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依托教材整合歷史課外資源的一些嘗試
論文摘要:歷史課程教學中可發掘利用的課外資源是非常多的。在歷史教學中,要合理地整合、運用這些資源,為歷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歷史素養的提升服務。
論文關鍵詞:初中歷史課程;課程教材;課外資源;整合嘗試
教材是學生學習最重要的資源,也是教師執教的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標”)中明確指出:歷史教科書是開展歷史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是歷史教育資源的核心部分。當前,面對各種龐雜的歷史資源,我們要求立足課標,依托教材,對課外資源進行合理整合。
一、抓住史實背景和影響,進行史料性拓展
“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史學研究、學習的基本原則。對史實的理解內化,要有必要的史料做為依托。近年來中考重視對于史實背景和史實影響的考查,但現行教材對此或者較少談及,或者只有結論性表述,缺乏必要的史料支撐。這需要教師進行相關的史料性拓展。
例如,人教版八上《鴉片戰爭》一課中對“鴉片戰爭”的爆發背景只表述為一段結論式語句:“19世紀上半期,英國成為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英國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但對于初二的學生而言,在沒有學習英國工業革命的情況下,很難理解、內化這些內容。在這里,我添加了工業革命完成后的英國經濟急劇增長、急需拓展海外市場的相關史料,從而幫助學生加深了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再如,人教版八上《血肉筑長城》中,對抗日戰爭的歷史意義沒有任何表述。這里,我借助三則材料,引導學生從中國意義、世界意義、民族犧牲三個角度進行了歸納,深化了學生對這一史實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的史料研讀能力。
二、問題立意,隨時進行時政熱點的拓展
今天的時事,往往折射出昨天歷史的影子。適當地引入時事,是歷史課程資源開發的必要補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近幾年中考文綜試題緊扣時政熱點也印證了這一點。這就提示我們,學習教材相關內容時,要有問題意識,巧妙地利用時政熱點,創設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建立古今呼應的意識。
例如,教學抗日戰爭的內容,可聯系全國人民抗震救災中體現的“不畏災難、眾志成城”的民族精神:講羅斯福新政內容,可聯系奧巴馬應對次貸危機制定的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講海峽兩岸關系,應聯系實現“三通”的艱難歷程;認識西藏問題,可聯系分子打砸搶的惡行;學習第二次鴉片戰爭史,應聯系圓明園文物的海外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