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搞好歷史教學
時間:
龐娜1由 分享
當代教學改革的主題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研究能力的培養。我的幾年來的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探索,也經歷了幾次曲折和反復。從中總結出一些經驗教訓,認識到要讓學生在教學中能真正發揮主體作用,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全面系統的培養:
一、探索學習掌握課本知識的方法
通過自主學習掌握課本知識的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首要表現,也是其他學習能力的基本保障。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決定學生學習效率的高低。這方面能力的開發訓練主要通過以下途徑:
1、探索識記具體知識點,概念的便捷途徑。
知識獲取的迅捷性,記憶的持久性和再識、再現的準確性,是學習效率的首要體現。每一個知識點,都有其不同的記憶方法,發現并掌握其規律,合理加工處理知識信息,探索便捷的記憶技巧,有利于提高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效率。一方面教師可以提供一些技巧,供學生借鑒;譬如,唐朝的建立時間是618年,可音化為“見糖留一把,便于記憶,而且又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學生能舉一反三,化抽象記憶為形象記憶,針對不同的識記對象,探索最佳的識記技巧,并相互促進。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識內容的基本要領。
重大歷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經過,結果幾大階段的復雜內容,學生死記硬背效率低下。這就需要化復雜為簡單,通過信息加工,提取記憶要素。可以借鑒語文的學習方法,如找出一個句子的重點詞(動詞或名詞),簡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時結合教學的“集合”概念,對各條信息按一定的程序進行分析重組,形成明確的知識框架,便于系統掌握。
二、深化對教材知識的挖掘和聯系
對教材知識的進一步挖掘和聯系,包括學科重點知識的挖掘,學科內知識的聯系,跨學科知識的綜合等。它是學生學習能力強化的一個重要步驟。只有通過對教材知識的深入挖掘和聯系,才能更全面深刻的理解掌握知識,提高綜合學習能力。
1、善于發掘教材的隱性知識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圖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關部分的主題,體現為顯性知識。同時,它們還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其他部分的主題,體現的隱性知識。在學習中要指導學生對隱蔽性知識挖掘和聯系,并進行知識的遷移。如1865年,美國從俄國購買阿拉斯加,對美國領土的擴張這一主題來說是顯性知識,在隱性知識上則反映出:俄國在1865年之前是一個地跨歐亞美三洲的大帝國。教材中這類隱性知識都能作為學生能力開發的重要題材。
2、深入探究歷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首先,歷史原因的探究,從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從主觀原因到客觀原因;從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探究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究事物的屬性和本質,理解其本質意義。在此基礎上,綜合各方面因素,總結出歷史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如辛亥革命失敗,直接原因是袁世凱篡奪,主要原因包括革命黨人的妥協等方面。根本原因則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會的本質,它決定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從革命的特點可以分析革命屬于不徹底的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從革命失敗又可以得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道路在中國行不通這一規律性的結論。
3、探索跨學科知識的滲透和聯系。
在教學中,應注意指導學生以正在學習的內容為立足點,聯系其他學科中與之相關的知識,進行分析或比較,從多學科的角度,更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識,并能運用綜合知識解答相關問題。如學習到美國西部開發問題,可以聯系到今天中國西部大開發的這一政治時事熱點問題,同時又可以聯系中美兩國西部的地理因素進行比較,從而對中美兩國西部開發的區別和聯系形成一種正確的認識。
三、培養運用所學知識解答,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的目的是了運用,歷史學科知識的運用,一方面,是解答各類歷史試題或與歷史相聯系的綜合試題,這也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導或解決現實問題,包括社會問題和個人問題,這也是歷史學科作為“人文科學”作用的終極體現。
1、運用所學知識解答各類考題,練習題。
當前,考試是檢測學生知識水平能力的唯一手段,或者說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題的技巧,也就是成為學生學習能力一個重要方面,而進行各種題型的聯系,考試訓練,則是培養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聯系,考試和講評的不斷重復和提高,使學生逐步形成適應命題考試的能力。
2、對學習檢測效果進行自我分析和評價。
每次考試后,通常由教師進行分析,點評。但是由于教師教學時間的限制,平時更多的訓練甚至考試,需要學生借助參考答案,進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評論。通過學生轉換角色的自評互評,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命題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題的一般規律,了解答題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題的基本要領,從中發現自己在解答問題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誤原因,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類問題的能力。
3、嘗試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現實問題。
“讀史使人明智”,歷史的最終目的在于通過歷史把握現在,預見未來。一方面,學生可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來分析現實社會政治,經濟和生活中的一系列問題,加深對當今種種社會現象的認識和理解,并嘗試對其發展趨勢作出較為合理的判斷或預測。另一方面,以歷史的經驗和價值觀來剖析自我,客觀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和挫折,并進一步探索和調整自己的人生價值取向。
四、開發研究性,創造性學習能力
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關鍵是創造力的開發。要開發創造力,就要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品格,鼓勵知識的運用和創新,指導正確的創造方法和提供良好的創造環境。在教學中可先由教師示范,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指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創造力的開發訓練:
1、自己動手設計一些能力訓練題。
在教學中,學生要由被動轉為主動,思考方位的轉換是非常重要的。讓學生轉換一下角色,站在教師或命題者的角度,動手設計一些能力訓練題,既是學生創造力開發訓練的有益嘗試,同時又可以加深對教師或命題者的認識和理解,對學習和考試都有很大益處。設計題目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可先參考相關練習題或試題,對其進行適當的改造,然后再發展到自己獨立設計,要盡量突出其創造性,綜合性,現實性,同時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2、對歷史事物發表自己的觀點或提出假設推理。
通過史實的了解,必然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認識,要把這種認識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或論點。對教材中沒有下結論或結論模糊的歷史問題,要大膽嘗試發表自己獨特見解或論點,并結合史實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論證。同時嘗試對一些歷史事物的發展可能性作出大膽的推理和假設,可通過與之相類似的歷史事物的對比,借鑒,來提出問題。如,假設甲午戰爭中國獲勝,又該如何評論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凱不告密,戊戌變法是否會失敗?如果沒有林則徐的虎門消煙,會不會發生鴉片戰爭等等。這些假設的提出,說明學生已經以逆向思維或發散性思維的形式,在更深層次的意義探究歷史的真諦。
總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能簡單理解為由教師來“解放”學生,而應逐步培養學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這就是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較全面系統的學習和研究能力,而且,更為關鍵的是教師要把這些能力通過教與學的契合互動過程,逐步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能力,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同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教師要鼓勵學生超越自己,并以此為榮,讓學生能站在老師的肩膀上,摘取更豐碩的成果。
一、探索學習掌握課本知識的方法
通過自主學習掌握課本知識的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首要表現,也是其他學習能力的基本保障。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決定學生學習效率的高低。這方面能力的開發訓練主要通過以下途徑:
1、探索識記具體知識點,概念的便捷途徑。
知識獲取的迅捷性,記憶的持久性和再識、再現的準確性,是學習效率的首要體現。每一個知識點,都有其不同的記憶方法,發現并掌握其規律,合理加工處理知識信息,探索便捷的記憶技巧,有利于提高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效率。一方面教師可以提供一些技巧,供學生借鑒;譬如,唐朝的建立時間是618年,可音化為“見糖留一把,便于記憶,而且又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學生能舉一反三,化抽象記憶為形象記憶,針對不同的識記對象,探索最佳的識記技巧,并相互促進。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識內容的基本要領。
重大歷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經過,結果幾大階段的復雜內容,學生死記硬背效率低下。這就需要化復雜為簡單,通過信息加工,提取記憶要素。可以借鑒語文的學習方法,如找出一個句子的重點詞(動詞或名詞),簡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時結合教學的“集合”概念,對各條信息按一定的程序進行分析重組,形成明確的知識框架,便于系統掌握。
二、深化對教材知識的挖掘和聯系
對教材知識的進一步挖掘和聯系,包括學科重點知識的挖掘,學科內知識的聯系,跨學科知識的綜合等。它是學生學習能力強化的一個重要步驟。只有通過對教材知識的深入挖掘和聯系,才能更全面深刻的理解掌握知識,提高綜合學習能力。
1、善于發掘教材的隱性知識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圖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關部分的主題,體現為顯性知識。同時,它們還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其他部分的主題,體現的隱性知識。在學習中要指導學生對隱蔽性知識挖掘和聯系,并進行知識的遷移。如1865年,美國從俄國購買阿拉斯加,對美國領土的擴張這一主題來說是顯性知識,在隱性知識上則反映出:俄國在1865年之前是一個地跨歐亞美三洲的大帝國。教材中這類隱性知識都能作為學生能力開發的重要題材。
2、深入探究歷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首先,歷史原因的探究,從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從主觀原因到客觀原因;從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探究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究事物的屬性和本質,理解其本質意義。在此基礎上,綜合各方面因素,總結出歷史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如辛亥革命失敗,直接原因是袁世凱篡奪,主要原因包括革命黨人的妥協等方面。根本原因則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會的本質,它決定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從革命的特點可以分析革命屬于不徹底的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從革命失敗又可以得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道路在中國行不通這一規律性的結論。
3、探索跨學科知識的滲透和聯系。
在教學中,應注意指導學生以正在學習的內容為立足點,聯系其他學科中與之相關的知識,進行分析或比較,從多學科的角度,更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識,并能運用綜合知識解答相關問題。如學習到美國西部開發問題,可以聯系到今天中國西部大開發的這一政治時事熱點問題,同時又可以聯系中美兩國西部的地理因素進行比較,從而對中美兩國西部開發的區別和聯系形成一種正確的認識。
三、培養運用所學知識解答,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的目的是了運用,歷史學科知識的運用,一方面,是解答各類歷史試題或與歷史相聯系的綜合試題,這也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導或解決現實問題,包括社會問題和個人問題,這也是歷史學科作為“人文科學”作用的終極體現。
1、運用所學知識解答各類考題,練習題。
當前,考試是檢測學生知識水平能力的唯一手段,或者說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題的技巧,也就是成為學生學習能力一個重要方面,而進行各種題型的聯系,考試訓練,則是培養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聯系,考試和講評的不斷重復和提高,使學生逐步形成適應命題考試的能力。
2、對學習檢測效果進行自我分析和評價。
每次考試后,通常由教師進行分析,點評。但是由于教師教學時間的限制,平時更多的訓練甚至考試,需要學生借助參考答案,進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評論。通過學生轉換角色的自評互評,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命題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題的一般規律,了解答題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題的基本要領,從中發現自己在解答問題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誤原因,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類問題的能力。
3、嘗試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現實問題。
“讀史使人明智”,歷史的最終目的在于通過歷史把握現在,預見未來。一方面,學生可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來分析現實社會政治,經濟和生活中的一系列問題,加深對當今種種社會現象的認識和理解,并嘗試對其發展趨勢作出較為合理的判斷或預測。另一方面,以歷史的經驗和價值觀來剖析自我,客觀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和挫折,并進一步探索和調整自己的人生價值取向。
四、開發研究性,創造性學習能力
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關鍵是創造力的開發。要開發創造力,就要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品格,鼓勵知識的運用和創新,指導正確的創造方法和提供良好的創造環境。在教學中可先由教師示范,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指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創造力的開發訓練:
1、自己動手設計一些能力訓練題。
在教學中,學生要由被動轉為主動,思考方位的轉換是非常重要的。讓學生轉換一下角色,站在教師或命題者的角度,動手設計一些能力訓練題,既是學生創造力開發訓練的有益嘗試,同時又可以加深對教師或命題者的認識和理解,對學習和考試都有很大益處。設計題目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可先參考相關練習題或試題,對其進行適當的改造,然后再發展到自己獨立設計,要盡量突出其創造性,綜合性,現實性,同時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2、對歷史事物發表自己的觀點或提出假設推理。
通過史實的了解,必然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認識,要把這種認識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或論點。對教材中沒有下結論或結論模糊的歷史問題,要大膽嘗試發表自己獨特見解或論點,并結合史實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論證。同時嘗試對一些歷史事物的發展可能性作出大膽的推理和假設,可通過與之相類似的歷史事物的對比,借鑒,來提出問題。如,假設甲午戰爭中國獲勝,又該如何評論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凱不告密,戊戌變法是否會失敗?如果沒有林則徐的虎門消煙,會不會發生鴉片戰爭等等。這些假設的提出,說明學生已經以逆向思維或發散性思維的形式,在更深層次的意義探究歷史的真諦。
總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能簡單理解為由教師來“解放”學生,而應逐步培養學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這就是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較全面系統的學習和研究能力,而且,更為關鍵的是教師要把這些能力通過教與學的契合互動過程,逐步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能力,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同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教師要鼓勵學生超越自己,并以此為榮,讓學生能站在老師的肩膀上,摘取更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