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經濟研究論文(2)
環境與經濟研究論文
環境與經濟研究論文篇2
淺析保定市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帶來環境污染的加劇,政府越來越重視環境問題。本文首先對保定市近幾年來的經濟狀況與環境狀況進行分析,最后就如何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發展保定市經濟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保定市;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
一、保定市經濟狀況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保定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2012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1,737.6億元,增長11%。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00.88億元,增長41.3%。全部財政收入166.6億元,可比增長21.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54.2元,增長10.1%;農民人均純收入4,682元,增長8.1%。
(一)“三大產業”。
保定市圍繞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重點在培育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和能源設備制造、紡織服裝加工三大產業上下了力量。第一,保定市堅持走差別競爭、錯位發展之路,打造“華北輕型汽車城”。實施了長城三期、市汽車零部件基地、河北長安擴區等戰略支撐項目,實現了產業規模的提升和產業鏈條的延伸。現擁有整車生產企業8家,零部件生產企業300余家,形成了南北長160公里的“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長廊”。2012年全市汽車整車生產54.4萬輛,增長54.7%;出口55,240輛,連續第6年全國出口第一;第二,保定市大力發展新能源及能源設備制造業,全力打造“中國電谷”。相繼與中國兵裝集團、國電集團等達成戰略合作,一批重大新能源產業項目順利實施,形成了光電、風電、節電、儲電、輸變電與電力自動化六大產業體系。2012年新能源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58.2億元;銷售收入連續五年保持年均50%以上的發展速度。擁有英利、中航惠騰、國電聯合動力、天威等一批龍頭企業;第三,大力推進紡織服裝產業整合升級,引入中紡、北京銅牛等一批戰略合作伙伴,重點建設“一帶四城十園”,構建東部“百公里紡織服裝產業帶”,打造“京南紡織服裝加工基地”。2012年全市紡織服裝企業1.2萬多家,從業人員30萬人,規模以上紡織服裝業實現銷售收入216.6億元。
(二)“文化旅游業”。
在發展壯大“三大產業”的同時,保定市堅持把文化旅游業作為戰略支撐產業來抓,突出兩大主題(文化古城、山水保定),主攻三大重點(紅色旅游、文化生態旅游、休閑度假購物旅游),全面打造三大龍頭品牌(古城保定、白洋淀、野三坡),完善五大休閑旅游產業聚集區(保定古城文化、白洋淀溫泉湖泊、淶易淶避暑度假、涿州運動康體、安國養生健身)。2012年我市共接待游客2,286.2萬人次,其中京津游客占70%;旅游總收入116億元,連續6年全省第一。
二、保定市環境發展現狀
(一)市區環境空氣質量。2011年市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或好于國家Ⅱ級標準的天數為331天,占全年總天數的90.7%,與上年持平。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三項主要污染物年均濃度均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Ⅱ級標準。二氧化硫年均濃度比上年降低了2.4%,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與上年持平,二氧化氮年均濃度較上年增高3.5%。2012年冬天開始市區環境質量嚴重下降,一直到現在環境空氣質量一直在全國排名中未退出前10名,驅逐霧霾主要靠風、靠雨。
我市環境空氣污染類型屬煤煙型,季節性強。一年中首要污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的天數達237天,占全年天數的64.9%。二氧化硫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為29天,占全年天數的7.9%。采暖期污染程度重于非采暖期。
(二)水環境
1、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2011年我市集中式地表水飲用水源地――西大洋水庫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Ⅱ類標準,水質優,完全符合飲用水源地水質要求。地下水飲用水源地一畝泉水質達到《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1993)Ⅱ類標準,水質優良。
2、河流水質保持穩定。我市常規監測的四條河流為拒馬河、唐河、潴龍河和府河。其中拒馬河、唐河、潴龍河在水庫以上河段水質良好,達到地表水Ⅱ、Ⅲ類水質標準,水庫以下河流均常年斷流。府河因主要接納城市污水處理廠出水,缺乏清潔水稀釋,尚不能達到地表水質標準。
(三)聲環境
1、區域環境噪聲。保定市區域環境噪聲監測網格覆蓋人口105.6萬人,覆蓋面積52.25平方公里,平均等效聲級為54.9分貝,較上年升高了0.6分貝,符合國家相應標準;點位達標率為87.6%;區域聲環境較好。
2、道路交通噪聲。2011年保定市道路交通噪聲監測點位為159個,監測路段總長度202.4公里,全年道路交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67.9分貝,達到國家相應標準。達標點位142個,點位達標率為89.3%。達標路段長度為154.9公里,路段達標率為76.5%。監測結果同時顯示,2011年平均車流量為1759.5輛/小時,比上年增加89.7輛/小時。
(四)汽車尾氣排放量現狀。當前,中國機動車污染問題日益突出。保定市從2010年來,機動車保有量大幅增加,一般每個家庭至少有一輛機動車,甚至兩輛或三輛,車用汽油、柴油的消耗量日漸增多,給大氣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是尾氣排放,這是導致灰霾、光學煙霧污染的重要因素。
三、保定市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建議
(一)積極推進環境法律法規建設。我國需不斷探索,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一些法律還沒有形成對部分具體廢棄物的回收處理與循環使用相關依據,這樣就使得日常監督環境保護的管理存在空白處,讓一些企業有機可乘。尤其是因環境污染問題產生的民事糾紛無明確規定和調解辦法,讓很多問題難以解決。
保定市政府應結合本市的實際情況,及時加強環境保護立法的可操作性,在避免立法矛盾和沖突的同時,應先明確政府保護環境的責任。首先,要建立環境責任制,追究政府主要負責人。比如,政府在推進礦產資源和土地利用開發的優惠政策的同時,必須強制性要求企業在開發利用的同時對荒山、荒山進行植樹造林和細心經營,保證自然資源的有序開采,保護環境。市政府必須要建立企業和個人對自然資源的有償使用以及相關排污收費等級制度,以控制污染的產生,讓企業和個人對自然資源加以珍惜使用。
(二)推動循環經濟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模式是把經濟與環境有機結合起來,利用優良的環境獲得經濟發展的更大優勢,同時使經濟發展為生態環境提供保障和支持,將環境的經濟價值轉化為較高的經濟效益。針對保定市在城市運行機制、生態資源環境、消費結構方面存在的問題,現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首先,公眾應對環境保護的宣傳、綠色消費概念等方面有著初步的理解。引導市民改正傳統大量浪費生活資源的生活習慣,樹立綠色消費觀。政府相關部門要經常性地向企業和其他造成環境污染的部門推廣和發展循環經濟的方法、經驗和做法等。對循環經濟實踐頗有成效的部門企業,政府應在媒體上大力宣傳報道,從而讓更多的集體和個人加入到建設循環經濟的行列中來,使保定市形成建設循環經濟的良好氛圍。
其次,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循環經濟的領導作用,同時提供對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支持。保定市應建立和完善系統工程的思維方式和方案,依照保定市的基本條件和自然環境制定適用本市的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確定政策框架,指導保定市循環經濟的健康發展。
最后,保定市應重視對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減少人為破壞對自然景觀的影響,保持好自然景觀的原始風貌。政府要依靠保定市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加強對自然環境(如:狼牙山、野三坡等)和旅游帶的綠化,不能因為經濟利益開辟新的景點和場所時破壞原有的自然資源環境及生態構成。
(三)加強汽車尾氣污染治理
首先,從源頭治理。加強新車準入制度,對新車的排放標準嚴格把關,不符合排放標不準出廠、不準出售,鼓勵汽車行業為生產節能減排型汽車進行開發研究。鼓勵客戶多使用電力或太陽能動力車等清潔能源型交通工具。
其次,從核心環節入手。為了降低單車污染物排放,建議使用天然氣燃料及無鉛汽油。為了有效地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要提高燃油質量,建立油品質量的標準和有力監督管理體系,全面預防和防止不合格的燃油流向市場。
最后,多部門聯手治理。汽車尾氣的控制和治理想要全方位地進行管理,應需要多個相關部門聯合治理。各個地區應對新車相關控制和汽油質量監管等方面建立健全汽車尾氣聯席會議制度。并建立健全對使用年限較長的車輛定期檢測、標志發放、執法抽檢、維修治理、淘汰報廢等一系列監督管理體系,限期淘汰機動車尾氣未達標的車輛。
主要參考文獻:
[1]喬廣浩,張永峰.遼寧省區域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研究[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09.5.
[2]胡巍,竇立寶.甘肅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度評價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0.19.
[3]胡紹雨.我國能源、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4.
環境與經濟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2.地方經濟發展論文
3.經濟研究論文
4.經濟研究論文下載
5.經濟研究論文發表