摘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已經進入到了關鍵時期,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如何在新形勢下抓住機遇,促進我國更好更快的發展,是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因此要不斷的進行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文章從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作用出發,結合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存在的難點和問題,對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法措施做了有關論述。
【關鍵詞】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改革難點;解決措施
1推動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行政管理體制不斷得到完善,充分發揮著統領全局發展的作用,面對當前全新經濟社會發展形勢之下的新任務、新問題,當前的行政管理體系仍存在一些不相適應之處。我國政府行政管理體系較為僵化,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潮流,在公共事務管理、為全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能力還有所欠缺;各職能部門的權力、職責、義務的邊界界定不清晰,存在交叉、缺漏等情況;政府部門機構設置不盡合理,在行政運行、法律規章制度等方面還不夠健全;對行政部門所掌握權力的監督制約還不夠完善。上述問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政府履行其行政職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國家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因此,進一步深化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已是勢在必行。
2當前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權力過于集中于中央。
由于部門權力過于集中,以及監督制度不夠完善,造成了在一些部門產生了官僚主義、人身依附等一些封建主義思想的存在,與我國現在的決策民主化、管理科學化嚴重違背,造成了人民群眾積極性的挫傷,在工作的過程中缺乏活力,效率低下,使得人民群眾對政府的滿意程度大大降低。(2)行政機構過于繁雜。就目前我國的行政機構現狀來看,行政機構比較繁雜,在以前的機構改革當中,常常以精簡和效能作為原則進行機構的改革,但是經過幾次的改革,所取得成果比較小,不僅沒有達到精簡的效果,反而增加了一些機構,大量的沒有必要的行政機構的設立,特別是最近這幾年,出現了很多臨時機構,造成了機構重疊,領導數量增加的局面,致使一些空職人員人員越來越多,增加了各機關的財政部門的負擔,出現了不堪重負的情況。
(3)部門運轉不靈。
由于我國目前的行政部門比較多,導致了一些行政部門在有些環節上會運轉失靈,形成了所謂的扯皮現象,造成工作時效率不高,這主要表現在解決問題時,所有的客觀條件已經具備,但就是因為少數人的不支持,造成問題被擱置不能及時的解決,還有就是由于一些決定觸及到了一些部門和領導的利益,即使已經做了正式的決定,但是還是會被擱置不執行,出現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說法。
(4)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我國對于行政工作人員的選拔和錄用上一些制度不夠完善,造成在一些部門出現該提拔的沒有得到提拔,該降職的沒有降職,缺少相應的激勵制度,造成員工之間缺乏相應的競爭,使得機構內部員工素質不高,一些專業能力有所欠缺,在遇到一些問題時,相互推卸責任,只注重自己的利益,不顧集體的利益,做事拖拖拉拉,造成工作效率不高。
3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法措施
(1)對中央和地方的關系進行優化。
要想使地方的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中央就必須將自主權還給地方,這樣做的目的可以使地方管理部門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要根據我國發展的實際情況,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權力運行機制,讓地方作為執行單位,而中央作為監督單位,這樣可以實現中央與地方的相互制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政府部門在行使權力的時候都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社會的發展而努力工作。
(2)對部門進行精簡合理設置。
對行政部門精簡改革的關鍵所在是將決策、執行、監督三權分離,實現三大權力的分立,實現行政體系的協調與平衡。精簡行政機構具有三大優點:一是有助于實現獨立決策與執行;二是有助于各部門之間相互監督;三是克服了部門利益帶來的桎梏。行政體制改革必須解決決策、執行、監督與協調之間的問題,明確整個運行體制、權力部門之間的關系。行政工作效率是現代政府管理的生命線,是現代管理的主要目標,同時也是政府管理工作的核心問題。各國政府推動行政改革的事實一再證明,政府管理與其他任何管理一樣都始終是以提高效率為基本訴求的。行政效率是在保證政府管理活動目標、方向的正確性以及取得有益成果的前提條件下,行政活動的產出與投入之間的比率。不斷提高行政管理績效、促進社會進步和協調發展是行政管理所要實現的重要目標。
(3)對政府行政管理部門進行改革。
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管理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尊重調節情感、個性,充分發揮潛在成員的管理,增加其對社會的貢獻的熱情和創造力。在行政管理中倡導以人為本的思想,不僅可以加強個人和集體之間的密切關系,也可以增加個人和國家、社會的密切關系。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體現社會文明的發展和進步。政府行政部門政務公開是為了讓人民監督并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繼續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把行政審批涉及的項目、內容降低到最低限度,把行政審批包含的必要程序減少到最少環節,能夠通過市場機制、行業自律及事后備案、監督檢查的事項,盡量不要進入行政審批流程。確實需要審批的事項,要嚴格規范審批條件、流程,進一步削弱自由裁量權,面向全社會公告審批項目的內容、條件與程序等,確實履行告知的承諾,同時不斷加快電子政務信息化建設步伐,大力推進網上行政審批,建立健全行政審批監督機制和審批責任追究機制。
(4)對行政問責制進行推廣。
行政問責制是指特定的問責主體,各級政府及其公務員承擔的職責和義務的實現,并承擔實施系統的負面后果的一種責任。行政問責制的本質是對公共權力進行監督和問責,采取剛性措施和快速反應的有效手段,確保政府權力的監督和約束,保證領導干部和公務員遵守法律。
參考文獻:
[1]阮朝奇.論邊疆自治州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目標確立的思路——以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為個案[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4).
[2]周光輝.從管制轉向服務:中國政府的管理革命——中國行政管理改革30年[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03).
[3]黃新華.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進程中的地方政府治理變革——改革開放以來地方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回顧與前瞻[J].政治學研究,2012(01).
[4]國家行政學院“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課題組.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特點、難點和切入點[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6(02).
[5]邱霈恩.目前我國行政管理體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相關分析[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