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素質教育的參考論文(2)
論素質教育的參考論文
論素質教育的參考論文篇二
《論大學素質教育》
【摘要】幾乎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十分熟悉“素質教育”這個詞了,它標志著新的教學法、教學目標、教學改革以及人才培養。但素質教育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開展仍眾說紛紜。這里有四個重要原因,導致中國高校素質教育在不斷爭論依然難以走出誤區。其一是不清楚素質教育的目的,此猶緣木求魚,難得其果。其二是不清楚素質教育中的素質指什么,盲目開展素質教育則好似庸醫開藥,難對其癥。其三是不清楚素質教育的關鍵,猶舍本逐末,枉費功夫。其四不知大學是什么,則當然不知大學素質教育是什么。
【關鍵詞】素質教育 教學目標
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才,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培養全面的、有競爭力的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這也是制訂、評價素質的唯一標準。如果素質教育不是人才的準備,不利于人才的最終形成,那它就不是素質教育或起碼是不科學、不完善或不好的素質教育。完全的素質教育包含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科學文化素質教育,業務素質教育,心理和身體素質教育等。
思想素質中的思想指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素質教育是指使學生逐步具有這種思想而不是逐步認識,即指逐步學會運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社會生活中的政治、文化、道德現象,識別各種社會思潮,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和信念。具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就能具有正確的思維力,即智慧的內核。所以思想素質教育是高校素質的根本和關鍵,也是全面素質教育首要的內在規定性。不把思想素質教育當成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關鍵或思想素質教育的不成功,則很難完成人才培養這一最終目標。
要做好高校思想素質教育要懂得思想素質培養的方法和途徑。一般說來“合格人才”的思想素質要求是他必須具有馬克思主義思想,運用其方法論解決問題,所以“具有”和“運用”就是大學思想素質教育的關鍵,而不能只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單純認識。要達到這一目標則要求教師本身必須具有馬克思哲學思想,并用之進行思想素質教學。當教師采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辯證方法時則會自然避免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奉為教條,采取大學生普遍抵觸的正面灌輸的機械教育法,而是自覺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方法。這樣學生就無法不接受這種優秀的思想,并隨之具有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形成共產主義道德理想。
目前,高校思想教育的方式基本是正面灌輸,這正是高校思想素質的誤區,它會使使思想素質無法真正實現。要開展好思想素質教育就要用正確的教學法,要研究學生心理,要用哲學方法本身教授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否則會造成學生反感與而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當教育大綱的制定者,課程理論的編撰者以及這些理論課程的傳授者以唯物證法指導其工作,不把理論變成僵化的教條,則學生就無法回避辯證法,就會用馬列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看待、分析問題,逐漸讓馬克思哲學成為他們的思想方式。當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質,其他素質的教育就更好開展,因為它為學生提供了科學的方法和內在的動力。
專業教育是一項重要的素質教育內容。一般認為開展素質教育就要改變應試教育,拋棄機械記憶,廢止專業教育。其實大學的專業教育是不能全面弱化的,而應該要求學生在實踐中充分熟練地掌握各種專業技能。要求加強實踐考核,在實戰的考核中檢驗實踐中辯證法的應用,也就是學生創造性。專業教育要考慮專業課程設置和考試兩方面問題。課程設置要選擇少而精、實用性強的理論。這樣學生會通過實踐掌握理論并精于實踐,并會發展實踐,發展理論。以前專業素質教育的主要弊病在于過于重理論、輕實踐,沒有真正認識實踐是理論的發展,沒有認識理論只有回到實踐中,才可能得到檢驗、修正、補充和發展,才能化為行動,改造世界,才能指導實踐,有效地發展世界。同樣道理,專業考試就應真正考察其理論的運用與發展,即檢驗學生在某些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及實踐的發展。這樣考試不但能促進理論學習,完成理論學習檢驗,更主要的是檢驗實際能力的培養,即人才應有的實踐能力。為了培養不只是“技術工匠”,創造性人才,考試的內容不但有技術實踐,更有實踐的發展。
開展好高校專業素質教育,需要各專業教育者給專業正確界定,確定所需專業理論,確定專業考試之標準,這就會使學生能學到最實用的理論與掌握最先進的實踐,并不斷努力去發展實踐。還有,考試的目的就是檢驗學生學習,并改進教法,最終促使這一目標實現。所以考試應是階段性、長程的。
心理素質會伴隨著思想素質的完善而加強。因為具有馬列主義哲學思想、具有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具有遠大崇高的理想,就會正確對待客觀環境,就會正確分析面臨的問題,也就會有強的心理承受力、健康的心理及為事業艱苦奮斗的拼搏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毅力與勇氣。教育者要關心學生,幫助他們,當他們遇到問題時,鼓勵他們用馬列哲學解決問題。
科學文化素質是高校素質教育的另一重要目標。專業素質教育只是解決了業務實踐能力本身,而人才需要更廣泛的知識,以助其在專業上有創新和突破,并且使之有廣泛的適應性。沒有豐富的知識是不能成為人才的,“惟有識則能知所從,從所奮,知所決……”。識是創作力的基礎與根源,無識的創造只能是空想,會枯竭。“思而不學則惘”是孔子對此早有的定論。“創意”只有在發現許多不同事物的關聯性時才能產生。沒有知識,創造力是無從談起的。因此,人文學科和理工科兩方面知識的共同教育就是高校文化素質及人才培養必不可缺的了。為此高校紛紛采取措施,如跨專業、學科、院校選擇,雖有一定效果,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根本不能滿足人才對文化素質的要求。人才需要大量知識,遠不是選幾門課程能滿足的。因此,自學能力是重要的。思想素質教育建立的學習理論在這里對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起了最大作用。掌握了科學方法論的學生是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的,并會在思想和心理素質基礎上,樂學、勤學及學有所成的。
人才的養成要求大量閱讀、廣泛涉獵,了解種種知識,做到多看、多理解、多記憶,當然須用辯證法去看、去理解、去記憶了。教育者要做的就是給學生開出合理書目,提出學習要求,并給予一定的學習指導,制定合適的考試標準,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寫總結、評論不失為有效的考核方法。
這就是大學素質教育。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符合唯物辯證法的。學生的創造力來自其思想素質。學生的普遍聯系、矛盾統一的思想就是思維力,就是創造力。因為這種科學的思想使學生能看到他們所積累的量的關聯,從而創造新的思想,即質變。這種質變配以艱苦奮斗的心理素質,結合認識與實踐的哲學思想,就能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以致創造一種事業并發展一種事業的。
從廣義上看,大學是生活。狹義上看,大學教育只是對生活的準備,但也可是真正的生活。
論素質教育的參考論文相關文章:
2.關于素質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