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學美術教育科研論文
小學美術教育是培育學生審美情趣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啟蒙階段,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小學美術教育科研論文,供大家參考。
關于小學美術教育科研論文篇一
《 淺析中小學美術教育 》
摘要:中小學美術教育不是專業美術教育,而是國民美術教育,是培養公民必備素質能力的教育。換言之,它不是以培養幾個畫家為目的的教育,而是以人的發展為本,相信每位學生都有學習美術的潛能,真正地使每位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開發。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發揮想象力,鼓勵他們想得越多越好,最大限度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同時激發學生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美術素質。
關鍵詞:美術評價;興趣;創新;教育理念
前言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我們在中小學美術教學目標的制定、課型的設計、新課程的改革、美術課與其他課的整合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卻忽視了美術教學評價的研究與實踐。美術評價體系相對滯后,教師對學生美術作品評價容易走入誤區。接下來我會從自己多年的學習中總結的一些經驗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對于兒童美術作品不能用“對不對”作為評價的標準
在教師的教學實踐中經常可以遇到這樣的問題:兒童由于年齡比較小,他們的繪畫作品往往充滿奇思妙想和大膽的夸張和變形,和現實生活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和科學錯誤,比如“太陽和月亮手拉手”“小朋友在天空像鳥一樣自由飛翔”等等。對于學生這樣的作品,有些家長回去看過后,就說:“這是什么啊?你看你畫的畫,一點不符合生活實際啊,哪有人長出了動物的腦袋?山為什么是紫色的?”這一些成年人認為非常科學的論斷,結果往往就限制了學生頭腦中自由想象的空間,思維模式日益僵化。如果作為教師自作聰明地給孩子解釋什么是對,什么是錯,那么對孩子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就成了一句空話。美術學科同其他學科相比,科技重視準確性而繪畫可以用夸張和變形、想象等手法將自己內在的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二、不能以喜不喜歡評價學生的美術作品
這個誤區涉及到個性的問題,教師的個性、學生的個性,怎樣處理好這對矛盾。作為一名美術教師首先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和獨特的審美觀,但在評價學生作品的時候是不是以自己的審美觀作為參照,要學生都向自己看齊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每一個學生作為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都有對于美的事物的見解和主張,不能簡單地成為老師的復制品。美術學科同其他學科不同,評價的標準也比較模糊,對于學生的美術作品,教師要充分地肯定優點,提出不足。等級不要分得太清楚,主要目的是通過評價使學生的美術素養得到提高,讓每個學生按照自己的個性向更高的藝術殿堂發展。
三、美術教育要重視過程的評價而不是結果的評價
學生學習時間長短不一,對美術技能、技法的掌握水平也參差不齊,如果用傳統的“通過一次比賽獲獎情況或完成一件作品的好壞”來決定一個學期的學習成績,很顯然這種“一錘定音”的評價,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于學生的學習也沒有促進作用。
在美術教育中應該本著保護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審美和綜合能力為目的,在評價過程中運用一切能用的方法和手段,這樣評價過程才不會出軌,它的作用才能真正得到落實。教師要遵循中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認識規律,通過選擇合適的內容,創造寬松的氛圍,運用恰當的方法,創造有效的途徑,引導中小學生通過美術形式表現眼中所見、表達心中所想,使美術活動真正成為孩子們的一種樂趣,讓中小學生在美術學習中體驗成長、體會成功。
(一)激情引趣,放飛學生美術學習的夢想
1.多維了解學生愛好。學生正處于對世界和事物認知的懵懂時期,針對學生生性好奇、好問、好玩、好動的特點,教師要合理呵護其稚嫩的創作熱情,激發創新靈感,如此就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
2.催生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愛好興趣,引導學生調動情感、思維、想象、動作、語言等全方位、多渠道參與美術學習。在美術活動中,不斷更新觀念,理清思路,創設能激發學生好奇和興趣的環境,使學生主動投入到美術活動中。
3.創設寬松教學環境。創設學生熟悉、喜愛和積極投入的教學環境,讓孩子們主動參與到美術學習之中,為孩子們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在教學中,通過選擇一些兒童美術作品,組織孩子們進行欣賞,讓他們在欣賞美、發現美中找出美的長處,發現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
(二)、激發想象,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1.提供學生想象空間。想象力是指對事物的聯想能力,給學生提供想象的空間,放飛學生想象的空間,讓學生時期的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學生是一張白紙,想象力往往會比成人更豐富、更大膽,更創新,他們會天馬行空地創造出成人難以想象的思維,這就需要教師大膽地利用,合理地引導。
2.鼓勵學生參與實踐。引導和鼓勵幼兒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探求新知,體會成長是激發幼兒創新意識,發展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3.引導幼兒表現自我。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孩子樂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膽表現、銳意創新的精神。引導和鼓勵幼兒個性化發展,在生活和學習中,大膽表現自我,展示自己的特長,表述自己的情感體驗,讓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世界的看法,表現對事物發展的認識。
(三)、激勵施教,提高學生美術教學的成效
1.形式多樣靈活施教。學生是美術活動的主體,在教育活動中要把主動權讓給孩子,讓他們去探究、去創新。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認識事物、感知事物,讓學生在觀察中學會思考,并進行有益的嘗試,用繪畫的方式表達自我的情感愛好、對事物的認知程度。
2.激發學生創作熱情。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主動發現問題,獲取經驗。在學生觀察、分析、交流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進行創作。在學生作畫時,老師要因人而導、因材施教、因需而導,讓孩子們豐富畫面,提高技能。
3.合理利用激勵評價。讓學生在信任的目光中、贊許的言語中創作,合理利用激勵評價是對學生進行美術創新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完成作品后,總喜歡得到別人表揚贊許,他們就會感到成就感,就會把興趣拓展到對藝術活動的需求和期待。
美術教學論教學要貫徹以“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作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美術教師在關注學生學習“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更應關注“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讓學生通過美術課程的學習,獲得人生發展的動力。美術教師的任務不只是完成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學習活動的方法、技能持續地發展下去。
美術作為中小學校的一門教學學科,是中小學校進行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是中小學校教育的工具和手段。它協同其他學科和其他教育方式,對教育對象施加影響,培養受教育者成為未來的高素質的國民和時代需要的有用人才。培養稱職的中小學美術教師,讓美術教學論教學成為師范院校美術專業學生課程中畫龍點睛之筆,高師美術教師責無旁貸,且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施衛紅.當代小書畫家.解放――美術學期評價初探,2004
[2][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3][美]魯道夫・阿恩海姆.北京:光明月報出版社,1987
[4][日]長坂光彥.幼兒造型指導.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
[5]王冰.美術與幼兒美術教育.濟南出版社,1997
關于小學美術教育科研論文篇二
《 如何優化小學美術教育 》
【摘要】小學美術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開拓學生的視野,同時,在教學中還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思維的創造性。但是,縱觀目前小學美術教育,始終存在著一些弊端,以教師為中心的“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難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在此,本文就如何優化小學美術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等問題作出一些探討。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育教學;優化;全面發展
當前,中國的基礎教育正在面臨著新一輪的改革,小學美術教育就是現行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小學教育對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小學美術教育能夠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個性的激發和創造力的培養。但是從新課程改革時日至今,仍然有相當一部分的老師和校領導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思想模式,小學美術教育令人堪憂。在此針對目前小學美術的教學現狀,提出一些優化措施,以推進小學美術教學的改革。
一、小學美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新課改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當前的小學美術教學現狀,不重視學生的視覺表達、繪畫教學符號化等問題長期存在。不少教師把理論知識和呆板的技能教學作為教學的根本目標,嚴重抑制了學生通過美術表達情感的能力,把美術變為簡單的筆畫能力訓練,背離了課程改革的初衷。在此,對小學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作簡要剖析。
第一、缺乏對美術教學的重視。隨著國家對教學的投入,很多學校也不斷擴大了辦學規模,但是對美術教學設施的投入仍然不足,歸根到底是校領導對美術教學缺乏重視的結果。此外,老師的不重視也引發了教學質量低下等問題。目前,我國基礎教學現狀是更加重視培養學生對語文、數理化以及有助于學生提高升學率等相關課程的掌握,而對于一些藝術課程,如美術、音樂之類則得不到重視。這在目前很多院校皆有體現,如大量占用美術教學時間用于滿足其他“主科”老師或拖堂要求學生完成課堂任務,這嚴重影響了美術教學的課堂時間有效性以及教學質量。
第二、教學模式化。不少學生在幼兒時期表現出很好的繪畫天賦,但是在目前的教學模式之下,單一的教學模式嚴重地扼殺了學生的繪畫天賦和創造性。學生們并沒有通過美術教學放飛心靈、自由表達內心情感,反而嚴重抑制了學生的發展。具體表現如:教師為了體現課改師生互動的精神,相盡辦法構建課堂互動,于是把傳統的“滿堂灌”變為“滿堂問”,但也只是做一些低價值的提問;此外,就是課堂分組討論,這本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手段,但是有些教師為了減輕自身的教學任務,無論問題難度如何都讓學生自由討論,這就演變成為學生之間的相互攀談、脫離教學課堂內容。
二、優化小學美術教育的對策
隨著社會改革的推進,新的基礎教學理論也在不斷的提出和改進。新理論的興起要求我們教學工作者不僅要重視教師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課堂上發揮自我的作用,美術的學習也不僅僅只是模仿,而要重視對知識的學習和創造。從此角度,筆者從以下方面提出一些優化教學改革的對策。
第一、要明確美術教學的特點,才能將課改深入落實到具體教學之中。首先,美術教學是“一門”技術學科,具有其獨特的繼承性和延展性。美術教學不僅要教授學生最基本的美術知識和繪畫技巧,塑造學生具備基本的美術思維和繪畫基礎。同時美術教學還要不斷創新和發展,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其次,小學美術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綜合素質。通過美術學習和鑒賞,不斷加深學生對美的理解和認識,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因此,學校要充分開展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將美術的魅力滲透到每個學生身上。最后,小學美術教育能夠為生活點綴色彩。小學生天性爛漫,美術課程不僅能夠教授繪畫技巧,而且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小學生通過美術教學不斷學會發現美、鑒賞美,激發兒童的創造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二、要注重對教師專業素養的培養以提升教學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對教學目標要求的不斷提高以及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各院校需要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以優化教學改革。小學美術教育要求教師擁有良好科學文化素養、綜合的創造性思維方法以及對專業技能的良好掌握程度。教師要以人文素養為基礎,加強對美術專業知識和美術專業技能的掌握。我國的教學現狀還是偏重理論知識傳授的應試教育過程,而藝術教育具有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培養獨立人格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創新教育觀念,以培養創新性人才作為教學己任。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形成民主的教學作風,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思維成果。綜合來說,就是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較強的創新思維以及豐富的現代教育知識和技術
第三、教學與興趣相結合。音樂和美術在本質上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彼此能夠相互促進和協調。因此,在指導學生繪畫的過程中,可以有選擇的播放一些輕音樂,用和諧美妙的音樂讓學生感悟到不同的意境,增強學生繪畫創作過程中的藝術效果。通過運用音樂手段,給學生心理生帶來以美的感受,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還可以通過音樂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意境,將自己感受到的以繪畫的方式表達出來。由此,可以開通情境創作課,如播放《春天在哪里》,營造一種特殊的氛圍,讓學生聽完歌詞后繪畫出春天景物的主要特征,然后反復播放歌曲,增強他們對春天里事物的感受。通過讓學生的視聽感悟停留在一片綠意盎然的畫面之中,如此能夠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教學感悟,進而提升教學質量。
第四、優化教學方法,系統評價學生學習。在美術教學中應注重模教學仿訓練向探究式教學方式轉變,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豐富他們的想象力以及創新思維。傳統的教學方法多是以“欣賞”、“臨摹”和“寫生”為主要教學形式。因此,要善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框架,通過探究式學習來提升教學質量。在學生描繪繪畫對象時,要讓學生把握住整體與局部、主體和實體、具體與抽象之間的關系。此外,在教學中還要正確評價學生的美術學習成果,實現教學觀念的轉變,注重學生的整體學習過程。
參考文獻
[1]李家峰.創新教育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運用[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教育教學研究專輯),
[2]陳衛和著.小學美術新課程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關于小學美術教育科研論文篇三
《 淺議小學美術素質教育 》
【摘 要】小學美術教學要從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真正實現審美、認識、教育(包括智力、情感等因素) 三者并舉的功能。在美術教學過程中, 教師要注重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
【關鍵詞】小學美術 素質教育 藝術素養 藝術再創造 課堂評價
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 如何轉變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不僅是語數外這些主科需要研究的問題, 也是承擔著美育熏陶和發揮學生想象力的美術學科需要思考的問題。《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提出:“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美術學習領域, 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 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 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 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 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美術教學要擺脫以技法傳授、技能訓練為主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 而是旨在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并不斷發揮美術的審美、認識、教育三者并舉的功能。那么,我們該從哪些方面入手來轉變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呢?
1 由傳統的注重技法向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轉變
小學生美術主要是為了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學生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激發學生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 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小學美術教學要徹底改變傳統的注重技法、注重專業知識的教學傳統,防止過早地接受技法知識禁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小學生學習繪畫并非純粹意義上的美術創作, 而是學生天真的幻想和豐富想象力的再現。教師不加限制的美術教學,能為學生留下更多的想象和創造的空間,比如,在教小學一年級學生美術時, 孩子們用鉛筆隨心所欲地畫各種線條, 然后在分割的塊面上填上自己認為好看的顏色, 結果每個學生畫得都很美,有的乍看起來是山水;有的則像樹林……不但突出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線條及色彩搭配的感受能力。“不教而教”這種隱性的教育方式,是小學美術的最佳選擇。教師不將美術知識、繪畫技巧強行加給幼稚的小學生, 讓其成為禁錮學生想象和創新的羈絆。讓小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感受描繪對象, 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再創造。衡量小學生的美術作品的標準,并不是其與實物有多大的相似度, 也不是多么神似, 而是誰的作品更具創造力, 更與眾不同。讓美術教學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真正想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轉變。
2 由重視臨摹訓練向培養學生的藝術再創造轉變
傳統的小學美術課堂主要圍繞著“ 看畫”和“臨摹”兩者主要內容進行教學,主要培養學生運用教師傳授的繪畫技巧, 對現有的美術作品進行描摹, 以描摹的相似度判斷學生學習成果的優劣, 其最高標準就是描摹的與原作惟妙惟肖。這就要求學生嚴格按照原作的構圖、用色等來進行繪畫,不允許學生加入自己的想象、修改和創新,嚴重阻礙了小學生的創作靈感和創新精神。日本、美國、中國的孩子畫蘋果的故事,恐怕是人盡皆知了吧, 其弊端再次也無需我再�嗦。新課改后,小學美術教學不但在數量上減少對臨摹訓練的安排,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臨門相似度的要求, 而是追求一種神似的效果。更多的將美術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 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比如,在學習“小鳥”這一課時, 讓學生先回憶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小鳥, 并描述自己親歷的有鳥鳴的生活場景。然后, 讓學生閉著眼睛聽鳥的各種叫聲,讓學生在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想象,將剛才的畫面描繪出來。學生的美術作品充滿了個性和靈性。在學習“色彩”時,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喜歡的顏色, 并回憶自己喜歡的顏色在生活的那個方面較多被運用。然后,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顏色畫一幅畫,表現自己的一種心情。這種看似離奇的課堂設計卻受到學生極大的歡迎。有的學生花了一件迎風飄飛的紅裙子, 題目是《喜悅》; 有的學生在一張紙上換了一雙眼睛,其他部分都染成黑色,題目為《憂郁》;還有學生畫了一片草地, 以綠色為主, 題目為《成長》; 還有學生在一張紙上畫了一輪紅日, 取名為《希望》……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的發揮, 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最大程度得到體現,每個學生都畫出了內容不同、色彩不一的圖畫,并在創作的過程中體驗到了真正的創作的快樂。
3 由教師獨霸評價權轉向學生參與課堂評價轉變
在傳統的小學美術課堂上, 教師獨霸評價權, 學生的繪畫作品好與否, 哪里好,為什么差,都是教師一人說了算。不允許學生反駁,更不允許學生參與評價。但凡有學生對教師的評價進行質疑, 教師就會講出一大堆美術學專業知識和專業術語來對學生進行“轟炸”,指導學生低頭接受方罷。在教師的傳統意識里,總認為:“小學生能懂什么?讓他們評價同學的美術作品,只能導致跟著感覺走, 忽視了美術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殊不知, 美術這門藝術在很多時候更需要的就是跟著感覺走。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貴婦曾對馬蒂斯所畫的一個女人提出質疑,認為畫中的手臂不合比例。馬蒂斯回答:“夫人,你看到的不是一個女人,而是一幅畫。”貴婦人認為畫得真實才好,而馬蒂斯一語就道出了繪畫的追求。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評價過程中, 教師才能更多地了解兒童在繪畫中的語言和思維。在畫《雛雞圖》時, 讓學生分組對同學的畫作進行評價。結果各組學生評出的“最佳”作品相差很大, 有的構圖極不合乎美術專業要求的一張畫評為最佳作品: 把小雞畫在紙的下面邊線上,而上面邊線多是一個太陽、幾朵白云;中間剩下大片空白;有的卻將種類作品評為最差。我讓各組學生陳述自己評價畫作的理由,前邊的小組認為:小雞要在地上走, 只有畫在下邊邊上才有在地下走的感覺, 否則, 就是在空中走了;后邊的小組認為,整張白紙都在一個平面,哪里都可以是地面, 那樣畫天和地之間的空白太大,不好看。教師不必對學生的理解進行矯正,只要學生用心去畫,用自己的繪畫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就應該得到支持和理解, 肯定每位有思想、有個性的作品, 鼓勵學生堅持自己的美術思維。我們的小學美術教學并非美術專業教育, 也不是為了培養畫家、藝術家,而是讓學生的創新在美術教學中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美術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有關關于小學美術教育科研論文推薦:
1.有關小學美術論文
5.小學美術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